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

看板book標題[心得] 《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作者
bobo940308
(神奇海蟑螂)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Medium全文好讀版:https://reurl.cc/l7j2AQ

初讀李維史陀是在大一時,閱讀的是他最著名的《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piques)。當時對人類學不甚了解,抱持著閱讀旅行文學的心態醉心於他細緻優雅(有時則像流水帳般幽默且滿是抱怨)的行文之中。

幾年過去,很迂迴地透過精神分析接觸了人類學,也在前些陣子去了趟法國,跑了各間人類學博物館,回到台灣才終於入手一直在書單中的《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

此書為李維史陀的傳記,理所當然會記錄他的生平;但在閱讀時我更加著重的是他的思想架構,以及其人類學研究方法與理論。

追溯李維史陀的早期歲月,童年時期深受父親影響,醉心於藝術、《堂吉訶德》、華格納音樂劇與各類異國工藝品,在日後廣泛的閱讀——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政治理論——
皆在小小李維的心中種下了人類學的種子。作為享譽世界的人類學家,李維史陀卻是無師自通。在索邦大學哲學系的枯燥日子中,他透過自學細讀各大人類學經典,諸如弗雷澤(James Frazer)、泰勒(Edward Tylor)與牟斯(Marcel Mauss)等著作。
-
一次偶然的機緣使李維史陀得以離開巴黎生活,在鄉間山岳的健行過程中,邊推敲著四周的地形樣貌——層巒疊嶂的山谷、石灰岩的側肋、岩面上的鋸齒裂縫。李維史陀將這些地
質運動轉化為其思想路徑,對他而言,真實有事相 (reality)層次亦有需透過分析而得的潛文本(subtext)層次,兩者相互交織且關係複雜,如每次的地貌變形都蘊含著一個地質學的「主意義」(master-meaning),亦如同在社會與經濟現象中尋找馬克思所謂的剩餘價值理論、商品拜物教等學說,抑或是從夢境與歇斯底里探尋佛洛伊德所言的本我自我與超我。地質學、馬克思與佛洛依德便是指引李維史陀一生思想的三大繆思,還被其稱為是他的「三位情婦」。
-

李維史陀早年的巴西紀行,除了決定他終生的事業取向外,更也使其完成了經典之作《憂鬱的熱帶》。歷經一番輾轉抵達巴西後,除了在聖保羅大學教授社會學外,他也深入了諸如卡都尉歐人、波洛洛人以及南比夸拉人的部落中進行一連串田野調查,而這些巴西原住民族的宗教習俗、神話與美學則會跟隨李維史陀一輩子,在日後不斷重回他的作品之中。

巴西紀行十五年後才開始寫作的《憂鬱的熱帶》則是李維史陀反思在這些族群中所截取的文化碎片。對他而言,這些土著即是盧梭筆下的「高貴的野人」(noble savage),他們是處於自然狀態而未被人類社會污染的族群,是被化約為最純粹的人類社會。但書中的悲觀論調也預示著人類社會的未來,苟延於保留地中的原住民族群似乎象徵著全球化的惡夢,建築與文化日漸趨於一尊,許多民族早已面臨窮途末路。這本結合文學與民族誌的「反身性」(reflexive)民族誌先驅也展現出李維史陀的一套思考方式——一種二元對立、
執迷與「倒轉」與「對稱」的幾何學架構。以卡都尉歐人的臉畫與波洛洛人的居住佈局為例,李維史陀發現臉畫的花紋中對稱中有不對稱,軸線兩邊線條、弧線的顛倒對映反映出卡都尉歐人僵化的社會系統,其美學創造是種「社會的幽靈」,乃是在潛意識中表達族群的不安與焦慮。而波洛洛人的居住結構則呈現一種回聲樣式,其中則包含關係仍矛盾的二元及三元社會群體。如同之後《神話學》的論證,《憂鬱的熱帶》暗示各文化之間都有著相互關聯性,既獨特又系統化。
-
在結束巴西的考察之旅後,李維史陀的學術事業與名聲日漸穩定,但他還缺少了理論的組織性原則。在這時,他遇見俄國詩人暨語言學家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雅各布森帶給李維史陀結構語言學的概念:即語言是由一套相互連鎖的元素所構成的形式系統,但字詞的意義不是在字本身,而是其相互關係。因此可以說,語言的根本是一套差異的系統。雅克布森也引介了索敘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這些也都影響了李維史陀,使他將研究的焦點從個別的民族誌上轉移至抽象系統間的比較研究。同時,他也將兩位語言學家的概念拿來處理親屬關係,發現雖然世界各地的婚姻規則千奇百怪,但卻都依循著一種近乎數學般的結構運作著,這份研究最終成為他的論文《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

此書是一部挑戰性相當高的作品。在論文中,李維史陀取徑結構語言學的方法,他以「+」、「 」符號將親屬關係的所有可能排列組合並試圖分析上述的大哉問,最後證成出亂倫禁忌是所有親屬體系的出發點,它使人類受規訓成為被束縛的存有。
-

綜觀李維史陀的研究,會發現他始終關注的一個問題即是「勞作(labor)」,以及所謂的認知上的「修補術(bricolage)」。在李維史陀觀察這些原住民族的過程中,發現到他們對大自然的分類方式使用的是無拘無束、即興的科學思維,李維史陀將這樣的過程以「修補匠(bricoleur)」作為比喻,認為原住民與藝術家一樣,懂得以即興的方式,將手邊各種材料拼接、重組進而解決生活上或美學上的難題。李維史陀將這樣的「修補」概念用於自己的研究方法中,致力探索這些「修補術」或「野性思維」底下的邏輯。同時,他的思考風格也如「修補匠」一般,以漫遊、即興為特色,而非講求效率與絕對的理性。

在行文中雖然再三提到「結構」一詞,但我只字未提常與李維史陀一起提及的結構主義。原因是,李維史陀始終與其漸行漸遠,他不認為結構主義是應當作為一門學派、一種歸屬,更不能奢求它給出真理。反之,結構主義應僅能是種做學問的方式而已。在文章最前面也提到,我在讀時會稍微留意李維史陀的研究方法,會發現雖然他某種程度上有點相對主義,不過其地質學式的思考卻也值得注意。同時,在思考的是「修補匠」的問題,做學術能夠這般即興嗎,又該如何像「修補匠」一樣,去思考甚至去行動?

IG: ycxxii_livres
Medium: ycxxii0723.medium.com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74.28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bobo940308 (111.71.74.28 臺灣), 11/16/2023 23:58:40

chintz11/17 04:48謝謝分享

lionadon11/18 10:42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