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咖啡史閒聊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濾杯的bypass(旁通),
文章內提到「拉高萃取」,我認為是客觀的。
高萃取,著眼點不是在風味,先求不浪費,之後再處理風味。
就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家巷口的乾麵最好吃,涉及到口味很主觀。
但是,乾麵只吃一半,剩下半碗倒掉? 這樣對嗎? 這比較容易有共識。
咖啡的發展史,對於我發展出這些想法,是很關鍵的支柱。
上一篇怕一次講太多,文章會太長,這次把他接著講完。
找資料的時候,剛好看到「科技島讀」的這篇文章,藍瓶被雀巢併購。
PS:科技島讀很棒,可惜停更了。https://reurl.cc/mMEWgV
節錄文章中的一段話:
2008年3月,普立茲獎得主 Jonathan Gold 為第三波咖啡定調:
「美國咖啡的第一波始於19世紀,將Folger(按:即溶咖啡)放上了餐桌。
第二波則是自1960年代始於Peet’s,並透過星巴克的去咖啡因拿鐵巧妙的推廣。
我們現在位於咖啡的第三波,咖啡豆購自莊園而非國家,
烘焙是為了提煉而非焚毀每一顆豆子的獨特性,而味道是清楚、濃郁與純粹的。」
第一波:
生豆端,以國家為單位,生豆未分級。
烘豆端,大型企業為主,ex.雀巢。
沖煮端,藉由即溶咖啡推廣,咖啡開始進入一般大眾生活。
第二波:
生豆端,以國家為單位,生豆未分級。
烘豆端,生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風味應該會很雜。
所以比較適合烘深,把正面與負面風味都燒掉,再加牛奶、糖漿,
做成拿鐵等調味飲品,ex.星巴克。
沖煮端,主要在咖啡廳等公共場所,在家沖煮還是少數。
第三波:
生豆端:生豆標示開始用產區,甚至小到莊園、處理廠的級別。
衣索比亞是2008年開始分級制度,區分G1、G2等。
======================================================================
(2024/7/19修正補充)
我原本查到的資訊是2008年衣索比亞成立 EXC,才有G1、G2~G5等分級。
但根據BearSheep大的提醒,進一步查詢資料,補充如下。
肯亞於1934年就開始進行AA、AB等粒徑分級。
衣索比亞則是從1950年就有分級出口,只是當初可能沒有G1~G5之類的標示方式。
所以生豆端的分級銷售,比我原先以為的還要早,大約在第一波就有了。
======================================================================
產地也發現,等級、品質、風味,會影響價格,以前都摻在一起便宜賣。
烘豆端,跟紅酒一樣,開始追求產地風味與特色,烘焙從中深焙往淺焙推進,
為了保留更多產地風味而烘淺,相對地生豆品質要求更高,不然會很雜。
從烘豆端回饋需求與資訊給生豆端,進一步推升其品質與價格,產生正向循環。
也出現了「精品咖啡」的名稱,以與商業咖啡區隔。
美國第三波的代表性品牌:
Stumptown Coffee 樹墩城、Intelligentsia Coffee 知識份子、
Counter Culture Coffee 反文化、Blue Bottle 藍瓶。
但是,美國不愧是資本主義發源地,打不過就買下來。
藍瓶被雀巢併購;樹墩城、知識份子被Peet's (星巴克)併購。
沖煮端,為了表現較高品質咖啡豆的風味,開始發展出各種工具與手法。
以上介紹了咖啡發展的軌跡,這些都是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
而思考上述這些軌跡,我發展出以下的主觀想法。
剛轉進第三波的時候,生豆品質大概不如今日。
烘焙技法與設備,也都是從深焙出發,往淺移動。
以上兩項,會造成烘焙端還是落在中深焙,比較容易生存。
一來還是必須磨掉少量雜味,
二來是原本有在喝咖啡的客戶,他們習慣深焙。
此時已經開始流行在家沖煮,沖煮的工具與技法也開始發展,
不習慣深焙的新客戶,就對應調整手法,以避免苦澀,
發展出金杯理論,以及「萃取不足」、「過萃」等觀念。
漸漸地,這些新客戶成為第三波咖啡的沖煮端主流,
產地經過多年的進化,COE功不可沒。
生豆品質大幅提升,就算烘很淺,有熟的前提下,也沒有雜味。
但淺焙,豆體膨脹較少,不容易萃取。
此時對應中深焙的沖煮觀念已經是主流,暫且稱為「小心翼翼的沖煮」。
淺焙豆如果搭配「小心翼翼的沖煮」,會很水沒什麼味道。
對烘豆端來說,最保險的做法就是提供,淺中焙。
因為大部分的沖煮端都已經習慣「小心翼翼的沖煮」。
綜上所述,只要拉高萃取,就可以烘淺,並保留這些高品質生豆的風味。
相較於「小心翼翼的沖煮」,「磨細粉淹水隨便沖煮法」學習門檻更低。
唯一的缺點是看起來不專業,不好裝逼。
PS:高萃取的咖啡,喝起來的強度比較強,各種風味都很飽滿。
至於「高萃取」要怎麼要沖出自己喜歡的風味,超出我的能力範圍。
就看沖煮端會發展出怎樣的技法了。
--
現在裝逼不是靠手法是靠器材
左伊K右滴挺 上辣媽下滴升 中間擺台阿咖亞
再加一台頗霸壓門口,不用喝就說讚
會不會有一天豆漿也能照這個進程進化?似乎也很有趣
畢竟磨豆機會影響很大一部分
我還記得十年前在看韓懷宗的精品咖啡學說的三波咖啡革命
現在出到第四波了,有夠厚XD
網美咖啡廳都是那些器材標配啊
然後殊不知咖啡豆烘的跟大便一樣…
以第四波書中的定義,我是覺得還是在第三波的範圍內。
juice大,我反而覺得豆漿走在更前面,長久以來都是濾掉
豆渣,現在豆漿機邊打邊煮,可以連渣一起喝,我喝過還滿
好喝的。
你是不是搞錯什麼了?生豆端很早就開始分級了。
豆渣一直都可以吃,也有混在豆漿裡喝的,至少30年前就喝
過了,只是當時不叫豆漿,現在變成叫豆漿只是豆漿機重新
將之改名而已,這根本不是創新
我是最近從正直村喝到那種全豆豆漿,沒有豆渣感。
小時候也跟我媽試過豆渣+麵粉,想要做成餅乾,難吃。
沒過濾的豆漿,熱的可以接受,冰的就算了..........
By 小米果汁機(可加熱)
爆
[廣宣]拉巨咖啡5月豆單與抽獎分享大家好,又到拉巨咖啡的抽獎時間拉,這次一樣會抽出3名幸運的板友,贈送3包200 g咖 啡豆!! ●商場介紹=> 對我來說品嘗好的咖啡豆,最重要的是咖啡豆的新鮮度。因此我們採預訂烘培時間制,最 近安排5/6和5/20烘豆!預訂烘培好處是烘好後立即出貨,寄送時間順同養豆,顧客領到豆爆
[廣宣]拉巨咖啡6月豆單分享與抽獎大家好,又到拉巨咖啡的抽獎時間拉,這次會抽出2名幸運的板友,贈送2包200 g咖啡 豆!! 這次參加"咖啡烘烘烘",2023年度烘豆積分賽,很榮幸在第三場賽事贏得第2名,從全台 90人中脫穎而出,賽事指定的豆子是最有把握的非洲精品水洗,因此奪得佳績。舉辦小小爆
[廣宣] 拉巨咖啡12月抽獎與豆單分享新品項報到 下次烘豆出貨時間為12/30日,最近新推出五入各80克組合,可以一次喝到本賣場幾乎所有豆子,除了淺焙配方與深焙豆。對於害怕單調的咖啡玩家相當適合,可以依照心情挑選今天喝什麼豆子,也不用煩惱豆子囤太多拉。 新品項豆單:小朋友才做選擇,我全都要組合! 五入嘗鮮組合每包各80克 共400克 799元28
[新手] 菜雞如何辨認過萃或不足進而調整請問一下版大前輩 先撇開使用沖煮手段萃取前段或調整想要萃取的風味這種進階班課題 就以最基本的來說,該怎麼辨識自己沖出一杯的難喝的咖啡是過度萃取還是萃取不足呢 看許多YT網紅教學沖煮方法,最後都會說依照自己泡出來的味道再去調整 但小菜雞如我根本不知道我這杯咖啡試過萃還是不足阿,該怎麼去做下一步的調整10
[食記] 2023春 日本東京咖啡廳巡禮今年三月底有幸去了一趟東京。疫情之後迷上咖啡的我與太太,決定這次東京行的一大重 點便是咖啡店。取之於咖啡板,一定得回饋於咖啡板才對得起自己,所以分享小弟這次在 東京喝過的店家。以下純屬個人心得,且因本身木舌喝不出太多細緻的風味,理性勿戰, 謝謝。 .KOFFEE MAMEYA9
[器材] 專欄:濾杯設計對風味的影響今天的專欄,我們將與大家介紹濾杯結構對沖煮的影響! 圖文好讀版: 在咖啡世界裡,手沖是非常熱門的沖煮方式,也是咖啡愛好者,在家享受好咖啡最方便的 方法,從早期經典的Hario V60濾杯、Melitta 梯形濾杯,到現在各種各具特色的濾杯百 家爭鳴,更多沖煮的可能性正等著我們發掘,無疑是咖啡圈的一大福音。這篇文章,我們7
Re: [器材] 請問有人使用過lilydrip嗎?我是原po, 今天拿到了lilydrip gio, 講一下初步使用心得。 使用豆:臥龍巴拿馬翡翠莊園水洗藝妓藍標 使用磨豆機:C40退32格3
[器材] Origami 摺紙濾杯 心得摺紙濾杯是一種源自日本的咖啡濾杯, 是由岐阜縣的美濃燒藝術所生產。燒製溫度為1240-1260度的高溫。 其獨特的外形就像是一個摺紙藝術品,充滿著日式簡約美感。5
[義式] 不同義式咖啡豆研磨沖煮差異大大家好,連假最後一天興沖沖的開了新豆想做杯拿鐵結束這回合 卻發現狀況百出 最後甚至把磨豆機搞壞了(冏) 因為爬文沒有找到一個比較接近的結論 因此上來請教1
【專欄】影響咖啡甜感的重要階段-DTR發展期是咖啡烘焙的尾聲,也是賦予咖啡甜感的重要階段 當我們在烘焙時,須考慮沖煮方式的特性 做出因應的調整,如此一來才能將風味最優化 這次的文章說明了DTR的定義與意義 並簡單闡述我們自己實作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