PTT評價

[心得] 《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翻轉可能嗎?

看板book標題[心得] 《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翻轉可能嗎?作者
bekeing7
(^^)
時間推噓 7 推:7 噓:0 →:12

全文好讀版:https://bit.ly/3wt1X0T

https://i.imgur.com/qHykHDx.jpg


來分享一個在討論階級與教養的經典著作『不平等的童年』。

這本書早在從1994年開始,Annette教授的團隊以美國家庭年收入作劃分,尋訪年收入超過80000美元的中產階級、年收入介於80000到30000美元之間的勞動階級、年收入低於30000美元的貧困階級,進一步劃分男童女童(當時皆為10、11歲)、黑人白人,共計有十二組家庭與他們的孩子參與這項橫跨十年的研究計畫。

這本書我覺得最可貴之處是,這是一個整整研究了10幾年的計畫,從孩子五年級一直到長大成人。他們想知道,不同階級對於教養、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有什麼不同之處?

結論基本上就是,階級就是會複製。父母的社會地位以無形但強大的力量,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經歷。曾經有過美國夢、階級翻轉,現在可能越來越不可能了。從小的不同的教養方式、投入的成本,就是會把小孩帶往不同的地方。


這本書還有一個我覺得很值得玩味的地方就是,裡面很深刻的呈現出不同的階級對於孩子教養的不同標準。那些同一個階級的父母產生的類似的教養方式與模式,讓我會從不同的視角去看父母對我的教養方式、我對孩子的教養方式。


語言的使用

這本書著墨最多的就是不同階級對於『語言的使用』。

簡單來說,中產階級的父母親子間會討論問題,有意識的讓小孩練習語言技能,這是中產階級教養孩子的重要特徵。但在勞動階級和貧困階級中卻很少見。

勞動階級和貧困階級的孩子較少與成年人談判協商,但在未來的體制衝突中,談判協商的技巧大有用途。


組織化的課外活動

書裡面另外提到一件重要的差異就是對小孩的課外活動安排的差異。

中產階級的父母會盡心盡力幫小孩安排很多組織的課外活動,傾向於規劃栽培,試著激發孩子的發展,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社交技巧。

勞動階級和貧窮階級的父母更傾向讓孩子自然成長。他們允許孩子成長茁壯,在選擇活動與玩伴方面,孩子有較高的自由度,自行決定參與活動的積極度。


權利與自我認同

另外一個大的差異點則是『配得感』,或是稱之為『權利感』。

中產階級的孩子有種中產階級特有的配得感,他們似乎在體制下處之泰然,坦然分享訊息並尋求關注。

勞動階級和貧困階級家庭的兒童在體制環境的互動中會有一種侷限,孩子們不太會為了符合自己的偏好而改變與體制的互動方式。


金錢概念

研究也觀察到,兩個階級的孩子對於金錢觀念有極大的差異。

多數中產階級家庭從未跟孩子們提到錢,也從未因為花費不讓孩子參加活動。孩子容易因此產生了微妙的權利感。覺得這些物品和機遇是理所當然的。

勞動階級和貧困階級家庭的情況恰恰相反,他們父母會公開且不斷討論財務問題,孩子們很清楚父母付得起哪些活動、付不起哪些活動。


長大了,然後呢?

本書的初版結束於五年級的畢業典禮。作者在10年後再訪,這些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書裡面談論了兩個階級孩子後來的發展。如預期的,多數中產階級的孩子都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而多數勞動或貧窮階級的年輕人則已經為人父母,或是已經進入職場工作,正要嘗試取得社區大學的學位。

中產階級年輕人看不到讓自己成功的社會階級特權,他們以為這些東西不存在。但對於勞動階級和貧困階級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世界上有其他的年輕人跟他們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中產階級父母將經濟資源轉給家裡的青少年,勞動和貧窮階級的青少年卻常常把經濟資源轉給父母。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心得是,為了要生存,不同階級的父母會因此有不同的教養方式。這可能不是他們刻意為之,但是這不同的教養方式也在不知不覺中對教養產生差異。而這些差異,進一步推動了階級複製。

推薦這本書。

更多關於黃KK
黃KK Blog : https://bit.ly/3GHdEDw
黃KK Facebook:https://bit.ly/3AmVIup
黃KK Instrgram : https://bit.ly/2Va8fA8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41.17.246 (臺灣)
PTT 網址

levs02/24 07:52感謝分享。不過好奇這類書有沒有分析家庭內階級不平等的問題

levs02/24 07:52?我觀察過認識的人,幾乎家裡都有偏心的狀況,少數一兩個子

levs02/24 07:53女有你這篇這本書提到的權利感(理所當然對既得利益無感XD)

levs02/24 07:54其他子女則是被父母選擇性犧牲。

levs02/24 07:55這方面的書很詭異的是都把家庭平面化,認為一個家庭所有子女

levs02/24 07:56都能得到同等的對待。然而奇妙的是關於偏心的研究也存在著XD

levs02/24 07:58關於家暴、家內精神霸凌的問題,許多書舉的例子也不乏中上

levs02/24 08:00階層的案例,然而討論階級不平等時卻常見用家為單位。

levs02/24 08:02另一方面,好像很少人去思考複製階級的富人的祖先原先可能也

levs02/24 08:02是窮人的問題XDDDD

mapabeyb02/24 10:42當然有可能翻轉,除了需要努力之外,也需要運氣

leojoe2202/24 11:38記得有研究說很多有錢人的富裕可以一直往回到幾百年

caramelputin02/24 22:34謝謝你的推薦文!

GameTheory902/26 00:17這本很值得推

minyo10v102/26 14:50對作者說:「出生在三壘,就以為自己打了三壘安打?」

minyo10v102/26 14:50印象很深刻。順便一提Anthony Abraham Jack的The Priv

minyo10v102/26 14:50ileged Poor,提到窮人小孩透過獎學金制度進到名校的

minyo10v102/26 14:50時間點不同與大學畢業後的發展有關連;此外,即便進入

minyo10v102/26 14:50名校就讀,其原生家庭所產生的各方影響仍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