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抗緬雙刀氂牛尾[中]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8/blog-post.html
--
抗緬雙刀氂牛尾[中]
鄧子龍部的獲勝,從軍器的角度來看,首先是扳回了火器方面的差距。早在16世紀初與葡萄牙人遭遇時,緬甸就已經接觸到西方的火繩銃等火器;1556年征服撣邦之時緬甸的火炮就隨船輸送逆流而上 。萬曆壬午年(1582年),見識過緬兵火器的黔國公沐昌祚也說道「吾屬皆新被緬破,甚流離,以緬兵所治百子銃不可當也」 。鄧子龍早年在潮惠一帶征剿山寇海賊,無論是賊寇還是官軍都不缺乏發熕、百子銃、鳥銃等新銳火器 ,鄧子龍自然都看在眼裡,其文集中有詩為證:
「揭陽巨寇曾三老(曾一本),剽掠稱雄居海島;水兵數萬莫攖峰,兩省英雄皆草草。電白直入佛堂門,劄住海珠二十日;三司百姓夜上城,束手元戎無計出。三省會師約南澳,東西順逆風不到;五月十二排戰船,猾寇乘風先有報。閩師十萬敗如洗,將官沉水金門裡;蔽海艨艟悉捲空,軍裝火器盡為取。鳥艚揭石憑風起,白沙一日長洲尾八日程,賊船夜劄牛田洋,輕視廣兵容易喜。勝負未分蓮澳戰,一聲霹靂船不見銃自破舟,風消煙散浮似蟻,曾賊天亡蓮澳底。猿臂擒來尚未死,主將冑官傳與子。」(鄧子龍《横戈集》〈東海血戰隆慶三年〉)
寫成一聲霹靂大砲將船變不見,可見得鄧子龍對火炮的威力印象深刻。援兵入緬時自不能例外。還是鄧子龍《横戈集》中的詩,〈再過滄浪江記事〉吟道「萬曆十一六月期,孤軍深入滇之西;莽酋猖獗恃象馬,火龍霹靂皆烟飛。…」火龍應指集束火箭 ,霹靂應
指火炮。詩作表述的畢竟比較模糊,不過曾與鄧子龍在雲南共事的王士性則說道,緬軍退兵後入援兵馬無用武之地,鄧子龍部遂轉而調去清剿丁苴、白改一帶所謂「百年逋寇」;「夷盜止長於弓弩,不知火器,鄧擊以大炮,聲震山谷;盜駭謂後山崩,巢穴當毀,乃四散走,遂悉盪平之」 。可見援滇抗緬時大炮是帶去的。雲南本地人薛繼茂也很明白地說「緬行兵以象為主,平原曠野,象可攻衝;山菁阻深,亦難跋涉。鄧子龍、劉天俸皆以火器攻退」 。後來明代的言官(給事中)彈劾鄧子龍,甚至抹黑道「緬賊向無火器,而得之於紅軍(鄧子龍部)矣」 。緬軍當然是向來有火器的,此種誣賴一方面透漏言官對前線具體事務的無知,一方面也反映鄧子龍火器的鋒芒甚至蓋過了緬軍,以至於明明有火器卻遭到無視。
而三尖山之戰鄧子龍則倚靠北勝、蒗蕖、賓川、姚安等地的土司兵立功。賓川、姚安、北勝等地的土官為大理國時代傳下來的僰人(今天的白族)後裔,蒗蕖土官則是彝族(明代通常稱之為儸儸,明代以前則稱之為爨人)人 。不過白族人居住於山間谷地(所謂的壩子)務農維生,風俗習慣與漢人接近,幾乎被同化,善戰之士主要是在壩子周遭的山菁中射獵游耕討生活的人──彝族人,以及分布於北勝、蒗蕖的納西族(明代常稱之為麼些)人
。彝族與納西族的特色是甚麼呢?天啟朝劉文徵編纂的《滇志》卷三十提到「爨蠻」(彝族),寫道:
「爨蠻…大略寡則刀耕火種,眾則聚而為盜。…左右配雙刀,喜鬥輕死。…多養死士
,名曰『苴可』,厚贍之。每兵出,則苴可為前鋒。軍無行伍紀律,戰則蹲身,漸進三四步,乃揮鏢躍起。人挾三標,發其二必中二人,其一則以擊刺,不發也。又有勁弩毒矢,飲血即死。
黑儸儸 男子…披氈佩刀,時刻不釋。…大都性皆鷙悍,好攻掠,不能劫奪則人弗以
女妻之。全滇郡邑,所在為祟,皆其徒。鶴慶四十八村又號海西子,亦其種,多暴。鐵鎖菁、賓川州、赤石崖、螳螂、古底,舊稱淵藪。」
總結上引文,儸儸兵的特色是左右雙刀,身上披氈,遠射武器則有鏢弩,弩發毒矢,標則每人三發,留一發供近戰之用。黑儸儸猖獗的鐵索菁在萬曆初年間曾被明軍剿洗過,瞿九思的《萬曆武功錄》也描述過他們的「藥矢尤毒人,每一發輒能殺三人」,其人悍勇無比,「賊乃出一人接戰,傷我兵十一人」,「又多技巧,皆能舞雙刀,上下如蜚(飛)」。山地戰攀藤附葛是其本色當行,明軍曾親身領教過,「菁中見一白衣人持弩,立巖上,(盧)雲追之,彼乃攀援而上樹趨走,殆如風,三軍皆以為絕類猿猴也」 。
納西族的武裝與戰技與彝族十分雷同,卻有自己的特色。在北勝州北方的永寧府,當地的風俗是「重氈備鬥」,「居於境內者多摩些(納西族),常披氈,富者加至二三領
,雖盛暑亦然。頭戴氂牛尾帽,重且厚,呼為喜鵲巢,皆非矢鏑所能穿,盖以備戰鬪也
」 。講到蒗蕖州,則說「境內居民惟摩些,鬅頭披氈,男子性強悍,善戰喜獵,挾
短刃,飾以硨磲,少不如意輒相攻」 。在納西族土官統治的麗江,正德朝編纂的《雲南圖經志書》則寫道,當地「土人男女無論少長,出入常帶大小二刀,以鋒利為尚。大者長三尺許,頭有環者謂之環刀,無環者謂之大刀,以革為系,掛自右肩,繞於左脇。小者長尺餘,謂之解手,亦以革為系,繞身一圍,懸刀於系,當右脇之際。凡刀皆有室,富貴者刀錯以金銀,飾以硨渠等物」 。
換言之,納西族人並不帶鏢槍,但身配利刃或雙刀、身披重氈則與彝族相似,只是納西人的雙刀是長短相配,解手約長30公分,環刀、大刀則將近一公尺長。納西人的氈毯披得也更厚,可以重複披兩三層,加上特製的氂牛尾帽「喜鵲巢」,可禦箭矢──有鑑於滇
黔一帶少數民族慣用弩矢,多披幾條氈子便很有實戰意義,好比說應付鄧子龍所遭遇的藥弩手。用刀也有講究,麗江、北勝南方的鶴慶,便以製刀聞名。謝肇淛寫道: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雲南刀即大理所作,鐵青黑,沉沉不錎,南人最貴之,以象皮為鞘,朱之上亦書犀毗花紋,一鞘兩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條纏束,貴人以金銀絲。今大理無刀,惟鶴慶刀劒馳譽四方。其法,取古宗鐵,濯以鶴川水,利可剸犀,柔者可以繞腹。然古宗鐵不易得,貿之四遠者皆凡鐵耳,而以金銀裝飾取媚,無當於用也。」
換言之,宋代以前馳名的是大理刀,到了明代則以鶴慶刀聲譽最著,商賈轉販甚遠,只是遠販四方的多半只用凡鐵,性能不如本地古宗鐵所打造的刀。這也意味著鶴川左近的人群近水樓臺,更有揮舞利刃的優勢。好刀就不便宜了,謝肇淛說道儸儸人不但「善造堅甲」,而且「摽鎗勁弩置毒矢末,沾膚立死」,所用寶刀更是上品,「其利刃有價值數十馬者」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55
[MHWI] 太刀 盾斧 銃槍的配裝請益如題,因為MR終於突破100了,弓的配裝也差不多剩打珠地獄 想說來配一下偶爾會用的太刀、盾斧跟銃槍 只是一下子洞跟技能太多...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配&怎麼選武器 所以想來請益各位新大陸的獵人們 1.太刀39
[情報] 鋼彈 水星魔女 風靈鋼彈改修型 1/144 3月15
Re: [問題] 18世紀英國的冶鐵才超越漢朝?正確來說是煉鐵到了一定水準後 在實用性上沒有顯著差距 就好像五百萬跑車跟五十萬買菜車那種差異性 比較時性能的確有差 但實用上沒太大差距 而且武器界有很多山不轉路轉的方法 像是中亞遊牧民族之間 可能因為缺乏木材13
[問卦] 中國連弩兵很強照樣被外族操翻中國連弩兵的原型應該是宋代 除了連弩,宋的弩砲火器也不弱 遇到蒙古女真照樣無能為力 整天被異族欺壓,相當可憐 明代也是很依賴火器13
Re: [問題] 明清中國槍械製造與運用會比較落後其實同時代就有火器專家指出明軍火器為甚麼比較落後。 明代火器專家趙士楨認為根本原因是官軍及朝廷的體制僵化和質素參差 轉載:明代萬曆年間由趙士編著的兵器百科全書《神器譜》中第五卷裡有趣的 「FAQ」環節5
Re: [閒聊] 武士刀是吹出來的嗎?雖然討論到爛了 但這是很棒的藝術品阿,玉鋼就過譽了 基本上以現代科技 技術你要做出鋒利不容易斷的刀就是加磷,然後摺疊次數也不用 那麼高 武士刀當然鋒利阿,一般鹿皮甲冑都能砍斷,當時日本人都還是穿鹿皮甲冑..4
Re: [閒聊] 日本人會用弩嗎?日本有在使用弩, 只是平安、奈良時代的紀錄比較多, (上面連結有伊治城跡出土弩機複製品,爭討蝦夷時使用的) 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日本戰國時期,3
Re: [問題] 有武士刀對陣歐洲劍的戰例嗎?: : : 就最近迷上yt的關於冷兵器的影片 : 然後有看過有在講武士刀和歐洲武器的比較 : 這麼說起來有沒有這類的戰例,畢竟大航海時代歐洲也有不少商船在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