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俄羅斯的碟甲艦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俄羅斯的碟甲艦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17 推:17 噓:0 →:4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2/04/blog-post.html

--

俄羅斯的碟甲艦



19世紀下半葉,技術的飛快進展使得軍備的代際分別更為鮮明,汰換的速度更快;造艦週期漫長,從安放龍骨、下水到艤裝需要四五年甚至八九年以上,新舊技術雜陳是普遍現象,甚至還有船艦剛起建時還算先進、成軍時卻已落伍的狀況。另一方面,相較於天翻地覆演變的技術,戰爭的頻率比起19世紀以前大為降低,實戰機會大為減少,使得更多奇葩的造艦構思得以實現並存活──1870年代俄羅斯建造的碟甲艦(cyclad ,將cycle與
ironclad重組後的新概念)則可說 是奇葩中的奇葩。


俄羅斯帝國不僅僅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吃了虧、成為法國浮動鐵甲砲台的實驗對象,戰後還被巴黎條約的規定閹割了黑海艦隊──黑海上只允許保留6艘800噸級的護衛艦
(corvette);噸位如此淺薄的小船上很難同時滿足火力、裝甲、適航性的需求。為了規避條約,1862年以來,俄羅斯海軍推出了數種造艦構想,構想之一是專門保衛海峽的浮動砲台,因為試航性極差幾乎沒法入海,反而可以不受條約的限制。構想之二則是仿傚南北戰爭中已出現過的淺水鐵甲艦(monitor),船舶構件在比利時與俄羅斯北方的工廠中造好後沿著頓河順流船運而下,再組裝起來;負責推動的軍官鼓吹道這種純粹防禦性的鐵甲艦只會待在亞速海(Sea of Azov)甚至河道裡,壓根兒不在條約涉及的範圍內。這些構想都沒實現。1866年,由於嚴重的財政危機,海軍部的預算足足刪去了28%;波羅的海與聖彼得堡的防禦屬最優先,沒有剩餘資源可投入的黑海艦隊乾脆整個取消。


然而到了1869年,土耳其開始起造鐵甲艦,奧匈帝國也打算在多瑙河口組建淺水鐵甲艦(monitor)隊;為了應對眼前的威脅,俄羅斯重啟了在黑海建造鐵甲艦的計畫。夾雜在各種傳統砲塔(turret)艦的設計之中有件提案特別突兀,由海軍少將波波夫(Andrei
Alexandrovich Popov)所提出──船身呈一碟形圓盤,火砲則安置在正中央突起處,享有
360度全方位射界。波波夫在解釋他的構想時,援引了英國海軍主席造艦工程師里德
(Edward Reed)的意見:鐵甲艦由鐵甲包覆的艦身越短,被擊中的機會越小,所需要的鐵甲也越少;而加寬船身則可以增加排水量與浮力,搭載更多裝甲或火砲,相應推動船隻的動力則似乎不需要增加太多。照這個邏輯把船長縮短、船舷加寬,最理想的船身就成了圓碟形。實際上,由於俄國海軍部開出的規格要求極淺的吃水(11英呎[3.35公尺])、搭載最大限度的裝甲(必須超過國外的現役鐵甲艦)與當時俄羅斯最重型的火砲,意味著從一開始其他傳統構型的船艦設計就不可能達標。


1870年4月,聖彼得堡外結冰的波羅的海海面人工敲碎了浮冰、開出了航道,一艘碟形船身的驗證用船順利完成了試航,沙皇隨即依設計者之名賜名為波波夫卡(popovkas)號。波波夫的設計團隊探索了數種設計方案,拍板定案中的波波夫卡號排水量為6,054噸,由21.7英吋厚(55公分)的裝甲圍繞,搭載口徑11英吋(28公分)的線膛砲。


然而6000噸級的排水量龐大地令人不安,需要承擔的失敗風險同樣巨大;波波夫卡號單艦的造價多達414萬盧布,比原先預計建造的4艘淺水鐵甲艦加起來還多。在海軍部同時進行的預備方案中,打算在波羅的海先試建排水量1,200噸的碟甲艦,輪機用的是現有的,10艘船造價一共才950萬盧布。面對競爭的波波夫決定也將波波夫卡號減肥瘦身,把造價壓到了單艦194萬盧布。


造艦計畫正緊鑼密鼓之時,國際局勢卻一下子推翻了黑海艦隊的造艦限制。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大勝之後普魯士進而圍攻巴黎;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準盟友俄羅斯重兵集結在奧匈帝國邊界,防止維也納乘亂報復普魯士。在倫敦召集並簽約的和會上俄羅斯乘機推翻了巴黎和約的限制,現在於法於理都可以光明正大地組建黑海艦隊;儘管該艦隊還是被套上了只能在黑海活動的限制,而能夠進出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僅限於土耳其艦隊。話雖如此,重獲造艦自由的俄羅斯卻沒打算大造特造;由於財政窘困,單是打造波羅的海艦隊便已捉襟見肘,黑海艦隊即使重生,也務必得限制在純粹防禦的定位中。


1871年4月,碟甲艦終於開始在聖彼得堡興工建造;同年12月,已完成的船體部件分別裝上車皮,經鐵路運送到奧德薩,然後由駁船與汽船沿河裝運到尼古拉耶夫(Nikolaev)開始組裝。過於笨重無法陸運的鍋爐則只好船運繞過大半個歐洲再進入黑海。運送的難題使得進度延誤,而尼古拉耶夫作為竣工地點很不理想,缺工、缺工具又缺木材──從英國
載運來的木料比當地購買還便宜。儘管海軍部長已決定親自出席下水典禮,逼得兩千名造船工人日以繼夜瘋狂趕工,下水的時間還是延誤到了1873年6月。不過下水時的完成度還不錯;被命名為諾夫哥羅德的(Novgorod)的首艦,同時也是俄羅斯帝國第一艘下水時已安裝好輪機與裝甲的大型軍艦。1873年9月開始安上砲位,滿載排水量2,706噸、裝甲厚11英吋(28公分)的諾夫哥羅德號次年即正式入列服役。


在諾夫哥羅德的建造過程中波波夫邊造邊改,最終成艦比預定還多了400噸排水量,吃水多了一英呎。為了應對國外最新型鐵甲艦的威脅,波波夫主張二號艦「基輔」(Kiev)號要造更大些,裝甲加厚到18英吋(46公分),吃水也增加到19英呎(5.79公尺,這是塞凡堡港埠能容納的最大吃水深度)。二號艦的建造也經歷不少麻煩,當地沒有能夠吊掛輪機的浮動吊臂,從塞凡堡一路砸開冬季浮冰送來吊臂就費了一個月功夫。附近工廠能供應的造船鐵材品質十分低劣,替代船材得大老遠從芬蘭運來。無論如何,二號艦還是在1876年完成海試,只比預定進度慢了一個月;他被重新命名為「海軍中將波波夫號」
(Vitse-admiral Popov),開始服役。


一連串的改進除了是應對當前問題,也受波波夫個人野心所趨使。原本僅限於近岸防禦的原則被遺忘,碟甲艦增加了許多上層建築,以至於妨礙到了中央砲位的射界;為了增加碟甲艦的適航性,左右兩邊各有三副共三對車葉,三副車葉中間的螺旋槳由兩具而非一具輪機推動,位置更深入水中以便發揮效能,導致全船吃水比預計多了4英呎,妨礙了河中、淺岸間行船的機動性;這也是波波夫使用三葉而非四葉螺槳的原因之一──必要時將
其輪機停止、調整好槳葉入水深度,可以偷吃步少一點吃水。波波夫甚至還把當時仍很常見的整套帆桅安裝到實驗用的三艘碟型小船上,因太不實用而無疾而終。碟甲艦造型所具備的革命性意謂著藉由新科技趕超先進國家海軍的契機,能夠以更小的彈截面積換來更大的噸位、更厚的裝甲與更重的火砲,挑戰他國噸位更大但只有同級武裝的軍艦。


  1875年,俄國海軍部進一步測試了排水量6,740噸的碟型艦以14節的速度在海上航行的可能,實驗當中發現,碟型艦的輪機馬力得要是一般船型的五倍。波波夫記取教訓,在下一艘船上採用了更流線的鰈形而非碟形來作為設計的主軸,建造了排水量4,420噸、供皇室使用的遊艇里瓦季亞(Livadia)號,性能極佳,大獲成功。然而鰈形艦生不逢時;
1881年,里瓦季亞號正駛往塞凡堡途中,他的主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在同年3月時遭到政治激進人士的炸彈刺殺。繼位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隨即撤換老臣,海軍部長被辭退,波波夫的成果被沙皇調侃是「我們船艦設計的四捨五入」,而波波夫計畫中排水量11,250噸、裝備8門12英吋砲的鰈型戰列艦則被形容成「碟形鐵甲艦的烏托邦」。波波夫一旦失寵,俄羅斯鰈型艦的後續試驗突然便畫下了休止符。


雖然亞歷山大三世作出了決定性的一擊,但自波波夫的設計服役以來對碟甲艦的嚴厲批評便不絕於耳;亞歷山大二世的統治相對自由開明,言論審查的尺度較寬,報紙上的輿論圍繞著碟甲艦展開激烈舌戰,篇幅多到出版了兩冊合訂本,到建造里瓦季亞號時波波夫已聲名狼藉。最主要的爭議集中在操船的困難上。據說諾夫哥羅德在河中航行時會偏移,曾一路追撞好些個標示航道的浮標,舵手沒法穩舵,操縱不來。另一項指控則說該船很容易原地打轉。這兩種說法合在一起成為日後最常見的流言,說碟甲艦在河中航行時會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轉圈圈,轉得船員七葷八素只想吐。另一種版本的波波夫旋轉木馬說道兩舷最外側的輪機馬力不對等,所以總是自轉;這種說法查無實據,但有鑒於碟甲艦經常靠螺旋槳而非舵葉來轉向,也不算是無中生有──船越大慣性越大,碟形船身意味著很難利
用流體的阻力改變方向;在只使用舵葉的情況下,碟甲艦繞一圈返回原位需時40-45分鐘。第三個版本的自轉碟甲艦傳說則聲稱只要一發砲,後座力就會讓船身繞圈兜轉;1874年諾夫哥羅德進行火砲試射時確實有這毛病,當時就已設置制動裝置解決缺陷,但醜聞經久不衰,比缺陷更難消除。


最大的批評來自於實戰表現──在1877年的俄土戰爭中,批評者批評道碟甲艦的操作
性太差,以至於軍方根本沒有將其投入作戰的意圖。缺乏戰功這點說得並沒錯,畢竟土耳其人的鐵甲艦隊享有極不平衡、十倍以上的數量優勢 (13艘遠洋鐵甲艦、2艘近岸鐵甲艦、7艘小型的淺水鐵甲艦 ),只有兩艘碟甲艦的黑海艦隊實難抗衡。但這並不表示碟甲艦就無所作為;記錄顯示碟甲艦曾多次出航,最遠直抵多瑙河,在河中激流行駛時且保有足夠的機動性,可見碟甲艦的航行性能不是不能實戰的原因。總而言之,作為一種近岸防禦用的船艦,以較小的噸位搭載更強裝甲、更重火砲來抵銷深吃水的遠洋鐵甲艦的優勢,碟甲艦的設計是有效的。碟甲艦當然有其缺陷,但這些缺陷(即使已經改正)經過批評者的無限放大後,已脫離了碟甲艦的實際,成為無能之人建造無用之物的具體象徵;拜負面行銷所賜,實際成造數量很少的碟甲艦反而諷刺地享有不成比例、歷久彌新的「盛名」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PTT 網址

jason22233304/11 10:53

articlebear04/11 11:10推 所以實際用起來效果到底怎樣?

sandiegopadr04/11 12:28原來是河豚啊 我以為是軍艦呢

katana8904/11 12:40總之就是難造難用然後命很差 沒機會知道能不能打

andystupid04/11 12:57

wittmann421304/11 14:00記得好像TAKOM這個牌子有出這台的模型?

zxcv789234104/11 14:29總感覺好像達文西畫的設計圖

AkaiSola04/11 14:54戰艦(x) 漂浮的移動砲台(o)

mschien829504/11 16:31

detonator04/11 18:21好有梗喔

JosephChen04/12 11:27https://i.imgur.com/1nX85Ak.jpeg

HarukaJ04/12 13:15所以其實是性價比的問題 不完全是性能問題?

zxcv789234104/12 16:36就文中論述 這種船本就是為了特殊目的而設計的 後來

zxcv789234104/12 16:36需求消失 又被輿論抨擊 B>Z 不如乖乖回去造正常的船

zxcv789234104/12 16:36 不知我理解是否有誤

JosephChen04/12 17:16其實這台跟同期的iron clad長相沒有差多少

JosephChen04/12 17:16https://i.imgur.com/anO3ZbX.jpeg 南北戰爭

QuentinHu04/12 20:59內河或是近岸用,又沒有射界問題,其實ok,不過鰈形比

QuentinHu04/12 20:59圓形好,圓形的阻力還是太大

wucn04/16 15:17

time3Q04/16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