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好雷]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當無助的只

看板movie標題[好雷]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當無助的只作者
a122239
(Sharp)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3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4591335

(手機排版抱歉)


曾有愛爾蘭著名保險公司明確指出,房屋問題無疑是愛爾蘭所面臨到最大的且最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擁有著Ha'Penny Bridge、Trinity College Library、Guinness storehouse、Skellig Michael、被譽為「歐洲最珍貴的目的地之一」的Emerald Isle等著名景點,每逢三月會有狂歡慶祝的Saint Patrick's Day,酒吧、夜總會林立、有著豐富活躍的夜生活,首都都柏林亦因50%居民年齡不到25歲被認為是「歐洲最年輕的城市」,熱情又好客還曾被評選為「歐洲最友善的城市」,這是位於歐洲大陸西北海岸外的愛爾蘭。然而房屋問題卻讓愛爾蘭獲得稱不上光彩的稱號,特別是都柏林更因房價過高被著名網站InterNations列為「歐洲第二大不適宜移居城市」,幾乎每10人就有9人表示難以負擔昂貴的租金。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要想在都柏林租一間小型公寓至少得年收4萬歐元以上,換算台幣就是130萬元,而整個都柏林的租房平均月租為1200歐元,等於逼近台幣4萬元,光是租房子就要逼死人,更遑論是要買下屬於自己的房。


愛爾蘭房價幾乎年年上漲,以2018年全球平均房價30萬歐元來比較,愛爾蘭最便宜有到均價13萬歐元,但那是靠近北愛爾蘭的邊境地區,若是想住在都柏林的話,平均房價將近44萬歐元,要比全球均價高出14萬歐元左右,甚至於都柏林最貴的地區還高達了60萬歐元。會造成愛爾蘭高房價的原因,有專家學者認為出在於建築成本過高,包含住房建設貸款被拒、土地囤積、相關技能短缺等原因,都讓建築成本提高,而這就是種連鎖反應,因為高建築成本拉高了房價,房價變高居民、想移居愛爾蘭的外國人承擔不起,最後引發了後續問題。由於房價問題,讓許多人選擇不買而是租,至少租金是努力賺錢還稍微能夠付的起的,只是當越來越多人只租不買,就會衍生另一個房屋問題,那就是變相的「供不應求」。

買不起房的愛爾蘭人民,加上許多來自海外,不管是移民或是來此工作都好,他們都得面臨到愛爾蘭可出租的房屋數量不足的問題,以都柏林來說,在2017年甚至只有1300間套房可供出租,然而付擔不起連年飆漲的房價而買不了的人卻超過萬人,幸運的手腳夠快搶得到,倒楣點的可能要排隊排個好幾天,衰一點的怎麼等永遠都沒有空房待租。於是「房價高買不起,選擇相對較低門檻的租屋都還因為數量不足租不到」成了愛爾蘭普遍存在的怪異現象,這些想買買不起、想租租不到的無殼族被戲稱為「遊民」,因房屋問題產生的遊民問題,同樣成為愛爾蘭最嚴峻的考驗,為此愛爾蘭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Rebuilding Ireland、重建愛爾蘭政策,目標計畫在今年之前、也就是2019年完成每個月提供至少2萬5千個家庭出租社會住宅,並在2021年完成另外的5萬間,試圖能夠藉以改善嚴重的房屋與遊民問題。


「我們不是遊民,只是迷路了,被鎖在門外,鑰匙不見了,就是這種感覺。」

看《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會讓我想到肯洛區的《我是布萊克》,兩部作品各自用著各自的方式去針對政府制度、社會現況做出抨擊,為了生活拼命奔波著,卻總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平民百姓在夾縫裡掙扎求生,於卑微中找尋並試圖捍衛那不多的尊嚴,他們可以努力擠出笑容面對今天,然而在苦中作樂之後,等著他們的依然是那不知道在哪的明天。《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 反映著的,是愛爾蘭的現狀、是愛爾蘭人民的無奈,整部電影其實相當單調,看著女主角蘿西不斷重複著的打電話詢問有無空房可租,明明不過兩天的事卻因彷彿鬼打牆般的「請問、好的、沒關係、還是謝謝你」讓人感覺無止盡的漫長,但,就是由於這樣的無止盡,更使多數愛爾蘭人民面臨到的徬徨無助,能以最為直接強烈的方式讓觀眾看見。

電影幾乎四分之三的場景都在一台車上,車裡有著他們一家六個所有的東西,本該像是全家出遊要用行李箱裝好擺妥的,如今被用黑色垃圾袋隨意亂塞,因為他們得隨時準備好「離開」。不是搬家,而是離開,當丈夫強波在工作的時候,蘿西除了得接送孩子們上下學,她最大的任務就是在白天找到今晚的住所,幸運的話打個幾通就找到,哪怕只能住上一晚便已滿足,不幸的話就算把政府所給、可租空房的每間旅館的電話都打過、整張抄有電話的複印紙摸到紙破墨淡都是「不好意思,客滿了」,那種焦慮感隨著天色越來越暗是會越來越深,而導演派迪布里納希更為壞心的是,他安排了許多插曲來讓這焦慮感變得急、更躁,不論是耐不住性子的小兒子阿飛、因被同學嘲笑不想上學裝生病的二女兒梅蒂、年紀還小需要人照顧的小女兒蜜莉、鬧失蹤的叛逆期大女兒凱莉,每一個每一個的問題都讓蘿西被迫和時間賽跑,當時間被這些問題擠壓到所剩無幾,蘿西的情緒也顯得不穩定,她疲倦、她無助、她煩躁、她想放棄、想投降,但她不行,於是在次次宣洩後總會聽到她懊悔的說著「對不起」,似乎只有這樣才有辦法告訴她的丈夫還有孩子們,「對不起,她盡力了。」

不過,這樣的安排放在電影裡是增加劇情張力,拿在現實生活來看就讓人沉重,偏偏這些情節安排還真的會在現實生活上演,《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裡的蘿西與強波一家猶如愛爾蘭的縮影,他們的雀躍與失落都像是愛爾蘭人民時常整天下來會有的兩種情緒變化,導演派迪布里納希透過蘿西與強波一家渡過的這天堂與地獄般的兩天,呈現愛爾蘭如洗三溫暖般的生活,替愛爾蘭訴出無處發洩的苦。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什麼都不多,演員不多,場景不多,變化不多,把一切限縮在一定的範圍裡,卻已然足夠表達出導演的想法。飾演女主角蘿西的莎拉格林表現亮眼,將因焦慮而使情緒些微失控、而在失控過後感到自責的母親一角詮釋到位,四位小孩或似說本色演出,然卻也展現出不同階段的小孩不同的反應、回應,懵懂無知完全就是以本能索求的小孩代表阿飛與蜜莉;不是很明白發生什麼事就只是單純的做出表達的梅蒂;還有已經擁有自己想法但無力改變現狀於是用行動抗拒一切的凱莉,四位小演員是激出他們母親、蘿西這個角色潛能的催化劑,接續式的轟炸著快要不行的蘿西,來製造出後半段的衝突,讓整體的無奈感變得更重。

我特別喜歡近尾聲的一場戲,是他們一家人在車上吃著薯條,然後不曉得誰先開始的吐薯條大戰,儘管會覺得生活都已經這樣了怎麼還浪費食物,可是當他們越來越開心、越笑越大聲,又會想,可能正是因為日子已經這樣子了,才更需要偶爾的胡鬧,唯有這片刻放鬆才能令他們忘掉不如意、不快樂吧。

只是最後,導演又再度把觀眾、把蘿西一家狠狠的拉回現實,沒讓快樂停留太久,也許對他而言,現在的愛爾蘭更適合愁苦。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36.165.46 (臺灣)
PTT 網址

losemiss 03/27 19:28再電影院看完,無感。也許無奈也許乏味也許勾起心

losemiss 03/27 19:28勇氣面對悲哀。

daniel62031403/28 07:46覺得他幹嘛堅持和母親的那一段

daniel62031403/28 07:46明明可以先把孩子交給母親照顧

daniel62031403/28 07:46然後自己好好的租屋問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