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六日戰爭》不能換得和平的勝利。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634483
冷戰時期最重要的國際事件,以色列的建國肯定名列其中之一。猶太人在經歷了噩夢似的大屠殺之後,回到了「故土」打造自己的家園,卻是以剝奪當地現存居民為代價,從此中東就不得安寧。不過個人認為這是外人難以評論的事情,畢竟這之中牽涉的糾葛已經屬於生存權的層面,很難用什麼道德等形而上的標準去評判。儘管也不是沒有來自猶太人自身對於「以色列國族」的質疑。這些面向也不是我特別感興趣的部分,個人在意的是他在外交與軍事上的活動層面的歷史。華文圈對於這方面的書這幾年稍微有些增長,可選擇性還是不多,所以這本《六日戰爭》一出,翻翻覺得不錯就購入了。碰巧,HBO也撥出了以色列人自己拍的劇集〈眼淚谷之戰〉,雖說是不一樣的背景但可以湊在一起看也是有意思。
「六日戰爭」(這是以色列方取的名字)是猶太人與阿拉伯人這漫長的半個世紀多的衝突中的一個階段,本書作者邁克爾‧B. 奧倫(Michael B. Oren)在書的標題加入了一個「現代中東的創生」,但他自己在結尾也承認「這場戰爭改變了什麼?…答案依然模糊不清」。不過,歷史是延續性的,沒有這個事件,就沒有驕傲自大的以色列,然後也不會有贖罪日戰爭,按照蝴蝶效應的理論,中東史,乃至世界史都可能產生許多影響。按照此說法,作者這個標題倒也下的不算太過。
而這場戰爭,顧名思義,它前後不到一週,放在被霍布斯邦稱之為「極端的年代」的二十世紀裡面,非常非常短促,但又具有決定性。它非常符合發動方的企圖:迅速、一刀致命的擊敗敵人,迫使對方談判。四面受敵,資源短缺的以色列,經不起任何一場消耗戰。說來有趣的是,歷史上跟這個國家處境最相似的,恰恰是對其「促生有功」的德國。著名的美國戰史家羅伯特‧M.奇蒂諾(Robert M. Citino)對自普魯士以來的德意志國防軍傳統給了一個「德式兵法」的名號,這支軍隊依照其國家的處境,替它們的戰爭方式做了一個量身打造的公式:以「任務型領導」來保持中底層官兵的活力,而將官採取高度進取與主動攻擊精神來面對戰爭,力求以高度機動性來尋求決勝機會,包圍殲滅對方主力消除抵抗意志,在有限資源情況下迅速致勝。奇蒂諾在他的《從閃電戰到沙漠風暴》中評論以色列國防軍時說到:在二戰之後,效法德軍最全面的莫過於這支軍隊。
但對以色列人來說,最不幸的地方在於,其處境並不能因為軍事的勝利而有所緩解,因為誠如克勞塞維茲所言,戰爭不過是政治的一種手段罷了。面對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敵意,猶太人過去十幾年裡,最多也只能爭取到「停戰」,始終無法得到對方的「承認」。這並不難想像,光是巴勒斯坦人的問題就非常棘手,更何況阿拉伯人把以色列的建國當作是西方帝國主義對其入侵的過往的一種遺緒,這與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去殖民化浪潮中相呼應,產生了極大的話語力量,即便有些人對於此產生了懷疑,也很難發聲與立足。
而事實上,在冷戰期間的兩大強權也都為此問題增添了更多的麻煩。蘇聯利用了阿拉伯人的這種反帝情緒,把他們拉攏到了自己的旗下,儘管它並沒有企圖與西方打一場熱戰的意思,但做為一種無形的對抗,中東是主戰場。歐美各國也差不多處境,特別是因為石油,他們就算同情以色列,也不可能徹底敢開罪阿拉伯世界,別說英、法,就連美國也都是首鼠兩端。
以色列的困境也是非常明顯的。當然,猶太人首先自己得自立自強,全民皆兵,抱持著「馬薩達精神」(猶太民族大起義被羅馬帝國擊敗時的最後據點,所有人都寧願自殺也不願屈服),但他們也知道持續的對抗最終結果就只是共同毀滅,始終嘗試採取政治的方法解決。這次的六日戰爭前也是如此,埃及、敘利亞等國公然的陳兵邊境,動武企圖昭然若揭,但他們不願被國際指責是「開第一槍」的侵略者,又按兵不動;而以色列的處境就像是被一群武裝份子圍在家中,整天惶恐不安,但想主動驅逐卻反而會被指責是挑起戰爭的惡徒的住民。兩邊僵持不下,都沒法真正的和平,聯合國強權各自心懷鬼胎,大多時間口惠實不至。作者花了許多筆墨撰寫這段過程,讀來真的覺得無奈,此時討論罪責沒有意義,純粹就是國際政治的陰暗面。
戰爭在六日內結束,幾乎是以色列的全勝,埃及兵敗如山倒,外強中乾的一面被徹底戳破。說來好笑,這畫面看起來跟紅軍當初被納粹德國打的一敗塗地何其類似,原因也差不多:軍容表面強大,其實士兵訓練不足,軍官素質低落,將官各種不適任,上層明爭暗鬥,沒有任何具體作戰準備與計畫等。總之,最尷尬的莫過於蘇聯,他們的裝備顯得徹底完敗於歐美,儘管心知肚明是使用者的問題卻又有苦難言。而以色列也有陰險之處,一開始擔心多線作戰,對敘利亞採取守勢,表示不願擴大戰端;等到埃及完敗,發現戈蘭高地空虛時,又立刻主動出擊直逼大馬士革。要說沒有什麼領土野心,怕也是未必。不過,最後以色列也還是見好就收,很快接受美蘇的介入談判停戰,採取政治手段來解決問題。畢竟國際政治也是很現實的,勝利者擁有最大的話語權,現在特拉維夫可以讓它的鄰居坐下好好談了。
聯合國做成了242號決議,要求以「不容許以戰爭取得領土」為原則,在保證以色列國家安全為前提情況下,無條件歸還所有佔領地並達成和平協議。但事實上以色列保留了西岸、耶路撒冷跟戈蘭高地(作者沒有提及),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沒有立即接受。這個決議還是跟之前一樣,它只是短暫的停戰,就像當年巴黎和會那樣,並沒有真正解決任何問題。作者坦言,至少這場戰爭讓雙方再次面對了實質:「以色列的存在」是雙方爭端的核心,阿拉伯人無力消滅,又不願意共生,那就最後只會陷入這無窮盡的爭端輪迴。只是,站在當下看來,似乎還要再經歷更多的磨難,人們才會真正的領悟。畢竟,這對以色列人來說,也是血與淚的故事,儘管他們是勝利者,並不代表沒有任何代價。前面提到的電視劇〈眼淚谷之戰〉,就拍出了許多一般軍民的犧牲與無奈。
坦白說,本書作者不算會講故事。他是很清晰的呈現了事情的經過,但其實更像是流水帳般的紀載。他把很多筆墨花在不必要的敘述上,反而沒有去著墨更多些關於主要參與者,阿拉伯與以色列的高層政治人物的心路歷程,或者是軍民的回憶或許更有意思的地方,這導致整本書的部分顯得有點沉悶。不過,至少他算是完整交代了〈六日戰爭〉的始末,而譯者的翻譯流暢,對此主題有興趣的讀者還是可以得到滿足。
--
某冬天的夜晚,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下雪了耶。
貂蟬:飄在空中的雪,好美的舞姿.....
伊達楓:現在只有我們兩個.....
貂蟬:........(繼續看著前方,似乎沒在聽)
這個沒有結局(超核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87.10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historia/M.1614221560.A.377
感謝分享
推!
謝謝分享
爆
Re: [情報] 美國軍事智庫戰報(3/23)我有個朋友,跟以前的美國教授一直有聯絡,而該教授也跟該俄國學生有聯絡。 所以最近還有一些更新狀況。讓我們大概可以拼湊出一個戰爭背後的俄烏社會關係。 甚至可以當作整個前蘇聯國家今天的縮影。 雖然本文軍武很低。 如果不妥我會刪文轉移到戰史板或是歷史版。 但是我覺得這些拼圖可以解釋今天的俄國-烏克蘭戰爭。69
Re: [情報] 進擊的巨人加頁 較高清圖3張有沒有人覺得其實後來怕島滅亡的原因 已經跟原本的仇恨無關了 從艾倫死亡到怕島滅亡已經過了將近百年,甚至更久 各國關心的議題也不可能一直在怕島上 想想1845年時人們有想到100後會是美蘇冷戰?5
Re: [問卦] 其實以色列建國比烏東建國不合理吧?來回覆一下鄉民在原文中的意見,並且給大家一起思考 → : 很合理吧,以色列有老美加上金彈 → : 而且以色列自己有夠爭氣,幾次以阿戰爭 → : 以色列都能挺住,證明自己有資格 推 : 拳頭大的說了算8
Re: [問題] 求以巴整個地區史這類書籍神學色彩較重 以色列史綜覽 聖城期待神再臨6
Re: [問題] 為什麼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地區被廣泛接受有興趣的板友請參考 主題閱讀 被詛咒的勝利:以色列佔領區中的離散與衝突 極力推薦本書,作者雖然是以色列退役後備軍人,卻用不同的國際觀點來分析以巴及中東5
Re: [閒聊] 86不存在的戰區 共和國高層算寫實嗎類似的事情在20世紀就發生過兩次 第一次叫法國戰役,害當時歐洲陸軍最強國(笑)滅亡 第二次叫贖罪日戰爭,害中東軍事最強國差點被打進首都 首先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法國戰役 當時身為戰勝國的法國認定下次戰爭必定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相同3
Re: [新聞] 支持祖國 紐約烏克蘭裔為俄烏戰爭做準備以色列全球設兵站 以色列國防軍近日宣布,將在全球設兵站,以便一旦巴以沖突擴大為地區戰爭,能迅速組 織預備役猶太人回國參戰。首批的9個兵站涵蓋四大洲,分別設在紐約、洛杉磯、巴黎、 倫敦、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曼谷、孟買和約翰內斯堡。 此外,以軍還派遣軍官前往駐外使館,核查當地預備役人數。以軍后備軍計划部部長阿泰2
[問卦] 讓台灣人去打以阿戰爭 守的住以色列嗎?以色列 維基 一個建國第二天就被攻打的國家 還不是單挑 是群毆 一般來說共有五次以阿戰爭2
[閒聊]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但主動撤軍的原因一般所知就是巴解已經被擊潰,只能撤出黎巴嫩 但事情還有更複雜的發展,尤其在黎巴嫩南部, 由於以色列對什葉派完全沒有理解,因此發生一 件很明顯的宗教衝突... 參考資料來源:- 這是要等待數十年的工作,如同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 因為以色列人民不服從十誡,導致以色列國與猶大國在2000多年前毀滅。 雖然以色列共產黨在20世紀宣布以色列獨立,建立以色列民主國, 因為人民認為自己是以色列的主人,而不承認造物主是以色列的主人, 所以,20世紀的以色列民主國仍是違反十誡第一條規定的憲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