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讀後感
網路上看到這本書的評價似乎不是很好,大多是說翻譯令人難懂、太艱深,我努力讀了之後發現有些段落還真的容易恍神 :p
不過本書知識滿點呀!我試著用口語一點的方式節錄書中我比較有感的部分。
圖文並茂版
臉書:
https://reurl.cc/OEQNZD
IG:
https://reurl.cc/58Xx6v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總覺得...】
1. 為什麼公司換了老闆、國家換了領導人,就會大改決策方向?
2. 現在人工智慧這麼發達,很多事就讓AI幫我們做決定吧!
3. 我領導的團隊常常有意見分歧的情形,要如何讓大家的想法往更正確的方向前進?
【我學到的3件事】
1. 人類的想法有變異是好事嗎?
我目前在公部門負責的是健保給付費用審查相關業務,同一件案子,如果審查專家有不同意見,對我們來說當然是壞事,當審查尺度不一致時,醫院和民眾不來吵翻才怪(光是連審查尺度一致時,都還有很多其他東西可以吵了)。但在藝術或創新產業,例如影評、品酒會、藝術展等,如果每個人的想法和感受都相同,那就未免太無聊了!
有趣的是,並不是所有狀況都是一翻兩瞪眼,現實生活有許多事情都是處於中間模糊地帶,舉例來說,美國曾經有段時間在討論法院判決是否應採用「量刑基準表」,這張表的縱軸將「犯罪行為樣態」分成43個等級、橫軸將「犯罪紀錄」分成6個等級,交集之處便決定「受刑人的監禁月數」,這樣做可以屏除不同法官或不同場合下所造成的決策變異;但反對派宣稱此舉會「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因為每個案件都是獨特的,自由裁量權有助於針對細節來做出「公平和正確」的判斷。
2. 為什麼針對同一件事,不同人下的決策會不一樣?
如果,法官會因為審判當天的天氣好而手下留情、醫生會因為當天心情不好或接近下班時間,而忽略檢驗報告上的重要訊息,你會怎麼想?無論你怎麼想,這些都是現實中確實在發生的情況。
影響決策的原因或許比你想像中多(有些甚至聽起來滿瞎的?),例如:
#1 穩定型態誤差
例如知識變異性,每個人的背景、教育程度等不同,造成想法和行動不同。
#2 場合雜訊
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條件影響下,會做出不同的決定。例如情緒、壓力、疲勞、天氣、順序(賭徒謬誤,舉丟銅板的例子來說,如果已經連續出現3次正面,較多人會猜第4次出現反面,但實際上第4次出現正面或反面的機率仍為一半一半)。
#3 錨定效應
過度偏重先前取得的資訊,有先入爲主(或稱爲錨點)的觀念。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賣家先把售價訂高,再以特價方式銷售,不但能提升商品價值,消費者還會認為自己撿到便宜。
#4 捷思法
人類偏好迅速、直覺、不費力的決定,但通常這個決定並不是最好、最正確的決定。
#5 結論偏誤
又稱情感捷思法,指先入為主、未審先判,即使被證實有誤,仍不改初衷,甚至獨排眾議,主張堅持到底。
#6 光環效應
又稱月暈效應,是人們過度追求「連貫性」時的表現,當一個人在某些領域表現突出,便以為他在其他領域也一樣完美。例如包裝精緻的商品,即使拆開後內容不怎麼樣,消費者也會覺得還不錯;或是面試官看到候選人跟自己畢業於同一所名校,便認為對方可以適任這份工作。
3. 既然有這麼多會造成決策誤差的原因,那我們到底該如何減少雜訊,避免做出尺度不一的決策?
研究顯示,在各種類型的決策之下,人類判斷的準確度都遠小於「機器演算」的結果(無論你認為人有多專業、或機器會忽略許多人類才能注意到的細節),因為機器可摒除雜訊干擾,且大數據資料庫會讓判斷越來越準確。
不過單憑機器做決定,會有產生歧視、偏見的疑慮(設定的條件參數會讓機器重複偏好某種選擇),也會影響人類的工作士氣和尊嚴,因此我們不太可能完全用機器取代人類。以下整理本書提供可減少人類決策雜訊的方法:
#1 配對比較
有比較基準時,人們的決策會較準確。例如要一群人為一部電影評分1~5,他們可能無所適從,每個人的分數差距也會很大;但當先告訴他們一個比較標準(A電影是3.5分、B電影是4分),這時大家的分數就會比較接近、有參考價值了。
#2 群眾智慧效應
單一個體所做出的決策往往會比多數決不精準(前提是多數決這群人是明智的,且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不少企業會採用「德爾菲法」來做決策,目的是在訊息收集過程中,透過多位專家「匿名」且「獨立」的反覆主觀判斷,獲得相對客觀的意見。
#3 事前預防、事後修正
事前預防包含提升「內在」知識、統計等有利於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及留心「外在」環境對自我產生的影響(例如消費者較容易購買擺放在與之視線等高層架上的商品);而事後調整就是在做決策過程中不斷重新檢視檢討,進行滾動式調整。
#4 中介評估法
用「快思慢想」的邏輯取代「直覺」判斷,主要步驟為:(1)先快速「評估」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提案。(2)以慢想方式「討論」此提案有無雜訊或偏誤,並在此期間多方蒐集資料。(3)「再次評估」原先提案並進行修正。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出色判斷者」帶領進行,他需要有足夠的經驗、智力以及開放的心態。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1. 這本書讀起來像一本博士論文,但別嚇到了XD 不是很難理解的意思,而是解釋得很完整。書中有許多專有名詞,一開始讀起來覺得有點吃力,不過讀完後收穫滿滿,且往後再讀到有關心理學或人類決策行為相關書籍時,就特別得心應手!
2. 本書作者就是之前很紅的「快思慢想」的作者唷~
3. 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時有寫到一題考古題:「請問衛生人員如何以德爾菲法(Delphi Technique)探討臺灣社區健康的問題?」。當時和同學們都覺得這是什麼鬼啊~完全沒在課本裡看過,考得太偏門了吧!直到最近有空開始看課外書之後,才發現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決策方法呢!
--
這種主題的書要翻譯的好真的不容易
尤其若還有出版時間的壓力,要找到好的譯者就更難了
11
[心得] 丹尼爾康納曼「雜訊」心得這本書是丹尼爾康納曼最新關於決策的書 老實說我個人喜歡這本書更勝過快思慢想 尤其是想法的突破性 康納曼的靈感來自於他擔任公司顧問的時候,他發現同事之間的決策有著非常大的差異 更可怕的是,大家都以為自己跟同事的想法應該差不多8
[心得] 《 金錢心理學 》讀後分享我一般對投資理財的書籍沒有太大興趣,前陣子讀到這本難得有對到胃口。作者以心理學 的角度去解釋各種人類消費行為,完全不艱深,也很有趣~整理完重點後分享給大家! 圖文並茂版 臉書: IG:7
[心得]〈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圖文心得: 對於你來說閱讀是什麼呢? 有公式或規則嗎? 還是你覺得閱讀這種東西還需要人教? 老實 說自己第一次在誠品看到這本書就是這種感覺,覺得閱讀不就書拿起來看,有甚麼好教的 。但之後因緣際會買下此書 (其實只是覺得新版封面很漂亮...),一讀之下驚為天人,有 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你也是苦於讀書找不到方法,讀了就忘,抓不到重點的人,這本7
[心得]《讀懂一本書》心得筆記圖文心得: 你是否總覺得書都讀不進去呢?明明就努力地讀了,但卻往往像是船過水無痕般,看完就 還給作者了呢?那你或許可以試試一個強效的方法:講書。 今天要談著這本《讀懂一本書》,作者樊登是中國著名的講書大師,創辦「樊登讀書」, 註冊會員超過3300萬人,是個名副其實的知識網紅。7
[問題] 巴菲特“雪球”這本書的風格?大家好,最近買了雪球 巴菲特這本書來讀 目前讀到第五百頁,覺得實在有些失望,有點想知道該不該是否整本書的架構邏輯都是這樣 本來以為這本書至少可以跟窮查理這本書一樣讓我對查理孟格這個人的中心思想有更多的了解 或是 我生命中的一段歷險 可以看到羅伯特伊格在迪士尼做決策時,內心的想法是什麼,亦或者當初為何做這個決定 看到現在覺得有點小失望,整本書似乎真的就只是在闡述巴菲特在幾年的時候幹嘛,做了什麼事4
[心得] 《不敗學習力》學霸沒告訴你的10個秘密《不敗學習力》讀後心得:學霸沒告訴你的10個秘密 哈佛心理與教育專家劉軒的學習祕笈大公開 圖文好讀 你一定遇過這種討人厭的同學,他考試前會跟你說:「這次考試我都沒準備耶,前幾天都 在耍廢!」結果考試成績出爐,他考了滿分,你考不及格。很嘔對吧?為什麼這些學霸們3
Re: [問題] 如何挑選好書看到這個標題覺得滿有感的 之前我也常因為挑到一些看到一半就不太想看下去的書 覺得浪費時間(尤其下班時間已經很寶貴了QQ) 後來是因為開始追蹤一些閱讀部落格和說書Podcast 才節省許多挑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