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哪一種形式耳機最傷耳?
耳道輕便好戴(對不少人而言),就更容易拉長聆聽時間
2017 瑞典針對青少年的研究
測得的聲級介於 54 和 100 dB L 之間(平均 76 dB L)
※ 本文中測量的聲壓級 dB LAeq, FF 均略為 dB L
80% 的青少年聽到的聲級 <85 dB L
10% 在 85–90 dB L 之間
10% 的聲級在 90–100 dB L
還針對所使用的不同耳機分析了聲級
普通耳塞 (regular ear buds) 的平均聲壓級為 75.0 dB L
耳道式耳機 (canal phones) 為76.2 dB L
圖 7顯示最高、最低和平均測量電平以及青少年使用的三種不同類型耳機的平均測量電平
https://i.imgur.com/emWij9z.jpg
大多數人還是保持在安全的音量範圍
高於 85 dB L 的青少年通常聆聽時間更長、聆聽頻率更高、使用手機的頻率也高
當然聽力問題也更高
結果表明青少年不可靠的估計自己的聆聽音量,與實測相比有很大落差
舉例來說有些人估計自己聽到的是最大聲級的 25%,但實際測量是 81.44 dB SPL
其它計是最大聲級的 100%,但實際測量是 73.95 dB SPL
有16名青少年聆聽音量在 70~80 dB SPL 間,但回答卻散落在 25、50、75、100%
幾年前的美國研究也有年輕人對 3(or 4) kHz 以上的聽損好像佔了 13% 還是 14%
跟上述的研究有 20% 聽太大聲對照起來...
目前好像沒看到有研究直指聽損原因是耳道式
但用 IEMs & BT earbuds 的人數的確在近年大為上升
不過我自己覺得耳道有幾個問題
封閉、閉鎖空間造成耦合,帶來更大風險(就算用較小的音量聆聽
阻塞效應(occlusion effect)
耳道封閉會發生阻塞效應,耳道腔內的低頻聲壓級會上升
這點也可以從上面研究中的圖7中看到
耳道式有更突出的低頻,聆聽者有可能為了聽清楚中高頻相對拉高了聆聽音量
上面研究中耳道式用戶也比一般耳塞的聆聽音量平均高了 1.2 dB L
低頻的「能量」也比中高頻多上很多,對聽力的損耗當然也更大
除非聆聽者能適當的控制音量及聆聽時間
開大聲的確聽的爽,也更能聽清楚細節
但聆聽音量又很難被客觀評估,你以為 ok 但很有可能不 ok
最終可能不自覺的傷害聽力,就跟近視一樣等你發現已經中了
--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ミ‵ω′)\m/ NOBUMETAL DEATH!!(乂'ω')
--
真正傷耳的是airpods那種耳塞式 在捷運聽還能聽得清楚音樂
那肯定就是傷害聽力的大小聲了
能量高低看的是耳膜位置的聲壓級 不管那種耳機只要在耳膜位
置到達一樣的聲壓級那就是同樣的聽力耗損率
是說 airpods 現在可以統計自己的聆聽音量水準。有人
知道這玩意有多少可信度?
阻塞效應的說法很有意思
每個人耳道形狀不太一樣,要怎麼用假人耳去達到每個人配
戴時的氣密度,進而測量到真正的聆聽音量?還是說在音量
固定的情況下配戴的微小差異不會影響音量測量結果太多?
每個人的差異在這應該沒計了吧 實驗中測耳機統一由 KEMAR 假人頭跟上半身 不過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耳道長、寬及形狀 實際上同一副耳機給不同人聽到的響應也會有差異 像影響阻塞效應主要是腔體大小及氣密 所以入耳程度、耳塞大小形狀、聆聽者的耳道差異都是變因 會影響阻塞效應造成的頻率響應
專業推
不管怎麼樣的形式的耳機 設計上都是考慮最終聽感 也就是正
常使用時耳膜位置的頻率響應為主 所以根本不需要在意iem有
閉鎖效應造成低頻被加權的問題
但你不會換耳塞嗎 耳塞的材質跟大小就是會影響閉鎖效應 加上每個人塞多進去跟耳道長短都有差 所以最終聽感每個人都有差異
低頻傷耳的原理是因為低頻的聲波
在耳蝸基底膜會從底端行經到頂端
按行波理論會傳播到更遠,所以低頻能量太強會傷害
整個耳蝸的毛細胞
是的
https://www.phon.ucl.ac.uk/resource/cochsim/這個耳蝸模擬器對了解聽力如何運作很有幫助 心理聲學中的掩蔽效應主因就是基底膜對頻率共振並不是這麼精準 低頻灌進去耳蝸會從頭搖到底,所以高頻纖毛比其它位置更加被過度使用
不管怎麼換 每個人都自己會換到一個悅耳的調音吧 也就是說
每個人會因為自己的向性把不同形式的耳機和聆聽方式都調整
到趨近的頻率響應@耳膜位置 所以你說的那一段都是沒有意義
的 而且不管高頻低頻怎麼傳遞 聽覺以及聽覺損傷就是要激發b
asilar membrane才有用 你說對照感應低頻的那一段在最底部
但你怎麼知道高頻在開口處被感應之後就被吸收了沒有繼續前
進 講很多卻沒有建立論點
高頻也會前進一小段,基本上就是心理聲學中的掩蔽效應影響範圍 可以跑看看上面的 cochsim
iem和平頭耳塞如果是放在開放音場 量測出來一定會是iem低頻
相對缺乏 相對缺乏的低頻放在pressure field被補償成正常的
頻率響應 正常的頻率響應就是最終結果
而不是單獨的對於閉鎖效應做文章感到恐懼
所以總有人調到爽了最後提早聽損 就像上面的研究就告訴你,青少年聆音量過高的就佔了20% &有很多人無法準確判斷自己聽到的音量大小 而且我應該沒寫任何需要恐懼的內容吧
1. 要轉大聲或轉小聲是人決定的
2. 要調eq調音色是人決定的
3. 音色主要是由頻率響應控制的
4. 重點是同音量和同音色之下iem/平頭/開放式/喇叭都只會用
一樣的程度激發聽覺神經
5. 而且因為iem相較於平頭塞有辦法遮蔽外在環境所以有辦法
以較小的聽覺神經激發程度達到足夠的snr
6. 也因此不管是不是青少年用平頭塞往往更容易不小心轉到比
iem更大的聆聽音量(aka聽覺神經激發量)
7. 所以為什麼你說iem因為有閉鎖效應所以更容易造成聽力傷
害?
因為低音多,一般人最自然的就是調音量以聽清楚中高音 So easy be happy
※ 編輯: Oswyn (220.136.183.102 臺灣), 04/21/2023 17:14:43提供一個觀點,其實聽喇叭也很常遇到空間駐波問題讓低
頻轟,也是有人為了聽清楚中高頻得把音量調大,那這樣
是不是跟前述的IEM閉鎖效應而加音量的結果接近呢?
沒聽過低頻少的iem嗎
22
Re: [討論] 耳機表現是否有最適"聆聽音量"?首先每個人的起始聽力條件並不一樣 因為聲音敏銳度跟其他的觸覺、味覺、嗅覺、視覺是一樣的 會受到刺激神經細胞的反應跟主觀認知而互相影響 聽覺原理 在了解最佳音量前 應該會需要先了解聽力形成原因21
[討論] 泛科學: 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算機!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2022/05/17 ・文/黃上維 聽力師 PanSci 泛科學: 「早上跑了五圈操場,晚上吃個雞排加珍奶應該還好吧……」、「昨天買了一雙限量版精 品鞋,這個月就不吃晚餐了……」,生活中充滿算數題,來決定我們的生活習慣與行為,14
[討論] 耳機表現是否有最適"聆聽音量"?抽空去看朋友推薦的<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我也是有看前兩部啦! 順便去喝杯咖啡,怕離題擺上心得卡住寫不出來的IE900...(誤 只好先問個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滿值得討論的?但...這問題可能有點蠢? 耳機表現是不是有最適合的音量?12
Re: [心得]T1 3rd,2nd T5 3rd,N5005,IE800S,X20i心得→ takase: 3rd中低頻要耳罩老化才能治本...我的經驗是這樣 05/23 17:29 推 ultimatevic: 扁的毛耳罩低頻應該是會變少哦,測量也符合takase的 05/23 22:27 → ultimatevic: 聽感經驗 05/23 22:27 推 rugger5566: 扁毛耳罩=女毒耳罩,正確無誤正確無誤 05/23 22:41 推 ultimatevic: 扁耳罩DT就是香 05/23 23:183
Re: [請益] 有隔音差的無線藍牙耳機嗎?tws的通透模式不會重現空間資訊 即使聽得見附近的聲音還是不能聚焦想要聽到的語音所以 雞肋 如果要聽得清楚別人的聲音 就不能讓音樂聆聽音量蓋過和你說話的人的音量 不可能兩種聲 音一樣聽的清楚 只可能聽力受損 以你的需求可以試試看完全不會阻塞耳道也不會改變外耳幾何的骨傳導耳機3
Re: [心得] VR維修去,GS-X mini CT2-4 10K更換看了這篇才知道級進VR耐用度也沒有想像中好,但音質還是比 一般碳膜VR好,也沒有小音量左右聲道可能不一致的問題 建議一個減少器材音量調整的用法,現在大家都是聽串流居多 我之前用的LUMIN軟體、現在的LINN APP都有音量控制 LUMIN即使您用其他的器材也可以用它的APP3
Re: [請益] 嚴重自我懷疑中,求幫助。我自己也是耳罩和耳道都有的用家 這種情況可能是幾種因素下制約的產物 a.聆聽音量 b.音樂體裁 c.器材走向 如果你的聆聽音量偏小,音樂體裁又比較偏強調"親密感"的錄音 那HD800S實際上是比較綁手綁腳的- 目前聆聽的場地約5米多縱深, 在60hz左右有明顯的駐波產生,幾乎是兩倍音量 又無法使用大量硬裝潢消除低頻駐波 因此想說藉由直接降低60hz的db修正 不知是否有中低價位可調整eq的環擴可選擇
- 作者: CJhang (Civil Jobs) 看板: Headphone 標題: [討論] 泛科學: 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 時間: Sun May 22 21:17:50 2022 一生可以聆聽的聲音總量是註定的?戴上你的聽力計算機!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2022/05/17 ・文/黃上維 聽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