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其他] 奧運馬拉松故事19-金牌選手的無聲抗議

看板Road_Running標題[其他] 奧運馬拉松故事19-金牌選手的無聲抗議作者
track
(選了自己的人生)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奧運馬拉松故事19-

1936柏林奧運-納粹的奧運會、金牌孫基禎的無聲抗議

網誌版: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91543


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1936年在德國柏林舉辦,又被稱為是納粹的奧運會。

相信大家對「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這句話並不陌生;

但「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而奧運是世界上參與國家最多的體育活動,肯定也是「眾人之事」的一部分,

所以要運動歸運動,政治不干預賽會,

本身就是句有邏輯上矛盾的政治術語。


1936年納粹政權希特勒當然很清楚這個,

於是想利用舉辦奧運,

一方面向世界展示德國軟硬體能力的強大,

另方面更是他宣傳雅利安種族優越論與反猶太主義的最好機會。


1936年是首次有電視轉播的奧運會,

另透過廣播傳遞到41個國家。

德國奧會並編列巨資七百萬美元,

委託Leni Riefenstahl為柏林奧運拍攝電影-Olympia;

過程中她運用了許多特殊技術來拍動態運動員,是運動類電影拍攝的先驅。

(這部電影的DVD現在仍可買的到,其中有段珍貴的馬拉松比賽畫面)

德國政府透過納粹黨官方報紙《Völkischer Beobachter》,

以強烈措詞寫到不應允許猶太人參加奧運會;

這與奧林匹克主義主張公平參賽是完全背道而馳。

後來雖各隊仍有猶太人參賽,

但已有不少猶太運動員在各國選拔階段就被排除,

主因這些國家代表隊怕選派猶太人而冒犯納粹政權。


美國傑西歐文斯在短跑與跳遠項目贏得四面金牌,是表現最好的選手;

也間接打臉納粹主張的雅利安種族優越論。

地主德國拿下89面獎牌排名第一,美國以56面居次。


1928阿姆斯特丹奧運,是奧運會首次引進在賽會期間點燃聖火的概念;

1936年柏林奧運,則是首次安排聖火傳遞的活動,

在希臘奧林匹亞赫拉神殿,

由身著女祭司服的代表,讓太陽光透過德國公司蔡司拋物面鏡聚焦後,

將奧運聖火點燃,

然後透過接力傳遞方式,途經六國,來到柏林奧運場館。

希特勒想利用奧運聖火傳遞,將他的帝國與古老的力量聯繫起來。


Spiridon Louis 1896雅典奧運馬拉松金牌,也獲邀出席1936柏林奧運開幕式;

他於1940年過世,享壽67歲。


比賽日 9 August 1936 — 15:00

起終點 Olympiastadion, 柏林

參賽者 56人來自27國

距離 42.195 km

路線 去回路線out-and-back.


1936年的馬拉松賽程始於柏林體育場,比賽前段13km,跑在柏林一片森林區。

接著選手將跑上一條筆直的混泥土高速路,去回約17公里。

然後接回前段的森林路線,回到體育場終點線。


56位跑者站上起跑線,

其中來自歐洲36位、非洲3位、北美洲6位(加拿大美國各三位)、

亞洲5位(日本3、中國印度各1)、南美洲6位(祕魯3、阿根廷2、智利1)。

有六個國家報滿三位選手,包含芬蘭、英國、日本、秘魯、南非和美國。


賽前日本隊實力最被看好(日本有多位選手於1935年創下馬拉松史上前十快的紀錄),

其中Kitei Son更是在東京創造了 2-26:42 當時的世界紀錄;

而上屆冠軍阿根廷Zabala也前來衛冕。

*Kitei Son孫基禎-其實是1912年出生於朝鮮的韓國人,

但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於1910年佔領朝鮮,

1936年柏林奧運,他被迫用日語發音的名字Kitei Son代表日本參賽。



比賽於下午3:00 開始,天氣乾燥晴朗,氣溫為22°C。

衛冕者Zabala一開始就取得領先,

4公里處,居第二位葡萄牙的Manuel Dias已差距30秒;

南非Lalande第三、美國Tarzan Brown第四。

5~8km微上坡路段,Zabala利用地形變化加速拉開距離,此時領先Dias達43秒。

10km左右,Brown發力向前,超越了Lalande居第三,落後Dias-40秒,Zabala-85秒。


15km時,Zabala繼續拉大與第二名的距離達100秒,

但此時日本-Son與英國Harper跑在一起,

追過了Brown,僅落後Dias-30秒,並列在第三位。


過20km不久,Zabala與Dias漸顯疲態放慢了配速。

折返點前後,孫與Harper一同超過了Dias,僅落後Zabala-50秒;


Zabala稍微調整後重整旗鼓,開始緩緩地加速,

於25km時與Son、Harper兩人又拉開到92秒的距離。


Son則在28km時發動攻勢,加速向前,

先與共跑好一段時間的Harper拉開10m上下的距離,並嘗試追上Zabala。


Zabala則不幸在28km處絆到且摔倒,爬起後雖繼續向前,

但因此耽誤的時間與減慢的配速,已足以讓Son與Harper超前。


Son率先抵達31km處,此時領先Harper-16秒,

發生跌倒慘劇的Zabala居第三,仍在嘗試回到他之前的配速節奏;

可惜最終在32km時決定棄賽,沒能完成連兩屆在奧運馬拉松項目奪牌。


比賽剩下9km,Son仍保持強勢,與第二名Harper已建立25秒的領先優勢;

他們領先後面的集團已達3分鐘之安全距離,金銀牌的候選應該不出這兩位。

銅牌看似將由第三集團共跑的兩位芬蘭選手與一位南非選手競爭。


沒想到在35km處,原還位在第七位-日本隊的Nan突然竄出,

一舉超越了第三集團的所有選手,獨居第三名;

此時Son領先Harper-45秒、領先Nan-3分45秒。


40km時,Son以2:19:40通過,Harper慢了87秒,

而Nan此時僅落後Harper-90秒(五公里追了Harper-1分30秒),

剩下最後兩公里,難道銀銅牌還有變數?


Son率先通過柏林奧林匹克運動場的馬拉松通道進到田徑場,

並以接近短跑的衝刺速度,完成最後100m(約13.3sec),成績為2小時29分19秒,

這是奧運馬拉松首次突破2小時30分。


Harper落後達600m,此時還沒跑進田徑場,

兩分鐘後,才以2小時31分23秒抵達;

而第三位到達的Nan,僅慢了Harper-19秒,

若距離再加長一公里,Harper的銀牌可能不保。

Harper與Nan都創下個人最佳成績。


*Son當時還獲贈古希臘科林斯銅頭盔(約公元前800至700年)一具,

作為馬拉松冠軍的賀禮。該頭盔是德國考古學家庫爾提烏斯在奧林匹亞發現的。


日本隊風光拿下金、銅牌,

但Son-孫基禎/Nan-南昇龍皆為出生朝鮮,代表日本出賽的韓國人。

在頒獎台上,當升起日本國旗與演奏日本國歌君之代時,

他倆皆低頭不語,Son更以大會頒給金牌選手的月桂樹,擋著運動服上的日之丸。



而在柏林奧運奪金52年後,

73歲的孫基禎在1988年漢城(現稱首爾)奧運,

持聖火、穿著韓國國旗的運動服,抬頭挺胸光榮地跑進奧運會的田徑場。



這段「從無聲抗議到最高榮譽」之故事還沒結束,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孫基禎指導的弟子黃永祚,

實現了他期待一位穿著太極旗運動服之跑者拿下奧運馬拉松金牌的願望。



成績列表

1 孫基禎 JPN 2-29:19 新奧運紀錄

2 Ernie Harper GBR 2-31:23

3 南昇龍 JPN 2-31:42

4 Erkki Tamila FIN 2-32:45.0

5 Vaino Muinonen FIN 2-33:46.0

6 Johannes Coleman RSA 2-36:17.0

7 Donald Robertson GBR 2-37:06.2

8 Jackie Gibson RSA 2-38:04.0

9 Mauno Tarkiainen FIN 2-39:33.0

10 Thore Enochsson SWE 2-43:12.0


芬蘭三位選手雖都以前十名完賽,分別拿下4、5、9名,

但中斷了連續四屆登上奧運馬拉松頒獎台的紀錄。


除了得獎者外,本屆還有兩位值得一提的參賽選手:

1.王正林 (1912出生於上海)

是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奧運馬拉松賽事的選手,他以3:25:36完賽,名列第40名。

相較於上屆1932洛杉磯僅有劉長春一位選手,

這次中華民國共派了54位選手(52男2女)的代表團來到柏林,參與27個項目;

成績大多止於預賽,沒能拿下任何一面獎牌。

王正林後來移居美國,其選手顛峰期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

許多賽事(包含1940、1944奧運)皆停辦,無從得知他馬拉松真正實力有多快。

而他指導的聾啞選手樓文敖,則在1948年倫敦奧運時代表中國出賽。

晚年查有記錄他活耀於美國長青田徑大師賽,是多項分齡組的冠軍。


2.美國Johnny Kelley(1907~2004)

柏林奧運美國隊唯一的完賽者,以2:49:32獲得第18名。

Kelley的豐功偉業並不在奧運會上,而是波士頓馬拉松,他是波馬的傳奇人物。


Johnny Kelley一生共參加了61次的波士頓馬拉松,

首次參賽在1928年,但並沒有跑完;

最後一次是在1992年84歲高齡時,且是他第58場完賽。

他在1935、1945贏得兩次冠軍;另獲得七次亞軍;

1934~1950期間,有15次以前五名完賽。


他獲選1936柏林奧運與1948倫敦奧運之美國馬拉松代表隊,

1936柏林以18名完賽,1948倫敦則是21名完成。


1993年Kelley的紀念雕像被豎立在Newton市政廳附近-波馬的路線上,

距離Heartbreak Hill大約一英里的地方。


Kelley於2004年高齡97歲過世,

還特別製作了限量的搖頭娃娃來紀念他

(號碼布為BAA 61,代表他站上波馬起跑線的次數)。




1936柏林奧運,二次大戰前的納粹奧運會,

日本隊選派了兩位朝鮮人拿下了馬拉松金、銅牌,

(另一位代表塩飽玉男則未完賽),

帳面上這面奧運金牌屬於日本,但韓國與日本似乎都不接受。

如今(2022)86年過去了,日本仍沒盼到真正屬於日本的男子馬拉松金牌,

倒是韓國先在56年後的1992年由黃永祚實現,

而當時第二名的對手又剛好是日本隊的森下廣一;

這會不會成為日本奧運男子馬拉松難以打破的孫基禎魔咒,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PS.日本馬拉松代表隊在2000年雪梨與雅典奧運,

分別由高橋尚子與野口水木拿下兩面女子馬拉松金牌,

男子組自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非洲選手崛起後就沒能再站上頒獎台-

七屆奧運共21面馬拉松獎牌,僅四面由非非洲出生選手獲得;

日本男子最後一面獎牌停留在1992年森下的銀牌。


#追著奧運看世界

#從無聲的抗議到最高的榮譽

#孫基禎

#王正林

#JonnyKelley波馬傳奇

#奧運馬拉松故事

#日本奧運男子馬拉松的魔咒

#去柏林馬拉松前必讀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241.210 (臺灣)
PTT 網址

denny81101201/24 13:21有趣 尤其看到黃永祚那段

toro07701/26 00:43蠻特別的分享,感謝

Yenfu3501/28 23:04

russellpan202/08 22:43推,這個系列很棒!想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