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專欄] 那些惡意貶抑《角頭-大橋頭》觀眾的言論

看板movie標題[專欄] 那些惡意貶抑《角頭-大橋頭》觀眾的言論作者
twoquarters
(半個比爾)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專欄網址:https://pse.is/6ctgye

專欄作者:地下電影

專欄標題:

那些惡意貶抑《角頭-大橋頭》觀眾的言論,與王陽明言行爭議的本質無異,並沒有比較高尚

專欄內容:

https://i.imgur.com/3J4yNHG.jpeg


隨著《角頭-大橋頭》首週末大賣的消息傳出,這才掀開了今年國片在台票房的壓力鍋;但隨之而來的,也是讓我最為不解且看不太下去的——是對於所謂「8+9」的惡意訕笑與
莫名嘲罵。


首先,在《角頭-大橋頭》之前,今年整體國片票房相對不甚理想,甚至可說是低迷。

整體而言,大概也僅有一部《青春18×2 通往有你的旅程》賣出了近8000萬(以下單位皆為新台幣),但以此片主打的頭牌許光漢、監製張震、青春愛情回憶類型(五月天金曲),破億才是標準與理想。

更別說持續慘淡的春節賀歲檔——《還錢》、《小子》;接著前作票房亮眼,但新作票房
數字相對有所落差的,則有廖明毅以及楊雅喆等人。

廖明毅的前作《怪胎》賣出4500萬左右;新作《愛的噩夢》千萬不到;楊雅喆的前作《血觀音》賣出破8000萬票房;新作《破浪男女》1500萬左右——前後票房對比,已非對半打
折的狀況,而是僅剩五分之一左右的數字。

此外,青春情感類型——《我在這裡等你》、《我想和你在一起》、《夏日的檸檬草》票
房也都未如預期,而類似《莎莉》、《環南時候》、《八戒:決戰未來》或是其餘紀錄片作品,從設定上來看,也不會是今年國片票房的扛鼎之作。

當然,我並不認為上述作品的宣傳團隊未下苦心經營,但該做的全做了,票房就是未見起色,這事常有——面對詭譎的市場,天時、地利、人和——更多時候票房大賣與否,盡人
事之外,就是聽天命。

所以,扛著今年國片票房壓力,上映前的標準與期待是以億為單位的《鬼才之道》,截至8月21日為止才艱辛地爬過3000萬,出了什麼問題,很遺憾的,我不知道。

要說《鬼才之道》的宣傳不夠嗎?我並不這麼認為;《鬼才之道》沒有台灣影迷熟悉的明星嗎?我也不這麼認為;而《鬼才之道》混合了鬼片與喜劇(台灣觀眾最喜愛的類型之二),檔期抓在暑期的農曆鬼月,所有商業安排與策略非常合理且清晰,但就是賣的不如預期,能怎麼辦?

很多時候,這就是電影發行的美麗與哀愁。

而從票房的角度來看,《角頭-大橋頭》幾乎是完美的IP案例,這系列首集《角頭》從
2015年登場,累積票房8000萬;接著2018年的《角頭2:王者再起》,累積票房1.2億;再來是2021年的《角頭-浪流連》,累積票房2億左右;來到今年的《角頭-大橋頭》,依目前的態勢,累積票房幾乎篤定能寫下系列最佳。

這個系列每隔三年推出,而在主打「兄弟」、「幫派」、「接地氣」的策略下,演員群在上映期間勤跑中南部影城,使得《角頭-大橋頭》的票源集中在中南部,一反電影票房集中在北部的常態,這當然也代表本作的行銷策略以及目標觀眾設定清楚且成功——從一開
始就是——而從此來看,養活了多少相關從業人員。

但不知道為什麼,開始傳出看《角頭-大橋頭》的人就是「猴子」、「臭直男」、「低端人口」,這些去脈絡的惡意標籤、污名化的言論蜂湧而出,《角頭-大橋頭》的大賣,在某些人眼中反而是能大肆仇視、攻擊另一群體的機會。

這種不分來由的階級對立與仇視,逐漸在網路空間延燒,接著,走向了展示電影品味的優越感。

擁護喜愛的作者導演並非問題,但我並不認為觀看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的作品就比較高尚;喜歡《角頭》系列、《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等商業作品就比較低端——
關於個人的電影品味,應該不是關於高與低、上與下的討論與辯護。

市場上有各自的商品類型,各取所需、各自包容、各自所愛,如此而已——當然,我的理
想依舊是擴大作者電影的觀眾池,但要抵達這個理想,並不意味著要帶著惡意訕笑攻擊天秤另一端的觀眾群,那些高舉「藝術小眾」的大旗惡意攻擊「商業通俗」的留言與放話,才真正讓我感到難受。

我不確定王陽明糟糕的性別展示,是否為加劇此對立的來由之一,但我以為,去脈絡地惡意攻擊《角頭-大橋頭》的觀眾,與王陽明的本質而言,也並無二致。

事實上,純以今年的國片票房市場來看,我認為《角頭-大橋頭》的大賣多數情況會是正面的,這也是為什麼我需要以上述文章,簡短爬梳今年國片整體票房的低迷狀況。

但是,顯而易見且無需辯證的是,商業市場票房的高低,並不是判斷電影好壞的絕對標準,這件事非數字得以量化——例如,我並不認為《破浪男女》的精彩度是《血觀音》的五
分之一;我也從不認為《玩命關頭》系列好過任何一部馬丁史柯西斯的作品。


當然,從《角頭-大橋頭》這件事情延伸,我也有我的擔憂——是未來的電影製作是否更
傾向於開發這類系列IP作品,而導致忽略了更為獨特的原創電影。


而這份擔憂其實不只台灣電影存有,好萊塢也早已面臨如此態勢,只不過今年更為明顯。

綜觀今年好萊塢電影的票房情況,暑期檔前的低迷票房是被「續集」拯救——《絕地戰警
:生死與共》、《腦筋急轉彎2》、《神偷奶爸4》、《死侍與金鋼狼》等片,全都是IP與續集。

現任皮克斯創意總監彼特達克特也才放話表示,未來皮克斯著重於IP開發,會減少如《青春養成記》、《路卡的夏天》這類偏向作者型的原創電影。

從此,當然不難想見引發的焦慮以及議論——IP、續集的資源投入與大量開發,市場上的
作品可能會更趨向於單一,所引發的骨牌效應,會讓所謂的原創電影更加艱難,距離擴大作者電影觀眾池的理想更加遙遠,這就是我的擔憂。

但是,即便有著這些擔憂,我仍認為無需惡意攻擊《角頭-大橋頭》以及此作的觀眾群,那看起來不會比較高尚。

https://youtu.be/0-WfRiSENzc


心得:

這篇專欄滿有意思的,不像許多人認為看《角頭》就是8+9

他覺得看電影的觀眾沒有高低之分,去攻擊或是給角頭觀眾貼標籤沒有意義

但他也擔心如果角頭系列的熱賣,會讓片商想一直拍類似電影

可能就把資源投注給賣座系列IP,進而忽略了優秀的原創電影

不知道各位版友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99.132.74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twoquarters (175.99.132.74 臺灣), 08/22/2024 17: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