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愈淡泊愈美好

看板book標題[心得]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愈淡泊愈美好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5 推:5 噓:0 →:9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讀後心得:愈淡泊愈美好的四個感觸
淡泊一點也無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禪練習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react-less/

最近我讀完了一本輕鬆好讀的書,雖然小小的一本,卻帶給我大大的啟發。如果你覺得自己經常太過緊張、得失心太重、好像跟不上別人的腳步,或者是人際關係和工作帶給你很多焦慮和煩惱,那麼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這本書會告訴我們,活得淡泊一點也沒關係,人生反而更美好。

這本書在說什麼?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的作者是日本國寶級的庭園設計師枡野俊明,他的這本書融合了禪學的智慧,告訴我們即使淡泊一點,也能活出美好的人生。書中涵蓋五大主題:「人際關係」、「擺脫負面情緒」、「停止磨耗心靈」、「不自討苦吃」和「活出快意人生」,幫助我們放下無謂的執著和擔憂。

這本書的篇幅很簡短,總共有 99 個禪學的小智慧,每一個智慧兩頁就能讀完,整本書只有 200 頁,輕鬆又好讀。作者強調,其實許多事情超出了我們個人控制的範圍,只要了解並接受這一點,可以讓我們更集中精力在「當下」,還有我們「可以掌控」的事情,就能找回內心的平靜。

如果你想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尋找內心的寧靜,或者渴望擺脫負面情緒、停止心靈磨耗,這本書就是很適合你的小品讀物。枡野俊明的這本書提供我們實用的建議,鼓舞我們成為一個不被人際關係操控、對工作保持積極態度、而且每天都過得愉快的人。

以下分享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四個感觸。

1.現代人被訓練成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我就知道「中了」。書名直接打中了我心裡面的一個痛點。那就是,我們現代人似乎被訓練成了「對每件事都要有反應」。沒有反應的話,就好像你很無情,你很遲鈍,或者你很自以為是。我仔細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可能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社會文化對個人的影響。在許多文化中,特別是東方社會,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追求完美、勝過他人、或是符合社會的期望。這使得我們在面對各種事情的時候,經常感到壓力很重,擔心自己的表現或是他人的評價。

第二,成長背景對個人的影響。如果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被要求對細節加以關注,或是在犯錯時受到嚴厲的批評,我們可能會發展出「過度」在意每件事情的傾向。深怕只要少注意到了什麼東西,就會變得萬劫不復。

第三,資訊爆炸對個人的影響。我們每天都被大量的新聞資訊和社群媒體所包圍,除了增加我們接受和處理資訊的負擔,也讓我們更容易對身邊發生的事情產生反應。我們看到大家都在談論某件事情,好像我不發表一些意見,我不參與討論,就很像不食人間煙火一樣。

例如,在社群媒體上,一個人可能會對朋友的每一條動態更新都有所反應,無論是點讚、評論還是分享。即使這些動態更新對他個人來說根本沒有實質意義,但由於社群媒體環境的影響,他仍然感到有必要做出某種反應,來維持社交互動和刷刷自己的存在感。這種過度反應不只消耗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也可能導致我們忽視了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

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作者提醒我們,當我們遇到困難或煩惱,有時候「過度關注」這些問題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心情變得更糟糕。因此,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反應,保持冷靜和適度的抽離,更有助於我們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情境。

2.承認不知道是一種自信的展現

現代這個社會,資訊已經太豐富而且取得容易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想要炫耀自己學富五車,好像什麼都知道。

尤其是社群媒體的發達,我們會覺得自己要多吸收資訊,才不會落後給其他人。有些人看到或聽到消息,總是想要表示自己很有料,就急著留言:「啊,這個我知道了。」或者嘲笑別人:「你竟然連這個都還不知道?」

對於這種態度,作者提出一個相反的建議:「堂堂正正地回答不知道,被嫌落伍也無妨。」他認為,就算我們「不知道」某件事情,也不用因此感到鬧彆扭或覺得丟臉。如此一來,我們反而能夠輕易躲開,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那種「你好像必須知道所有事情」的
攻擊。

我自己的感覺是,要建立這種勇於說出「不知道」的心態,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必須很清楚知道「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事情」,而我們只需要對那些事情表達我們的反應就好。有趣的是,儘管我們只在乎極少數事情,但我們認真投入和鑽研,把這件事情做到最好,就已經非常足夠。

我認為,與其急著彰顯自己什麼都知道,我更願意很誠懇地這麼說:「我不知道的事情,可能跟你一樣多。」不知道才是常態,都知道那是太奇怪。勇敢承認自己的不知道,反而是一種自信的展現。

3.老是看別人臉色是卑微的表現

我們小時候可能會被大人教導「要懂得看人臉色」。畢竟人類是一種群居動物,對別人的臉色做出反應,變成我們必學的功課。

可是書中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看法:「別老是看人臉色,這個舉動的背後是卑微。」

作者指出,有很多人「過度」在意別人的臉色,像是他們可能會心想:「我如果做這種事,對方會罵我吧?」 「我如果說這種話,對方會不開心吧?」作者提醒,如果我們這麼做不是出自於體貼,而是害怕自己留給對方壞印象,那麼最好別這麼做。因為「老是看人臉色」的這個舉動,背後的意義是「你卑微地想要配合對方」。

如果我們面對十個人,就要準備十種不同的面具,到最後哪一張臉才是自己真正的模樣,反而會變得愈來愈模糊。作者建議我們面對每個人,都盡量要以自己真實的模樣去應對,這才是建立互相信任的關鍵。

這讓我想起一位醫師 Peter Attia 說過的:「如果我們真的在乎某些人或某些事,哪怕為數不多,也會發展出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關係。隨著年紀增長,不論是工作上還是私人生活中,無意義的人際關係會變得愈來愈令人受不了。所以,應該把力氣放在和別人百分百的真誠互動上。」

讓自己過得更好的方法,就是盡可能真誠,不要假裝。

或許,我們要學會拒絕,和自己在乎的事情建立關聯,貢獻給那些我們在乎的「少數」;而不是為了迎合,服務那些我們必須費盡心力、強迫改變自己才能迎合的「多數」。我們寧可冷酷無情也不要假裝在乎,別對每個臉色都有反應。

4.把反應保留給少數但重要的事

書中的每一個禪學練習,讓我更確信一件事情:「真正活得自在、活得豐富,能活出自己人生成就的人,不會對每一件事情都有反應(除非你是政論名嘴或者需要蹭時事才能活的網紅)。」

為什麼他們做出更少的反應,卻能過得更好?

根據之前我讀過的一些科普書籍,我們可以從一種科學的角度來看「反應」這兩個字。

心理學的「認知負荷」理論顯示,人類的工作記憶容量是有限的,當我們同時處理太多任務的時候,會導致認知負荷太過沉重,導致效率變低、錯誤變多、決策能力變得更差。神經科學則顯示,大腦每一次對外界刺激要產生反應,都必須消耗能量,太過頻繁的反應會導致認知疲勞,降低專注力和判斷力。

簡單來講,我們一天的腦力就是這麼多,如果對每件事情都有反應,會先累死我們自己。因此,當我們在面對永無止盡的訊息和要求的時候,要學會「選擇性」的反應。

不要對每一篇社群貼文都反應,而是只專注於對自己真正重要,或有意義的內容,其他都捨棄。

不要對每一封電子郵件都反應,而是設定特定時間檢查和回覆,而且刻意選擇不回覆某些信件。

不要對每一件生活小事都反應,專注在對生活品質有正面影響的事,避免在每件小事上面糾結。

作者也提醒我們:「偶爾關上資訊的入口,是保持內心安穩的必要習慣。」就像是另一本書《刻意暫停》提到的方法,我們要定期給自己暫停的時間,停下來檢視自己,再重新出發。

透過有效管理我們的反應方式,我們可以更聰明、更有效率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挑戰。

後記:多一點放下少一點反應

總結來說,你可以把《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這本書當成一個輕鬆的小品,我花不到一個小時就看完這本,快速紀錄了書中最有感觸的重點。但這本書的輕薄短小也正好是它的缺點,對於求知慾更強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有點搔不到癢處,每個觀念的篇幅太短,以至於無法更深層地探究。

最後,我想補充一件事,很多人讀完這本書之後可能會想:「那麼,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呢?」畢竟,我們總不能用鴕鳥心態的想法,去忽略生活中的所有事情吧?如果你想學會如何判斷最重要的事情,我會推薦《少,但是更好》和《高成效習慣》這兩本書給你。

淡泊一點也沒關係,讓我們放下大部分的事情,把反應留給少一點的事情,但是反應得更好、更深、更真誠。這樣的人生不是更美好嗎?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70.244 (臺灣)
PTT 網址

skyhawkptt01/27 00:56人生的優先順序是什麼?又是本期待待讀書單的書!

rtoday01/27 04:09哇,寫得真好

levs01/27 06:29在書店有翻一下感覺很棒 謝謝分享

EDGE01/28 01:23 推!感謝分享~!

GameTheory901/29 00:18謝謝分享,寫得很好。現代社會很多人都犯了控制狂的

GameTheory901/29 00:18毛病,往往講話10分鐘之內就能感受到對方開始干預個

GameTheory901/29 00:18人的生活、想法、空間、將來規劃,好像一定要照著對

GameTheory901/29 00:18方的期望及路徑直行才是對的。或是見面5分鐘開始打量

GameTheory901/29 00:18別人的穿著、鞋子、手錶、詢問交通工具,試圖判斷出

GameTheory901/29 00:18別人的身分地位經濟能力,然後調整自己應該擺的姿態

GameTheory901/29 00:18及高度。這些行為其實很突兀、很明顯、也很不禮貌,

GameTheory901/29 00:18本質上把每個人當成“物品”看待,而不是當成“人”

GameTheory901/29 00:18在尊重看待,完全忽視人性基本尊嚴,及康德強調的人

GameTheory901/29 00:18不容許被人客體化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