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感想] 如何跟門診? 挖掘臨床寶庫的三個方向

看板medstudent標題[感想] 如何跟門診? 挖掘臨床寶庫的三個方向作者
DrCheLun
(許哲綸 新陳代謝內分泌)
時間推噓 9 推:9 噓:0 →:3

本文同步發表於個人網誌:

https://drchelun.blogspot.com/2024/01/OPD.html


▋門診是臨床學習的寶庫

很多醫學生或PGY最不喜歡的course就是跟門診

原因不外乎:無聊、老師沒空教、學不到東西,坐三個小時屁股很酸等等

然而,至少對內科系醫師來說

門診常常是單位時間內,做最多醫療決策的場所,

因此是臨床知識含金量最高的場所之一。

此外,門診更是許多科醫師最主要的工作型態

卻是住院醫師時期較少接觸的部分

所以不管是學習臨床經驗,還是瞭解各科工作型態

門診都是能在單位時間內學到非常多東西的地方。


受限於健保體制

臨床醫師們常常連看完病人都沒時間

更罔論抽空對跟診的學員進行系統性的教學

所以,若要好好把握這個臨床知識的寶庫,

主動學習的思考非常重要。

以下分成三個部分分享跟門診能學習的面向:


▋看醫療:實地模擬醫療決策


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

實作演練的學習成效是觀看示範的2.5倍

雖然在一般跟診時我們無法親自問診

但我們仍然可以「假裝自己是主治醫師」

並自己根據病人的各項檢驗檢查結果

來判斷該開什麼藥、做什麼檢查、抽什麼血。

有了自己的臨床決策之後

再跟主治醫師做出的處置做比較

若處置有不同的地方,先想想看主治醫師可能的思路為何

如果無法確認,再進一步詢問討論


當然,門診時間有限

常常來不及在跟診時完整看完病人的資訊

因此如果要發揮最大的學習效果

就應該在跟診前調閱該診的病歷資料,預先擬定自己的醫療決策

實際門診的時候,就能更即時的和主治醫師交流討論。



▋看醫師:觀察溝通模式與病人形態

醫療決策的學習需要比較多專科的知識

但在知識充足之前,我們仍可以觀察醫病溝通的方式。

對內科系來說,醫療要發揮成效,除了正確的處置

更大一部分需要病人配合治療

所以,觀察主治如何說服病人接受治療,以及病人對於這種溝通的接受度,也是門診的一

大看點



除了觀察主治醫師講的話,病人的個性及反應也是一個重點

因為病人其實會選擇適合自己溝通方式的醫師:

比如強勢的醫師往往能有效安撫焦慮的病人

但有主見的病人會更樂意找願意分享決策的醫師



所以,藉由醫師的溝通型態和病人反應

可以大概瞭解不同性格的人所適合的溝通方式

這件事情不僅對行醫有幫助

在醫院外的場合,也是一項重要的軟實力



▋看病人:選擇未來職涯的客戶樣貌

除了溝通方式以外

其實不同科別的病人樣貌也經常各異其趣

有的科別年紀偏小,有的科別以年長居多

有些科別病人普遍病情焦慮,有些科病人常對病情不太在意



其實這在未來選科上,也是一個重要指標

因為當你選了該科,眼前的病人就是你是未來幾十年的客戶樣貌

你喜不喜歡跟這些性格的人相處?

你習不習慣使用適合他們的溝通模式?

如果你特別能和這一科的病人溝通相處

那很高機會,你在這科能夠做得比其他人好,成就感也會更高。


▋結語

門診蘊藏了非常多的知識與資訊

跟門診也是醫學生與住院醫師學員的學習特權

不管你是已具備專科知識的Senior R、剛開始一線學習醫病溝通的Junior R、或是還對選科迷惘的PGY/Clerk

仔細觀察,主動學習,都能從門診中得到非常重要的啟發

希望以上分享能幫助各位年輕醫師更好的學習!

--
許哲綸醫師 新陳代謝、內分泌

粉絲專頁:https://tinyurl.com/DrCheLun

部落格 :https://drchelun.blogspot.com/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61.204 (臺灣)
PTT 網址

abc12e01/27 18:48

blackbrian1101/27 18:50

GTHO01/27 22:46謝謝分享,雖然講得很籠統.但連對我這個當vs好幾年的人都有

GTHO01/27 22:46所啟發

james19897801/27 22:57推 但外科的門診相對無聊 只能觀察哪些人不該開刀

james19897801/27 22:57因為會開刀的都會上病房或刀房 但被推掉得看不到

rainsilver01/27 22:58最近FB有看到這個廣告

deltaz01/28 08:20感謝分享想法,很實用,下次學弟妹來跟診應該印出來一人

deltaz01/28 08:20發一張給他們

gamer111070101/28 11:59

wizkhalifa2301/28 13:29

UK556601/28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