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好雷] 大審判家 精彩的德國司法史

看板movie標題[好雷] 大審判家 精彩的德國司法史 作者
eslite12
(recta sequi)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2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德國的法院判決,開頭總要載明"以人民之名",因此電影<人民對Fritz Bauer>來台灣改名為<大審判家>,似乎就流失許多趣味。還好一些翻譯問題,不會減損電影的精彩。而關於Fritz Bauer的故事最懾人的,在於那是真人真事。

如果接觸的德國人侷限在某個階層的話,今天看來Fritz Bauer看來是很典型的德國菁英,但仔細想想所謂的"好西德人",也許是七零年代以後才逐漸成為多數的。黑森邦的檢察總長、蒂賓根的法學博士、富有的斯圖加特商人家族,Fritz Bauer完全是間接引導台灣法學方法論的Karl Larenz的同代人。然而台灣法律教科書上的理論大家,除了和Fritz Bauer同樣的反納粹人士外,也是有Ernst Forsthoff之類的納粹份子,或更多是獨裁政權時選擇聽命的Karl Larenz。因為他們不是Carl Schmitt,因此得以在冷戰氛圍中被洗白,或者覺得自己本來就很清白。

電影是以Fritz Bauer如何協助以色列追捕納粹戰犯作為故事主軸,卻是在刻畫波昂共和國初期的政治氣氛,以及用對白帶出Fritz Bauer的傳奇生涯。在社民黨民調只剩十多趴的年代,很難想像六零年代SPD在有如西德縮影的黑森邦可以席捲近半選票,而戰爭期間與布蘭特一樣流亡北歐的Fritz Bauer則在戰前同志出任邦總理後,獲任命為邦檢察總長。只是戰後初期的西德司法情治體系無不仰賴前納粹份子運作,因此Fritz Bauer的工作受到強大內部抵制,只得求助於以色列的協助。然而中東局勢的演變,西德保守派政權以對以色列在軍事上的無條件支持交換國際認同,都對轉型正義產生更多的挑戰。

這幾年紀念Fritz Bauer的創作極多,而我認為<大審判家>比<謊言迷宮>是好上許多的電影。光是在劇情設計上,<大審判家>表面上只是一個故事,描述的卻是更深層的結構問題,而具體的故事又避免情節過度發散。當然演員也是極大區別,男主角Burghart Klaußner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腳色是<替天行盜>裡發大財的學運分子。在<大審判家>裡他除了把FritzBauer的神韻與心理狀態詮釋得維妙維肖,從一開始最引人注意的是那濃濃的符騰堡口音~想到演員本人其實是柏林人這更為驚人。

Fritz Bauer的性向在同性戀尚未除罪的六零年代,始終是他在官場上最大的風險。電影虛構出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年輕檢察官,分享著主角的勇氣與壓抑:畢竟在真實歷史中FritzBauer未曾讓對手逮到弱點大作文章,而在電影裡則由這個分身做出了犧牲。有趣的是年輕檢察官迷戀上變裝皇后被逮,但變裝皇后卻是由女演員Lilith Stangenberg飾演,根據維基百科是因為試鏡後她最適合。

這是部以人為主題的電影,較大的場面應該是主角兩度飛往以色列的機場和DC6客機,德國電影在場景上當然極佳。雖然主要演員幾乎都是柏林人,電影的製作團隊在法蘭克福土生土長,也拍出法蘭克福富饒綠環地帶的氛圍。不過要說場景的營造,我覺得本片最突出的還是男主角周邊做出的姿態。曾在明鏡週刊上,讀完一篇很長的布蘭特總理傳記,本片大概就還是那個時代的調調:雖然是左派份子,Fritz Bauer可不是九零年代後媒體經營的軟左,而充滿了那個年代的德國技術官僚的菁英派頭,記者招待會那景尤為經典。

而無論在電影裡或真實世界中,Fritz Bauer總還有個可作為電影癥結的矛盾:他總被稱作猶太人,但他其實是個最標準的德國人。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0.103.190 (臺灣)
PTT 網址

butmyass 06/30 23:29

kiwistar 07/01 00:29哪裡看得到這一部?6年前的電影

winterstroll07/01 17:20推推最近也看了

winterstroll07/01 17:21樓上,myvideo跟Friday影音都有上架哦

winterstroll07/01 17:22變裝皇后的輪廓有點像丹麥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