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從砲到炮[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從砲到炮[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3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2/01/blog-post.html

本文附圖表較多,還請移駕網誌板查閱,以下不贅述。

--



從砲到炮[上]



拙文〈宋金的砲石〉簡單提及了宋金時期攻守城池時拋石機的作用 。對攻城的一方來說,拋石機首先針對的是守方的火力點:城樓(兩至三層的城樓可以在單位面積內容納更多射手或車弩),尤其是位於城角的「團樓」兩面受敵,常常成為攻方集中火力的焦點。其次,假如攻方順利拔掉守方的城樓,接下來便可以利用人力拋石機易於增減射程的特性,將火力覆蓋到射程上一直線的整條牆面上,使得守方無法據守城牆,攻方好順利上城。而對守城者來說,為了保護自己的城樓、避免整條牆面遭敵方拋石機火力覆蓋,守方最好將拋石機隱藏在城壁之內,藉著城牆掩護的優勢發起反擊,破壞攻方的拋石機、殺傷其拽砲人與定砲人;到這個階段,攻城戰就演變成了攻守雙方拋石機的火力戰,站在高處的定砲人(守方在城壁上,攻方在土山[所謂的距闉]、攻城塔[井闌]、巢車或望樓上)彼此較量雙方的砲藝。


上面雖然說的都是拋石機,然而接下來的元代也是金屬管狀火器開始現身的時期;投入管形火砲的戰場環境其實是類似的,更精確地說,在城寨攻防的場合,管狀火「炮」必須在各方面滿足、勝過拋石「砲」必須有的功能,才有逐漸以「炮」代「砲」的機會,而這些功能,如上述,至少包含了「調整射程進行火力覆蓋」、「利用掩蔽進行曲射」、「O;合在高處觀測落點的定砲人」這三項。


由於沒有文字描述,這張圖究竟描述的是甚麼頗為廢解,可能是清代的繪圖者將拋石機誤會成了火砲的產物,否則很難理解為何要將疑似火砲的物體裝到拋石機上。然而,拋開現代人對於火砲其器重大的固有成見,早期的金屬砲出土實物其實相當輕小──元至順
三年(1332年)銅砲(右圖 )只有6.94公斤重。鄭紹宗在〈河北發現元明時期管狀火器(上)〉一文中整理了目前河北已出土的銅砲銅銃,其中羅列的火砲重量也在10公斤上下,除了一門洪武十八年提梁直口銃是重達35公斤的特例之外,沒有超過18公斤的(參見下表一 )。孫來臣在另一篇論文中也比較了東南亞明代沉船的遺物與中國本地出土的火砲(參見下頁表二 ),其中也是只有1385年明碗口銃重達26.5公斤,其他還是在10公斤上下波動。


早期火砲還有一項相當常見的特徵:砲尾座為空心,銎狀如裙一般,好比說右圖 中鄭紹宗所列舉的火砲,左列編號2、3、4、右列編號2的火砲便是如此;有些銎兩側且有成對鑽孔(好比說上頁圖中的元至順三年銅砲),可插入金屬栓。鑄成空心或許有減輕砲重(儘管已經很輕)、減少用料的用意,不過,這也可能是用來安裝木柄之用。換言之,像前述「威遠神銃之圖」一樣將火砲安在木柄之前,不但重量上不是問題(比拋石機拋射的石彈還輕),而且不少出土的火砲實物就像早期手銃一樣,都鑄有可插入木柄的底座。


這種高聳的砲架在各方面頗能滿足拋石機砲戰的要求──首先,很明顯這樣安置火砲
容易調整射角、以火力覆蓋全射程。其次,除了高昂的砲口,整個砲架可以掩蔽在城牆之後;這也意味著裝填彈藥、定位發射被物理分成了兩個階段,裝填時砲口向下(為了裝填方便,可能不會完全向下而是略為水平),城下人員裝填完成後再舉高,城上的定砲人指揮城下人調整角度,點火發射。猶如人力拽砲必須保護拽砲人一般,藥力推送的火炮也需要保護其動力來源──火藥堆,而為了避免堆積的彈藥被敵方的火藥砲引燃,最好將其堆
放、隱蔽在城後。施放時才舉高點火,除了供城上定炮人調整角度定位方便之外,還有將火源與彈藥物理隔離開的效果,避免意外引燃藥堆。

上述「威遠神銃之圖」並不是孤例。李約瑟在茅元儀的《武備志》(下圖右)和《古今圖書集成》(下圖左)中還找到了下面這張圖 :


這張「砲樓圖」與前面的「威遠神銃之圖」一樣,也沒有文字說明加以解說;但在拋石機桿上安裝砲管(上圖B)這方面則與「威遠神銃」頗為神似。與該圖一起著錄於同一章節中的都是攻城兵器,也就是說,這應該是攻城用的版本──由於沒有城壁掩護,彈藥堆
放與裝填的樓層外必須以木板或生牛皮(上圖A)加以保護,裝填完成後再舉高,由一旁的巢t傜(下圖A)或望樓上的定砲人調整角度、定位並施放 (樓下人員以轆轤[上圖C]收放砲繩來調整砲架角度 。樓層下理當也有遮蔽防護,可能是以車推送能移動的木幔[下圖B]之類)。


以上嘗試以拋石機砲戰的原則解釋「威遠神銃」、「砲樓」的來歷與存在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到思維的惰性。新事物誕生之際,其發展潛能尚待時日表露,使用久了才會摸索出新事物的可能性,缺乏經驗的人們自然以早先的概念掌握、理解,以熟悉的、手邊現成的方式加以運用;同樣名為砲、作為拋石機後繼者的管型火器,不僅僅是因為戰術定位相同而撞名,很有可能也是因為人們一開始是以拋石機習見的形式來理解、架設、運用稱作砲的管型火器。湊合現成的拿來主義並不希罕,《武經總要》當中攻城用的「搭車」、「鋨鶻車」(下圖左 ),其實也就是拋石機的槓桿梢端換上了其他裝置罷了。實際上,在西方也能找到置砲於架高槓桿上的類似架構(下圖右 :大約1390-1400之間早期的西方火砲)。


而宋金以來攻城戰中運用拋石機的幾項準則與特徵,其實相當完整地保留到了元末明初、明末之後,多有史料可以證明,說明火炮的用法更多是依循拋石機舊有的路徑,而非一開始就另闢蹊徑。首先,正如同拋石機的主要目標不只是固定的火力點(城樓),還必須覆蓋整道城牆、以人員殺傷為其主要作用,前身為金代的「鐵火砲」、「震天雷」、各種針對人員的鐵炸彈,至晚到明中葉都有記錄;儘管這類鐵火砲何時開始也由管形火器來拋射並不十分明朗,但前述早期火砲當中砲膛短、砲口如碗、盞口銃這類型常見的火砲,恰好適合拋射鐵炸彈。1592-1599年間,明軍在朝鮮與日軍作戰之際,經略宋應昌曾製造過「飛虎子母砲」;據朝鮮宣祖的描述,「此則有柄。母砲則狀如鍾子,其下藏藥,以土
以土填之,以子砲薄於母砲,置火於母砲,則子砲之心,空中發毒,似若震天雷。然子
砲四十九,母砲則一箇,而簡便可用,設使虛放,亦無害矣。此乃宋經略應昌所造,試
一放聲,同震天雷」 。換言之與朝鮮當時使用的「震天雷」一樣,都是以碗口銃之類的母砲來發射的鐵炸彈。


宋應昌的「飛虎子母砲」有可能是朝鮮影響下的產物,不過,弘治以來多次修訂、更新版本至萬曆十五年(1587年)的《大明會典》,在卷一百九十三講〈火器〉的部分,還提到了「毒火飛砲」與「鐵棒雷飛砲」。「毒火飛砲:用熟鐵造,似盞口將軍,內裝火藥十兩有餘。盞口內盛生鐵飛砲一箇,內裝□(燒?)硫毒藥五兩、藥線總縛一處。點火,大砲
先響,將飛砲打於二百步外,爆碎傷人」。可見這也是以盞口銃拋射鐵炸彈的火炮。「鐵棒雷飛砲」則是「式如毒火飛砲」,只是較輕便;該砲其實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宣大總督翁萬達的發明 ,翁寫道:


「雷飛砲,倣毒火飛砲而少為之變者也。砲之先,鍜鐵為筒,磨石為子已矣。一變而為毒火飛砲,鎔鐵為子,虛其中而實之藥,擊處皆傷,盖傳自前代,而兵家頗秘之。然母砲重大,難於舉移,故以之擊大營、守城垣可也;賊散而來,迎而拒之,且馳且戰,則非所及矣。于是再變之,約其子砲而輕其母砲,約之使易飛,輕之使易持也。母砲則約長尺許,上廣下窄,下如神機之狀,上盤菱花之形。其法雖略本飛砲,而輕重別矣。敵遠則用之以衝擊,或至空而震、或至地而震、或中人馬而震。鐵物之所旁擊,無不摩爛者。敵近則揮之為鐵棒,連鎧甲而搥撻之,當無不退怯者。人持一具,可以攻,可以守,與毒火飛砲功同而用異。葢守之砲貴重大,戰之砲貴輕小。守則不離次而易施,重大得力也;戰則屢易次而難施,輕小得力也。 」


簡而言之,翁萬達是將原本攻守城寨用的毒火飛砲改輕改小,但以盞口母砲發射鑄鐵炸彈的原理是一樣的。雖然翁萬達說這種砲傳自前代(應指元代)且頗為兵家秘藏,但其實與他同期、嘉靖二十五年擔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曾銑,在提議收復河套時,順帶就提到毒火飛砲如何好用,他早用過了:


「臣昔提督山西三關,嘗造盞口砲、毒火飛砲,具式奏請,伏蒙 皇上發銀數千両,以資成造,比年禦虜頼焉。今秋於寧塞定邉,亦嘗藉此,両挫虜寇;故来降人口云虜中甚畏此器,言『每年響子,不似今年響子利害,打死人馬數多。』此其明驗也。」


曾銑提督三關兼山西巡撫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事 ,也就是說他運用盞口砲拋射毒火飛砲打擊蒙古人的時間比翁萬達還要早些。而在曾銑被捲入夏言與嚴嵩間的政治鬥爭、還未出師復套就被明世宗處斬後,這批火炮與用砲的士卒在半世紀後、1592年的寧夏之役時還有些許存留 。劉孔當寫道:

「先臣曾銑志復河套,常製有火器,今固原諸鎮多有之。其器視攻守所宜而異用,而又準之遠近、酌其俛仰,曲盡其妙。河套議罷,而其法遂不用。然當時一二殘卒,尚有能道其事而得其用之之術。今誠購問遺器而精其法,付之驍士,另為一隊,攻則出其不意,戰則擾其中堅,倘抑克敵之助乎? 」


劉孔當描述的火器使用時是「準之遠近、酌其俛仰」,可見是可以調整射角、以火力覆蓋全射程的。這番議論是針對寧夏叛亂而發,明軍攻堅需得火炮,故而還要調用半世紀前曾銑留下的軍事遺產。寧夏之役緊接著朝鮮之役、播州之役,合稱萬曆三大征,然則宋應昌製作、在朝鮮亮相的類似火炮,就不單純是受朝鮮影響了。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Nomic (150.116.197.79 臺灣), 01/09/2022 04:14:42

KYALUCARD01/09 11:41

overno01/10 14:09

reinherd01/11 10:12好文推。您的文章解答了我長年的疑問。為什麼元朝出土

reinherd01/11 10:12的火炮這麼輕薄短小

reinherd01/11 10:13原來是用來取代拋石機的"化學動力拋石機"

reinherd01/11 10:14這樣看來元代火炮更接近擲彈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