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讀後心得
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個法則和重點整理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讀後心得:所有的知識都從筆記開始
萬字長文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smart-notes/
最近我讀完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它對我的閱讀、筆記和寫作的流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很欣賞的兩位知識管理和寫作專家 Tiago Forte 和 David Perell 都對這本書讚譽有佳。今天我想詳細跟你介紹這本書的精彩內容,以及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這套寫作方法。
《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有什麼特色?
《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作者是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的教育哲學講師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同時也指導學生、學者和專業人士如何管理時間、做出決策和
個人成長。我讀的是英文版的 Kobo 電子書,而這本書的簡體譯本則是《卡片筆記寫作法》(敲碗繁中譯本)。
重點說在前面,這是我目前讀過最精彩、紮實、充滿洞見的「筆記和寫作」專書。這本書除了在筆記和寫作的主題上面深入探討,還會顛覆你對於「打造知識體系」的刻板印象。Ahrens 先介紹了寫作的原理、準備、能力和注意事項,然後告訴我們四個寫作的原則,最後是成功寫作的六個步驟。這是一本專門寫給學生、學者、作家的書,而我認為,這絕對是一本適合所有知識工作者的書。
Ahrens 寫這本書的靈感出自於一位德國的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1927-1998)。這位學者在他的一生總共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他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這些著作在當代的學術界都佔有一席之地。
Luhmann 是一個釀酒師的兒子,在離開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工作之後,他用自己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開始勤奮地閱讀、做筆記、寫作發表,然後躋身學術界。在這套方法的加速之下,他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和定職論文,成為一名社會學教授。隨後的學術生涯,他保持高品質和高產出的節奏,成了當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裡,Ahrens 詳細分析了卡片盒筆記法的運作原理,引用了許多學術研究的結果來說明這套方法為什麼這麼有效。接下來,我們來看到底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
Luhmann 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德文的原文是「Zettelkasten」,其中 Zettel 是卡片/筆記的意思,而 Kasten 則是盒子/箱子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卡片盒筆記法」(英文是 Slip-box)。Luhmann 在學術生涯的早期,就已經明白了一件事:一則筆記有價值的地方,就是它自身的脈絡和內容。所以他在一張筆記卡片上,只會寫下一個想法。
接著,他對這些卡片的分類方式,並不是用傳統「主題式」的字母排列。他採用的是「索引編號」來替每一張卡片命名,然後寫下這張卡片跟其他卡片的連結。如下圖所示,其中一則筆記命名為「1」,如果他下一次新增的筆記跟「1」有關連,就接續在後面命名為「1a」。如果新的筆記跟「1」的關聯比較強,他會命名為「1b」;如果跟「1a」的關聯比較強,他就命名為「1a1」。他這些卡片上面,還會寫上連結到其他卡片的索引,例如在「1」的卡片裡面,可以寫上連結到「2a2」或任何一張卡片(就像手寫版的超連結)。
那麼 Luhmann 是如何從寫筆記,一路進行到最後寫出一篇文章呢?以下就是卡片盒寫作法的八個步驟。
1.寫「快閃筆記」(Fleet Note):把在任何時刻浮上你心頭的靈感寫下來,不需要寫得特別工整,這種筆記只是為了抓住倏忽即逝的想法,讓你之後可以回顧當時的靈感。
2.寫「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把你讀到的、聽到的、感興趣的資訊紀錄下來,來源可以是文章、書籍、影片、Podcast 等任何媒介。仔細篩選你要寫下來的筆記,盡量簡短,並且用你自己的話做紀錄,不要只是複製貼上,最後標註來源的連結、標題、作者、年分。
3.寫「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把之前你寫過的快閃筆記和文獻筆記拿出來看,同時也把卡片盒裡面的舊筆記拿出來對照。去思考這些新的筆記,跟舊的筆記之間有什麼關聯?可以用來支持舊的觀點?用來跟衝突的觀點彼此對話?用來補強你正在學習的知識?然後用自己的話把新的想法寫到卡片上。注意,一張卡片只能寫一個想法。
4.把永久筆記加入「卡片盒」:寫好一個想法之後,把這張「新卡片」跟一張相關聯的「舊卡片」建立彼此的連結。值得注意的是,永久筆記代表的是對你自己「永久有用」,而不是「永久不能修改」。隨著你接觸到新的資訊,你可以回頭對永久筆記做補充、做修正、做討論。
5.從你的卡片盒裡發展「想法」:當你想要進行任何腦力激盪的時候,記得借助自己的卡片盒。翻找裡面的筆記,去看看有哪一些想法還缺乏事實支撐、有哪些問題又浮現了出來、有哪些知識斷層還沒有被補齊。然後去吸收你感興趣的資訊,再重複上面的 1~4 步,持續把新的想法和連結建立起來。
6.挑一個「主題」來寫文章:不要憑空擠出一個陌生的主題,而是回到你的卡片盒,去檢視有哪一些筆記已經「自成一個主題」,然後挑你最感興趣的那個主題,並且找出相關聯的筆記。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找主題方法。
7.將你的筆記轉為「草稿」:挑選出了一堆相關的筆記之後,開始對它們進行排列組合,調整出一個前後連貫的排序。記得用自己的話,來幫這些筆記們「串連」起來,針對還沒有結論的地方進行討論。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些筆記之間的衝突和缺陷,你就能調整你的論述,或補充更完整的資料。
8.對你的草稿進行最後「編輯」:仔細校對草稿中的用詞,精煉成最後即將發表的成品。這時候留意文字的流暢度,刪減不必要的冗餘。大功告成!
這種特別的寫作過程,仰賴的是持續不斷的筆記習慣。根據統計,Luhmann 一生當中積累了 9 萬則永久筆記,平均下來他每天寫了 6 則永久筆記,長期下來竟累積成驚人的數量。他透過這個格式簡單又固定、持之以恆的筆記流程,卻發揮了極多的創意和極高的寫作產量。
接下來,我詳細整理書中對於卡片盒筆記法的 12 個關鍵法則和重點整理。
卡片盒筆記法的 12 個關鍵法則
1.寫作不是從一張空白紙開始
大部分覺得寫作很困難的人,都被一個平庸的印象困擾著,那就是眼前的一張「白紙」。他們相信寫作始於一張白紙。這也是很多人對於「創意」的迷思,他們認為創意是一個很浪漫、很奇妙的事情,它會憑空而生。
符合我們直覺的寫作方式是,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主題、列出大綱、進行研究、討論跟分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在你還沒有開始研究之前,你怎麼知道自己對哪個主題感興趣?在你還沒有討論跟分析的時候,你怎麼知道要去研究什麼新東西?
相反的,如果你的順序是每天持續寫筆記,把感興趣的東西記錄下來,研究新的想法,得到簡短精要的結論,這些素材,就成了你寫作的燃料。當你要寫作的時候,只要從筆記庫裡面翻找,就能找到相似主題、值得進一步討論的筆記,然後挑選出它們,進行排列組合。當你在撰寫和整理筆記的過程本身,就是寫作的過程本身。
如同 Ahrens 說的:「每一個對智慧的努力,都始於一則筆記。」這就是為什麼真正優秀的、有生產力的寫作,都是基於正確的筆記技巧。寫作,是從一則筆記開始的。
2.寫作不用事先做計劃
傳統的寫作教學,會建議你事先做好寫作的「計劃」。你要先想好主題,寫好大綱,然後依照一定的順序和步驟來寫作。
為了遵守擬定的計劃,我們必須動用「意志力」。這不但使人失去動力,而且也不利於開放式過程(open-ended process)的任務,像是研究、思考和研讀。我們進行這些任務的時候,每一步都有可能遇到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達到新的成果。特別是對於開放式過程的任務來說,這種「不期而遇」往往是常態,而不是例外。
而且,為什麼傳統的計劃寫作法,會讓我們感到挫折?因為我們想要一口氣做完全部的步驟。寫作的步驟包含了:閱讀、反思、發想、建立連結、分辨差異、找到恰當的字詞、組織、編輯、校正和重寫。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不同類型和程度的專注力。如果你還訂立了計劃,要自己每次都按部就班進行,等於只是依靠意志力在支撐你的寫作熱情。
因此,不要用「計劃」的方式來寫文章。
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流程來寫作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它並不會限制你應該在寫作的某個階段「一定」得做什麼。相反的,每一則筆記都可以被視為「分散的任務」,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被完成,而且還透過彼此相連的筆記,提供你立即的回饋。寫每一則筆記的時候,你就有更多機會去「刻意練習」寫作這件事情,隨著你經驗的累積,你就更能仰賴自己的直覺告訴你接下來該寫什麼。
這種寫作的方式被稱為「循環」(circular)架構,而非傳統的「線性」(linear)架構。當你採取這種方法來寫作,你就會發現問題不再是「找不到主題好寫」,而是「有好多主題可以寫」,而我該挑選哪一個。你會發現寫每一則筆記的時候,腦袋迸出新的想法,跟其他看似無關的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更有趣的是,當我們透過筆記去寫作,就等於先從線性的文章裡面萃取出有用的資訊,然後把不同的筆記拿來混合、攪拌,產生新的樣貌,然後再把它組合成線性的文章輸出。這時候,寫文章就變成了一種全然的樂趣。
最好的想法和洞見,往往是不期而遇的。最有趣的題目,通常是你不曾事先計劃的。
3.帶著輸出的前提去輸入
我想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平常「輸入」的資訊被記得更牢、用得更好。該怎麼做?
Ahrens 建議你要帶著「輸出」的目標去接觸那些新資訊,你要替自己設下一個目標:當我吸收這些資訊之後,我要寫出一篇可以公開發表的筆記(或文章)。因為,當你要學習和吸收任何事情的時候,如果帶著很明確的目標,會改變你跟那件事情的互動。你會變得更加專注、更充滿好奇心、更有活力、也會要求自己學得更好。如同日本高產量的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在《最高學習法》書中曾經提過的觀念:「要發揮最好的輸入成效,一定要以輸出為前提來輸入。」
因此,與其你在不同的地方,留下了一堆彼此沒有連結的紀錄,倒不如將它們都整理到同一個地方(卡片盒筆記),並且套用一個既標準又簡潔的筆記格式(Permanent Note)。這時候,你就不需要再分心去關注那些「系統的機制」、「閱讀的技巧」、「寫摘要的訣竅」之類的技術細節,而是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可以被發表的洞見」。
如果你總是帶著「發表」的目標在進行任何事情,你生活中的所有層面都會因此改變。你會讀許多不同的東西。你會變得更專注於新資訊和舊知識的連結。你會問出更有深度和意義的問題。你不再滿足於別人模糊的解釋和混亂的邏輯。你會尋求內部和外部的回饋,藉此改善自己。你會帶有刻意的目標,去吸收那些對你的未來有幫助、有潛力、有影響力的知識。你會變成一個截然不同的人。
當你進行知識型工作的時候,帶著寫作的目標,把寫作當成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這一個觀念的轉換,會反過來幫助到你其他所有的事情。
4.大腦外部化,你的第二大腦
你可能會認為,寫作的時候需要頻繁的思考,而這個思考是發生在腦袋「裡面」的事情。然而,這是一個很深的誤會。
一般人整理資訊的方式,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劃線、寫字、錄音、速記,然後不曾回頭翻閱它們。這種習慣,等於你留了一堆筆記在不同的地方。當你要進行「思考」的時候,就變成得依賴你的大腦去回想是在哪些地方寫了這些筆記。但是,大腦並不擅長儲存零散、無意義的資訊。
Luhmann 利用卡片盒筆記法把所有的筆記都集中到同一個地方。他會定時整理筆記,並且在寫筆記的時候,會盯著已經在卡片盒裡面的舊筆記。他會去思考,現在要寫的這則新筆記,跟舊筆記的關聯是什麼?這則新筆記,可以跟哪一則舊筆記建立連結?這些筆記,就等於是他的「外部」大腦。是的,卡片盒筆記,就是他的「第二大腦」。
當他要寫一篇新文章的時候,他就可以拿出卡片盒裡面相關的筆記,對它們進行分類、排序、比較、討論。因此,他不是在腦袋裡面思考,而是透過外部的大腦進行思考和寫作。對他來說,卡片盒筆記是一個大腦記憶力的延伸,他仰賴著這些筆記進行思考。
如同《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 Mortimer Adler 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寫下來,你才能真的「看」到你的想法。然後,你就能藉由這些寫過的東西,進行真正有意義的思考。
寫作不只是思考之後的「結果」,它是你的思考真正發生的「地方」。
5.簡單才是最重要的
一個好的筆記系統,必須要「簡單」。
有一項針對成功人士的研究顯示,成功並不是「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的結果,而是在一開始就在「聰明的環境」之中工作的結果。如果我們需要透過做筆記的方式,來輔助自己的思考,寫出充滿洞見的文章,那麼做筆記的系統,就必須要簡單好用,能夠減少所有的阻力,讓你專心在做筆記的本身。
一個好的筆記系統不該添加多餘的功能和選項,它們會盡可能把複雜和分心的元素移除,留下唯一重要的功能:思考。只有當你完全信任系統,你才真的知道所有事情都被處理和紀錄了,然後才能讓腦力專心在手邊的任務上。
Luhmann 的卡片盒筆記法就符合這樣的條件。你只需要遵循一個最簡單的書寫格式,專注在寫把想法寫到筆記上,然後建立起筆記跟筆記之間的連結。你會發現,正是因為這個筆記法只有三種筆記的分類(Fleet Note, Literature Note, Permanent Note),而且一張筆記上面只紀錄了「一個」想法。雖然這看起來是一種過度簡化的「限制」,可是真正發揮筆記效果的,正是這種限制。
你可以想想看,當你要在筆記上寫一個想法的時候,如果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被打破,有一定的格式要去遵循,這反而能催生出更多的創意。你必須把最簡單、最精準、最重要的文字寫下來。不多也不少,就寫在一則筆記裡面。當一則筆記代表了一個明確的脈絡,能夠展現一個具體的想法,這時候你就能把每一則筆記拿來排列組合和交互對照,產生全新的想法和洞見。
真正的生產力,來自於簡單易用的系統。
6.一則筆記就代表一個脈絡
一個筆記有價值的地方在哪裡?在於它的脈絡本身。
我們先來理解「脈絡」這個字的原文「Context」,這個字在中文可以理解成情境、背景、脈絡、框架、上下文。對於英文母語使用者來說,「在一個整體的情況之下,周圍的環境、因果脈絡、環境設定等這些東西,會根本性地去影響『事件』本身的意義。」所以當你跟說英語的外國人士聊天時,如果講話的意思不夠清楚,他會反問你:「What’s the
context?」
Luhmann 透過長年卡片盒筆記法的實作經驗,終於明白了一個想法:一則筆記有價值的是它本身的脈絡,而不必是它被取出的地方。他認為,任何充滿「說服力」的論述,標準一直以來都是一樣的,無論作者是誰、無論出版者的地位如何,筆記必須彼此連貫(
coherent)而且基於事實。「真相」不屬於任何人,它只是被書寫下來的想法,基於科學性質上的互相交換。
所以,任何一則完整、簡潔、準確的「筆記」,就應該具備這些元素:基於科學的事實、思考過後的想法、可被檢驗的文獻。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一個擁有前後文的完整脈絡。
7.不要求記得,而是求理解
如何吸收新的知識,提升自己學習的效率?靠的不是記憶,而是理解。
傳統的認知是:隨著年紀增長,人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會不斷下降。以前的心理學家認為大腦是一個有限的儲存空間,一旦空間滿了,人就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愈來愈難記憶新的東西。
的確,你如果試著去記憶「彼此獨立」的知識,這種能力會隨著年齡而衰退。但是,真正的學習不等於儲存獨立的知識,而是幫這些知識「建立連結」,讓知識可以在需要的時候,自動觸發彼此。
現代的科學有著同樣的發現,當我們腦袋裡有更多彼此互相「連結」的資訊,就更容易學習新的東西,因為新的資訊可以「連結」到既有的資訊。就像 Charlie Munger 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說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當你在腦袋建立愈多知識的連結,讓更多的知識可以彼此對話,你就愈能掌握世界運作的法則,也能愈快學會新的知識,並且更不容易忘掉。
當我們寫筆記的時候,就是在學習、思考、寫作。這不是一個「累積」知識的過程,而是透過「理解」知識,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用新的事實和經驗來對自己提問,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
因此,新的認知就是:如果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總是先理解、然後建立連結,隨著你的年紀增長,反而會學得愈快、愈好。
8.不要蒐集,而是發展
Luhmann 有一個很特別的閱讀習慣。他在書本和文獻上面從來不劃線,也不會在頁面的邊緣寫上筆記。他只會把抓住他注意力的想法,寫在另一張紙上面。如果他當時有靈感,他就用一張紙寫下一則 Fleet Note。如果讀的文獻值得以後引用,就寫下一則
Literature Note。
如果你在閱讀和吸收資訊的過程中,得到了一個新的想法或資訊,並且想記錄下來在未來引用的話, 不妨聽聽 Luhmann 的建議:「用自己的話,寫下對這個想法和資訊的簡單解釋,而不是單純蒐集原文。」與其複製貼上一堆的原文,留存一堆的金句良言,最好的記憶方式,是寫下自己當時的解讀,並且把這則筆記,跟其他寫過的筆記建立連結。
接著,依照卡片盒筆記法的方式,把這些暫時記錄下來的 Fleet Note 和 Literature
Note 轉換成 Permanent Note。在轉換的過程中,你會針對自己寫下的筆記,做出解讀、論述、討論。你接觸到的這則筆記,就會卡片盒裡面的舊筆記產生以下四種關係:矛盾、修正、支持或新增。然後你就問自己,你可以組合這些想法並且創造出新的想法嗎?它們觸發了什麼新的問題?它們之間的矛盾引起了你的好奇心嗎?
當你想把一個想法轉換成 Permenant Note,寫這則筆記的時候,就要當成是「寫給別人看的」:用完整的句子,揭露想法的來源,列出參考文獻,試著盡可能做到精準、明瞭、簡單。最後,每一則被你的興趣「篩選」過去的新筆記,都對我們未來的理解、思考、寫作產生了貢獻。持續發展這些想法,在未來就會派得上用場,最好的想法通常都是不期而遇的。
不要蒐集想法,而是發展想法。
9.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
你會如何替自己的筆記分類?
傳統的筆記觀念是「由上到下」的,人們會認為:「我應該在哪一個主題下收錄這個筆記?」結果導致,自己列出愈來愈多的主題、子主題、孫主題,然後愈來愈多雜亂的主題。到最後,面對一則新的筆記時,「該把它分到哪一個類別」就成了一個焦頭爛額的問題。
卡片盒筆記法的觀念則是「由下到上」,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在什麼脈絡之下我會再次遇到這個筆記?」寫筆記的關鍵在於,你要確保自己要用的時候,找得到那則筆記。由於卡片盒筆記是一個幫助你「思考」的工具,我們就不能把它當成是一個單純的儲物櫃,而是要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和參照。之後,你就可以透過筆記去尋找筆記,透過回想特定的脈絡,提取出那個脈絡的筆記。這比起每次都從索引分類去尋找單一筆記來得好。
不要去想著如何把一則筆記放到「最正確」的資訊位置,而是去思考這一則筆記在未來,會如何被你「重新利用」。在你寫一篇文章的過程當中,任何一個被你放棄不用的筆記,都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成為另外一篇文章的核心論述。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寫筆記的時候,要以「相關性」來建立筆記之間的連結。不要只寫下支持和肯定舊筆記的東西,而是紀錄新舊筆記之間的相關性。即使兩則筆記彼此「矛盾」或「立場相反」,只要它們都在談相似的主題,你就應該幫它們建立連結。因此,用我們已經擁有的筆記來思考,反而會讓我們的心胸更開闊。因為你知道這些深思熟慮之後寫下來的筆記,它們裡面的所有細節、限制和不足的地方。你會用新的理解去發展想法,而不是用舊的分類去儲存它們。
不要用分類和主題來整理筆記,而是用脈絡和連結來整理筆記。
10.如何選定關鍵字
在寫筆記的時候,從一個人選定關鍵字的方法,可以看出他是「檔案管理員」或「作家」。
檔案管理員想的是:如何把關鍵字「儲存」到正確的地方。作家想的是:在什麼情境之下我會「回想」到這則筆記?甚至當未來的我忘記了這則筆記,還能夠透過情境跟問題的回想,重新找到這則筆記?
舉一個例子:「根據 2019 年的一項統計,一般知識工作者平均每日收發 126 封公務
Email。由 Adobe 公司進行的一個調查顯示,知識工作者每天花三個多小時收發 Email。」這是一個針對 Email 的使用情形所做的調查,這是一項「事實」。如果要寫筆記,你會選定什麼關鍵字?
檔案管理員在做筆記的時候,會選擇顯而易見的「Email」或「知識工作者」做為關鍵字。而作家在做筆記的時候,會思考未來什麼時候值得提起這個故事。如果他正在研究「生產力」相關的主題,他或許會選擇「生產力殺手」或「影響專注力」做為關鍵字。這對於他未來寫相關主題的時候,更容易回想起來,更派得上用場。
在我們替筆記選定關鍵字的時候,眼睛要盯著已經寫過的主題和感興趣的題目,而不是把每一則筆記當成獨立的主題對待。Sönke Ahrens 提醒我們「選定關鍵字不是一種官僚風格的選字行為,而是思考過程當中的真正關鍵,這會促使你想出更深層的解讀,去跟其他的舊筆記進行更有創意的聯想和連結。」一個好的關鍵字,往往不會存在於表面的文字上。
因此,選定了好的關鍵字的筆記,就不再是一個想法的「提醒」,而是蘊含了一個文字形式的「實際想法」,在未來任由你快速調用。這就是檔案管理員和作家的關鍵性差異。
11.筆記內建的回饋機制
《心態致勝》 的作者是心理學家 Carol Dweck,她透過研究發現:「長遠來看,一個人會不會成功的重要指標,是他是否具備成長心態。」所謂的「成長心態」,就是一個人願意尋求正面和負面的回饋,藉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改善錯誤的地方。處於對立面的是「定型心態」的人,他們避免自己接受到回饋,藉此鞏固他們對自己的正面形象,短期內他們過得比較好,但不利於長期的表現。所以,如果你想邁向長期的成功,就必須擁有成長心態,並且建立一套回饋的機制。
為什麼寫筆記,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因為筆記就內建了「回饋迴圈」(Feedback
Loop)的機制。
一般談到回饋,會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外部的」,例如同儕、老師、親友、社群平台給你的外部回饋。第二種是「內部的」,就是你曾經寫過的筆記和文章,帶給你的內部回饋。進一步來說,內部回饋的最小單位就是「一則筆記」,這是你隨時都可以寫、隨時都碰得到,每天都可以透過寫筆記、讀筆記,來跟自己進行內部對話,形成一個內部的回饋機制。
當你在寫一則筆記的時候,你會先把自己的想法「想清楚」然後再寫下來。隨著每一則筆記的建立,你的想法都被記錄了下來。下一次,當你要寫一篇文章,試圖組合這些筆記的時候,你會在某些筆記之間,找到它們的相似、矛盾、不一致和重複的地方。這種發現,就是讓你變得更好的契機。這時候,寫筆記不只是增加了學習的機會,也可以修正我們無法避免的錯誤。
相較於定型心態的人尋求的是別人的稱讚,屬於外部獎賞;成長心態的人尋求的是「自己變得更好」的愉悅感,屬於內部獎賞。在每一次寫筆記、檢視筆記、修正筆記的過程,就是一種對於自己的改變和進步。這會讓我們更願意接受新的想法、改變想法、持續變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當這個回饋迴圈縮小到只有一則筆記的篇幅,它變得比較小(比起發表一篇長篇文章之後才能獲得的回饋),也沒有那麼嚇人,因此它們會更容易被你接受和使用。筆記內建的回饋機制,因此得以順利運行。
12.讓興趣帶著你走
寫作,並不是當你坐下來,然後一個段落接著一個段落寫。寫作是發生在更早的時候:當你吸收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文章、影片、Podcast 的同時,並且對它們寫下筆記的時候。真正有意思的寫作,是從興趣出發的。
科學家透過研究發現,當一些客觀條件非常聰明的學生,在學習上面也會面臨失敗。這經常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學習的意義而停止了學習、他們無法在學習和自己的個人目標之間建立起連結、他們無法依據自己的意志掌控自己的學習目標。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必須盡可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我們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面。這並不是一種放縱,而是讓學習跟工作能持續成功的關鍵。
Luhmann 很少強迫自己寫他不想寫的東西,他只寫那些「來得很容易」的靈感和想法,他在某次的訪談說到:「當我卡在某個地方(寫作時),我就離開去寫別的。」所以他會在同一個時期,寫很多篇不同的文章,寫很多本不同的書。因此,卡片盒筆記法由下而上、不用事前規劃、專注在發展新想法的特色,成就了他以興趣做為燃料的高產出人生。
寫作,就是循著自己最感興趣的路徑前進。
後記:千里之行始於筆記
這本《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寫作有一個很鮮明的特色,Ahrens 並不是從「一個主題」擠出一堆不相關或弱相關的頁面;相反的,他把許多的「想法和洞見」放到每個頁面裡。我每讀一個段落,都覺得思想受到了衝擊、觀念獲得了新的刺激。這或許也是
Ahrens 親自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最佳成果展示。
一直以來,我很相信每天持續的做筆記習慣,可以累積充分的資料庫,作為最後寫文章的素材。我遵循著一套自己調整出的「化輸入為輸出」策略,維持每週寫兩篇讀書心得的習慣。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獲得了更多新鮮的靈感,迫不及待想要跟自己的舊策略進行整合。
我以前習慣用 Notion 來寫數位筆記,背後的思維比較偏向「資料庫」的寫作模式,「每一篇讀書心得是一個最小單位」。而最近發表的兩篇讀書心得(包含這篇),都是採取「卡片盒寫作法」來寫作的,關鍵的改變就是「每一個想法是一則筆記」。這一次,我也改用了一個全新的數位筆記工具來寫作,跟卡片盒筆記法正在逐漸磨合當中。如果你對這個方法的使用細節感興趣,歡迎留言告訴我,我會安排時間針對這些提問來寫相關的教學。
最後,卡片盒筆記法不只是一個用來寫作和筆記的工具,而是一個整體性的解法,讓我們有效地去面對自己在生活當中接觸到的所有知識。這個方法可以加倍放大你對知識投入的任何努力。用投資的術語來說,這是一個能夠產生「複利效應」的知識工具。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總結這個方法,那就是:「每一個智識的努力,都始於一則筆記。」(Every
intellectual endeavour starts with a note.)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推
期待繁中版上市
感覺很讚
推~~
謝謝分享
謝謝瓦基分享
感謝分享
推
推
好猛的長文...
13
[心得] 《卡片盒筆記》當初想買這本書一方面是看到網路文章的介紹,對它一致好評讚譽有加,暢銷榜上也能見 到它,不禁讓我想知道內容究竟在講些什麼,真的有如此厲害嗎, 另一方面也想說如果能學會一套有效率的筆記法也是不錯,對於閱讀學習也許有幫助, 畢竟腦海中能想到的筆記方法就是書上畫畫線,頂多再拿螢光筆畫上幾筆,讓書看起來 有被讀過的樣子。10
[心得] 《牧羊人讀書筆記》閱讀涵養的內外功夫《牧羊人讀書筆記》讀後心得:閱讀涵養的內外功夫 廣泛閱讀是外交的根本,並厚外交官的涵養與應變能力 圖文好讀 如果我分享的讀書筆記是小學生寒假作業的程度,那麼這次要跟你分享的這本《牧羊人讀 書筆記》,大概就是大學研究生論文等級的程度。曾有讀者向我推薦這本書的時候說:「9
[心得] 《卡片盒筆記》實踐感想和大力推薦的原因《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 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讓你擁有無限的靈感 圖文好讀 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我寫過將近兩百篇的讀書心得,可是我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本書的 「推薦序」。而今天要跟你分享的這本書,是我破例撰寫的第一篇推薦序。為什麼我對這7
[心得] 《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脫離知識速食能創造真實成長的,只有輸出 —《Output:最高學以致用法》閱讀心得 部落格好讀版: YouTube 說書頻道、專業知識部落格、或者近年在台灣開始流行的 Podcast 都一年比一年 熱絡,還有永遠看不完的 Udemy 或 HaHow 線上課程,現代人們取得知識的方式超級多元6
[心得] 《最高學以致用法》活用知識的五種方法《最高學以致用法》讀後心得:活用知識的五種方法 日本「輸出狂人」的錦囊妙計,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圖文好讀 我自認為是一個很勤勞的輸出者,直到我讀到一位日本作者的著作,簡直讓我驚呆了。他 每天發行電子報,持續 13 年。他每天更新 Facebook,持續 8 年。他每天更新 YouTube5
[心得] 《極速解決工作難題的心智圖大全》《極速解決工作難題的心智圖大全》讀後心得筆記 學會畫心智圖舉一反三,輕鬆解決各種生活和職場難題 圖文好讀版 你想改善自己的職涯發展嗎?你想掌握高績效的職場能力嗎?你想找到翻轉人生的關鍵因 素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就是一個能夠用來「整合思維」的好用工具,不僅能夠加深你對5
[心得] 《點子就要秀出來》公開分享的七個訣竅《點子就要秀出來》讀後心得:公開分享的七個訣竅 重點是創作的過程,而非成品,每天都分享一點新東西 圖文好讀 無論你是作家、藝術家、YouTuber、Podcaster 或任何從事創作的人,一定都希望自己的 才華能夠被人「發現」。然而,該如何讓別人找到你、追蹤你、成為你的支持者呢?你必3
[心得] 《How to Take Smart Notes》延伸閱讀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 完整補充《How to Take Smart Notes》書中尚未說明清楚的部分 圖文好讀 在發表了獲得熱烈回響的這篇文章〈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 個法則和重點 整理〉之後,我試著把這套「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整合到自己的筆記和寫作1
[心得] 用筆記實踐人生目標的《防彈筆記法》《防彈筆記法》是能幫助你寫學習或者職場筆記都能大大提升效率的筆記架構。 在這篇文章,我將寫下我在《防彈筆記法》學會的兩個重要筆記技巧,可以讓每個人都立 即提升書寫與應用筆記的效率:任務導向、以及集中處理,並且,我也會分享這些作法實 際上會遇到的困難與個人心得。 網誌好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