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實驗] 以Artisan紀錄不同濾杯的萃取溫度

看板Coffee標題[實驗] 以Artisan紀錄不同濾杯的萃取溫度作者
gyboy38
(boy都不boy了)
時間推噓 7 推:7 噓:0 →:48

這是從咖啡物理學這本書取得的靈感,

有一天突然想到我有Artisan可以記錄溫度,

不過手沖變數多,需要穩定的沖煮設備,買了咖啡王二代。


以下為固定的實驗參數:

RO水360g,肯亞 多門處理廠 熟豆20g,粉徑 1Z JS 0.8圈


第一組實驗分別使用四個不同材質的濾杯,都用咖啡王二代沖煮。

1.Hario 黑色AS濾杯01,三洋濾紙(麻纖維01)

2.Hario 紅色PP濾杯01,三洋濾紙(麻纖維01)

3.Hario 黑色粕谷哲陶製濾杯02,三洋濾紙(02淺焙用T92)

4.Kalita 金屬蛋糕濾杯185,Kalita185蛋糕濾紙

濾紙排排站
https://imgur.com/WECK0jn.jpg



溫度探針的架設方式
https://imgur.com/GUZHWJl.jpg


我自己平常用咖啡王+V60濾杯,中間會挖一個洞再開始沖,避免尖錐下方萃取不足,

但是實驗時擔心動到溫度探針,所以沒挖洞。
https://imgur.com/5gjmrVx.jpg


給水的時候很吵,當下氣溫22度。
https://imgur.com/1wyIJvH.jpg

淹水的王者 aka 粕谷哲濾杯
https://imgur.com/3FjYxUu.jpg

金屬蛋糕濾杯
https://imgur.com/ggs8Vr9.jpg


以上四個濾杯的實驗結果如下,

https://imgur.com/Ulc4U2v.jpg


咖啡王開始給水的時候溫度會瞬間拉上去,大約悶蒸40秒,

後續會持續給水,給水的方式是花灑,曲線的尾端是機器停止給水時。

後面本來還有一段是水滴完,但是Artisan只顯示到停止給水。


可以看出整個萃取過程中,樹脂濾杯(藍、橘線)是比較沒有掉溫度。

金屬濾杯(紅線)初期快速吸熱之後,就也不太掉溫度,符合金屬特性。

但陶製濾杯(綠線)整個萃取過程的溫度都是偏低的。


同場加映,浸泡式濾杯的溫度記錄。

1.虹吸壺,濾布

2.Hario Switch玻璃濾杯03,三洋濾紙(02淺焙用T92)

虹吸壺,水上來滿了再下粉。
https://imgur.com/FSVFjKx.jpg


Switch是先下粉,再注滾水。
https://imgur.com/M7FXD5M.jpg

兩者皆兩分鐘開始下水,其他參數同上組實驗。

實驗結果如下,
https://imgur.com/AY8cRrz.jpg


可以看到虹吸壺從頭到尾都維持穩定的89度上下,

Swtich的溫度穩定性也很好,可能是因為水量夠多。


最後,是這6個實驗的濃度vs萃取率的紀錄,

https://imgur.com/VAk1MWV.jpg


可以看到兩個樹脂濾杯的萃取率都是偏低,可能是尖錐下層沒有充分萃取的關係。

粕谷哲濾杯因為淹水的關係,濃度TDS高達1.69,

想說怎麼少一顆,原來是跑出去圖表外面,害我找很久。

喝起來最喜歡虹吸的咖啡,明顯的黃金糖香氣,其他5杯都沒有。

我一直都最喜歡虹吸的風味,濾布用烘碗機烘乾,也不像人家說的會發霉。


雖然結論與咖啡物理學書中相似,持溫性是樹脂濾杯最好,

特地做這個實驗,還是希望對於破除玄學這件事情,使一點力。


不是要dis陶製濾杯,我自己也買了一直很想買的金屬蛋糕濾杯,

它材質特性不好,沖完把手也因為導熱變得很燙,沒辦法拿,把手的用意?

但我買它,是因為它很美,看著舒服,不是它沖煮的咖啡特別好喝。

我家做木材的,所以從小就喜歡原木,也喜歡陶器。

上次去鶯歌逛街,在角落撿到一見如故的小杯子,杯測會都帶它去。
https://imgur.com/pdblBMW.jpg



你可以說用老岩泥濾杯,因為看了爽,手感溫潤,所以咖啡更好喝。

但是說陶器有紅外線,保溫性比較強,多燒幾次還更厲害,神棍嗎?

想清楚,網紅為什麼推薦那個產品,而你又是為了什麼掏錢。


PS:於12/21增加此段結論

感謝推文大大提醒,關於塑膠材質的風險。

其實我當初是因為半透明比較好看,買了AS樹脂濾杯,

後來知道AS樹脂耐熱只有90度,為了GG的健康,

才又買了耐熱120度的PP樹脂濾杯。


本篇文章是想傳達「咖啡是兼具理性與感性」,

但理性的部分時常被忽略,各種奇怪不合邏輯的論點,到處流竄。

簡單實驗就可以擊敗它,甚至很多論點只要思考一下,它就倒了。


本文是用麻煩的方式去證明,大家早就知道的「塑膠保溫」,

但我自己原本對於樹脂濾杯的想法是,沒什麼想法,直接pass它。

實驗之後才確信,樹脂濾杯的萃取效能最佳,CP值更是突破天際。


回歸到感性的部分,

如果有親友來訪,我也不會拿樹脂濾杯泡咖啡給他喝,

我會拿亮晶晶的蛋糕濾杯,或是很麻煩的虹吸壺出來用,

這是待客之道,也是展現品味的時刻,台語的"展"一下。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2.207.73 (臺灣)
PTT 網址

newererw12/20 14:34請問粕谷哲濾杯的萃取率?圖已經找不到它XD

gyboy3812/20 15:23他的濃度1.69,萃取率24%。點點大概在圖的右上,大約在

gyboy3812/20 15:23日本那個位置。

idduma12/20 15:56相當完整的數據,值得參考

vein82812/20 16:12日本?XD

gyboy3812/20 16:20v大,我開玩笑的,如果藍色的點是台灣的話,粕谷哲那筆

gyboy3812/20 16:20數據大概在日本的位置。因為金杯的TDS範圍只到1.6,那一

gyboy3812/20 16:20筆數據超出表格的範圍。

cloud101712/20 16:28Tsubame好貴

brighthao06812/20 16:39陶瓷的材質畢竟熱容量比較大,如果前面先預熱,在

brighthao06812/20 16:39溫度曲線上應該會表現的比較好?

brighthao06812/20 16:41另外再推個用心實驗XD 之後也想買咖啡物理學來看

bOTOd12/21 00:48塑料濾杯的保溫性當然好 導熱都輸陶瓷 金屬

bOTOd12/21 00:49大家應該只是懷疑 塑料是否 會有釋放有害物質

bOTOd12/21 00:50另外就是 咖啡走向精品 小資 大家不願花錢買塑料罷了

bOTOd12/21 00:51否則很多東西 都能用塑料代替 還更好用 因為輕 便宜

bOTOd12/21 00:52咖啡杯 馬克杯都能用塑料了 保溫 便宜 輕

mozume12/21 06:32不用塑料就是心理那關過不去,不然我覺得塑料的鑽石杯比

mozume12/21 06:32玻璃v60沖出來好喝

Icta12/21 07:47最近前段低溫萃取又紅回來,不預熱的陶瓷好像就有其方便之處

Icta12/21 07:48不過手沖的水柱跟機器又不太一樣,水柱比較容易拉高底部溫度

Icta12/21 07:49機器沖錐形底部溫度可能會偏低,水柱中心注水中心繞圈

Icta12/21 07:49底部的溫差就不會太明顯

Icta12/21 07:49如果追求萃取率,機沖還是平底淺粉層比較理想

Icta12/21 07:52hario研發都是這樣,把自己綁死在v60上,未必是最佳選擇

Icta12/21 07:55Gagne那派在錐形也堅持均勻注水,才得出錐形萃取低的結論

Icta12/21 07:56錐形就是要著重中心把深處的溫度跟萃取率拉起來

Icta12/21 07:57機沖或均勻注水只有在平底上才成立

shilushi32712/21 09:14同意I大 錐形濾杯中心注水沒下足功夫 差異很大

gyboy3812/21 10:42https://imgur.com/4v692kM.jpg

gyboy3812/21 10:47樓上大大,我早上有挖洞再沖,其他條件相同,萃取濃度1.

gyboy3812/21 10:4726,萃取率18.59%。之前看版上有一篇台大咖啡社的文章,

gyboy3812/21 10:47提到花灑能拉高萃取率,並減少細粉穿透產生澀感,但是尖

gyboy3812/21 10:47錐底部會比較難萃取。我自己是想到挖洞改善,看起來提升

gyboy3812/21 10:47有限,平底濾杯要拿出來搭配咖啡王使用了。

※ 編輯: gyboy38 (220.132.207.73 臺灣), 12/21/2023 11:19:32

Icta12/21 11:06花灑提高萃取率是果,減少細粉遷移所以能用極細粉才是因

Icta12/21 11:08錐形確實有很多先天限制在,細粉遷移的模式也跟平底不同

gyboy3812/21 11:20bO大,感謝您的提醒,我有把塑料的部分新增到文章尾段。

gyboy3812/21 11:26i大,是否能請教您一個延伸問題。磨細粉+手沖時,有時會

gyboy3812/21 11:26喝到澀感,這個澀感是不是太多的極細粉穿透濾紙,跑到咖

gyboy3812/21 11:26啡液裡面,在口腔產生的摩擦呢?

gyboy3812/21 11:29咖啡物理學裡面有提到,較大顆粒的咖啡粉,穩定堆疊之後

gyboy3812/21 11:29,會形成類似地下水的濾水層。但是我手沖都大水柱,會擾

gyboy3812/21 11:29動堆疊。但我原本以為細粉頂多塞住濾紙,變成淹水而已,

gyboy3812/21 11:29沒想過他們會跑過去。

Icta12/21 12:55澀感這個東西目前沒有人有定論耶

Icta12/21 12:55目前跟它極度相關的有極細粉、通道沖刷、高溫

Icta12/21 12:56調整跟這三者有關的東西都可以降低澀感

Icta12/21 12:57最常見的調整就是磨粗一點,通常都有幫助

Icta12/21 12:58而且磨粗靠擾動量跟拉長時間做到類似萃取率時

Icta12/21 12:58還是比細磨不容易出澀感,具體原因不確定就是了

Icta12/21 12:59但是澀應該不是來自摩擦,而是化學物質對味覺受器的影響

Icta12/21 13:00所以在觸覺上跟味覺上都會有刺激感

Icta12/21 13:01以前有人假設跟紅酒一樣是來自多酚,但咖啡的情境又比較複雜

gyboy3812/21 17:35感謝i大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