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宋金的砲石[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宋金的砲石[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 9 推:9 噓:0 →:4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1/11/blog-post.html

--

宋金的砲石[上]


攻城雖有諸般手段,然而除了築堤水淹或者掘地潛行,其他諸如雲梯蟻附、載土填壕、挖掘城壁等等行動,都需要遠程攻擊拋射矢石,驅散、釘住守方火力掩護己方;至於堆疊土山距闉井闌下瞰城中,則更是著眼於發揮己方火力乘高下擊。而對守方來說,憑城堅守拋擲火力更是拒敵的主要手段。火器時代以前的火力拋射大抵不出矢、石二項,這篇單講砲石。


文獻中的砲既指拋石機,也指彈丸。為了讓每次拋射的距離可以預測好掂量準頭,拋射彈丸的重量最好個個相同標準化精雕細琢。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三〈儂智高攻廣州〉一條就記載道「賊(儂智高)掠得海船崑崙奴,使登樓車以瞰城中,又琢石令圓以為礮,每發輒殺數人,晝夜攻城,五十餘日,不克而去」。趙萬年的《襄陽守城錄》裡邊記載開禧二年(1206)金兵圍攻襄陽之事,也提到攻方所用的「砲石皆自北邊用牛車運來;砲石鐫青石為之,圓如氣毬,工極精緻。及(金兵)遁,窖之而去,尚有(宋兵)未得者」,因為作工太精緻了還要特地埋起來捨不得給對手繳獲。不過石彈的效果主要還看重其份量,尤其是極重大的石彈一兩發就很有效果,重質不重量。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攻開封,守城宋軍所用的「九牛砲」「雖磑磨皆可放」,「東壁用之,碎其(金兵)雲梯」,直接打消金兵進攻東邊城牆的企圖,「敵知東壁不可攻,于是攻南壁 」。不過對於遠道而來、連拋石機都是撿宋軍現成的金兵而言,砲彈當然也是撿現成的,只是更有創意,不但以「大磨石為砲 」、「尋碑石、磨盖、石羊虎為砲 」,在進攻東水門時還「以磨磐及碡碌絆之為旋風 」,將磨磐、碡碌綁作一塊,猶如後世的鍊彈。宋軍的砲石供給也吃緊,金兵攻圍不過幾天,宋徽宗就下詔「毀艮嶽為砲石;是日(靖康元年閏十一月八日)詔毀山石為砲石,百姓爭持鎚斧以擊鑿毀之也 」。


所謂「艮嶽」,是童貫迎合蔡京旨意興建的苑囿,「務尚華侈,不相沿襲,樓殿相望;築山引水,草木怪石,巖壑幽勝。又跨舊城,取濠外地作景龍江、芙蓉城、蓬壺閣、擷芳園、曲江池,各有複道,以通宮禁;又爲鹿砦、鶴莊、文禽、孔翠諸柵,多聚遠方珍怪蹄尾,動數千實之,又効江浙爲白屋、村居、野店、酒肆、青帘其間。…又寳籙宮
山中皆包平,地環以嘉木清流,列諸舘舍臺閣,多以美材爲楹棟,不施五采,有自然之勝;上下立亭宇不可勝數,若江南陳後主三品石、姑蘓白樂天手植檜,太湖靈壁、慈谿、武康諸石,二浙花竹、雜木、海錯,福建荔枝、龍眼、橄欖,海南椰實,湖湘大竹、文竹,江南諸果,登萊溜沂丈石,二廣、四川異花竒果,率入其中,總名曰『艮岳』」。這座礦物、植物、動物園規模巨大,「都下秋風夜靜,禽獸之聲四徹,宛若深山大澤陂野之間,識者以爲不祥」,且不說營建者耗費心力,民脂民膏為了供給搬運「花石綱」也所費不貲,結果到了靖康之難,奇山異石都被敲碎了作砲,沒空照顧的「山禽水鳥十餘萬,盡放諸汴渠」,而「大鹿數千百頭」則充作軍糧「殺以啗衞士 」,至此石拋樹倒鳥獸散,毀於一旦。


宋代宮室亭石的災厄並不只這一遭。由於抵禦不住蒙古侵擾,宣宗時期金人遷都汴京;到金哀宗時期的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便慘遭蒙古圍攻:

「南京樂園,故宋龍德宮,徽宗所修。其間樓觀花石甚盛,每春三月花發,及五六月荷花開,官縱百姓觀,雖未嘗再增葺,然景物如舊。正大末,北兵入河南,京城作防守計,官盡毀之。其樓亭材大者,則為樓櫓用;其湖石,皆鑿為砲矣。迄今皆廢區壞址荒蕪。」(劉祈《歸潛志》卷七)


「龍德宮造砲石,取宋太湖、靈璧假山為之,小大各有斤重,其圓如燈毬之狀,有不如度者杖其工人。(蒙古)大兵用砲則不然,破大磑或碌碡為二三,皆用之。」(《金史》〈赤盞合喜〉傳)


金朝的末路竟與北宋雷同,何其諷刺;不過與北宋不同的是金人畢竟撐過了此役,國祚多延長了兩年。這都說的是鑿石作砲彈。攻守城用重彈,如陳規在《守城錄》卷二〈陳規守城機要〉當中所說的「攻城用大砲,有重百斤(約60公斤)以上者,若用舊制樓櫓,無有不被摧毀者」,或者「用砲摧毀攻具,須用重百斤以上或五、七十斤(約30、42公斤)大砲」,是石頭才能勝任。但除了擊毀守方的樓櫓、攻方的攻具之外,以火力覆蓋城牆、驅散人群也是拋石機的主要作用之一:


「一。城身,舊制多是四方,攻城者往往先務攻角,以其易為力也。城角上皆有敵樓、戰棚,蓋是先為隄備。苟不更改,攻城者終是得利。且以城之東南角言之,若直自東南角攻,則無足畏。砲石力小,則為敵樓、戰棚所隔;砲石力大,則必過入城裡。若攻城人於城東立砲,則城上東西數十步,人必不能立;又於城南添一砲,則城上南北數十步,人亦不能立,便可進上城之具。此城角不可依舊制也。須是將城角少縮向裏。若攻東城,即須近北立砲;若攻南城,則須近西立砲,城上皆可用砲倒擊其後。若正東南角立砲,則城上無敵樓、戰棚,不可下手。將城角縮向裏為利,甚不可忽也。」(陳規《守城錄》卷二)

換言之,以攻城東南角為例,砲石打擊的不僅僅是東南角,而是以東南角為交點、以火力覆蓋住守軍駐足的東西向與南北向城牆。城牆上當然也可以立砲對擊牆外,但牆外敵軍望城上看得分明,雙方互擊只算平手,而且牆上空間有限容不下多少拽砲人,砲越大對防守方不利;所以陳規說「守城之砲,不可安在城上,只於城裡量遠近安頓;城外不可得見」。既然守方應將砲安在牆內而非牆上,那麼四四方方的城角就不適用了;為
了方便城內拋石機與敵砲對擊,又要藉著城牆掩護不使敵方發現城內砲位,那麼重新設計的城角就得往裡凹,這一來還有減少敵砲火力覆蓋範圍的效果:


那麼不照陳規的建議修守的城池會遭遇甚麼下場呢?靖康之難當中的汴京正是活生生的教訓。陳規批評說「竊聞金人用砲攻(汴京)城,守禦人於城上亦嘗用砲。城面地步不廣,必然難安大砲,亦難容數多。雖有砲臺,砲臺地步亦不甚廣。又砲纔欲施放,敵人在外先見,必須以眾砲來擊;又城上砲亦在高處,自然招城外敵人用砲,可以直指而擊之。以此觀當時守禦之人,其不能用砲也明矣。假令當時於城裡腳下立砲,仍於每座砲前埋立小木為衣,敵人在外,不見立砲所在,雖有能用砲者,何由施設?」這是說用砲的方法地點不對。而岳飛的孫子岳珂則寫道:


「開寶戊辰(968年),藝祖(宋太祖)初脩汴京,大其城址,曲而宛,如蚓詘焉。耆老相傳,謂趙中令(趙普)鳩工奏圖,初取方直,四面皆有門,坊市經緯其間,井井繩列。上覽而怒,自取筆塗之,命以幅紙作大圈,紆曲縱斜,旁注云:『依此修筑』。故城即當時遺迹也。時人咸罔測,多病其不宜於觀美。熙寧乙卯(1075年),神宗在位,遂欲改作,鑒苑中牧豚及內作坊之事,卒不敢更,第增陴而已。及政和(1111-1118年)間,蔡京擅國,亟奏廣其規,以便宮室苑囿之奉,命宦侍董其役。凡周旋數十里,一撒而方之如矩,墉堞樓櫓,雖甚藻飾,而蕩然無曩時之堅樸矣。一時迄功第賞,侈其事,至以表記,兩命詞科之題,概可想見其張皇也。靖康胡馬南牧,黏罕、斡離不揚鞭城下,有得色,曰:『是易攻下』。令植砲四隅,隨方而擊之。城既引直,一砲所望,一壁皆不可立,竟以此失守。沉幾遠睹,至是始驗。宸筆所定圖,承平時藏秘閣,今不復存。」(岳珂《桯史》卷一〈汴京故城〉)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Nomic (150.116.197.79 臺灣), 11/30/2021 05:52:22

dennis9911/30 08:05是「儂智高」唷

jimmy568011/30 08:14盯住?還是釘住呀?

感謝指出,已更正

roseritter11/30 09:13推 可惜沒搞出類棱堡出來

articlebear11/30 11:54居然有這種城角內縮設計 長知識了

BuriBuri11/30 12:01宋太祖真的頗有才華

kingright11/30 12:15

BuriBuri11/30 13:48看錯,原來是宋太宗,感覺他軍事上的成就遠不加他哥,想

BuriBuri11/30 13:48不到對城防那麼有眼光

mikamikan11/30 14:16

JosephChen11/30 14:19所以城牆也要跟壕溝一樣考量 不能完全直線

JosephChen11/30 14:19免得被別人從直線一頭往另一頭直接整條端了

schwalbe11/30 15:04

Hod12/04 21:42這邊藝祖是指宋太祖才對,開寶戊辰也是趙匡胤的年號

感謝指正,已改

※ 編輯: Nomic (150.116.197.79 臺灣), 12/05/2021 15: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