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讀後心得

看板book標題[心得]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讀後心得作者
wackynoteis
(Waki瓦基)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0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讀後心得:科技背後的人性
AI 只是標配,思考才是你的武器

圖文好讀 https://readingoutpost.com/ai-world/

自從我接觸愈多 AI 工具,就愈有這個感觸:「在未來 AI 只會成為標配。」無法駕馭的人,就像電腦時代不會用 Word 的人、網路時代不會用 Google 的人。問題不是「要不要學」或「要學到什麼程度」,而是在 AI「必然」成為標配的前提下,思考如何用 AI「提升工作和生活品質」。

這本書在說什麼?

《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的作者程世嘉(Sega)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念電腦科學,後來進入 Google 當軟體工程師,現在是 AI 公司 iKala 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他專精的是人工智慧領域,結合科技與人文思維,幫助很多企業進行數位轉型。

我在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EP.394」訪談 Sega,透過他豐富的經驗和獨到見解,帶領我們了解 AI 的底層邏輯和未來趨勢,分享 AI 時代的職場生存法則。我們也探討 AI 與人性的關係,強調人文學科和軟實力的重要性,幫助我們在擁抱 AI 的同時,也不忘發揮人類獨特的價值。

AI已經在你我身邊而且持續成長

你可能聽過很多關於 AI 的討論,但還是覺得有點距離感,對吧?其實,AI 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你可以這樣想像「AI 就像是一位擅長模仿人類的學生,不斷學習我們的聽說讀寫能力,並試圖做得更好」。

AI 已經愈來愈融入我們的生活。當你使用 Netflix 追劇時,它會推薦你可能喜歡的影片清單;在網路書店買書時,系統會根據你的喜好推薦相關書籍;甚至當你打電話到銀行客服,回應你的也不一定是真人,而可能是 AI 客服機器人。

那麼,AI 和我們平常使用的其他科技有什麼不同呢?

最主要的差別在於,AI 不只是執行預先設定好的指令,它還具備「學習」和「進化」的能力!

就像人類會從經驗中學習成長,AI 也會不斷從大量的數據中學習,並根據新的資訊調整自己的行為,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強大。

你現在可能還會覺得 AI 在某些地方「有點笨」,但是它的學習速度已經遠超出人類可以預測的範圍,飛快地成長當中。可能今年你覺得它還在嬰兒學步,結果明年他就可以去
打 NBA 了。

舉例來說,好幾年前的 AI 聊天機器人只能根據「預先設定」的指令回答問題,如果你的問題不在資料庫內,它就束手無策了。但是現在的 AI 聊天機器人,例如 ChatGPT 與更多先進的語言模型,能夠理解更複雜的語意,並根據你的問題和對話內容,生成更自然、更流暢的回應。

AI 的發展日新月異,未來將會更深入地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其害怕被 AI 取代,不如把它視為一種強大的工具,學習如何與它共存、合作,才能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

為什麼AI時代反而要更重視人性?

我對 Sega 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做的是 AI,談的是人性」感到十分好奇。為什麼他這個做 AI 的人,卻如此重視人文學科和職場上的軟實力呢?

Sega 表示,其實這跟他從小的成長背景和興趣有關。他一直是個好奇心旺盛的人,喜歡廣泛閱讀、接觸各種新事物,這讓他不被「文組」、「理組」的界線所限制,也讓他深刻體會到,科技的發展到最終還是要回歸人性,為人類服務。就像那句知名的 Slogan: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他認為:「AI 就像水電一樣,是未來社會的基礎建設,應該要人人可用,而不是讓人人都去當工程師。」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技術發展,卻忽略了人文精神和人際互動,最終創造出來的只會是一個冰冷、沒有溫度的世界,那樣的未來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不是嗎?

更何況,AI 時代的工作模式將會產生巨大的變化,許多重複性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這時候,那些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例如創造力、同理心、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等軟實力,將會變得更加重要。

所以,你與其擔心 AI 會搶走你的工作,不如把握機會充實自己,培養那些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不要忘記,AI 只是工具,如何運用它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最終還是掌握在我們人類手中。

圍繞AI創業的最大盲點

最近很多人一頭熱地想投入 AI 領域創業,認為 AI 是未來的趨勢,只要開發出厲害的
AI 技術,就能打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成為下一個獨角獸。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Sega 在書中提醒大家:「不要把 AI 當成一個商業模式,應該要把 AI 當成是一種『加值』的技術。」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

因為他觀察到,很多新創公司過於「迷戀」 AI 技術本身,卻忽略了「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開發出很厲害的 AI 技術,卻發現很難找到實際的應用場景,或者市場根本不願意為此買單。

他強調,應該要先從「解決人類什麼問題」出發,而不是「先有技術再去找問題」。如同前面提到的觀念,要將 AI 當成水電一樣,它是一種基礎設施,可以為許多現有的商業模式帶來「加值」的效果,讓產品和服務變得更強大、更有效率。

他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並沒有急著推出獨立的 AI 產品,而是將 AI 技術整合到現有的產品線中,例如讓 Siri 變得更聰明、更人性化。這樣不只能提升產品價值,更能滿足現有消費者的需求,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如同 Sega 在書中寫道:「不管創業也好、想要創造價值也好,一定要從解決問題本身出發,千萬不要把 AI 本身當成一個商業模式。」切記,不要只是為了 AI 而 AI。

所以,與其絞盡腦汁思考 AI 能創造出什麼全新的商業模式,不如想想看,如何將 AI 技術應用在你已經熟悉的領域,為你的產品和服務帶來加值,這或許才是 AI 時代更務實、也更有效的創業之道。

打造以AI和數位資訊為基礎的團隊

Sega 在《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書中談到很多 iKala 公司的經營故事,最讓我好奇的是這個:整間 200 多人的 AI 公司,只有一位 IT 工程師(許多公司也稱為 MIS工程師)。我想說怎麼可能!?究竟是什麼樣的秘訣,讓他們能如此精簡 IT 人力,還能保持高效運作呢?

其實,答案就藏在 iKala 獨特的公司文化和營運模式中。他們並不像許多傳統企業,將所有與科技相關的工作都交由 IT 部門處理,而是將「資訊透明化」、「流程自動化」和「員工賦能」視為核心價值,從根本上提升公司的數位化程度。

一、資訊透明,溝通零阻礙: 數位資訊就要像陽光、空氣、水一樣自然流動。他們實施高度透明的資訊政策,所有員工都能輕鬆取得所需資料,不必再經歷冗長的申請流程或苦苦等待他人提供。這種做法大幅減少溝通成本和等待時間,更重要的是,讓每個人都能在第一時間掌握資訊,做出最迅速的反應。

二、自動化流程,效率再升級: 推動整個公司積極地將工作流程自動化,並善用各種雲端工具來提升效率。舉例來說,他們利用雲端工具自動生成報表和儀表板,取代傳統的人工處理方式,減少人力成本、降低錯誤率,讓工作流 程更加順暢。

三、員工賦能,人人都能獨當一面:鼓勵員工學習基本的「數位技能」,讓每個人都能具備處理日常工作的能力。他們相信,當員工擁有足夠的數位技能,就能減少對 IT 人員的依賴,更能專注於自身業務,發揮最大潛能。

在AI時代維持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在 AI 發展迅速的時代,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像 iKala 這樣的 AI 公司,在招募人才時,一定非常看重應徵者是否具備 AI 相關的專業技能。但事實上,Sega 更重視的是應徵者的人格特質和軟實力。專業技能固然重要,但是企圖心、成長心態、團隊合作…等特質,卻是 AI 無法取代的。

一、熊熊燃燒的企圖心:他欣賞擁有企圖心的人,對學習和成長充滿渴望,他們會積極尋求機會、挑戰自我、突破現狀,而這些特質正是我們在快速變化的 AI 領域中所需要的。

二、終身學習的成長心態: AI 技術日新月異,昨日的知識可能很快就會過時。因此,他特別看重應徵者是否具備持續學習、適應新知的能力。唯有不斷學習,才能在 AI 時代保持競爭力。

三、團隊合作的溝通能力: 雖然 AI 能夠獨立完成許多工作,但人類的團隊合作依然是創造更大價值的關鍵。他認為一個擁有團隊意識的人,更能夠與他人協作,共同解決問題,為團隊帶來 1+1 大於 2 的成果。

因此,他相信這些人格特質和軟實力,比起 AI 專業技能更能決定一個人在職場上的長期發展。所以,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最新的 AI 技術,不如專注於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協調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精神,這些才是讓你脫穎而出、在 AI 時代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後記:如何透過工具幫自己加值

在讀完《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和訪談完 Sega 之後,我腦中冒出了更多延伸的問題,例如這一個:「在我創造的工作價值當中,有哪些環節能夠用 AI 來幫我『加值』?」。以下是一些我自己的想法,也做為拋磚引玉讓你進一步思考看看。

首先是釐清「自己究竟在創造什麼樣的工作價值」?

以我為例:透過撰寫讀書心得,紀錄當下的人生以及從書中學到的一切;透過訪談作者本人,向他們學習書籍內容與書籍之外的智慧;透過自媒體的管道,傳遞這兩件事情給更多的閱聽者,讓剛好需要這些資源的人有所收穫。

記得,工具只是手段,想要創造什麼價值才是目標。一旦無法想清楚這件事,儘管工具背後的科技有多麼令人目眩神迷,所有的 AI 工具對你來說都只會淪為花拳繡腿。

接著是思考「有哪些環節『無法』透過 AI 加值」?

以我為例,撰寫讀書心得的時候,我最享受的是「絞盡腦汁思考」和「把事情搞懂」的過程。AI 無法取代我的思考,更不應該奪走我享受的思考的過程。所以我不應該、也不會使用 AI「產出」更多的讀書心得,因為這「不會提升」我對於這份工作內容的享受程度。

最後是思考「有哪些環節『可以』透過 AI 加值」?

以我為例,雖然寫筆記和文章時的「思考樂趣」無可取代,但是「準備思考素材」、「查證文獻來源」和「發想舉例與案例」可以被加值。例如我可以用 AI 整理我劃線的書籍重點,呈現成我需要的格式;我可以用 AI 快速查證一些註明不清楚的文獻來源,快速驗證正確性;我可以用 AI 幫我舉一反三,在我粗略想到的舉例上,繼續延伸更多相關(或我壓根不可能想到)的舉例;我可以用 AI 幫我梳理訪談節目的逐字稿,然後再把我個人的觀點和想法補充上去。

還有一些我最近正在實驗的事情。像是透過 NotebookLM 整理我對某個主題寫過的東西,幫我抽取出其中我可能忽略掉的脈絡;透過 Napkin AI 對我寫過的文章或講稿,做出能讓人秒懂又順眼的示意圖;透過 Vizard AI 從一段長影片自動萃取和剪輯出短影片,節省大量成本與時間;透過 Heptabase 最新推出的「洞見產生器」(Insight Generator)功能,快速抓住一段長訪談逐字稿的重點,然後再鎖定重點段落詳細閱讀。

如果是三年前的我,肯定很難想像現在竟然有這些工具,能夠幫我省下大量「我不想花時間做的事情」,直接幫我創造出「足夠理想的成果」,還能讓我更專注在「我想投入和享受的工作內容」。

你呢?你正在或正想創造什麼樣的價值?AI 可以如何幫你加值?

--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一個愛書人的閱讀筆記
Podcast「下一本讀什麼?」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我的說書頻道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124.26 (臺灣)
PTT 網址

skyhawkptt10/03 16:07推薦閱讀本書很多,讓我茅塞頓開之感

skyhawkptt10/03 18:39 觀念

qien10/04 12:11好俗爛又觸的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