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分享] 王柏融 得點圈打擊

看板Baseball標題Re: [分享] 王柏融 得點圈打擊作者
Lefter
()
時間推噓14 推:14 噓:0 →:14

我想起四年前曾經自己做過一項非正式研究,
想試著把抗壓性量化。

當時是2017球季吧,
我詳細記錄了所有240場的所有投打記錄,快兩萬個打席,
記錄的內容有:
場次、局數、棒次、投打組合、出局數、壘上狀況、分差、觀眾人數、主審
(當時官網沒有打席完成時的好壞球數,不然我也會記進去)
然後每一打席對應34種結果(左一安、中二安、右三安等等)的其中一個
數據完成後針對:對洋投、落後三分(含)內、二人出局前三壘有跑者,
共三種特殊情境,比較十一名當時聯盟指標性球員的表現。

當時是想看能不能從大量數據看找到一些線索,
也在上半季結束時寫過一份簡報,發在當時的Lamigo板
(不過有點年代久遠了,不曉得還在不在)。
但很遺憾的,最後並沒有得到任何結論。
或許是研究方法不對,或是記錄的方式有問題,或許模型不準確。
想想也是,如果抗壓性真那麼好量化,
那些棒球計量大師們早就做了,哪輪得到我。

也可能是要取得足夠的特殊情境的樣本數需要多做幾個球季,
但做這種數據實在太花時間,後來有點懶就沒繼續做了。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8.243.162 (臺灣)
PTT 網址

charles641609/16 14:15所以?

只是想表示要由特殊情境(像這個討論串所提的RISP表現)推斷球員表現的難度很高 我有嚐試過但沒成功。

lookers09/16 14:16建議可以先研究得點圈的投手 投球球路 球速 轉速

lookers09/16 14:16跟沒得點圈有沒有什麼不一樣

lookers09/16 14:16至少數據好找多了(?)

lookers09/16 14:17而且是絕對可以量化的東西

不過這些官網都沒有。 現在要做的話可能要從影片找一下科技部顯示的數字

lens8280109/16 14:34#1POBqWe5 (Monkeys)

原來還留著,感謝。

typewang09/16 14:49您有沒有想過,能成為指標球員,這能力本來就會達到自己

typewang09/16 14:49的生涯平均

確實有想過,不過要全部分析...好也不是不可以, 我資料還留著,有空來試看看。

※ 編輯: Lefter (111.248.243.162 臺灣), 09/16/2021 15:01:09

coutji318409/16 14:56有心推推

OAzenO09/16 14:59https://baseballdata.jp/ 像這種的?

有點像。

b9920207109/16 15:02投手那個之前有人研究過MLB的

※ 編輯: Lefter (111.248.243.162 臺灣), 09/16/2021 15:06:48

Eleganse09/16 15:15我覺得 從樓主的數據搜集就感覺很有價值 請堅持下去

Eleganse09/16 15:16分差 觀眾人數 主審 都算是有趣的議題

Eleganse09/16 15:19也建議可以從現成數據(可查的)起頭 梳理出正確研究方法

Eleganse09/16 15:19再做自身所搜集特殊數據的研究

tt764209/16 15:25找看看詹姆士瑋柏的書,看有沒有類似公式可以套用還是現

tt764209/16 15:25代棒球的一些公式?

wpd09/16 16:01覺得不是跟自己生涯平均比 是跟聯盟其他人的RISP表現比

pclemens09/16 16:04推實驗精神

wpd09/16 16:04假設 自己生涯3成 RISP.28 但是聯盟平均0.28 RISP 0.24的話

wpd09/16 16:04那這打者RISP的表現還是較好的

Arodz09/16 16:08推 很認真

lookers09/16 16:37wpd是說RISP+嗎XDD真的是很多東西可以慢慢算

ohmygodha09/16 16:54推這篇的研究精神

AnthonyEdwar09/16 18:01認真給推

Dakoter09/16 18:12不要這麼說 一旦動手了你就比大家都強

kenkenken3109/16 19:51推個實際蒐集資料

abcd513609/16 19:51推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