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代po)110化工所考取心得

看板graduate標題[心得] (代po)110化工所考取心得作者
roger88228
(香蕉果凍)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1

(代po)
一、背景
應屆中正化工系,班排13/53,雖然三下有拿過一次書卷獎,但都被其他學期拉低了,
推甄要推成大也很危險,所以果斷直接考試。

二、考試成績
學校 單操/工數 化熱/化動 英文 總成績 結果
台大 29/50 75 60 184 備二(185最低正取)
成大 57 63/86 45 78.17 正4(63.17最低正取)
清大 67 82 149 正取(105最低備取)
中央 34 83 117 正5
(45最低備取)
中正 84/43 73 66.67 正3
(44.33最低正取)

三、準備過程
大二下流力只有是一半,大三暑假後半開始聽化熱,開學熱傳及化熱跟著學校進度完整讀一次。三下寒假把流力的洞補完,質傳刷完一輪,化動進度到林隆第四章結束,此時的我開始養成早上上課下五寫題目的好習慣,而我的做法是一次多寫幾個章節的題目但個章節少量,讓自己每天接觸更多觀念,而不會膩。開學除了跟著學校進度,還有自己當前的進度,等於會把同樣的東西刷過兩次,我在春假前也把化動上完,約在期末考前一週開始複習化熱,之後暑假開始複習化熱跟三傳,一天讀書時間來到8小時以上,大四開學附近開始讀工數跟單操,約在10月初單操第一輪結束,之後再將考科內容複習到一到兩遍,並開使整理一些容易寫錯的題目或觀念的筆記。
約12月中開始刷頂大考古考試前,從101到107結束後繼續寫三中北科台科106、107的歷屆,把寫錯或不會的題目整理在ipad裡面,我也發現到這個時候的我林隆講義的題目對我來說效果已經不大,甚至讓我失去一點手感,之後我就開始寫108跟100,寫完之後就是開始再把寫過考古題寫錯或不熟的題目好好訂正重算一次,並且搭配原文書做一個很好的觀念釐清,全部準備好就開始寫109(越後面的考古越珍貴,越接近考試寫最準),最後幾天就是再看看自己缺什麼就讀什麼(要動筆),包括考試那幾天我也是都有在讀書的。

四、考試科目及參考書籍
3W、bird(BSL)、Smith(7th、8th)、Fogler、林隆綠色講義、化動熱學校老師上課講義、成大觸媒上課講義
讀書工具是ipad pro,我除了考古題以外,平常刷題上課都用ipad(軟體goodnote5)非業配,只是講一下個人讀書習慣。

單操輸送:
基本上三傳的概念都蠻類似,流力在經驗式的地方有點像是熱傳跟質傳的中間人,林隆的講義內容一定要很熟,之後才有時間去讀他沒上到的,像stream function之類的東西,通常考題都是觀念問答或是解微分方程,質傳最近也是考很兇,均相非均相都有,甚至有考過混在一起,另外無因次群的部分要非常熟,也可以到3W跟Bird看看,有蠻多林隆上課沒有提到的無因次群,輸送基本上就是這樣。單操則是近來越考越多,不建議放掉任何一台,而且考試方向也越來越活,可能會比較沒有那麼直觀,今年頂大的單操:熱交換器、蒸餾、吸收、萃取、瀝濾、濕度、沉降都有考,清大近兩年沉降考不少,而台大今年比較瘋狂考了很多沒看過的東西,可能因為我沒有買McCabe,如果有的話可能會好一點XD。對了有些寫不出來的題目,可以看看可不可以用因次兜出來,向中正今年第二題我根本沒寫過那種東西,不過我就照著題目給的東西(黏度、時間等等)湊出題目要的單位,結果就寫出來了,個人覺得單操輸送算是題目變化很大的考科,就算讀很熟有時候還是會考得不太好,但還是要努力!

化工熱力學:
第一本古典熱力學幾乎大家都唸得不差,所以關鍵會在溶液熱力學的部分,今年有兩家學校考到The 1st Law 的unsteady,而每家學校的出題方向都不太一樣,像成大常常考覺熱火焰溫度,也考過不只一次stable equilibrium的概念,還有一些EOS及求其Residual propertise的問題,而清大會考偏向物化的內容(smith第13章以後內容),如:reaction coordinate、電池、化學平衡等等,也考過不只一次的regular solution,以及已經連續考6年的相圖的自由能分佈曲線。反觀台大最近出題方向有改變,除了今年有較往年難一些,其他考試不會太難。
在這邊分享我溶液熱力學準備方式,我當時早在學校老師要上到之前就提早兩個禮拜聽林隆的課了,林隆老師這個部分真的要跪在地上,上得太清楚了。而聽完課就是自己默寫架構跟每個符號的關聯,當時的我其實真的有感覺到這邊蠻難的,這個章節要很強就必須要整理架構,純物質和混合物之間以及真實溶液理想溶液之間的關係,理想氣體和理想溶液在整個架構上又分別再什麼位置,都要靠自己去整理才會印象深刻,而只要核心架構,溶液熱力學就十拿九穩了。
此外清自由能相圖可能要看看物化課本,而我本身是學校老師有額外補充,有考過spinodal(immiscible gap,VLLE或LLE的一種)、azeotrope、isomorphous(SLE的一種)等等,網路上也蠻多資料可以看的。

化工反應工程:
這應該是我比較拿手的科目了,首先是每台反應器的design eq’n怎麼來,而且必須熟記,什麼時候用到ε(莫爾或體積修正因子),體積、壓力、溫度何時要修正,常利用mass(mole) balance及design eq’n合併來求參數,因為觀念簡單所以可以考得很難,林隆化動熱第四本的第五章題目有不少都蠻燒腦的。
近年很常考非恆溫反應器,林隆老師這邊也上得比較少,尤其multiple steadystate可以多看看原文書,搞清楚什麼條件,什麼樣的反應器才會發生,又可以利用改變什麼條件來避免,ignition temp及extinction temp,還有R(T)、G(T)函數的意義及用法,thermal run away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此現象?條件?如何避免?還有Arrhenius及Van’t Hoff諸如此類,更難一點有考過非恆溫的反應器串聯並聯,而原文書這類型的題目也不會少。
最後是觸媒,如果沒準備成大就88了,林隆主要是上Fogler第十章內容(表面反應),這部分真的很長考,尤其是給數據要求rate eq’n的題目要很會看,還有林隆沒有
上的decay Law,今年成大跟清大都有考到。再來是外部質量及內部質傳(11、12章),首先11章很多東西跟質傳有重疊,Sh(sherwood number)、質傳係數kc、流體速率(U)及觸媒粒徑(dp),之間關係很重要,有時也有藥物動力學(質傳pseudo steady state)。12章基本上就是林隆質傳孔洞觸媒,要注意catalyst density和bulk density的不同及使用時機,另外thiele modulus、內部有效因子、總有效因子都很重要,以及內部外部質傳或表面反應限制的問題。最後是PBR有壓力降的問題也要會。
化動只要觀念有抓好,大部分題目都可以做得出來,算是好拿分的一科(比起單操輸送...)

工數:
我是補歐大亮老師,不過我的真的太晚開始準備了,快開學才開始準備,到一半還斷掉(專業科目真的太多啦~~),差不多11月初,之後12月中後才又繼續的,準備方向以台大化工為主,主要是微方為主,向量跟矩陣最多各一題,微方主要在ODE、PDE、Laplace transform、bessel、級數解、聯立ode(今年破天荒出了傅立葉積分跟反轉換)。 一階跟高階ode是必拿的分數,今年台大就考了一題二階正合,還好有看出來,基本上歐大亮的ode題目很夠用了,此外PDE老師上得很好,用特徵函數展開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今年台大PDE出到兩題的情況下真的可以省下很多時間,Laplace 也是必拿分,其他我自己是靠著做考古題(有點像在背做法不太好XD);而向量的題目就主要圍繞在曲率、高斯散度定理、葛林定理、史托克旋度定理來出題;矩陣常常考求特徵值及特徵向量,複變我就完全沒準備了。

五、心得:
很慶幸自己跟系上約10個好兄弟都在同一條船上,每次讀到想休息時,就會想到其他人現在還在狂讀猛讀,就可以再撐一下,好在我們是很多人一起準備,彼此有問題都會互相討論,跟他人討論的可以找到自己盲點,搞清楚自己想法思路是否正確,林隆講義也有些答案有瑕疵,我們也常常抵老師的bug。
記得在考前1個月大概是我讀得最快樂的一段時間,那時觀念都差不多在腦袋中,而都會有一些小洞要補,我平時習慣在家念,那時我的一個朋友就常駐我房間跟我一起讀書寫考古討論問題,加上我們本身有包棟,晚上可以串門子討論東西,一起複習。印象最深刻是我們考前一個禮拜到圖書館開讀書會,大概從12點多討論到晚上快7點,大概有快四小時都在討論單操輸送,那天講到的東西也考了不少出來,後來我們這群的各位也都考得挺好的大家都有學校念。
為了這個考試,我從三上就開始佈局,路上也受到很多好朋友的幫忙,一起奮鬥努力,而最後也考出了讓我很滿意的成績,感謝身邊的夥伴還有自己的努力跟堅持!!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39.95 (臺灣)
PTT 網址

cwh010503/26 13:30今年化工心得真多

victory004403/27 16:07推推

rm61u3232403/27 23:17推推,不過很多要的注意的重點內容怎麼都跟水哥講義

rm61u3232403/27 23:20還有社團檔案提到的很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