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問卦] 為何佛祖、達摩祖師、龍樹菩薩都是貴族?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問卦] 為何佛祖、達摩祖師、龍樹菩薩都是貴族?作者
khara
(生死線上掙扎)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2

※ 引述《owo0204 (禦史郎)》之銘言:
: 問個問題喔
: 我看佛陀悟道的故事
: 說他最後快要成佛的時候在樹下打坐
: 這個時候第六天魔王波旬
: 為了不想讓佛陀升級
: 派天魔女去亂
: 也用各種刀槍弓箭攻擊佛陀
: 這個波旬根本機掰人
: 為什麼這個人還能在天界過爽爽啊
: 查資料也是說波旬有大福報 大功德
: 差一點點就能成佛
: 可是這咖怎麼看都是反派
: 沒人處理他嗎
: 佛祖怎麼不乾脆打爆他

其實這是個有趣的好例子。說一點我個人的理解。

先說因果。
我的理解是,這確實就是個信仰。難以做科學證明。
信仰,那也就沒多少(道德的)道理可言。

說他是信仰的理由是,變數太多。
不只是實驗操作的難度(光這點就很難),而是變數太多。

但信仰不表示一無可取。
事實上這個時代也有其實難以做科學驗證卻蔚為顯學的,
那就是(各門各派的)經濟學。
經濟學牽扯到的變數實在太多太多,更難以限定實驗。
課堂上講解學理,
會跟你講「其他變數不變的情況下」某兩個變數間的圖形與偏微分關係,
可是現實上其他變數要說「短期內」「幾乎像是固定」都很限定,
然後兩個變數以上,說把原來當參數的某個α視作可變,
那就好幾張圖好多條線跑來跑去能讓人暈頭了。

可是經濟學的推演當然有其理路:
從一些基本觀察、假設開始出發,建立模型,
導出一整套內部理路一致的解釋體系作工具。
(當然不同派別的經濟學彼此間的攻訐亦不少。)
雖說未必能拿來做精密的實驗,
可是信這套方法論的是會覺得它至少有些功能。

回過頭來說佛教因果。
佛教因果,
為了解說上的方便,往往簡單說善說不善,
好像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非常單純的世界。
可是佛教體系的解說裡,那些修至無想定的天眾做了什麼壞事?
何以到頭來又必然會墮落下來?

在我的理解(當然這只是個未成就的凡夫的臆想),
佛教的體系是,
眾生本身打從長久以來就陷於無明中,
從而不斷地在世間相愛相殺循環不已,且由於執著而不願離去。
(無明打哪來之類的本體論問題,佛教是不回答的。
因難答且答了無助於解脫。)
其實不要說什麼想像的天啊還地獄的,
光是這個可觀察到的生命界,
最簡單的觀察就可以發現,痛苦一堆,
而快樂要嘛是建構在其他生命的苦之上(生存競爭的必然恐怖),
要嘛不恆常而必定消逝,
而甚至就連這些所謂的「快樂」,跳脫出來思考,
也會發現那根本都是「被定義」的:
被基因定義(飛蛾就想趨光,狗就想追車,人嗜燒烤,普通異男愛奶子),
被習性定義(不說「累世習氣」,這一生使我們覺得樂的很多也是習慣造成),
可有什麼本質的樂?
但在佛教的解釋中,
由於長遠以來的習氣之深固(這裡用到輪迴這個說法了),
生命會眷戀這個世界,不願意脫出。
當然最根本的就是這個身體的直覺就很難讓生命脫出。

因此,
只要不是徹底的覺悟者(佛,或者不退法的阿羅漢),
就必然會繼續陷入這個世界遊戲,
不論其現在狀態是處於相對樂受多的還是相對苦受多的。
這不是什麼大神還閻羅的裁決,
就只是生命自身的執著。

那麼,什麼決定了某個生命的現狀是樂受多還是苦受多?
什麼又造成後續的變化?
這「一部份」(恐怕未必是全部)與該生命及其他生命的互動有關。

好。
那要開始說我對佛教論述中的「魔王波旬」的理解了。
不過還是先岔題一下。看個類比。
《莊子.胠篋》有這麼一段故事。是「盜亦有道」的來源。
盜跖說出了這句名言,但他說的「道」可不是什麼講武德的道。
他說的道是:
身為大盜,
要能有智慧去推測哪邊有東西可偷;
要能做手下的表率敢做給他們看;
要能顧手下的命來親自殿後;
要能判斷就算有好貨但成功率高不高別白送了命;
東西到手了要能分贓分到手下信服。
但他可沒說他只劫富濟貧,他可沒說他對他自己那夥人以外守啥規矩。
(成語的意義後來變了)
(當然,這段文本原始的案例之一就是篡齊的田氏:
耍一些小手段收買人心,擴張本家,
成了竊國大盜之後其實對百姓好不到哪。)

這故事的精神是啥?
要成為「魔王」,不是啥小嘍囉,當然得有相當的能耐相當的手段。
要夠狡詐還要有充足的魅力能顧上他的基本盤。

佛教故事中的阿修羅王,就是個有「福報、功德、威神」的傢伙,
統率有能與欲界忉利天神戰鬥的手下。
(《長阿含經》卷二十《阿須倫品》、卷二十一《戰鬪品》)
這些在佛教論述中應該也是下了很深的功夫用功且布施所致。
(就像盜魁要能買動感動他的手下。)
但這種容易動怒的阿修羅,格調還不夠高。
佛教所說的欲界天的最頂層,
他的能耐是能操控生命的各種情感:
例如所謂波旬的三個女兒,愛欲、愛念、愛樂,
(《雜阿含經》卷三十九,1092經)
可以把這三個所謂魔王的女兒看成是對生命眷戀的象徵:
渴望(tr.s.n.aa)、厭惡(araati)、嗜愛(raaga)。
那這個魔王自然是能對種種感情有很深的體悟,
能這樣用功不放逸,甚至可能散播他所認定的「快樂」,
就是他的「福德」。
但就是因為理解不究竟,
這種「樂」只會種下墮落的因而已。

比起欲界天,
色界諸天則擺脫了包括男女之樂這些較粗俗的快樂,
可是仍不究竟,仍究有墮落的一天。
換言之在佛教體系中,
但凡不能終極地看穿一切,
即便在某個時點處於「樂」的狀態
甚至是享有大福報(因過去世的布施與專注等),
也終究會有耗盡而壞滅,再次淪落到「苦」的一刻。
也因此得尋求解脫。

可是難當然難在,
一個尋求解脫的生命,他本身就是尚未解脫的狀態,
他還不能完全看穿一切苦樂。
因此太苦的環境勢必會造成阻撓(但太樂而無定心也是)。
所以行善以累積「(世間)福報」以減低阻礙也是佛教所強調的。
優秀的修行者會因其福報而有恰當的環境,
這確實是佛教論述中所說的。
只不過除了那些非常厲害的像是釋迦牟尼之類的以外,
其實未必那麼單純。
這當中變數非常多,過去各種因緣何者先熟何者後熟也說不清楚。
恐怕不是想單然地以「善/惡」來作二分所能處理的。

至於為什麼不打爆天魔?
呃,
像我這種瞋恚習氣未盡的傢伙,是會想打爆一堆東西。一堆我看不爽的東西。
不過抱持這種想法就是在世間流轉的因。
而佛教論述中的「覺」就是徹底脫離一切愛憎。
在佛教論述中,釋迦牟尼確實已經能調伏天魔了。
至於其他人?這是每個求解脫的修行者得自行克服的。

--
Immer mit den einfachsten Beispielen anfangen.
                    David Hilbert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7.232.2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Gossiping/M.1619710402.A.C31

g093537504604/29 23:35非佛教徒但推專業文

takechance04/29 23:35寂滅為樂、清淨為樂

takechance04/29 23:36凡有所執,皆是虛妄

XDDXDD04/29 23:37很好 理解 推一個

namirei04/29 23:59

hsueh31205/01 13:24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