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母親的堅持與偉大
以下有雷
圖文好讀版:https://loory.tw/rosie-2018/
~*-*~*-*~*-*~*-*~*-*~*-*~*-*~*-*~*-*~*-*~*-*~*-*~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是一部愛爾蘭家庭劇情電影,由派迪布里納希執導,莎拉格林
、莫鄧福德、莫莉麥肯主演,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蘿西作為四個年幼子女的母親,雖然
丈夫保羅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在愛爾蘭房價高漲的情況下,房東為了把屋子出售而將
她們趕出家門。在找到合適的新家之前,蘿西只好把家當通通搬上車,每天送孩子上學後
聯絡各家能提供住宿的地方,被迫過著天天在不同旅館「流浪」的生活。
就我個人而言,會喜歡看《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這類型社會寫實電影的原因,在於無
論它是真實故事改編或單純只是建立在真實背景之下,都能讓觀看電影的我們能夠花兩個
小時的時間,透過創作者的視角與故事所聚焦的議題來深入了解一起事件的來龍去脈,還
有世界某個角落人們的真實生活情況,藉此開闊觀眾視野,從中獲得看見事物多種不同面
向的機會。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把故事舞台設定在近年因為房市供不應求,使得房價大漲的愛
爾蘭首都都柏林,透過一家六口在所有旅館皆客滿而無處可歸的情況下,以沉穩卻又充滿
張力的鏡頭,聚焦於著急尋找住處的同時也要照顧四個孩子而蠟燭兩頭燒的蘿西身上,呈
現出身處台灣的我們可能難以想像,但事實上卻不斷在愛爾蘭發生的社會殘酷現實。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能在 2018 年入圍許多國際影展,並獲得影評「愛爾蘭年度最
重要電影」的評價不是沒有原因,如同英文片名取作《Rosie》,《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
家》不僅有對社會議題的深入描述,更有著相當紮實的劇情層面,在全片短短不到兩天的
故事篇幅之間,讓觀眾能發自內心感受到蘿西身為一位母親,因為處處碰壁而無法盡自身
責任與義務,給孩子一個安心學習成長環境的挫折與無力。
在《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裡不斷聽著蘿西在電話中向飯店詢問:「一間家庭房,最好
是能住幾個晚上,只有一晚也沒關係。」雖然每一次懷抱希望地播著號碼,最終只得到像
「非常抱歉」或「已經客滿」的回應,但她還是把握照顧孩子的空檔時間不厭其煩地繼續
嘗試,因為蘿西知道除了在努力工作的丈夫之外,自己已經是這四個孩子最後且唯一的依
靠。或許她在旁人眼中可能不是一位沒有缺陷、能夠把孩子打理到完美狀態的母親,但也
不可否認她確實已經盡了全力。
我們能在電影前段透過蘿西與家人緊密的關係,感受她對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不管是跟
孩子之間的相處互動,在飯店裡面對他們的吵鬧仍保持耐心,以冷靜態度去處理各類疑難
雜症,或者在車內總能一眼察覺孩子們的真正需求並盡力滿足,就算之後觀眾才得知蘿西
在學生時期就懷了大女兒,也從未看到她有作為一位年輕媽媽相對不成熟的一面,但正是
如此,才更加深《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整個故事的揪心程度。
看著《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片中蘿西因為遍尋不著今晚住所而感到焦慮時,年幼孩子
的頑皮搗蛋、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加上女兒穿了前一晚沒有洗的衣服而在學校被嘲笑,這
種由於失去實質意義上的家,使得孩子的人際交往與心靈成長受到影響,讓自己在外人眼
中成為失職母親的羞愧與挫折,都逐漸把她推向瀕臨崩潰的邊緣。
我想這就是一位母親的偉大,蘿西不僅因為一時的情緒兇了女兒會馬上跟她道歉,面對孩
子對旅館環境和總是在搬家的抱怨,她也會給他們許多正面的期待。雖然我們不清楚她跟
原生家庭之間的衝突,母女倆的矛盾也僅點到為止,但不管怎樣,就算對殘酷的現實讓她
無能為力,蘿西依然挺身擋在孩子面前,把壓力和徬徨放在心底獨自承擔,只為讓她們能
夠開心的度過每一天,並相信父母會永遠在自己身旁給予支持與陪伴。
或許孩子的體諒就是對父母最好的鼓勵,面對社會的無解困境,一家人在車子裡吃著薯塊
、到速食餐廳刷牙盥洗,看似悲慘卻也在彼此互相扶持之下,展現出一個家庭不會輕易被
現實給擊倒的深厚情感連結。儘管《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片中那句:「我們不是遊民
,只是迷失了而已。」展現出蘿西這位母親守護自身底線的堅韌不拔,但就因為有這些可
愛又懂事的孩子,他們一家人才能有著好像怎樣的艱難都可以承受的強大力量,讓這個故
事更顯得難能可貴。
就如同肯洛區的《抱歉我們錯過你了》藉由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與和解帶出英國新型態「
零時經濟」所衍生的勞資爭議,《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也透過讓觀眾看見角色身處在
困境中的溫暖親情,來突顯當一個國家的居住正義無法落實,人民就算有正當工作還是被
迫流落街頭的嚴重性,儘管電影以「相信明天會更好」、「不管怎樣我們還有彼此」相對
正向的結局來收尾,但現實中她們又能夠堅持多久?我想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關注與重
視。
整體而言,《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不論是題材選擇、敘事節奏、幾位演員表現,甚至
是攝影和剪輯的掌握都近乎無可挑剔,雖然故事格局不大,但從角色彼此之間最真實的情
感出發,透過他們經歷的事件把電影從單個家庭擴張到整個大環境的社會議題,呈現我們
普遍認為經濟繁榮的愛爾蘭,因為政府的錯誤政策而導致的房價問題,讓人產生感動、悲
傷、震驚、無奈、慶幸等多種複雜的情緒,說是社會寫實類電影的巔峰一點都不為過。
--
歡迎追蹤我的FB或IG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g/loory.film.notes
https://www.instagram.com/looryfilmnotes/
Telegram頻道:https://t.me/looryfilm
--
電影停在一個很揪心的地方讓人很難過
愛爾蘭好像經濟繁榮就 2000s那幾年,此前很慘此後更
慘...
16
[ 好雷] 《游牧人生》我們路上見心得有雷 圖文好讀版(無營利): 也許公路電影早已不稀奇,甚至近期《阿拉斯加之死》因為巴士事件又引起討論,但今天 看了《游牧人生》啟發了我對公路電影的另一種想像。先不說Frances McDormand的演技 有多出色,整部電影的調性及節奏平穩,但不會讓人疲乏,我們就像跟著一位游牧族穿梭11
[好微雷] 親愛的房客台北電影節與高雄電影節的觀後感,很喜歡親愛的房客,想推薦給大家。 電腦排版,還請大家見諒。・゜・(ノД`)・゜・。 縮小看比較順一點……抱歉抱歉…… ----------------------微雷------------------------- 親愛的房客是一齣關於愛有不同的形狀、色彩、模樣的電影,10
[好雷] 神人之家:老天時而無情,親情總是無私圖文網誌: 【神人之家】:老天也許無情,親情總是無私 上映時間:2022/11/25 導演:盧盈良 觀看時間:2022/11/16(特映)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6
[好雷] 神人之家防雷資訊頁 《神人之家》 /簡介/ 哥哥身為神明的代言人,時常幫信徒問事,然而到了自己的事業卻總發展平平。 改變不了的不只事業,還有不斷簽賭的父親和身體逐漸變差的母親。5
[好雷] 神人之家—難能可貴的紀錄片2022年底拖到2023才進戲院看到的片,還好本片口碑發酵,細水長流,到了這週還能在戲 院觀賞到,2023年始就能看到這部片,非常幸福 看完的第一個感想是這個體裁以這樣紀錄片的形式呈現真的是最佳解。 這是一個再平凡也不過的某個鄉下家庭的縮寫,整個家庭發生的事情絕不特別,但跟這個 拍攝主體家庭,原本僅有血緣而沒有任何情感共鳴的阿良,從頭點滴紀實拍攝到每個家庭4
[好無雷] "神人之家"無雷心得預告與簡介以神明代言人的哥哥來帶出導演家庭的特殊性,但實際看過電影後,這是 一部面對自己不那麼光鮮的家庭與自己和解的電影,導演赤裸的揭開了自己與家人之間的 問題與家庭中的困境,並藉由拍片的過程去面對及溝通家人間以前不談的話題,顯得很真 實也有很多情境讓人覺得心有戚戚焉,家庭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面對的功課,年少離家與 家人疏離的孩子,也試著融入自己原本覺得不堪的家人,並從中發現自己家人的可愛之處3
[ 普好雷] 孤味 觀後感血緣所帶來的愛,最溫暖,也最無助。 孤味整部片的劇情表面在處理淑芳阿姨坦然面對失敗的婚姻、放下過去的心境轉折進程, 實則呈現家人間複雜的情感,而我尤其喜歡電影用三姐妹的角色個性與相處之道,幽微的 暗示三種父母離異所帶來對角色個性與行為處世的影響。近年多有書籍探討原生家庭對一 個人的影響,我覺得孤味恰如其分的呈現這部分,早年父母離異和幾乎單親的經歷與三姐2
[好雷] 《我們的家不是我們的家》,當無助的只部落格版: (手機排版抱歉) 曾有愛爾蘭著名保險公司明確指出,房屋問題無疑是愛爾蘭所面臨到最大的且最嚴重的經 濟和社會問題。擁有著Ha'Penny Bridge、Trinity College Library、Guinness storeho use、Skellig Michael、被譽為「歐洲最珍貴的目的地之一」的Emerald Isle等著名景點2
[好雷] 《美國女孩》:屬於台灣的共同記憶《美國女孩》:這應該是台灣人都能有共鳴的一部心思細膩的電影,能夠激起台灣小孩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記憶碎片,對於家人與環境的認知變化,透過歸國子女的不適應與歷史病疫的不安心,讓片中四個家庭角色互相擦出他們各自內心的「美國夢」所幻滅的火花,關於美國夢的失落情緒依稀記得在楊德昌電影《青梅竹馬》中顯得不切實際與遙不可及,《美國女孩》則隱約承接這樣的概念,道出逃避的現實。 阮鳳儀根據其親身經歷改編的劇本相當豐富細膩,故事從頭到尾並沒有太過戲劇化的時候,真實的生活感是此片的精髓,角色的肢體言語上都極富細節,主角從無限失落變成無處發洩的怨恨,在演員身上的許多小動作都非常的貼近孩童的樣貌,那些叛逆父母、迷惘犯錯的過程,作為觀眾不斷的感受到自己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另外,主角與母親的和解過程也是相當的具張力,像這樣的家庭肥皂劇少不了的吵架戲碼在此片並不是很多,電影更比重在透過主角自己對環境的掙扎到順從,與對代表美國夢的白馬的期待與破滅,主角經歷痛苦後的超齡成長,換位思考去知曉母親經歷的相似困境,結尾一場主角與母親的家常互動作爲高潮,異常的平凡但真摯誠懇,那一反電影前面壓抑煩躁,溫馨平和的母愛氛圍,有種麥克李1990年電影《生活是甜蜜》的結尾,同為母女和解的母愛爆發,那股闔家感動實在餘韻無窮。 《美國女孩》動人之處就是這些與觀眾有所連結的共同記憶,營造了裡外真實的台灣家庭故事,立體的家庭角色十分有帶入感,對女孩的年少叛逆成長描寫深刻,作為台灣人在這部片的分分秒秒中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鳴,是一部專屬台灣的溫馨好片。 --- 圖文網誌版 什麼是真實 ? 由日本導演拍的法國電影會真實嘛 ? 如果電影本身就是虛構,到底真實是什麼 ? 是枝裕和的電影的核心從不脫離家庭,但這次的新作,相較《小偷家族》引發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