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科幻毒瘤 2022 不分類選書

看板book標題[心得] 科幻毒瘤 2022 不分類選書作者
DaNee
(科幻毒瘤讀留獨流)
時間推噓18 推:18 噓:0 →:0

單純科幻奇幻小說推薦請詳見
https://danjalin.blogspot.com/2022/12/2022.html

規則很簡單:
a. 我在 2022 年讀完主觀認定想推的書(所以沒有《尤比克》)
b. 臺灣出版圖書
c. 按讀完時間排序


1. Christian Grataloup,《全圖解一張地圖秒懂世界史》

這一本嚴格說起來不能單獨拿來看,除非只是要看個梗概;最好的閱讀方式是搭配世界史相關著作(e.g. 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或是阿姨的民族發明學講稿)找到相對應甚至前後期的區域地圖逐一比對研讀。內容大致上以十五世紀為界,近現代的圖放得多一點,然後重歐輕亞在所難免。然後大概是法國貨,所以看著看著怎麼法國主題地圖連來好幾張也別太意外。

當然有了概念以後看梗概複習也很不錯。我個人滿喜歡那種為了凸顯表達主題而特別「形變」的世界大圖,可以一眼看出傳統地圖無法表達的內涵。兩次世界大戰的概略圖也有,這部分就沒辦法跟真正的戰史著作相比,不過看完以後唬唬非菁英高中以下的師生應該還不至於穿幫。

其實本書各圖還附有線上版本可供下載,原本以為會是最大的附加賣點,然而居然只有法文版,就只能殘念了嘎~~~好歹出個英文的吧~~~


2. Daniel E. Lieberman,《天生不愛動》

演化的角度探究人類為何發展出不愛動的心理與提升耗能效率的身體,偏偏科技發展速度遠超過演化,因此原本可以透過捕獵採集等日常活動達到能量輸出入平衡的肉體就成為只吃不動的肥宅,進而強化全書訴求讀者還是得去運動的說服力。

所以就算是像我這種冥頑不靈,堅決四體不動的肥宅,這下子也了解到久坐與少睡的危害,不得不有所行動(但叫我去跑步還是免談)。

其實最好看的還是做為佐證資料,專講運動生理學的第二、三部,大概是讀的時候比較沒有罪惡感吧。


3. Andy Weir,《極限返航》

或許要當上廿一世紀最好的 first contact 作品仍有疑義(畢竟有 Peter Watts 的
Blindsight),起碼本書已經夠格繼承 Stanley G. Weinbaum "A Martian Odyssey" 和Murray Leinster "First Contact",成為次文類主題的代表作,而且更難得的是,儘管調出來的是當代科幻的味道,本質上它還是反映出(前)黃金時代的科學樂觀主義精神。

所以就算過程萬般艱辛險阻,沒有什麼是科學+工程無法解決的困難,而且全都在中學理科背景知識就能理解的範疇;出發前的副線也是一發現末日危機,全地球萬邦就立刻整併在 technocracy 體制之下,起碼檯面上都完全配合,實在太方便,也太復古。

或許這就是部分人士心目中好科幻該有的樣貌。它的確夠好,也確實能塑造出科幻的正面形象,只是現在的科幻讀者往往看過、經歷過更多,沉浸在本書之中或許終究還是應驗「科幻是一種逃避文學」的說法。


4. David Mitchell,《烏托邦大道》

Mitchell 宇宙的 1967~1968 年,英倫搖滾樂團「烏托邦大道」成軍緣起到因故散夥的全紀錄。

三個背景迥異但各有天賦的音樂創作者加上相對「平凡」只能算配角的鼓手(為什麼
sidekick 總是鼓手?不過作者起碼在中間給他短暫扛一段劇情主線)的組合,加上多年以後後記中的修復與重製(甚至包括與經紀人 4+1 的情誼和樂團解散緣由),總令人聯想到某英倫天團。Mitchell 也老實不客氣地在前期展現樂評功力,假主角眾人之口表達對該團某經典專輯的讚嘆。

鼓手以外的三名團員剛好分攤作者想融入的各種主題。鍵盤手:女性從業非花瓶、情史從傻傻被騙→拉子/酷兒;貝斯手:家暴小孩的親子關係→專扛嗑藥、吸毒、性關係紊亂等
負面因素;媲美吉他眾神,卻是荷蘭航運大亨私生子的吉他手,主扛文藝形而上面向,又因為精神疾病與 Mitchell 宇宙的幽靈糾纏不清,從而擔起全書唯一超現實的橋段。

所以某種層面來看,整部作品其實也是團員四人的成長小說,而且成長的經歷完全呈現在創作曲目當中,不愧如封面所述「用文字探索音樂奧祕」。只不過當他們彼此互助,逐步克服人生種種困難,當一切開始步上軌道的時候,故事也戛然而止。

譯者和編輯算是很用心地盡量挖出故事中夾雜的 Mitchell 宇宙內容,但真要探索彼此之間的互文關係,就得把全作品再梭過一輪,我已經老了,沒那種精力再折騰,這種事就留給鐵粉做吧。


5. 王羅蜜多,《地獄谷》

有時想想,當代臺語文小說要彰顯什麼樣的特質?王羅蜜多應該帶給讀者很不錯的解答:基於鄉土的平凡小故事書寫(就算是噍吧哖這般大事也刻意從小處入手),人親土親之餘,重點就在道地臺語文的完全展現。

於是,閱讀的過程就不再只是看字讀故事,而是不由自主地出聲誦唸,越唸越能融入全臺語立體聲的情境氛圍,普通的故事劇情也馬上栩栩如生起來。這種感覺絕非華文書寫的臺灣鄉土文學創作可以比擬。

九篇短篇小說的確各佔勝場。以四篇地方政客的嘴臉行狀做為開端,尤以同名短篇講「固票選議長」過程特別令人拍案叫絕;第四篇〈喙瀾〉以小說完成度而言並不完美,但情意真摯。

噍吧哖兩篇個人特別喜歡〈雙眼〉(鐧眼同音),透過歷史尋根表達對昔日英雄的孺慕之情,並見證當年犧牲仍舊澤被蒼生。後三篇與極短篇雖然略遜,也絕對值得一讀。卷首胡長松序文的賞析寫得很精闢(他自己的小說卻......),我就不敢掠美了。


6. Arkady Martine,《名為和平的荒蕪》

這一集彷彿就是要打我臉來著,就太空歌劇而言,我提到上一集讀起來較為缺乏實感的部分,到這裡不但補強,甚至成為全書的核心。

不過是上一集政變結尾後的幾個月,帝國軍團開赴太空站宙域打未知外星生物的戰爭,裡頭就摻雜帝國政權交替後的軍政部門暗鬥、帝國層峰交替後,新帝對儲君的
「帝王學教育」、以及太空站內部的國策衝突,全都交織在一起,在四分之三的篇幅逐步發展到高潮。

然而,解決戰事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戰要和皆有其立論基礎與利弊得失,故事中透過各方立場交代得很清楚。劇情實際的走向則趨於政治正確,而且外星生命體的「真相」實在沒有新意,導致主線抉擇淪為 Ender's Game vs. Speaker for the Dead。

我覺得作者太貪心了。在有限的篇幅開出好幾個值得發展的議題。光就就主線終局外星
hivemind 的認同技術而論,太空站的植入人格記憶技術發揮得頗有限(全故事僅有孤證),帝國戰機飛行員的感官分享則欠缺說服力(雖然關鍵時發揮效用,但怎麼看這功能都弊大於利)。不過大體上還是很不錯的作品就是了。


7. 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

本書大概是近年來醫師所寫的散文書中,涵蓋面向最為完整,讀完以後感觸也深刻的一本。

儘管沒有明講或是系統化的整理,但書裡我們還是可以從中完整看到醫師養成的「晉升」階段與擔負職責、醫師職場生活經驗、正確的疾病醫療知識,以及醫病關係的建立與互動。

當然基於醫療專科的差異,每位醫師寫出來的風格與主題就大異其趣。本書就從婦產專業的角度直接點出醫師職場職涯所面臨的性別挑戰、傳統觀念下家庭與社會帶給女性(不論是醫師或患者)的種種不公與壓力、透過複雜個案探究隱藏在社會角落,一般讀者難以觸及與理解的性別相關議題。

因此,作者走出診間,透過政策推動促進相關問題的改善,就更加令人敬佩。雖然沒有理論的講述,但女性權益的保障與兩性平權的落實,做比說更具有說服力。


8. Madeline Miller,《女巫瑟西》

本書是蒐羅 Circe 相關神話故事,依照人生成長歷程排序後,以「人性+才能+努力終究可以對抗神性本質」為核心價值,再依此以小針美容、大幅魔改到完全新創等手段「調整」神話故事內容,成為當代獨一無二的 Circe 傳記。

由於 Circe 牽扯的大小神話故事不少,所以其實不少場面讀者多少已有認識,但經過魔改後的本書版本則是特調後的專屬利害觀點與立場。一開始的家庭霸凌那一段我不熟姑且不論,好傻好天真的 Circe 促使 Glaucus 神化與毒害 Scylla 就已經很有意思;接生
Minotaur、與 Daedalus 的短暫情緣大概就純屬創作(或許真的有相關神話依據,就恕我才疏學淺)。

Odysseus 的登場稍稍拉回 Odyssey 的「正軌」,然而接下來生養 Telegonus 以及與
Penelope 母子相遇互動,則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儘管有所本,但在作者大幅魔改(從生三隻變成一隻、兩對母子關係也有調整)下,則完全彰顯人抗神的核心,並完納女性完整生命歷程(好吧,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居然是黃舒駿的〈妳〉)作結。

這種乍看之下沒特別說什麼,但埋藏在不時吐露的金句與故事本身裡的訴求往往更顯高明。

9.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

我不否認是前陣子論文風暴的怯戰神副本引導我來讀這本,光是讀到一半就深感拜服,其份量絕非啥所謂高點數國際期刊論文可以相比。

本書完全可以補充非專業讀者在閱讀終戰後臺灣史書中多未提及的半山派系亂政因素,以及兩蔣政權如何重整中央派系並扶持地方派系的過程。光是看這些政治人事之間的關係就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可惜的地方只有政,並未把派系也想掌握的軍(中央)、經、黑(地方)等列入。

同樣精彩的是後半的國民黨主流非主流之爭描寫,不過竊以為這部分寫太多反而失去焦點,應該要以更多篇幅描寫並整理政爭期間雙方如何各自拉攏、串聯、鞏固地方派系,使之再次壯大的過程。

總覺得這本書提供了兩蔣時代之前派系與政治如何相互影響的解答,兩蔣之後(或者應該說中壢事件之後)由於派系不單只在老K黨內發生作用,還得和黨外/民進黨,以及同時期的政經軍情並置,才足以構築全面性的了解。然而作者其實隱含著已掌握研究方法,但獨門天機不可洩漏的意思,想更加深入似乎得拜入門下。所以其指導的模組化論文恐怕有其研究模型的立論基礎在,一竿子打翻並不公允。


10. Jothie Rajah,《「依法治國」的迷思》

法律的東西雖然讀起來有點硬,但本書正是新加坡內部人士精細分析李光耀如何玩法弄法,透過「法治」(rule of law)名義遂行威權法制(rule by law,本書翻成「依法治理」實在太雲淡風輕)獨裁李家天下的過程。

正文各章挑來研討的法令其實是有層次的:《破壞公物法令》在立國初期透過不成比例的嚴刑峻法,將(可能成形的)反對運動貶低為破壞秩序壞份子,需要雷厲風行採用重罰甚至體罰來好好「教示」,藉此形成國家(領袖)如天如父的外儒內法東方先進治國立論的具體實踐。

接下來《出版法》控制媒體(時至今日當然還有更新的法令配套);《律師專業法令》掌控律師不能管政治,僅能當英式殖民法治遺緒的法匠,其餘法令均力求國家機器完全掌控人民,並避免養出「夠大」的組織團體。

拿「法制」當「法治」其實並不陌生。兩蔣時期的命題作文就很喜歡出啥「自由與法治」、「民主與法治」的題目,把「法制」洗成「法治」的殼以後,到現在仍然在荼毒臺灣社會,影響深遠。看來當年李光耀、小蔣,外加南韓的朴全盧等軍事強人恐怕私下都有統治術的交流。只不過新加坡小到可以完全用這一套而無反撲力量。

所以接下來應該要補看新加坡建國史,否則非軍頭出身的李光耀(還是他其實也算?)哪來本事可以搞這一套?


11. Rush Doshi,《長期博弈》

這一本一樣其實是給米國人看的,而且這麼大一本本質上還是說帖,目的就是要確立米國的對中政策。

由於是說帖,所以本書雖然厚,但是條理分明綱舉目張,讀起來反而很輕鬆。作者的立論很明白:共匪對美策略是在天安門事件、波灣戰爭、蘇聯解體三連發事件後規劃成形,而且有層次地削弱(米國)→建立(地區霸權)→全球爭霸。兩個分界點分別是金融危機和
英國脫歐/川普當選。

作者提出立論後,這麼多篇幅主要都是從共匪端蒐集資料,做為各階段大戰略中,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策略規劃與執行的佐證。這部分臺灣讀者反而拜國內就有共匪同路人/傳聲筒之賜,平時就看得到,而且看得很多,所以可以「複習」地很快速,甚至可以驗證作者推論是否到位。

像我就覺得共匪這個 long game 在動機面上其實是民族主義累積百年以上的天朝情懷,只要是中國人都會做出類似的迷夢,而且在規劃執行的過程會同時確保當權者的利益,只不過剛好現在是共匪而已。

於是說帖看完,最後 50 頁對於不同意見者的辯駁,以及條列式的米國政策建議(同樣反過來以削弱中國、建立印太乃至國際秩序為基本要旨)就顯得更據說服力;而且搞不好有些就是現在進行式。


12. 黃郁仁,《蓬萊仙山:春遊記》

嚴格說來,本書其實是蓬萊仙山莊董的傳記,從學習王祿仔仙技能、當香蕉保護員開始,歷經佛光旅行社、大享錄影帶電影,直到蓬萊仙山電視台的起落歷程。

這三大豐功偉業,光是其中一種就有許多故事可講,何況是三種;而且中間還穿插莊董與相關人等(e.g. 吳樂天、張宗榮)的合作事跡,以及特別有專章介紹的許曉丹。作者也發揮文史工作者的查證本事,盡量精確還原事件原貌,而非照單全收當事人的回憶紀錄,光是這一點就頗為難得。

老實說,我還真沒目睹過蓬萊仙山台的深夜異色,反而民俗歌謠、命理賣藥轉到了還會看一下,尤其錢來也更是轉到必看完。

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在於緬懷蔣經國後期到李登輝主政,那個亂到令人搖頭,卻又充滿嘗試、碰撞與生命力的時代。蓬萊仙山或許只是一個開啟回憶的引子,但能留下些什麼,本身就是有意義了。


13. Kim Ghattas,《黑潮》

我是抱著純粹學習的態度來閱讀本書的,畢竟我有限的閱讀經驗對於中東仍然一知半解。

教科書往往只講到以色列插進中東後發生什麼事,然後接下來就是一整筆爛帳。本書則是從伊斯蘭內部的觀點,抓住 1979 年的關鍵時點:何梅尼的伊朗革命、麥加天房的短暫淪陷,以及蘇聯入侵阿富汗(提及但未進一步說明,這也難怪,因為這算外力干涉,有些超出全書主題),從此以後,無論是遜尼或是什葉,參與中東各國(定義:巴基斯坦到埃及,不包含前蘇聯地域)政治棋盤的內部角色,不是極端教義的狂熱信徒,就是變相利用宗教來控制世俗化狂人獨裁者,到後來還有民族主義者跳出來軋一角。而這一切幾乎可歸因於當年引發的遜尼(沙烏地)vs 什葉(伊朗),從 1979 到現在,完全實現「恩怨難以解,取命百步內」。

作者使用紀傳體串連影響地域與時代的人事物,雖然可以更吸引讀者投入故事,卻也逼使想要全盤深入了解的讀者自行統整各段時期的區域跨國對照乃至於與世界大勢的連結。但就算只用休閒的態度來閱讀,得到的知識絕對比純看新聞專題來的扎實許多。


14. David Schneider,《手術的發明》(上)

讀完這本上冊,雖然我覺得 surgery 在這邊翻成「外科」比較好,但考量到除了某位「一生持刀不用刀」的人士以外(當然是「一刀萬殺」啊,不然你想到的是誰?),外科的核心與一切「準備」就是為了「手術」,這樣解讀也沒有違和。

而這本上冊就是就歷史層面探討外科發展出手術這種侵入性治療手段所需克服的種種關鍵因素,以及先賢先烈如何將這些技術化為可能的故事。當然從印刷術開始講的確有拖台錢之嫌,但接下來從解剖學開始,經過病理學、感染學(細菌與殺菌)、麻醉等各階段,全都是扎實的醫學史內容。當然部分主題就不局限於外科範疇。

而各章正文之前,作者會講一個親身經歷的實際個案來當引子,有時候甚至比本文更精彩好看。


特別提及:

張嘉祥,《夜官巡場》

無論是專輯或是這本文字書,都是不算成熟但生猛有力,誠意滿滿的力作。

由於作者在後記裡強調是「小說」,所以明明看起來是作者的成長鄉土回憶「散文」,閱讀時就不由自主地著重於敘事中的幻化與虛構成分。傳統鄉里對於邊緣人鬼稱謂的「雅化」映照其行為、互動、顯靈;敘事中陰鬱苦悶淒涼衝突多於和樂的沉重家族(成員)故事;庄頭歷史、慘案孤魂結合不可明目張顯的野神崇拜,這些虛實整合寫的是打貓火燒庄張姓創作者的絲史,讀起來卻直指讀者自身的記憶連結。

不過最令人驚豔的虛實整合恐怕是不時穿插「引用」的《太平庄誌》。就各段引用的文字風格不甚統一(台文、漢文、白話皆有)看來,不知是否是作者故意賣破綻(原來這是小說!?),或是沒有再經過編輯處理(統一用日治時代漢文書寫風格會不會更顯「擬真」?)。

另一處個人認為是神來之作的地方在於第二章後半突然一轉,改由周美惠第一人稱敘事的片段。不單映襯了她在書中被認定的身分,也呼應卷末巡場時才揭露(專輯美術意象亦如是),但其精神貫串全書的夜官「真相」。


李奕萱,《美玲的記憶咖啡館》

一樣是處理得不算成熟,但誠意滿滿的力作。核心主線是臺灣歷史長流中,對北投一地仍有未了遺憾或心願的各代「分離記憶體」(不全然是「鬼」,看到最後就知道了)彼此糾葛,卻發生離奇「命案」的調查過程;另外則以受到心靈創傷,開局失語的女主如何克服人際困難,藉以發展真實世界故事線。

作者的企圖心很大,同時顧太多支線,有些就沒有繼續好好經營(i.e. 班導副本)。倒是故事核心訴求族群和平共處,然而社會混久了,就會慢慢偏向,進而認同「兇手」的觀點。

其實本書最好的呈現方式是另外找本土漫畫家繪成長篇。除了故事本身就自帶畫面,有些寫成小說需要更精細的文字交代與描寫在漫畫中可以用背景帶過。說不定蓋亞已經在著手企劃了。


古屋兔丸,《瑪莉的音樂盒》
(漫畫不寫心得)

--
科幻毒瘤讀留獨流
https://www.facebook.com/danee.reading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178.70 (臺灣)
PTT 網址

hwider12/29 22:10先推

hwider12/29 22:16最後的漫畫也很好看

thingslove12/29 22:31默默地跟著D大的書評買了好幾本XD

skyhawkptt12/29 23:04謝謝推薦!長期博弈買了還在待讀中(遮臉)政治派系那本

skyhawkptt12/29 23:06感覺很有興趣,看別人的書單果然是有收穫滴(燦笑)

benothing12/29 23:24謝謝分享,多了些書單

weimr12/29 23:54

minyo10v112/30 00:08謝謝推薦!很喜歡《極限返航》

kantantantan12/30 00:18

hirorei12/30 00:31推推

wulouise12/30 01:18可是這樣3的評論馬上就雷劇情耶xd

gladopo12/30 11:26極限返航真的讚

jimihsu12/30 11:26

Nolan556612/30 12:58感謝,很喜歡你的嚴苛標準XD

hsiflow12/30 19:05超愛《極限返航》的幽默!

s9999999912/31 00:28推D大,每月買書必參考

rahayato12/31 11:22推,看完評論會想找來看

ascension2212/31 18:52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