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南北戰爭中的馬隊 [15]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南北戰爭中的馬隊 [15]作者
jimmy5680
(喜歡鯊鯊的企鵝)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西線聯邦騎兵軍的淬鍊與低潮

儘管坎伯蘭兵團的高層在塔拉霍馬戰役中表現近乎完美,馬隊的運用尤其亮眼,卻不無瑕疵。騎兵總監史丹利和兵團司令羅斯科倫斯的戰略觀點不同,後者雖然認知到騎兵的重要性,卻始終把馬隊視為步兵的輔助,不願意讓騎兵軍取得完全的獨立性,導致騎兵的自主性受限,此外雙方也對騎兵的運用方針略有齟齬。

佔領塔拉霍馬後,北軍花費約兩個月的時間休整和等待補給,只派遣少量騎兵進行小規模的襲擊和威力偵查。史丹利的騎兵軍在此期間被從兩師四旅改組為兩師六旅,但規模沒有變化。

另一方面,在謝爾比維爾受到打擊的田納西南軍騎兵則迅速重整,並得到田納西東部軍區的一個騎兵師增援,這讓弗瑞斯特能再次指揮兩個師的騎兵軍。弗瑞斯特和惠勒分別指揮的兩個騎兵軍,兵力回升到一萬六千人左右。

羅斯科倫斯在九月初向查塔努加方向繼續推進,他維持著前一場作戰的縝密計畫風格,讓騎兵積極偵查和提供掩護,實施機動攻勢,迫使南軍從查塔努加撤退以免被包圍殲滅。然而坎伯蘭兵團的內部協同正在崩解,兵團司令部和騎兵軍軍部、步兵軍軍部和支援的騎兵旅之間都出現意見不合的衝突,致使情報決策和聯絡不順。

雙方的騎兵在九月上旬多次交鋒,但因為地勢較顯破碎而適合防守,沒有一方能取得關鍵的情報,並且主力都向比較開闊的南側集中。感到不耐的羅斯科倫斯意圖下令騎兵軍主力奔襲敵後,不過史丹利對此不以為然,最終只派遣少量部隊試探,並在面對頑強抵抗之後撤回。北軍馬隊的積極巡防或許無法重創南軍,卻仍使對手感到棘手而作戰遲疑,對戰局演變有重大影響。

當奇卡莫加戰役正式爆發時,北軍騎兵六個旅當中有四個在右翼,一個在大後方,只有明蒂上校的軍刀旅位於關鍵的左翼;類似騎兵的閃電旅則部署於陣線中央。軍刀旅和閃電旅在會戰首日南軍來襲的時候,分別扼守渡口竟日,抵抗南軍排山倒海而來的攻勢,與東線友軍在蓋茨堡會戰首日如出一轍,爭取到己方佈陣的機會,更難得的是這兩個旅都是倉促禦敵,在無法期待尚待列陣的步兵趕來增援。

騎兵軍的主力卻沒有北上參加會戰,而是奉命留在南方保護戰地醫院。儘管如此,騎兵軍卻並非無所事事,惠勒的騎兵軍正試圖自南方推進,並與部分北軍騎兵激烈戰鬥,不過史丹利將軍此時因為重病而無法視事,暫代的原第一師師長米契爾將軍決策遲疑,沒有投入全部四個旅應戰,導致接戰的兩個旅受到相當損傷。

由於北軍主力在會戰第三天意外崩盤,騎兵軍軍部陷入死守醫院和放棄傷兵的困難抉擇,最後捨棄重傷人員後撤。奇卡莫加戰役收尾時,北軍騎兵戰力大致保存良好,也提供了完備的殿後作戰,讓坎伯蘭兵團大部能有組織的撤回查塔努加。


惠勒的最後遠奔

南軍田納西兵團的騎兵倒也不是全無問題,弗瑞斯特和司令布拉格將軍的衝突白熱化以至於被拔掉軍長位置,所轄部隊大部分轉移至惠勒的麾下。弗瑞斯特則帶著親兵被調返密西西比軍區,處理維克斯堡陷落後的殘破困境──不過反而恰恰是在這個艱難的處境下,進
一步琢磨出馬鞍巫師的威名。

奇卡莫加戰役結束後,北軍坎伯蘭兵團主力退守查塔努加,騎兵則於田納西河北岸巡防,保護脆弱的漫長交通線。南軍因為自身的戰略投射能力不足,難以將主力送過河面進行包圍,布拉格在錯失乘勝攻堅的機會之後,只能派惠勒劫掠敵後,以期被圍困的守軍補給不足而。

惠勒在1863年十月初啟程,帶上三個騎兵師、共計約三千八百人自查塔努加以北涉水過河,包抄北軍之後。由於防線綿長、渡口太多,北軍騎兵雖然積極巡防,最終仍被惠勒闖過,只能收整兵力在後追趕。惠勒不愧為奔襲的專家,一旦突破陣線就輕騎絕塵,分兵襲擊不同的交通線與城鎮。

惠勒的攻勢有著絕佳的開頭,他在十月二日偵查到北軍一支近千輛馬車的龐大運輸縱隊,迅速猛攻得手。不過南軍貪戀財物,沒有抓緊時機整理戰場之後轉進,當天傍晚遭到北軍騎兵追擊,許多馬車、牲畜與物資被奪回。隔天,位於麥克明維爾的北軍倉儲基地不戰而降,則使惠勒再奪得不少物資和四百名俘虜。

南軍襲擊部隊隨後盤轉於周邊地區,破壞橋梁和劫掠村鎮,一度佯攻有重兵駐紮的默弗里斯伯勒,不過北軍馬隊疾馳追擊,迫使南軍開始轉往西南方活動,準備撤回己方的陣線。惠勒沒有想到的是北軍騎兵的行軍之快,彌補了出發的延宕。

北軍騎兵在十月六日捕捉到南軍的後衛,激戰後突破南軍的防線,惠勒的部署陷入被切割的危機;南軍的其中一個騎兵師隔天被聯邦的追兵趕上,且戰且退的過程中損失許多官兵和四門火炮,其他部隊趕忙支援才得脫。

惠勒在十月九日退入阿拉巴馬,此行雖然造就戰爭中最龐大的運輸隊被劫,也陸續俘虜數千人次,但是許多戰果在撤退過程中流失,己方更在奔襲作戰中折損約兩千人之多,對資源稀少的南軍馬隊而言實屬難以補充。


薛曼的騎兵運用觀點

查塔努加周邊的攻防戰最後以格蘭特揮兵救援收場,坎伯蘭兵團或許避免被殲,仍因陷入敗北邊緣,將領不合而高層人事大幅變動。在騎兵方面,正、代軍長史丹利和米歇爾都被撤換,改由東部戰場調來的艾略特將軍指揮──史丹利改任步兵師長,米歇爾則因為傷病
而退出主要戰場。史丹利被降為步兵師長的原因不明,有說是派閥問題。

艾略特將軍早年從官校中輟,但也為職業軍官,內戰初期在西線指揮騎兵,曾是謝里登的上級,1862年跟隨波普將軍轉入東部戰場,短暫調任西北邊陲後進入波多馬克兵團指揮步兵,直到1864年返回西線。他是經驗豐富的行政管理人才,卻並非善於用兵的猛將,甚少親自在前線督戰和指揮。

坎伯蘭兵團的騎兵軍被改組為三個師、共計九個旅,包含原本視為步兵的閃電旅,不過原閃電旅旅長威爾森上校因病辭職。第一師師長麥庫克留任,另外兩個師則分別換上了東線調來的加拉德和基爾派翠克。麥庫克是律師出身,為「戰鬥麥庫克家族」的一員,他擅長打順風仗、能貫徹上級命令,但是欠缺主見、判斷猶疑,不能有效應對瞬息萬變的戰況,是夠格的下屬而難以獨當一面。

加拉德是官校出身的職業軍官,內戰爆發前在德州服役,因此被俘。獲釋之後在東線指揮步兵,也曾短暫擔任騎兵部部長的行政職位,個性持重、愛惜馬力,不喜歡冒險奔襲。

基爾派翠克前文早已提及,是從官校畢業沒幾年的年輕猛將,作戰積極但顯得魯莽無謀。他因為武勇與膽略而慣於奔襲劫掠,但在偵查或接戰時頗顯不堪。

格蘭特前往東部戰場後,薛曼領導西部三個兵團的主力向喬治亞進攻,其中的騎兵除了坎伯蘭兵團的騎兵軍之外,主要來自於俄亥俄兵團;北軍田納西兵團的騎兵不多,大部分留防後方。

俄亥俄兵團的騎兵由曾任波多馬克兵團騎兵總監和騎兵部部長的史東曼將軍指揮,規模約一個師,為臨時拼湊而成的雜牌部隊。史東曼深知自己聲譽不佳,亟欲洗刷恥辱,但他的才能有限,太過躁進容易陷入危機。

最後不能不提到躍升為西部戰場最高指揮官的薛曼,他曾自承太過欠缺安全感,雖自信聰慧機敏更甚於格蘭特,但用兵手腕仍遠不及自信的老上級格蘭特。薛曼不懂騎兵,但是喜歡把騎兵切割成數個支隊越級調度,用於滿足自己的需求,亞特蘭大作戰會暴露他的嚴重缺陷。

在討論亞特蘭大作戰之前,讓我們先看向弗瑞斯特在密西西比戰場的無雙表現,那是他奠定西線最強邦聯騎將的代表作──但在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戰略侷限。


--
Ambition must be made to counteract ambition.

~ James Madison, 4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4.212.230.218 (美國)
PTT 網址

chewie03/12 08:41

ajqk03/12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