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倖存者,如我們》誰倖存了,而誰又是我們

看板book標題[心得]《倖存者,如我們》誰倖存了,而誰又是我們作者
funny1990
(多嘴)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0

《倖存,如我們 》 誰倖存了,而誰又是「我們」?

土石流需要雨,海嘯需要地震,狂暴的颱風需要炎熱的夏日,而一個人,需要什麼,才會
成為另外一個人災難?


作者:歐大旭

譯者:彭臨桂

有讀: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2/03/WetheSurvivors.html


感謝你的閱讀:P


====

你看見海嘯,你看見吞沒。你看見,但你不在裡面

這是一本專心致志的小說,所有作者流暢地文筆以及優美如詩句的文字,都專注於一個底
層人物身上的災難,與命運。所有的故事的箭頭幾乎都指向同一個中心,以至於在讀完之後,被層層憂鬱所包裹的阿福,也像是沒有盡頭的冬日陰雨,盤繞在讀者的心上。

這不是一本能讓你心情愉悅的書,小說通篇以阿福的「我」推進劇情,看他一點
一滴講述生命中的瑣碎,像是一場綿延不斷的雨,或是永不停止拍打的海浪,每次都下沉一點點,每次都更深陷泥巴團裡一點點。這本書讀起來同樣也不輕鬆,盡管語句優美,段落順暢,但前段的鋪陳較陳悶,加上又是以「我」來敘述,主角的憂鬱細膩填充在每一字,每一句,很容易就讓讀者放下書了。

不過,這不表示《倖存者,如我們 》的情節沒有起伏,只是這些潮起潮落,都
給阿福情緒黯淡的口吻給抹平。取而代之的,作者用了許多不同的故事互相指涉,串接,對應,靠著小說技巧,將不同的人事物交織成同一幅景象,盡管敘述者一直都只有阿福一人,讀者卻彷若能看見馬來西亞底層華裔的許多樣態。

你說我推薦這本書嗎?我認為,這要看你是哪一種讀者,一般喜好追劇,快節奏
,與有明確主題的小說讀者不太適合──這只能讓你好睡。又若你是喜好社會議題,對於
底層生活有點興趣,想了解的讀者,我會更建議將眼光放在關注台灣社會底層的書籍。

  我認為,《倖存者,如我們 》適合對於小說技巧有點認識的人閱讀,或是看慣了第一人稱敘事小說的讀者──翻譯過後的文本句式讓我聯想到吳明益,但畢竟是描寫馬來西
亞底層的小說,遠了地理距離,也遠了文化距離,他的吸引力完全不像吳的作品這樣強大。若對於馬來西亞,東南亞地區國家有興趣的讀者,也許可以試試看:主角身為底層華裔,聽的音樂,看的戲劇,與熟知的影星都和台灣人有共鳴,讀起來會有陌生國家文化環境的新穎,也有熟悉的味道。

====

災難是無常的身體

這本書讀起像是漩渦,每個敘述,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的生命片段,在阿福口裡,都成
為流向漩渦中心的水流,而這個漩渦的中心,就是無常。

你要我談人生,不過我談的只有失敗,這兩者似乎是同一件事,至少緊密的交纏
到我無法分開。 (本書開頭)


面對高學歷,出生富裕,追求(天真)理想的譚素敏,阿福的口吻帶著自棄。在她
的面前,他自卑,但在阿福的面前,譚很無知:她的正義感,對腐敗的不滿,抗議,對改變充滿希望的想法──那全是沒見識過大浪的天真。作者沒有用太多段落描述兩人的背景
對比,全書聚焦在阿福的口白,訪談者與被訪者的互動僅僅是點綴,卻畫龍點睛。譚就是讀者,就是手上拿著這本書,相比阿福稱得上富裕的你我。

《倖存者,如我們》用了很多小故事來指涉主角阿福的人生與他的內心觀點。這
類的技巧非常常見,像是在《成為真正的人》裡,甘耀明運用神話與角色的行為相互對應,引領讀者的情緒,通常這樣的手法會運用兩個故事,但在這本書中,幾乎所有的故事,苗頭都指向倖存這兩字背面所隱含的「災難」。

  像是那塊母子曾寄與厚望的土地,曾經豐饒,卻因氣候變遷而被海水吞沒。

  像是母親的病,把窮困的生命吞食得一乾二淨。

  像是突如其來被告知「不用再來工作」的阿福,在小吃店中留下大笑,荒謬,瘋狂的身影。

  像是霍亂,打亂了阿福習於「每月薪水都有進帳」的生活。

  災難之於倖存,就像是我們之於他們。「只要歐洲人為了拯救這該死的行星而決定停止在食物中使用棕櫚油,一個月內,整座港口都會陷入困境。」遙遠彼方的決定,就像是一隻翩翩起舞的蝴蝶,最終在海洋的另一岸引起巨災。

  這些不可動搖,不可改變的外力撼動了整個阿福的人生。

所以阿福信仰命運。他沒有選擇了……他必須告訴自己沒有選擇了,生活,命運
,就是這個樣子。他曾經真正的逃離那個與世隔絕的,被時代拋棄的小村莊,有正當工作,有妻子,有一座漂亮的新房,現在卻是一個重鬱症的殺人犯。就像是村里的漁民,盡管被告知是上游的汙染導致漁獲下降,還是選擇在神明面前祈禱,請求上天的寬恕──因為
被這個世界輕易的伐害就是他們的命中注定。

  阿福不是沒有掙扎過──盡管他不念書,不去選擇「我們」認為可能會比較好走的路
──他選擇用體力與時間換取安穩與自尊。對,自尊,在阿福的敘述中,阿強與其說是朋
友,在我看來,更像是競爭對手。年輕的阿強越墮落,阿福就顯得越豐足,但兩人的境遇在某個時間點後逐漸交換:現在是阿強穿著體面了,現在是阿強有個完整的家庭了,現在是……現在是,那個在街頭上幹不法勾當的小混混,老師口中的流氓,終於在壯年後過起
正常人的生活。而阿福曾經抓住的希望,自以為站在比阿強要高的社會位置,卻在一次工人的霍亂中消失的無影無蹤。

  阿福曾經在網之上,當他往下墜落的時候,卻直接穿過了網的孔隙,朝地獄奔去。

  譚素敏的訪問與關心曾經打開過阿福的心房,但在訪談出版了以後,他又被重新提醒:自己仍是在社會底層,那些歡愉與肯定,都不是因為他該得,而是因為他「不該得」。

所以,法官問,律師問,譚素敏問,讀者也在問──

  「為什麼殺人?」


  然而事實是沒有因為。而由於沒有因為,所以也就沒有為什麼。他做了他做的事。有時候事情就是那樣發生的。也可能因為在他的過去埋藏太深了,不可能查出來,所以就不再是事實了。 (12月七日)


  所以,當我看著書名,忍不住再問自己一次……是誰倖存了?而誰又是「我們」?


--

叫我阿姨。耶~

有讀: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56.80 (臺灣)
PTT 網址

snow204603/26 21:09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