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好雷] 007生死交戰 高級公務員James Bond的人生疑惑

看板movie標題[好雷] 007生死交戰 高級公務員James Bond的人生疑惑 作者
eslite12
(recta sequi)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2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最早看過的007故事,其實是Ian Fleming的小說而非電影。紙本小說的最大樂趣,來自作者普魯斯特式的細節描寫癖。不同於電影的緊湊,伏特加馬丁尼只是頂尖情報員生活的一小部分,而文字中他則是每天從雀爾西的住家起床(當然當時俄國同志們還是冷戰敵人,而非雀爾西豪宅主人,所以雀爾西是個有點藝術氣的體面住宅區,但不到現在的高不可攀-雖然也有龐德有房貸的暗示),吃頓老派的英國早餐,我們甚至知道他只喜歡棕殼雞蛋,吐司在奶油外要抹草莓、橘子、花蜜果醬。上班時間他跳上跑車,往市中心老情報局大樓的路上抱怨塞車,進辦公室寫公文還會被長官退...這位當了60年科長卻永遠不能受簡任訓的模範公務員,除了有情報員加給出手大方外,在作者筆下簡直有如全世界各大城市裡的中階白領,只是工作剛好是拯救世界。

長大才知道,007小說體現的,是種由科層和公文構成的,體系的魅力。Le Carré寫的是不可靠的人性,Fleming寫的卻是呆板卻可靠的組織。MI6是龐大的組織,KGB或惡魔黨也是,只有CIA像是插科打諢。昔時美好的多邊世界敵我明確,但競爭者間總又有些公平規則。電影裡少了些案牘多了許多打鬥,但以新時代打仔硬漢樣貌出現的Daniel Craig,卻是在15年間把詹姆斯龐德文本原典的厭世公務員形象演繹出來的。面對危機四伏的新國際情勢,007也不再是略為卡通化的英雄電影。

<No time to die>的整體心得是這部片充滿了cliché-不是小說的不是電影的而是DanielCraig美好年代的。號稱史上最長最意識流的片頭,在南義大利龐德用全副武裝的座駕突破惡魔黨圍攻-想起一直有的疑問,如果你有台超強的武裝Aston Martin,何必下車冒險?

本片開始就接續了Daniel Craig的首作<皇家夜總會>,以前傳方式來到Madeleine Swann童年時躲避的北歐小屋,恐怖份子戴著白色威尼斯面具來報復,而她陷落冰凍的湖面,反被殺手救了一命。片頭轉至現代,Swann和007的度假行程,007卻遭到獄中的Blofeld指揮惡魔黨襲擊,讓多疑的007把Swann送上義大利國鐵的紅箭特快車。詹姆斯龐德究竟有沒有辦法真的愛上人?詹姆斯龐德究竟有沒有辦法安定下來?這是007系列作品重複出現的主題,但在車站分手的畫面應該會讓東亞觀眾促狹地想起牽牛和他的野蠻女友。

還好Hans Zimmer製作的主題曲,對於BMW或007這類的主題總是有強烈的主題動機。5年後,倫敦市中心大樓裡的MI6機密實驗室遭襲擊。從俄羅斯投誠的碎碎念科學家Obruchev帶著最高機密生化武器,跟著恐怖份子從實驗室離開。雖然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暗示英國情報單位與這危險實驗的千絲萬縷,但敘事流暢讓觀眾可以很輕易合理地掌握超強DNA武器的來龍去脈。這時007正在牙買加享受退休生活,像是對<Dr. No>裡的史恩康納萊致敬。少了殖民政府多年的牙買加,也不再有熱帶打扮的溫帶公務員以祖國方式裝模作樣的橋段,馬路看起來則比60年前崎嶇許多。

相當政治正確地,當年的金髮採珠女換成了非裔女情報員新科007,像是對"黑人007"與"女007"論的一次回應。MI6給前員工的溝通,不比CIA哥兒們來的順利,雖然Felix Leiter多了個國務院派來的GOP臉幫手。古巴CIA幹員Paloma接應號稱"來自聖地牙哥"、"只受三周訓練",由演西班牙校園劇出身的古巴裔演員Ana de Armas飾演。這是個很有早年龐德電影喜感的腳色,對於能與傳奇人物合作顯得過度興奮積極,穿著貼身晚禮服打鬥顯得有點反物理學,但相當是早期007的浮誇感。雖然人物設定討喜,動作場面華麗,但跟龐德用簡易西班牙語講話則顯得有些刻意營造的異國風情。

兩人穿著正裝潛入惡魔黨的Blofeld慶生會尋找武器與科學家下落,生化武器攻擊的卻是惡魔黨員。在歐洲人加好萊塢拍的電影裡,有GOP臉的當然不會是好人,國務院新面孔把科學家跟武器帶走,把007跟Leiter困在下沉的鑽油平台裡。冷酷無情的詹姆斯龐德,第一次真正的感情流露,其實是給了盟國的男性友人。龐德回到倫敦,就像<沉默的羔羊>,找不到變態對手,就去問邪惡博士。龐德與Swann醫師一起到了監獄,但即使只是間接接觸,鎖定個別DNA的生化武器仍讓龐德系列的永恆對手倒下。

Swann在威脅後不見人影。配合女主角Léa Seydoux,電影裡Swann的母語是法語,就跟龐德本人一樣分享著阿爾卑斯山麓橫跨德法義語區的文化傳統,但片頭又暗示她的童年是在挪威渡過的。風景美麗的挪威西海岸,挪威以油元蓋起來的海岸公路那些在空曠中上天下地的橋樑隧道向來是電影取景的好地方(如果付得出旅費)。但追蹤GOP男的把番號還回去後不知道怎麼稱呼的原新科007,發現GOP男已經跑到挪威。

搭上皇家空軍C17,兩代007飛進北方四島裡的冷戰秘密潛艦基地(真實拍攝地點在法羅群島)。這個秘密基地可說集歷來007的反派基地大成:地處偏遠、巨大的工業設施、自動化、大魔頭的舒服的生活區、包豪斯風格辦公室。就像<亞森羅蘋>裡的奇巖城般,根本讓人心生嚮往。有了<金牌特務>後,007的打鬥相比可說是拳拳到肉,只是很輕鬆地打開閘門讓皇家海軍的巡弋飛彈射進來,卻又再次被壞人關上所以得再做一次的安排,真的很熟悉?蘇聯製機電設備簡單耐用,皇家海軍戰艦縱橫四海簡直讓人唱起<Rule Britannia>,而Safin似乎是007史上戰力最低的反派了。

但Safin真正的邪惡不在舊式的統治世界企圖,而是洞悉人性。讓007染上針對Swann的奈米機器人病毒,足以讓超級情報員崩潰。於是龐德帶著女兒掉落的兔娃娃豆豆爬到高處,一邊與Swann通著電話,一邊迎向巡弋飛彈。

<No time to die>不是我最喜歡的龐德電影,雖然演員傑出場景壯觀,但劇情的推演太過理所當然,而且充滿過往007經典的影子。但這仍是部相當值得一看的電影,即使只因為畫面像是1963年的<From Russia with Love>一樣優美,即使只因為Hans Zimmer的音樂...但最重要的或許還是,它很好地幫Daniel Craig時代做出總結。在21世紀的頭20年,傳統的由大國菁英主導的國際情勢,已被更傳統卻無法預防的恐怖突襲給取代。而電影上英雄太多,人們也更想知道一個立體的(其實如同原典般)真實的龐德。

雖然總會有下一集,本片交代了Daniel Craig時代每個正反人物的發展,也讓<GoldenEye>裡就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處於舊時代的007,開始尋找他自己的人生意義。從來就不缺龐德女郎,他在<You Only Live Twice>裡更早結過婚,但只有在<No time to die>,他才有了真正的銀幕情侶-為了匹配正派超級英雄,必須哈利波特般地有著反派貴族血統。龐德電影總被說常預演未來科技發展,那麼快就預示了實驗室裡生產出的全球DNA武器當然只是湊巧。比起那些持續變化的科技成分,這部電影最精彩的仍是龐德的人生掙扎,一如Ian
Fleming老早寫下的:He was a man of war and when, for a long period, there wasno war, his spirit went into a decline (<From Russia With Love>, 1957)。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135.173 (臺灣)
PTT 網址

keepingtime 10/04 19:37時間真多!

nsmmsn 10/05 10:48推From Russia with Love

ispaul2016 10/06 23:12

Kashiwagi12510/10 07:04好文推一個,其實覺得這部更像女王密使

vic1258sc 10/10 10:19推好文,很喜歡文章前的小說描寫,感謝簡單的介紹

vic1258sc 10/10 10:19了小說中的龐德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