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代po)111年台大政研所國關組推甄心得

看板graduate標題[心得] (代po)111年台大政研所國關組推甄心得作者
dyseco
(paranoidandroid)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代po)

一、聲明

寫這篇的動機是因當時我在推甄台大政研所國關組時,網路上相關資源稀缺,因此本於回饋的心態將自己的經驗予以分享。

我認為我有幸被台大錄取,我個人的努力或許只占成功的一小部分,時逢機緣與獲得貴人相助可能才是關鍵,此外,我的經驗不見得適用其他人,但還是希望略盡綿薄之力,讓需要的人日後有參考的依據。


二、基本資料

(一)政大外交系111年應屆畢業生
(二)台大政研所國關組正取5(僅報考台大)
(三)原始分數與比例成績
1. 審查原始分數84.50→比例成績(30%)25.35
2. 口試原始分數88.67→比例成績(40%)35.47
3. 筆試原始分數34.00→比例成績(30%)10.20
4. 考試總分71.02(最低錄取分數:68.50)


三、書審


(一)自傳(共4頁)

坦白說,相較這世代斜槓青年五花八門的經歷,我認為我的自傳平庸到極點,因為我大學四年就只做好一件事──讀書(但我確實非常享受讀書),又與真正學術強者比起來我簡
直是菜到不行。當我把我的備審拿給教授及研究所學長看時,前者評:「和別人比起來很樸素,而且你要強調的學術熱忱也不是特別突出。」後者評:「看起來像報名社團的備審。」啊,我心碎了。雖然如此,我還是羞怯地讓大家知道我寫了什麼,請看官不要見笑。  
1. 簡歷
以一頁條列我的個人經歷,包含工作經驗(擔任TA)、修畢課程與學程(歐盟學程、中國學程)、學術經驗(科技部研究計畫與社論投稿)、活動經驗(社團、研習經驗)。
  
2. 申請動機與讀書計畫
寫一下我為什麼想申請台大,跟我的研究興趣有何相關,以及進入之後想修哪些課程及理由。

3. 學習經驗與反思
在這部分,我首先寫了自己對歐盟研究興趣的是受政大外交系蘇卓馨教授啟發,進而開展出科技部研究計畫(據說很加分)的構想,並簡述我的研究內容以及學術貢獻。接著,我談到自己在大三下及大四上就開始修碩士班課程,提升我對閱讀文獻、批判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體察到自己深刻享受學習知識的喜悅」。最後,我說自己投注大量時間在閱讀學術經典著作,談談這些學術經典對我的啟發是什麼,以及我對國際關係研究的反思。在這段,我想呈現給教授的重點只有一項「我清楚知道我喜愛學術、熱愛學習」。


(二)研究計畫(共8頁)

由於7–9月經歷了一段很嚴重的低潮,幾乎無力做任何事,因此在10月遞交研究計畫
時,我偷吃步的使用同年3月才剛交出去的科技部計畫,一字不差複製貼上(壞示範)。

我的認知是,研究計畫並不是真的要你寫一份未來2–3年你要在研究所執行的研究,而是寫一份作業讓教授知道你具備一定的學術潛能,然而相較自傳來說,研究計畫應該是較為重要的,畢竟在研究所教授期待的應該不是多才多藝的小公主小王子,而是對學術有興趣、具備初步學術能力的人。

研究計畫內容包含:摘要、研究動機與研究問題、文獻回顧、研究方法、預期結果,最後兩項在社會科學的研究計畫應該不是那麼重要,但建議還是寫一下。

◎補充說明
我說研究方法相對不重要是因為,我自己的研究計畫使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很傳統直接的文獻分析法,不過若研究需使用量化分析或比較政治分析,則在研究方法的論述上確實應再詳加說明,另外我也承認自己尚未熟稔研究方法,因此避免誤人子弟,在此推薦《社會研究方法》(王雲東著)供參考。


(三)其他有利資料

在這部分我交了我投稿的一篇社論,以及兩封政大教授的推薦信,分別是卓馨老師及瓊萩老師,兩位老師的推薦信都寫得極其認真,很深刻的描述了我的性格和學術志向,我敢說若單看推薦信,恐怕所有人都會誤以為我是哪來的學術新星、天縱英才(實際上只是隻想躺在床上吃布丁的小海豹)。對於兩位老師這麼用心為我寫推薦信,我真的是相當感動,看到的當下都快哭出來,不過後來也有其他教授和我說,並不是所有委員都會認真看推薦信,可能他們預期推薦信都是照抄模板的,所以說實話我也不曉得我的推薦信是不是有起到幫助。


四、筆試

我其實沒有太認真準備筆試,到考前一週才把國關必讀聖經《國際關係總論》(張亞中、張登及著)翻過一次,考古題也僅大略瀏覽了近五年的考題,在心中想想應該如何作答,練習了一兩題,僅此。

我之所以這麼做,一來是如前所述我當時狀況並不好,沒有心思與時間再多花精力準備筆試,二來是我大一有準備轉學考一年的備戰經驗,早就把國關總論讀過好幾次、刷題也刷了n回,加上大學期間都一直有在使用國關理論以及考申論題。簡單來說我就懶啦,心想:「啊沒上就沒上啊」,大不了下學期再拚一次啊。

不過,我還是會建議可以的話當然還是盡力準備,雖然考試委員對筆試的標準相當嚴格,嚴格到能否進入二階面試及最後錄取與否,筆試可說是無關痛癢,我僅拿34分,而另一位我所知正取的同學也只拿了44分。但勤加準備(考古題必看)、建立自己信心總是好事

五、口試

建議口試只要準備自介和熟悉自己的研究計畫即可,反正其他的也準備不來,不如去淡水騎趟腳踏車,吹吹海風,放鬆心思還比較實在。

當天的口試委員有三位,童涵浦、蔡季廷、石之瑜,簡要的分析三位老師與我的互動。童老師跟我的問答在同一個頻率上,我認為我表現得不錯;蔡老師完全是這場口試的黑臉,問了一堆我根本不知道怎麼回答的國際法問題,我努力回答了但頻頻被打斷;石老師則是扮演白臉,笑臉迎人的迎接每位考生,減緩考生的壓力,問題也不刁難,單純考驗臨場反應。

我收到的問題如下:

(一)自我介紹
(二)不同國際關係理論下,如何定義國家利益,在我的研究中挪威的國家利益又是什麼(三)海洋在國際政治中有什麼意義
(四)中美競逐下海權與陸權的關係是什麼
(五)國際法能不能解決雪蟹問題
(六)介紹一位你朋友給我

首先石老師就和我說有無準備自介,有的話就兩分鐘內呈現,沒有也沒關係。我先敘述自己對於學術的熱情以及我是多麼享受知識的洗禮,接著我說明了我研究計畫的動機以及我的研究對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有何意義。

然後童老師就開始發問,問我怎麼詮釋國家利益。我持批判觀點和他說,我認為現實主義主張「國家存在既存的國家利益」的假設很有瑕疵,因為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利益團體、派系、民族對利益的定義是不同的,接著我甚至質疑國家是否如現實主義所稱是單一的(
unitary),舉泰國為例,曼谷人和泰北的少數族裔心中投射出的「泰國」或許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如果連國家本身都未能被清楚定義,那麼該如何直接假定國家利益存在?因此我認為應採用建構主義的邏輯…..(下略)。

接著,換到蔡老師(國際法及海洋法專業)上場,他躍躍欲試的問了我海洋在國際政治中有何意義,我從海權論的觀點向他說明海洋是投射國家權力的載體,這題算有答到。後面他又問我中美競逐下海權與陸權的關係,以及在我的研究中國際法能不能解決雪蟹問題?這兩題我都很努力應答了,但或許我的思考並不是從國際法出發,也沒有很好的抓到老師的問題,因此蔡老師好像並不滿意我的答案。我在最後離開前和他說「老師不好意思,我會繼續學好國際法的。」蔡老師回:「不會啦,你已經表現得很好了!」(我才第二位入場欸,您這是在安慰我吧?)

最後,輪到石老師,他看完我的備審後,就只問我:「看起來你修了很多碩士班的課,那你能不能介紹一位碩士班的同學給我認識?」我就舉了身邊一個同學,詳實的說明她的性格和專長,以及我能從她身上學習的優點。這題應該就是考驗臨場反應,石老師想以生活化的題目認識考生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最後的最後,他說:「嗯,那應該差不多了,你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們嗎?」我愣住了,我只認知道我是來這受心靈拷問的,哪想的到我還有榮幸反問他們問題,於是我就說沒有,向三位老師道謝後便離場了。與前一位同學花了16–17分鐘比起來,我總共只花了13–14
分鐘。

步出考場時,心中鬆了一大口氣,當下我認為無論是否上榜,我對自己已問心無愧,這樣就好了。


六、結論

再次聲明,我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不是想說我有多優秀多值得效仿(讀者可能看完還會想嘲笑我),僅僅希望我的經驗能成為讀者的助益。此外,我也不覺得推甄有什麼公式可參考,只要照著自己的步伐準備即可,網路上常常會說什麼6–8月準備研究計畫、9–10月
讀書,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是最後一個月、一個禮拜才在趕東趕西吧?趕死線就是你的超能力。

唯一能給的建議我認為只有「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研究所」。讀研究所的折磨應該遠大於樂趣,想想在多少昏沉迷離的黑夜,只有你不知道他是誰的學術老公公老奶奶與研究生相伴,穿越時空限制用他們多汁又迷人的大腦撫慰了你的寂寥,但即便如此為什麼你還是毅然決然想報考研究所呢?我想,只要能找到堅實的理由說服自己,同時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準備,相信大家最後都能達成理想,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誠心向閱讀至此的每位讀者致上祝福。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9.203.25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dyseco (140.119.203.25 臺灣), 11/25/2021 04:23:39

jianba11/25 13:17推推 恭喜

carxdd11/26 00:21推 恭喜!

crownschou11/26 01:42

richardz11/26 11:49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