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東線戰事》一部全面的蘇德戰爭史。

看板book標題[心得]《東線戰事》一部全面的蘇德戰爭史。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時間推噓 6 推:6 噓:0 →:3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7731485


這本《東線戰事》很容易被忽略,我也是在出版多年後,偶然發現它在許多平台的評價頗高,才去找來一看,差點就錯過了一部佳作。關於蘇德戰爭的書多如過江之鯽,本書又有何與眾不同之處呢?答案在於「全面性」。是的,有別於著名的戰史家格蘭茲的《巨人的碰撞》就著重在雙方在戰略戰術方面的較量,本書上至希特勒的戰略觀與意識形態,中至德國的經濟與生產要素,下到士兵的素質與心理,無所不談,讓讀者能夠以一種更廣闊的視角了解這場影響世界深遠的戰爭。

作者史蒂芬‧G.弗里茲(Stephen G Fritz)是哲學系出身的,後來投入研究二十世紀歐洲
史,特別是威瑪德國與納粹的興起,後來推出了以希特勒作為軍事領導人,以及戰爭中的德國士兵等為主題的著作,本書則是他學術研究的一個大成。


‧希特勒的大戰略觀與「生存空間」

想要理解元首一生的作為,有兩本書必不可少:《我的奮鬥》跟沒有出版過的《第二本書》(都有中譯本),當然,其實認真看完這兩本的人很少。不過在這之中有個關鍵詞:「生存空間」。本書作者解釋,這個概念其實指代的是確保德國人民的糧食無虞。一戰中,包括希特勒在內的部分人認為德國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無法突破英、法等國的封鎖,取得重要的戰略物資與糧食,導致嚴重飢荒而士氣崩壞引發革命。因此,在未來的日子中,德國想要重新崛起,確保糧食不受制於人乃是重中之重的問題。在希特勒來自一戰的經驗中,從蘇俄的手中奪取其歐洲部分,既可以解決戰略資源的問題,也可以保證糧食不匱乏,這就是他在茲念茲的「生存空間」。其「千年帝國」的構想,按照伊恩‧克肖的說法,就是一個封建帝國的概念:日耳曼菁英統治本土,負責高端產業,將中低階的農民、士兵移居奪來的新領土,賜與領土開墾,以負責養活城市居民,至於那些被征服的人們,則依照民族區別或成為奴隸、或是允以「消滅」。在這樣的構想之中,德意志民族將成為人上人君臨歐陸,而希特勒願意將海洋交給英國繼續統領,條件是他們承認其霸權。但很遺憾的是,元首似乎沒弄懂,大英崛起後的兩三百年裡最根本的國策就是堅決不讓歐陸出現絕對霸主。(儘管我們也得承認40年的夏秋之際確實倫敦差點就要屈服了)

1939年,德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按照作者的說法,也是有警告這兩大國放棄吧,別插手的意味。現在有個有趣的假設,要是英、法真的孬了,僅止於嚴格的全面禁運外沒有實質參戰呢?(雖然概率很低)

瓜分波蘭之後,元首下一步會是挾反共之姿開始威嚇中歐各國入夥嗎?然後尋求40、41年與蘇決戰?要是真的在40年夏天開戰,沒經過法國戰役的國防軍還能狠揍紅軍嗎?資源比史實更少的情況下能打贏嗎?(雖然也變成單線作戰)

史達林在情況下瓜分波蘭後還敢去招惹芬蘭嗎?會害怕自己是下一個目標吧?可是大清洗已經重創紅軍,他還有什麼策略防德?積極向英、法伸出橄欖枝?蘇德開戰後,英、法甚至是美國又該採取什麼立場?隔山觀虎鬥?日本人會不會又一改立場呢?


不管怎樣,在現實裡,1940年的那段時間,希特勒認識到了從海空都很難讓大英屈服,但他嘗試拉攏其他盟友一起在地中海行動又失敗,最後才不得已展開兩面作戰:企圖先擊敗蘇聯來反過來逼和。這些都是希特勒「摸著石頭過河」走出來的,當時並沒有存在什麼圖景或者規劃好的「國策」可以走。(玩過HOI4的知道我在說啥) 這也符合他的心意。不過說來諷刺的是,本書作者說,史達林之所以會拒絕相信德國會在41年宣戰,是他認為自己屯了重兵在邊境,也相信希特勒絕不會在對英戰爭沒結束前出手。結果就毋需多言了。



‧種族主義與勞動力缺乏的兩難

隨著戰爭日益艱苦,德國軍工生產的低效越來越令希特勒難以忍受,軍需部長托特在此時提出了改革方案,深獲元首信賴。儘管他忽然發生意外死了,但希特勒還是迅速的找了能力同樣頂尖的施佩爾頂上。基本上新任的部長也只是延續改革方案。過去的廠商的利潤都是由成本來決定,這其實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現在新政策變成了強調更有效率的拉高產能,降低成本。官方訂出一個標準的價格,達標的可以免稅優惠,做不到的就汰除。很快的,德國的軍工產量直線上升,但卻要到44年才能勉強跟蘇聯比肩,為時已晚。

這邊我又忽然想到。要是施佩爾不存在,接手的是戈林,是否還能達成同樣的結果?要是這位空軍元帥搞砸了,是不是其實對於世界人民來說,反而是件美事?德國因為軍工產量趕不上耗損,反而能提早結束戰爭?世界歷史改寫?雖然施佩爾在某些境況下給人感覺算是比較「理性」的印象,但他其實也只是個冷酷的官僚,在無情的壓榨上可沒有任何手軟。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人其實也是延長戰爭的幫兇,儘管這樣的指責也不全然公平。更何況,施佩爾其實還有一項少被提及的「功勞」,就是他整合被征服國家工業的經驗,成為戰後歐共體的參考。


另外,作者指出,拖垮德國軍工產量的還有一項問題,那就是人力資源。大量的廣泛徵兵以及戰爭的損耗,青壯年男性早已一空,幾乎已到不得不動用那些貴重的熟練工人的地步,而這會導致生產力嚴重下滑,即便是把女性動員起來也無濟於事。其實,還有一個辦法或多或少能緩解這個困境,但阻礙的是納粹的種族主義政策。德國原有現成的俘虜跟猶太人可以「利用」,卻被任意屠殺,等到意識過來時已經太晚。

而且說來諷刺的,中東歐的種族洗牌是希特勒唯一真正達成的「成就」(史達林也有幫忙),戰後幾乎很多國家都擺脫了困擾已久的多民族混居的問題,雖然很殘酷,但也是奠定了後來穩定的根基。



‧士兵們的心境變化

41年的那個冬天,德軍怎麼撐過去的,或許希特勒的死守命令是「有功」,但更多的可能是可憐的士兵素質與求生欲,還有史達林的錯估形勢。是的,慈父他看敵軍被擊退之後,誤以為自己手上的紅軍已經翻身,便急著想全面反攻。但其實蘇軍士兵看似陣容堅強,絕大多數都是沒多少訓練的新兵跟毫無經驗的軍官,儘管確實重重的把戰線往後推了不少,可付出的代價足夠讓英、美同行目瞪口呆。而德軍士兵也是慘,缺油缺糧缺衣服彈藥,想守難守想逃逃不了,也是一波苦撐付出極高昂的代價才穩定戰局。此時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竭,無力再戰。

而德軍士兵的心理在此時也差不多崩壞了,德國高層可也是花了不少力氣才能重振部分的士氣。那個重大損失的冬天也嚴重的傷害的整體素質與結構,大量有經驗的老兵跟中層幹部都陣亡了,補上來的菜鳥跟不上步調,德軍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逐漸淪喪。支撐作戰下去的除了求生欲的本能外,還有一種害怕敵人報復的恐懼。儘管再怎麼企圖輕描淡寫或辯護,納粹種族主義的惡行惡狀其實國防軍心知肚明,甚至也沒有少攪和。他們非常清楚敵人反攻回來會是什麼光景。作者說,後來德軍士兵也變得麻木不仁,消極的抵抗,無視於同胞的苦難各自逃命,除了納粹用武力脅迫外,已經沒什麼能讓他們願意再戰下去了。

而事實上紅軍在1945年打回德國本土時也確實沒在客氣,幾乎是燒殺擄掠樣樣都來。南斯拉夫有位信仰共產主義的游擊隊員吉拉斯當著史達林的面提及此事,結果得到的答案是:「這位作家先生顯然不懂得人間疾苦,我的士兵們經歷如此苦難,流了多少血跟死了多少人,現在只不過是拿點東西,玩幾個女人,過分了嗎?」 特別是,作者說,紅軍士兵抵達德國的時候,發現敵方一般民眾日子過得比自家滋潤多了,他們不能理解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來侵略自己國家?於是憤怒就更加不可收拾。



除此之外,弗里茲在希特勒為何對美國宣戰,他在對蘇作戰中的幾個戰略決定上都有自已的有趣見解,值得參考。

本書的翻譯基本流暢,除了幾個地方有點不順或者可能理解錯誤外,沒啥太大問題,附上的地圖也很實用,個人認為,在中文的蘇德戰史上,這本《東線戰事》足以列入必讀之列。



--
某冬天的夜晚,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下雪了耶。
貂蟬:飄在空中的雪,好美的舞姿.....
伊達楓:現在只有我們兩個.....
貂蟬:........(繼續看著前方,似乎沒在聽)
這個沒有結局(超核爆)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5.105.142 (臺灣)
PTT 網址
fatisuya:轉錄至看板 historia

05/22 11:59

fatisuya:轉錄至看板 Warfare

05/22 11:59

hwider05/22 12:54大大的分享先推推,雖然我還沒計劃讀歐洲歷史,但每次看

hwider05/22 12:54到大大的分享都覺得厲害與感謝

arfuu05/22 12:58推!

Nexqachy05/22 15:37推推 最近剛讀到這段歷史

a200600305/22 18:18有繁體中文的嗎?

fatisuya05/22 22:48沒有

arfuu05/23 11:05蠻多歷史書都只有簡體的,繁中的市場太小嗎

fatisuya05/23 21:16這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

power805005/25 01:38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