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戰爭的滋味
網誌好讀版:https://yodalee.me/2021/11/tasteofwar/
書名 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書名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作者 Lizzie Collingham
譯者 張馨方
出版商 麥田出版
出版日 2021-01-28
ISBN 9789863448457
----
udn 導讀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5321955
我是看了 udn 的導讀後決定要購入,買來厚厚一大本,花了大概兩個月看完吧。
全書 750 頁,有 165 頁寫滿了參考書目,對作者研究整理的工夫致上最高的敬意。
這本書是從<食物>的角度切入來看二戰,和一般普羅大眾常見的二戰角度略有不同
以下我列出幾本我覺得和這本書略有相關的書籍:
書名 未竟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
原書名 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作者 John Darwin
譯者 黃中憲
出版商 麥田出版
出版日 2015-01-08
ISBN 9789863441854
戰爭的滋味首章解釋的德國開戰緣由,與本書有部分些許相關
但這本書我個人不是很推,看完我覺得沒學到什麼。
書名 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
原書名 Black Earth: The Holocaust as History and Warning
作者 Timothy Snyder
譯者 陳柏旭
出版商 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 2018-06-08
ISBN 9789570851236
和戰爭的滋味在德國/東歐的章節有類似內容,在動機的部分和戰爭的滋味首節相似。
相關電影包括:
* 波蘭:戰地琴人
* 日本: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
* 英國:模仿遊戲
應該還有一些俄國(列寧格勒圍城戰)的電影有類似的片段才對。
----
食物對人有多重要應該是不需贅述的,俗語人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全部都跟食物有關,甚至你還依稀分得出重要性的排序:
* 少了茶大概不會怎麼樣,畢竟那只是生活裡的調劑。
* 少了鹽醬醋這些調味料呢?首先是食物會變得索然無味
平常的食物容易入口是因為我們有充足的調理,食物短缺之下調味品、副食品
都會更難入手。更嚴重的是,副食品如蔬菜水果裡面其實含有許多人類必須的營養素
避免人罹患腳氣病、壞血症的營養不良的疾病
在肉蛋缺乏的情況下,發酵調味料如味噌也能提供不少必要蛋白質。
* 油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事實上人類很難光靠碳水化合物滿足身體的能量需求
油脂和蛋白質也能帶來令人滿足的飽足感,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要是晚上肚子餓了,有時候會偷偷去冰箱,拿一片片裝的起司出來吃
最近我又試了一次,一片起司跟一杯牛奶
如果是在家工作可以撐一整個早上,那個飽足感真不是蓋的。
* 泛指主食類的米,是食物的最底線,連最基本的熱量都無法滿足
人體會被逼迫<消化>自己身體來補足所需的能量,
也因此戰時各國,主要的食物都只剩下這類主食:米、麥、馬鈴薯、還有更多的馬鈴薯。
飢荒/Famine 這個字跟人類歷史是密不可分的
儘管常說人不呼吸三分鐘會死、不喝水三天會死、不吃飯三個月會死,
但真正因為窒息和渴死的人其實不多
畢竟沒事不會突然吸不到空氣,再怎麼乾旱多少還是找得到水喝。
食物就不然了,它不是一個隨處可得的東西,種菜要數星期才能收獲
馬鈴薯也要數月才能採收,提供熱量的食物又多是種子部位,
吃光了連下一季的食物都種不出來。
因為食物保存技術的限制、遠程貿易的限制、缺乏人工肥料、防病蟲害的化工藥品等等
古代對於食物的生產與分配的能力遠不及現代社會,這是真正如字面的看天吃飯
如果發生水患、旱災,很容易在接下來幾年面臨飢荒的威脅,
自古以來無數的飢荒曾經席捲各個文明,
無數的王國曾因為飢荒引起的民變而倒下。
----
這本書聚焦在二戰時,參戰中的各國如何因應戰爭帶來的食物短缺
以及想方設法餵飽國民
開戰無可避免的會對生產的人力與機械、運輸與分配造成打擊
如何確保食物的生產、進口、分配就成了大問題;
畢竟士兵上戰場是<人被殺就會死>,但缺食物的話連殺都不用,什麼都不做就會死。
全書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1. 德國與日本如何為了應對國內糧食的困境,決定進佔東歐與滿洲。
2. 概論參戰各國及各地區因為戰爭的政策。
3. 參戰各國在戰時,實際的國民生活狀況。
4. 戰後對各國帶來的影響。
第一部分和大英帝國的海洋貿易有關,英國佔盡了海外的殖民地與控制貿易路線
等於掐死德國進口食物的生命線,讓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嚴重缺糧
最終導致德國投降,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希特勒決定不再重蹈覆轍
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將東歐變身為德國的糧倉;
日本則是國內的農村的貧困問題,起念進展滿洲與東亞
將農民輸出到東亞來改善國內的糧荒問題。
在第二章,作者用由奢入儉的方式,用各參戰國的糧食狀況進行排序
由上而下分別是美國-英國-德國-蘇聯-日本-中國。
第三章則是反過來,由日本-蘇聯-德國-英國-美國的順序
再次重溫各國領導下的人民如何生活(或生存)。
這裡面只有美國能夠達到糧食充足、幾乎完全的自由市場
英國透過糧食配給,堪堪讓國人都勉強不致挨餓
德國同樣實施配給,但配給量略顯不足
蘇聯食物不足以致必須犧牲部分農村人口和前線住民
日本和中國則是更加不足,在佔領區和國內都發生過嚴重飢荒。
從本書可知美國(其實應該還要加上加拿大)不只是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甚至還是民主國家的農場,英國、蘇聯、還有當時的重慶政府,
都是大力依賴美國透過租借法案提供的裝備和糧食,才能撐過戰爭
並利用糧食和裝備壓倒德國政府。
由於軍事行動和農業現代化兩者會相互競爭資源,例如:
* 人力:抓去當兵或留下來務農
* 機械:製造裝備或農用機具
* 化工:製造肥料或炸藥(兩者都需要氮的產製品)
受惠於強大的工業產能,美國不但能生產大批軍火,還能同時完全農業的現代化
大幅提升食物的產能,書中提及的生產數字真的會讓人目瞪口呆
光美國食物的零頭就能完全滿足英國配給所需。
另一方面,英國沒有美國這般強大的資源,則是靠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補足所需的食物
讓紐澳多生產肉類、從冰島進口魚肉補充蛋白質,
儘管大西洋航線的損失在 1941 年達到高峰,在國內利用嚴謹的配給制度
還是能儘可能公平的把食物送到每個人的手上,讓人民不致於挨餓。
但在殖民地的人就沒那麼好運了,若是殖民政府願意加強管制,推行有效的分配制度
還能儘量避免飢荒的發生
但在印度、孟加拉與東非等地,最終都發生嚴重的飢荒
其部分後果包括殖民政府失去人民信任,間接在戰後導致大英帝國的終結。
類似於英國與殖民地的關係,德國則是把飢餓輸出到東歐和西歐的佔領區
甚為可惜的點在於,德國對佔領區採行強制徵收、以及強制移入德國農民的方式,
激進的政策反而無法將東歐轉化成帝國的糧倉;
基於意識型態,德國也無法好好善待來自東歐的廉價勞力,
反而採取類似集中營的殺雞取卵政策
在缺乏長遠規劃之下,食物短缺打擊到德國的工業生產,最終輸掉戰爭。
東歐和蘇聯受到德國的攻擊,國內糧食的狀況又更為糟糕
著名的列寧格勒圍城戰就導致數以萬計的平民因飢荒而死。
令人讚嘆的是,人類 - 或者說所有的動物 - 在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之後
對於缺乏食物的承受力其實遠比一般人想像得還要強大
蘇聯早些年挺過了農場集體化造成的飢荒之後
在二戰時早已練就一身本領,能從松針煮湯攝取維生素 C
採集蝸牛、野菜等來獲取最低限度的能量。
但也是因為讓人餓死的速度實在太慢,才導致德國直接採行屠殺的方式來大規模消滅人口
最後則是日本,受到美國海軍的全面封鎖
日本在戰爭末期海島上的部隊、戰俘、國內各大城市都遭遇嚴重的缺糧,
部隊則因軍方沒有制定(或制定了卻辦不到)運補的計劃,必須就地生產糧食
或寄望攻陷敵運基地之後能獲得敵軍的戰利品; 如此樂觀的計劃當然不可能達成;
最終無論是新幾內亞、緬甸,缺糧都嚴重打擊日本的戰鬥意志
國內也在飢荒的邊緣宣布投降。
我們常有一種刻板印象,是整個德國在希特勒的高聲一呼之下,全面轉型為戰爭機器
全民一心貢獻心力為國效力
或是美國在珍珠港事變之後鄉民魂爆發,非得手撕德國日本外送民主才肯罷休。
看完本書發覺這兩種印象都不太正確,希特勒即便是一黨專政
在治理國家上仍然是德國政府的科層制,隨著戰事的進行與配給食物漸漸減少
德國人民也開始想方設法到鄉村取得食物,或者透過駐在法國等地的部隊<寄送>食物回家
無論怎麼說這都和所謂的戰爭機器相差甚遠吧。
美國則是面臨國內參戰意願低落的問題,歐洲戰場跟美國根本沒什麼關係
為什麼要為了支援遠在天邊的英國、蘇聯,反而讓美國實行配給制度呢?
鄉民魂爆發歸爆發,為了戰爭打擾我生活就不行,
也因此在支援英國的物資上面,要三催四請才達到配額也是常有的事。
----
在第四章,作者則討論了戰後世界的糧食概況,二戰一方面造成嚴重的破壞
另一方面也帶來許多進步的變革。
凡舉農業的機械化、肥料與農藥的使用、育種技術、工業化飼養動物、食物冷藏加工
奶粉等長期保存技術、加工食品口味的改良,都是二戰帶來的變革
透過這些進步,歐美在戰後完成農業現代化並解決了食物不足的問題。
戰時的英國政策顯示出,透過政府的力量來確保國民都能取得保護性食物
如奶類、蔬菜、水果,能夠有效改善國民健康、減少兒童死亡率、孕婦死亡率
這一套政策在戰後獲得多數國家的採用,政府給予農業適度支持,
以合理價格收購農產品、在食物內添加必要營養素,調控市場的食物價格
讓多數國民不但吃得夠、也要吃得夠營養
即使在二戰過後 70 多年,我們仍然恩澤於二戰帶來的這些變革。
----
這是一本看了會有許多收獲的書,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是對中國部分的描述偏少
可能是受限於史料,整體著重在美英德俄日五個國家,
把中國的章節抽掉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我特別推薦在吃飯的時候搭配這本書,會突然覺得自己能吃著如此美味的食物
還能吃到飽,已經是無比幸運的事了。
--
謝謝分享
看完分享都想買來看了
感謝推薦列入待讀清單
謝謝分享
感謝分享
這本看完之後真的該好好珍惜食物
!!!
感謝分享!之前已買這本還沒看XD
12/02 09:36
感謝分享
27
[心得] 吃佛【書名】:吃佛 【作者】:芭芭拉.德米克 【譯者】:洪慧芳 【出版】:麥田 —————————————————————11
[心得]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可惡標題太長竟然打不進去 網誌好讀版: 書名 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原書名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作者 鄭維中7
[心得] 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網誌好讀版: 書名 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原書名 UNTIL PROVEN SAF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Quarantine 作者 Geoff Manaugh, Nicola Twilley 譯者 涂瑋瑛、蕭永群6
Re: [提問] 求有關F-4幽靈的相關資料書籍如果要研究幽靈的戰史,那麼,越戰是不可或缺的,而這一本絕對是必須的, Clashes: Air Combat over North Vietnam 1965-1972 這一本是Flak過去在尖端上連載的鋁與血的教訓的一大來源。 如果是各自軍種的越戰史,或者像是伊朗或以色列的部分,Osprey的很多了,像是 Combat Aircraft 或Duel系列。最近Osprey的實體和電子書都在打折,不過電子書還是比6
[心得] 戰爭的滋味書版的閱讀心得,算是相關也轉過來讓大家參考一下 網誌好讀版: 書名 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原書名 Taste of War: World War II and the Battle for Food 作者 Lizzie Collingham5
[心得] 被隱藏的帝國網誌好讀版: 書名 被隱藏的帝國:一部發生於「美國」之外,被忽略的美國史 原書名 How to Hide an Empire: A History of the Greater United States 作者 Daniel Immerwahr4
[閒聊] 書單(一戰至二戰間,海軍為主)思考了一下,2023的新年,除了寫幾篇文章還能做些甚麼。 突然想到上次分享書單是2年多前的事了,回顧當年的文章,排版亂七八糟,趁此機會重 新整理並新增部分書籍。 此外這次不只是二戰的,其他時期的也會加減放,不過還是以戰間期到二戰為主,畢竟我 主要就看這時間段的資料而已。2
[問卦] 我國APA文獻引註是邏輯休克很久了?常年,中文格式作者和年月間都缺了句號。 參考文獻最簡單的格式的中英範例是: Smith, Z. (2009). *Book title*. Publisher. 作者(年月)。**書名**(版別)。出版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