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問題] 處理孩子情緒的書

看板book標題Re: [問題] 處理孩子情緒的書作者
suction
(suctionunit)
時間推噓 5 推:5 噓:0 →:0

※ 引述《sleephead (凸槌是我的天賦)》之銘言:
: 版友們好,想請你們推薦關於處理孩子情緒的書。
: 我沒有小孩,但是我姐有生。
: 和小孩玩耍時很愉快,
: 但是當孩子在鬧,或是歡(台語),或是出現壞情緒時,
: 我只覺得厭煩和冷漠,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也不想處理,
: 就放著不管。
: 對於其他能有耐心處理孩子情緒的人,
: 我總覺得他們很溫柔很厲害。
: 我小時候如果有類似情形,
: 只會被我爸罵,反嘴後就會被打,
: 被打了後就會哭,
: 哭了之後就會被打更多下,
: 直到忍住不哭出聲。
: 想想我父母也沒啥處理這樣狀況的能力,
: 當我看了岡田尊司的"孤獨的冷漠"時,裡面的描述幾乎和我一樣。
: "孩子開心歡笑的時候他們固然有所反應,當孩子哭鬧耍賴時,他們的反應卻很淡漠。": "面對他人痛苦時,缺乏同理心的逃避型無法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著想,多半顯得冷淡: 或漠不關心,甚至憤怒,煩躁或憐憫。這裡的憐憫也不是出於同理心的對等情感,而是帶: 有瞧不起弱勢者的上對下態度。"
: 老實說,身為一個逃避型依戀(測驗結果確定)的人,
: 我也希望能成為更坦率或更柔軟的人,
: 最近也在看相關書籍,
: 我希望至少能從練習回應孩子的情緒開始,
: 但又不太知道該如何處理。
: 希望版友能推薦關於處理孩子情緒的書。感謝大家看到這裡。
: (究竟問題是在處理孩子的情緒還是在處理自己的逃避型依戀? 囧)
: (岡田尊司的兩本關於依戀的書我都有買。)

我被錯誤教養方式養大,自覺自己有一些陰影,看教養書對我來說滿療
癒的。

雖然我近年沒有長時間接觸親戚孩子的經驗,但以父母角度的話,我會
想推薦《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下文有提到的書名我都很推薦,心得可以去babymother版搜尋,供您參
考囉。


以下是以父母角度寫的讀冊感想--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心靈工坊文化

這已經是我看過第N本強調不要處罰的書,本書連暫時隔離都禁止。
作者認為, #處罰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必須靠外力控制才能符合期待,會讓孩子不相信父母是真心為他好,並且每一次的處罰都是親子連結的斷裂。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才能讓孩子願意主動配合父母。

聽起來非常打高空,但其實裡面有非常多實際的做法,甚至提供跟孩子玩樂以解決焦慮的方法。

在我的生活經驗中,作者說的是真的,靠處罰沒辦法養成主動配合的孩子,即使表面服從,也許可能只是因為現在要靠父母才能生存。原生家庭關係差的人應該都有經驗,發現自己其實可以不靠家長時就迫不及待想逃走吧?激烈一點的就去住網友家,和緩一點的,大學志願就填外地,然後從此住外面。

那為什麼有些父母無法不處罰呢?除了情緒失控的狀況外,還有一種父母是標榜處罰要跟孩子解釋,跟孩子說處罰是為了他好的冷靜處罰型父母,他們真的認為這樣做有效嗎?真的有效那打一次就好了為什麼需要變成日常?也許這是他們唯一的管教工具,他們 #害怕自己不處罰就沒有其他招來管教孩子。

所以到底不罵不處罰,要怎麼讓幼兒自己願意守規矩?
長大不會過度依賴同儕或3C,還願意跟父母說心事?

本書有三個核心概念
1.(父母的)自我調整
2.培育連結
3.教導而非控制
以核心概念為本,提供很多實際做法的來幫助父母達成教養目標。

1.(父母的) 自我調整
有看過邊打小孩,邊罵孩子為什麼要打人的荒謬情境嗎?
當我們自己氣起來口不擇言時,請不要期待小孩學會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因此,父母的自我調整很重要,因為父母就是小孩的榜樣,希望小孩在情緒上來時如何處理,父母要先做給孩子看。

舉一個我們家的例子--
我真的受不了的時候會在崩潰之前把自己關在廁所(我家唯一能鎖的空間)冷靜,最常發生的時間點就是吃飯時,所以在孩子比較難搞的那陣子,我常帶著碗躲進廁所。

某天孩子在吃麵包的時候,跟我們一言不合,就帶著他的麵包把自己鎖在廁所,叫我們不要進去。

其實我不認為這是值得推薦的情緒處理方式,只是慶幸自己生氣的時候不是打罵,否則他學到的做法會更糟。

在這一章,作者提供了花式做法供家長參考如何處理(非壓抑)情緒,因為其他書籍也有類似的內容,本書此章節像是「爸媽如何消化自己的情緒」的總整理,對我來說這些方法我都看過了,沒什麼新意,不過我已經有方法了還是會暴走,那關鍵應該不是方法,而是家長的意識跟決心吧?

2. 培育連結
作者認為,小孩能發自內心配合父母的理由,就是他信任父母、相信父母為他好(一邊打一邊說為他好只會讓小孩錯亂),所以父母對孩子有影響力。

所以,平常的時候每天給小孩精心時刻,全神關注小孩;在小孩失控的時候,建立連結
,說簡單一點就是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愛、被理解。

唯有在感到安全與被愛的時候,才能自發地去達到家長期待的行為。

3. 教導而非控制
情緒教導之所以很重要,是因為這是解決問題的基礎,不然遇到狀況光是崩潰或生氣,就沒有思考解決問題的餘裕,作者說,管理情緒的能力會直接影響生活品質。

因此,此篇提供建議,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覺察、辨識情緒,並親身示範情緒的處理。書中的建議比較詳細,我自己用類似方法覺得有效,我會在自己並不是真的很氣的狀況下跟孩子一起練習,比如說,小孩用書打我,我請他道歉他不要,我就說好吧(有點悶但是
也沒多說什麼)後來也是繼續陪小孩,到了睡前他問「你敢閣有受氣?(你還生氣嗎?)」我回他「無矣,受氣啥物?你用冊共我拍e5代誌?(沒有啊生什麼氣?是在說用書打我的事情嗎?) 」他說「著。(對。)」

我就跟他說「我彼陣是有一點仔受氣啦,但是我喘大氣喘大氣,就無受氣矣。(我那時是有一點生氣啦,不過後來深呼吸深呼吸就不氣了。)」 他問為什麼不氣了,我說「我相信你知影按呢毋著,嘛相信你後擺會避免矣!(我相信你知道這樣做是錯的,所以你以後也會避免啊!)」他就有點害羞的點頭。

這邊也很推薦去看阿德勒的鼓勵方法,我相信孩子可以控制自己,所以我也不用有太大的反應,事實上,他上次動手是什麼時候我已經忘了,表示他大部分時間是真的可以控制自己的。

此篇也強調同理心的重要性,此書是把重點放在父母若能同理孩子,孩子比較有可能學會同理他人。《孩子的第二天性》也強調同理心,這是發展自我調整能力的基本,這本書我也有寫過心得。

精熟教導
本書中提到孩子的需求中,包含精熟的技巧、自發地影響世界以及做出貢獻,這跟阿德勒的「社會情懷」很像,人基本上都希望自己是有用的,對社會有影響力的,因此,最後這章也提供建議,父母如何幫助小孩自我實現、發揮潛能。

之所以放在最後面,我想是因為要做到這一步,前面章節的努力都無法迴避,也就是說,我們如果不能做一個能自我調整的大人,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處罰的就是有條件的愛,孩子做到,父母才愛) 就很難從父母的角色進行精熟教導。

作者在方法中一直不斷提到的是「鼓勵」,如前面所以講的,我自己也非常認同鼓勵對孩子的正面影響,這篇推薦大家看《看見孩子的亮點》瞭解阿德勒鼓勵原則。

這本書重點太多無法一一分享,大家可以把本書當做一個親子關係的check list,本書教家長怎麼辨識孩子的狀況,以及各種狀況的建議作法,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認為我們根本不需要去解決事情的起源,只要自我調整當一個平靜的父母、注意跟孩子的連結、身教讓孩子理解怎麼處理情緒,孩子就能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看完還有疑惑,真的可以不處罰嗎?也許再想想自己教養的目標,是希望孩子學會不違背父母,還是希望孩子能自律能獨立,怎麼選擇就很明確了。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33.216 (臺灣)
PTT 網址

RustyNailX05/23 02:12謝謝您的分享!好棒的心得!

legendrl05/23 11:31推心得

Dolce05/23 14:14謝謝分享,很棒的心得

neckerchief05/23 14:56感謝分享!

hsiflow05/23 17:40謝謝分享~跟《你希望父母會讀過的書》說的方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