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作者
joowei
(瓜g)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1

網誌圖文版:
https://reurl.cc/Ke6YNy

書籍簡介:

為什麼不能一直印鈔票?
英國央行經濟學家用10個日常問題,解答你對經濟現況的疑惑

作者:Rupal Patel, Jack Meaning
推薦指數:☆☆☆☆

前言

身在台灣,即使你不看新聞也會被鋪天蓋地的油電雙漲、高房價、無止盡的通膨訊息給淹沒。對於經濟,大家一直都有一種一知半解但又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可以解決低薪、貧富不均等等問題。雖然這本書沒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但從簡單的個體經濟學講到總體經濟學,並且點出很多人對於現在社會發生的問題做了回應。我認為是一本很適合想要了解各種經濟問題包含供需、邊際效應、通膨的書,那就讓我在這邊對於書中一些我覺得有趣的部分來跟大家分享吧。


供給需求與季芬財

在假設所有人都是理性的情況底下,供給上升而需求不變就會造成價格下降,反之需求上升而供給不變的情況則會產生價格上漲。舉例來說,當年肯爺穿上adidas的ultraboost 1.0時,因為需求突然暴漲但供給受到限制的情況,市場上的炒價甚至有翻倍的情況。但情況移到現在,ultraboost的供給不再受到限制了,需求也可能沒有當初那麼強勁,走近adidas的店面都還有機會買到8折的ultraboost,甚至當你去outlet都還有機會買到對折的鞋子。然而以上都是很直覺好理解的部分。

什麼是季芬財?它是指當商品價格上升反而造成更多人去購買的物品。經濟學家羅伯特.季芬發現,當麵包上漲時,購買麵包的需求變多了。原因是,當一戶家庭所得有限時,他們規劃購買食物的預算會因為最基本需求的麵包上漲而限縮了,原本可以拿去買較為昂貴的肉類的預算被迫因為還是要填飽家人肚子而選擇買更多麵包來解決。當然,有關季芬財的正反兩面文章很多,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理論。我在跟我家人談論這個東西的時候,對方提出,那這是不是也能反應到雙北市的房價呢?仔細想想滿有趣的,當雙北房市都在漲的情況,買新北的人卻好像越來越多,因為他們無法購買台北市的房子而被迫選擇新北市。當新北的需求不斷提高,是否也會到達一個點而轉移到桃園、宜蘭、基隆?還是就會開始反轉而造成房市崩跌呢?


壟斷與專利

專利權對你來說是否應該存在?這世界上真的有原創這種東西嗎?我們常常看到幾個美國知名科技大廠如Google、Apple、Amazon等等在那邊相互提告對方侵害專利,而我從小算是被教育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因此我認為專利是很重要的東西,不可以抹滅。但是我們反過來看一下壟斷,大家對於壟斷企業有什麼想法?古板?沒創新?不利於公平正義的發展?以台灣而言台電、台灣高鐵這些都算是壟斷型的企業,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壟斷跟專利其實是很像的東西呢?

以自由主義為根基做發想的人一定堅決反對壟斷跟專利的存在,因為一個完全自由競爭的社會才能激發創新進而讓市場自然淘汰不適合的企業或產品。但專利跟壟斷的存在有點像是利用另一種方式來刺激需要「大量投入成本」的產品進行創新。舉例來說,若藥廠沒有辦法在它研發出新藥之後獲得專利,那它幹嘛投入上億的成本來進行研發?以台北市的公車來說好了,雖然目前有十幾家公司分別營運不同的路線,乍看之下他們是自由競爭的狀態,但他們營運的優劣也會影響到他們可能可以獲得的路線,也就是廣義的「專利」。所以對我來說,專利跟壟斷雖然並非自由主義所追求的,但卻是能夠刺激市場進步的方法之一。


M型社會

M型社會是經濟快速發展不可避免的結果。然而不可諱言的是大家確實是越來越有錢,只是最有錢的那一群成長的速率卻是其他人的好幾百倍。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拿農業轉工業的情況來說好了,首先因為技術的進步導致效率的提升,工廠老闆發現不需要請太多人、甚至只需要請郊區來的廉價勞工就能做到比以前更好更快的結果。結果導致部分的城市工人失業,郊區來的勞工薪資雖然提升了,但賺更多的卻是工廠老闆。要解決這樣的不平等除了失業的工人要做職能上的轉型並提升自己的技術,老闆們也要適時的加薪來回饋給他的員工。但現實卻是,中年以上失業的員工要轉型的難度很高,除了有年輕的新血跟他搶飯碗之外,自己有沒有辦法成功轉型也是一個問題。而老闆們願不願意加薪,加薪的幅度合不合理就又完全是另一個議題了,畢竟誰會嫌自己賺的錢多呢?

我認為這多少間接的解釋了為何現今社會有那麼多躺平族。在了解到身為勞方的命運之後,發現幾萬個人甚至是幾十萬個人當中只會有少數幾個人有辦法靠薪水反轉命運,那他要那麼努力幹嘛?這裡也不是要一竿子打翻一船老闆,畢竟老闆也在賺錢,誰都想能多賺一些是一些。這裡只是想說,努力不一定有用,但不努力一定沒用,即使你身為勞方的命運無法被改變,那就想辦法成為資方眼中不可或缺的勞方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吧!

到底什麼是通膨?

通膨到底是什麼?一堆新聞媒體很愛告訴大家現在通貨膨脹很兇,但拿的例子卻讓人啼笑皆非。簡單來說,通貨膨脹對於每個國家的計算方法不太一樣,但廣義來說就是去計算大家一般購物會買的物品,然後去看這些物品佔的權重並計算他在之後漲了多少。舉例來說,台灣人平常買的東西可能包含米飯、交通票券、手搖杯、水電費、房租等等,假設去年這些平均每人每年花費20萬,而今年漲到22萬,則通膨來到了10%,而每樣物品的漲幅可能不盡相同。

那通膨為何會發生呢?主要分成兩個主因,一是因為成本的提高所造成的,二是因為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所造成的。首先我們先講成本提高的原因,第一個可能是原物料價格的上漲,包含石油、天然氣或鋼鐵,舉例來說,石油輸出國可以因為各種原因提高石油的價格進而影響全世界;第二是匯率的變動,匯率的變動會造成進口的成本有所變動,舉例來說當我們兌美元的匯率貶值時,進口肉類的成本就會漲;第三可能是薪資的成長,但這個前提是你薪資的成長並沒有造成公司績效的成長,此時你薪資成長的成本就有可能會被轉嫁到消費者;最後一個就是稅收了。

另一個需求增加很著名的理論跟貨幣主義有關,首先導致大家需求提高的理由很多,但想像一下,若貨幣總量不變的話,價格要怎麼上漲?因此就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同樣的錢能買到的東西變少了,二是貨幣總量增加導致產品價格的提升。

了解了可能造成通膨的原因之後,為什麼適度的通膨對國家來說是健康的呢?我覺得本書講的論點當中我比較能接受的是通膨能刺激消費,進而提升整體的經濟規模。想像一下一個沒有通貨膨脹的世界,你知道你今天的錢跟明天的錢能買到的東西是一樣的,而銀行存款又有利息可拿,那你為何要花錢呢?當你不願意花錢,企業生產東西的意願降低,如此的循環下去就會造成緊縮而影響整體經濟。當然通膨不能瘋狂無限亂漲,而是適度的才能讓消費者了解刺激經濟的重要性。


銀行的存在

我有個好朋友在知名的國際銀行工作,有一天我跟他說,銀行除了吸我們消費者的血之外還會幹嘛?我知道這麼說很以偏概全,不過我相信一定有部分的人認同我的說法。原因是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瑞士銀行信貸風暴,以及所謂的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的理論,這些都間接的造成消費者對銀行的不信任。但我這裡並不想談論這些,我想討論的是銀行放貸以及英格蘭銀行的中央銀行政策。中央銀行願做其他銀行的後盾,前提是,當信用狀況不好時,銀行放貸意願低,他們所持有的成本可以較低。反之當信用狀況好時,銀行放貸意願高,他們所持有的成本也相對要提高。藉由這樣調整持有成本的制度來避免當所放出的貸款無法還清而無法提供資金周轉的情況,而放貸之所以有其必要是因為,舉個例來說,當你要開一家咖啡廳當老闆時,你沒有足夠資金進貨、租店等,你想跟身邊親戚朋友借錢卻發現籌不到足夠金額,這時候借貸的重要性就來了,銀行存在的目的就是當一個大家能信賴的週轉中樞,並刺激整體市場經濟的週轉,或許銀行的確就是在吸收大家的利息,賺大家手續費,但要維持一個健全資金周轉的社會,銀行確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4.157.179 (臺灣)
PTT 網址

RLH04/15 17:37QE就一直印鈔票 哪有不能

Terahara04/15 20:21讀過這本書,內容真的還好。有一章節講GBP/USD甚至有誤

kevinapo04/15 23:10簡直是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