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逆思維

看板book標題[心得] 逆思維作者
StarDog
(泥娃娃)
時間推噓 4 推:4 噓:0 →:0

【書名】:逆思維
【作者】:亞當.格蘭特
【譯者】:簡秀如
【出版】:平安文化
#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wco4oss07o001wg9jkc7itv/platforms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是《Think again》,重新思考,
為什麼要重新思考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思考有慣性,喜歡用舒服的方式思考,
很少挑戰固有的信念,
長久下來,就會讓我們越來越來僵化,看不到其他想法的可能性。

科學家
當我們在思考還有談話的時候,我們常會陷入三種心態: 傳教士、檢察官、政治家。
當我們深信不疑的信念處於危險時,我們會進入「 傳教士」模式,
大力宣揚並保護我們的信念。
當我們在別人的論點裡看到瑕疵的時候,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
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
如果我們想要尋求別人認同,就會轉換到「政治家」模式,
大力宣揚自己的對的,攻擊別人是錯的。
當我們進入這三種模式,我們就會盲目的相信自己的觀點,
忙著攻擊別人或爭取支持,以至於根本沒有費心重新思考。

其實還有第四種心態,就是「科學家」。
科學家是怎麼思考的呢?
首先他們提出疑問,接著做出可能的假設,然後做實驗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如果實驗證據不符合假設,就要修正原本的假設。
科學家一直保持開放的心態,他不是去找尋「我是正確的」的理由,
而是搜尋「我哪裡可能出錯」的證據,藉此一點一點的補足一開始假設的不足。
「科學家」心態與其他三種心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面對錯誤的態度。
在「傳教士」模式,承認錯誤代表暴露弱點,
在「檢察官」模式,容許自己被說服就是承認輸了案子,
在「政治家」模式,錯誤是在提供對手攻擊的武器,
但在「科學家」模式中,每一次找到錯誤都是智力的展現,
代表我們找到原本假設的漏洞,每一次錯誤也都能讓我們重新思考,
讓我們離真相又更近一步。

然而當我們察覺自己想法出錯,想法受到挑戰的時候,
我們的心理也會觸發一個反應,感覺攻擊那個想法是在攻擊我這個人,
如果有人說這個想法很笨,就是在說會這麼想的我很笨,
這是因為我們把自我依附在想法上面,
覺得這些信念,意識型態定義了我這個人是誰,
於是我們抗拒去想這些看法可能有誤的可能性,
覺得否定這些看法是否定一部份的自己,
但是「我們是誰」應該是我重視什麼價值,而非我相信什麼看法,
看法一定會隨著社會改變與知識進步而有所不同,
例如過去性別的看法是二元的,但現在我們會說性別是光譜,
對性別的看法不會定義我是誰,
我是否重視「每個性別都應該享有相同的權利」才定義了我是誰。
當我們學會把看法與自我認同分開,
我們會開始享受每次發現「我的想法錯了」的時刻,
因為這代表我又學到了一些東西,我又更新進化了。

如何對談
在社群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社會兩極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不同的意見幾乎沒有辦法好好對話,
只要稍有意見不同,動輒就祭出「取消」的大旗,要讓對方社會性死亡,
例如JK羅琳近幾年就飽受跨性別族群攻擊,
全面抵制她的作品,不管是小說,電影或是遊戲。
很多人討厭社會有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吵吵鬧鬧沒有進展,
然而不同的意見有存在的必要,
就像飛機有兩個螺旋槳,分別往不同的方向旋轉,這是飛機能夠平穩飛行的原理,
我們的看法也是,我們需要不同的反對意見,互相拉扯,彼此檢視,
經過打磨過的想法才有機會起飛。

如果我們註定要跟不同立場的人對話,究竟要怎麼進行呢?
我們很容易認為要說服對方,就是要準備越多的證據越好,
然而事實上當我們提出越多理由,對方看到的往往不是最令他們信服的說法,
反而是讓對方進入「檢察官」模式,努力挑錯,
找到那個較脆弱的理由,而他們可能就以此為由全盤否定我們的整個論點。
而當我們在強調自己立場的時候,
也容易激起對方啟動「傳教士」心態,對自己的立場辯駁,
例如當我們強調自己的觀點更為公平,
對方會覺得你的公平才不是公平,我的公平才是公平,
導致接下來的對談完全沒有交集。

有效的對話不是在拔河,不是你越用力,就能把對方拉到你這邊,
有效的對話更像是跳舞,跳舞需要配合對方的舞步,
有時你進,有時你退,雙方一起完成一場舞。
比起準備自己立場的證據,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找到雙方的共通點,
與其去找對方最薄弱的論點攻擊,不如先看看對方最有力的論點,
因為我們很有可能可以在這個論點上產生連結,
成為我倆的初步共識,在這基礎上展開對話。

社群網路網路的演算法雖然助長了兩極化,但「分類」本來就是我們的天性,
我們會把複雜的事物透過分類簡化,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議題的時候,也很容易簡化成兩種選項,
如果我們只看到二分法版本,會激起我們想要捍衛自己想法的心態,
然而如果我們可以看到多種選項的版本時,
我們就會進入另一種分類模式:找出共通點與非共通點,
當發現原來不同選項也有共通點的時候,
我們就會重新思考,是否對方的觀點並非一無是處。

對話的時候,比起強調自己的立場,不如以提問來表達對於對方想法的好奇,
「你有看到這項提議的優點嗎? 」,
這會讓對方開始像個科學家一樣去檢視其優劣點,
自己去發現可以說服他改變看法的理由,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研究如何刺激更多的球迷進場看球,
實驗結果顯示,產生最大效果的的 email 內容非常簡單,
它只問球迷一個問題: 「你打算出席嗎?」,
這個問題給了球迷自由,提出說服自己出席的原因,就讓出席率提高了 10% ,
因為我們是最懂得如何說服自己的人。

因此當意見分歧的時候,我們的重點是激起對方重新思考的動機,
而不是告訴對方應該怎麼想,
當我們展現出贊同對方部份觀點的時候,也在鼓勵對方這麼做。
當我們提出真誠疑問時,可以激起對方想了解更多的好奇心,
好奇心會帶領他們完成剩下的一切。

感想
「重新思考」的概念很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
因為當我們發現事情跟預期的不同的時候,
我們的直覺常常不是重新思考想法是不是錯了,反而是會加倍付出,
相信努力會帶來改變,
例如政治人物會繼續把人送上戰場,去打一開始就不應該開打的仗,
這是在為我們的信念自圓其說,想要證實過去做的決定是對的。
過去我們崇尚「毅力」,
然而現在我們更需要在「重新思考」與「毅力」之間找到平衡。

書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
當人們不喜歡解決方法的時候,他們就會忽略甚至否認問題的存在,
例如有人討厭極端環保份子的主張,結果就對環保份子提出的地球暖化問題不屑一顧,
這種心態常常會讓我們在面對不同立場的人時無法重新思考,
因為我們根本不把對方提出的問題當一回事,
這樣對話當然不可能進行下去。
面對立場的不同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對方應該怎麼想,
重要的是激起對方重新思考的動機,
才有機會開啟有意義的對話。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6.62.219.225 (美國)
PTT 網址

brella05/24 23:17非常棒

kaihon05/25 06:58感謝分享

HaiirotoAo05/25 20:13重新思考

GameTheory905/26 12:17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