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法蘭西的陷落》-歐陸強權的覆亡與重生

看板book標題[心得]《法蘭西的陷落》-歐陸強權的覆亡與重生 作者
fatisuya
(伊達楓)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1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320368


以前,國編版的歷史課本,講到二戰,雖然敘述不長,但肯定會著重描述法國在六週戰敗,然後順便宣揚一下國軍如何英勇撐過八年。這放到現代網路用語上,就某種程度的「辱法」吧。

但法國的失敗確實是這場大戰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轉折。高盧人一倒下,整個歐洲幾乎都納入了納粹的魔爪之中,然後希特勒得以快速轉頭對付還沒做好戰備的蘇聯 (據說史達林聽聞法國投降,震驚之後破口大罵);在亞洲,日本立刻侵占法國在越南的殖民地,並以此為跳板開始覬覦東南亞的資源,引發英、美、荷、澳的警戒與包圍,最後朝向太平洋戰爭。種種的蝴蝶效應,把戰火真正的擴大到世界範圍。

然而,關於法國戰敗的作品,在華語圈屈指可數。夏伊勒的《第三共和的淪陷》算是之前最拿的出手的代表作,但它廉頗老矣。貓頭鷹最近出了一本《維琪政府症候群》(2022)
,令人驚豔,不過它比較偏社會政治的討論。五南曾出過著名史家布洛赫的《奇怪的戰敗》,這本是他的親身體驗,感覺反而比較偏向是史料證言而非分析。至於簡體書市,著名的出版社指文的《紅色方案:法國的崩潰》以純軍事討論為主;最後就剩下這本由英國著名近代法國史研究者朱利安‧傑克遜(Julian Jackson)撰寫的《法蘭西的陷落》。

本書作者撰寫過《戴高樂傳》、《黑暗時代:1940-1945》等二十世紀法國史,而《法蘭西的陷落》則是幫助他贏得2001年沃爾夫森歷史獎的傑作。傑克遜在這本書中,用了並不算長的篇幅,精煉的描述了法蘭西第三共和是如何在贏得了大戰之後,又不到二十年內潰敗於強敵之手,並從軍事、外交、內政、社會狀態等多方面分析了其成因與結果,還有產生了什麼影響。個人在翻閱了數頁之後,便決定購買,然後,果然沒讓我失望。


開卷,作者寫到:「我們必須謹記,軍事史上那些流暢而簡單的敘述與混亂而複雜的戰爭現實是多麼不同。」


許多歷史初學者最容易犯下的錯誤,就是以後見之明推論。就像今日我們看待烏俄戰爭也是各種迷霧重重,但半個世紀後的人們,相信就能用較超然的眼光去面對。這種必然產生的時間差距,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之所以必須不斷強調這點,就是作者發現,在討論1940年法國的戰敗,這種後見之明的現象特別的多。


法軍只想死守馬其諾防線以拖待變?

法國人其實早也多少知道巴黎和會不過是個“短暫的休戰期”,為了防範與德國有可能再
次發生的大戰,他們在最直接的邊境建構了號稱史上最強的馬奇諾要塞。然而,在1940年,它對於整個戰局確實毫無作用可言,然後被眾多史家詬病成鋪張浪費之物,也被指責是造成法軍戰敗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其實是個謬誤。法國國防部最早的作戰計畫是基於一戰的經驗,他們清楚知道德法邊境不會是主要戰場,於是盤算建構要塞以最少的兵力防守,然後把動態防禦的力量集中到北部的比利時。二零年代初期,巴黎跟布魯塞爾在軍事上合作,擬定了多種防禦計劃,法軍將打算在比利時境內跟德軍一決死戰,甚至積極反擊。然而這種盤算隨著進入三零年代的國際局勢變化--比利時人以為宣布中立就可以免受攻擊--而失效了,法國人必須匆忙地在北境重建陣地來面對挑戰。但尷尬的是,等到戰事一起,比利時人被捲入戰爭之後,又向法軍求救,結果甘莫林不得不匆忙又拾起舊計劃,此時已然為時晚矣。而在後人的研究看來,也顯得法軍毫無什麼長久盤算,其實,他們也有無奈之處。

至於沒有防範來自阿登山區的奇襲的指責,這個就又更加馬後炮了。要知道德軍原本的黃色方案,是差不多如同法軍所預料的作戰,要不是那個意外洩漏,讓曼斯坦因有機會秀自己的新計劃,德軍能打出什麼樣的戰果,實在難料。

但話說回來,作者也無意替法軍「洗白」,他們在全面的戰備上確實不如德軍。例如空軍,在飛機數量上處於劣勢;現地指揮上,甘莫林等高級將領還是老派的在後方,而德軍的將帥則常常都在第一線奔走,臨機應變,還有情報失準,更不要提最著名的裝甲戰術的運用上。很多地方,法軍還是輸的不冤枉的。


靠不住的盟友

大戰剛結束,法國人也曾嘗試從中歐建立同盟,反過來包圍德國,這個在二零年代早期也頗有成效。但在時間與局勢的變化中,成效逐漸淡化,特別是慕尼黑會議,捷克斯洛伐克被英法聯手出賣之後,法國人想在那邊找到盟友,已經是癡人說夢。

到頭來,似乎一路到底的盟友是英國佬。然而,倫敦卻也不是什麼可信賴的,至少不是百分百。說到底,他們還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優先,常常對巴黎的呼籲置若罔聞,西班牙內戰、制裁義大利等等,要嘛不是不同調,不然就是法國一直被忽視到最後只好尷尬的屈從英國。甚至在最後時刻,達拉第希望力主取得蘇聯的友誼好在波蘭危機上能更發揮出力量,張伯倫等英國高層卻出於自己對莫斯科的偏見始終冷淡以對,結果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才來震驚與目瞪口呆。

至於戰爭期間,英法兩國的軍人互相歧視與對立就不多說了,更別提不被信任的比利時人了。後來英軍轟炸法國艦隊,更是一筆難以計算的糊塗帳。


寧要希特勒,不要布魯姆


法國第三共和後期給人最深的印象,莫過於他們的左右鬥爭嚴重,撕裂之深,到了難以彌合的地步。而這不但影響了政策的連貫性,甚至變得朝令夕改,不斷的浪費資源與時間。軍方與文人政府也彼此互不信任,這都在戰爭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民主國家難免的弊病,它需要一點教訓來產生共識,在面對強敵與危機時,懂得放下成見來面對,否則就是共同走上不歸路。


高盧人只想投降不想打仗?


其實,經歷過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幾個主要參戰國的人民都普遍厭戰的。即便是德國人,在開戰初期的反應也是讓希特勒覺得「朽木不可雕也」,非常的「失望」,一點都感受不到熱情。英、法兩國人民的反應也是可想而知。

但如果以此批判法國人毫無保家衛國的決心,又顯得有失公允了。事實上,德軍在整個作戰中,也是在許多戰線上遭遇到各種堅強的抵抗而損失慘重。作者舉出了幾個師團的作戰紀錄,論證了法軍英勇捍衛國土的經歷。

其實,真正消磨法國軍民士氣的,是一開始的假戰爭。漫長的時間動員起來,卻無所事事,作者翻了許多當時的相關紀錄,都發現了很多士兵一開始精神抖擻,到了前線卻發現沒有戰爭,除了偶爾無聊的演習之外就是打雜,很快就士氣全消,變的厭戰。而與此同時,德軍卻在波蘭戰場練出了一批精兵。

此外,法軍動員了不少後備役,卻沒能給予足夠的訓練,以至於在實戰中表現不佳,他們的潰敗,給了民眾的不佳的觀感,造成了恐慌,更拖累了專業部隊的士氣。

上面都是作者指出的法軍戰敗背後的潛在不利因素。他痛心的說,法軍不是不能打,而是沒有良好的指揮跟領導。


危機就是轉機?


其實,就結果論來說,法國的戰敗對某些人而言,或許是一種重整體制的機會。就像當年普法戰爭兵敗帶來了第三共和,儘管痛苦與黑暗,但記取了失敗的教訓而浴火重生,可以讓國家走出新路。戴高樂與戴高樂主義即是產生於這樣經驗中的產物。這位強人體認到了法國必須在國防與外交上更加獨立自主,不能再把國運賭在不可靠的外人手上,他重新打造出的新生體制到底該如何評價,還不好說。但在他死後,法國人也學會了面對自己已經承擔不起列強稱號,必須要重新尋找國際定位的現實,他們企圖從軟實力等方面來加強影響力,重拾另外一種輝煌與尊嚴。

作者說,他想駁斥的是一些關於1940年戰役的迷思,例如法國必然戰敗等等說法。但他認為這段過去究竟在法國史甚至歐陸史上留下什麼樣的影響,目前還不能過度下斷言。


至於我個人,則認為這段過去是個相當值得研究的教訓。我在第三共和戰敗的經驗中,看到許多現行台灣的弊病。法國人運氣好,還能在戰敗後翻身,有一位戴高樂領導他們走出去,但並不是每個民族都有這樣的機會的。


本書翻譯流暢,篇幅簡潔,敘事清晰,能夠得獎當之無愧,是本非常有教益的佳作。


--
某春天的早晨,站在樹下的兩人....
伊達楓:微風吹來真舒服。
月英:空氣很好,正是適合沉思的時候...
伊達楓:我有一個很重要的事要跟妳說!
月英:.........(疑惑貌)
                 結局請看續集(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222.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Warfare/M.1659490582.A.01D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fatisuya (111.250.222.42 臺灣), 08/03/2022 09:36:26 ※ 編輯: fatisuya (111.250.222.42 臺灣), 08/03/2022 09:37:04

alexrules08/03 12:13推推

maalouf08/03 14:05

jonathan83608/04 19:26好書推

cloudworld08/06 16:44

micbrimac08/09 10:51路過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