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遊記] 九州遊記【三二】櫛田神社

看板Japan_Travel標題[遊記] 九州遊記【三二】櫛田神社作者
polesirius
(ff)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造訪日期:2019年四月(耽擱許久才寫完,請見諒)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715447


旅程的最後一天,睜眼是窗外的陽光和煦,由於回國班機在中午,主景點又皆已了結,挺適合一個翻身繼續於被窩裡賴床,怎麼蹉跎都行。然習於不讓時間空轉的我早於「福岡」境內搜尋著,並標註了不遠的「櫛田神社」想來個快閃,便還是在些許瞎混後起來整理梳洗,拖著旅伴出了門。

搭乘地鐵於「祇園站」下車,出口有座寺廟樓簷疊層,五重塔挑尖相輪炫亮,依地圖看,是「真言宗」於九州的本山「東長寺」。身為「弘法大師」創建的佛寺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不僅有「福岡」藩主埋骨於此,也遺下不少珍貴文化財,像被樹半掩的「六角堂」建於「江戶時代」,奉於本堂的千手觀音年歲更早,是「平安時代」的作品,再輔以號稱日本最大的木造大佛,便成為信徒們靈場巡禮的重要一站,很多遊客也會來此見識,可惜我只有對其遙望的工夫,快門按過,就得趕快朝正途走。

循街前行,再拐個彎,須臾就見「櫛田神社」現了身,相較多數神社以橙紅漆得喜慶,它比較像座廟宇,保留純樸的木質色澤,但石砌鳥居張揚,燈串左右掛懸,仍彰顯了「博多」總鎮守的氣勢。

往前走近外門樓,「稜威」二字以粗豪筆力書畫,狛犬門神炯炯守望,據說在二月的節分大祭,門口會覆上巨形的女性「阿多福」面具,讓信徒從張大的嘴通過,招得幸運。儘管此時見不到如此奇特的景觀,天花板尚有一副羅盤勾人抬望,說可憑上頭十二生肖的浮刻,找到自己的幸運方位,然慧根不夠的我朝那歪斜指針盯了幾秒,依舊無法參透。

門後的參道筆直,對稱軸般往內院指,有手水舍、座牛、神馬在兩側與植栽相點綴。當瞥望著穿過中門,就是本殿以山簷揚展的闊偉形姿了,雖同為木色基調,兩道破風在流弧後翻挑為浪尖,兼著簷下幾許燦金鑲片,望來便顯得華貴。再近看,懸魚化形的雕墜也細緻,是兩隻兔子在湧浪間嬉玩,左右另佐以風神雷神,具體而微,讓視線不禁循著注連繩、金質吊燈,續往下尋覓其餘細節。就彷若回應觀者的期待一般,門側置了「靈泉鶴之井戶」,井口砌岩成山,三隻靈鶴在啜飲後,展翼、昂首、鳴啼,頎長優雅的軀身,整體曲線的佈局都散溢著美感,引人端賞。

找了個沒信徒參拜的空檔,我朝本殿內窺望,左右階台各奉了「素盞鳴尊」與「天照大神」,正中比較奇特,別地方以「素盞鳴尊」的妻子「櫛名田姫」為尊,挺符合神社名號,這裡卻是從「伊勢」請來的「大幡主神」,似乎有複雜的歷史淵源。

殿內裝飾一如外在,能感覺其用心,天花板嵌了節慶相關的彩繪鑲板,柱樑間幾許長鼻天狗面具、幾道典雅紋印掛簾,綴連壇桌的金質祭物,便成了風景。就連奉納箱旁也有設計,竹燈緻密的鏤雕映著玄秘光影,如煙雲逸流、星火迸射,一幅出自藝術家「劍朧」的水墨圖繪相當有意境,雖是文字書寫的風神雷神,撇挑輪轉間便呈顯了各自容形。當中的墨龍更是精湛,幾筆粗豪的迂迴牽帶,襯上斑斑墨灑,就化形為蒼勁龍身的躍現騰遊,在這樣的不羈風範中,鬚牙竟有著細膩揚勾,足見其自在收放的功力。

欣賞過後往右晃去社務所,這兒理所當然擺賣了諸多商品,有被「夫婦惠比須」賜福的御守,一對男女娃娃像被包裹起來的嬰兒,頗為可愛。繪馬也奇特,居然是兩個魚頭人,是因為靠海所以如此設計嗎?

儘管不懂魚頭的來由,穿著造型倒滿好理解,女魚人手持飯勺,顯然取自五月舉辦的「博多松囃子」,這個祭典以騎馬的「福神」、「惠比須」、「大黑天」為核心,名為「咚打鼓」的隊伍伴隨,早年在家做飯的婦女們一聽到奏響,便會衝出門敲打飯勺應和,現今倒成為慶節的壓軸,讓遊客加入依樣同樂。

而穿著短掛與丁字褲,也就是「水法被」裝束的男魚人,就是對應另個更出名的「博多祇園山笠」了。這個祭典在七月,緣由自八百年前瘟疫蔓延,一位高僧被抬著沿街祈禱、遍灑聖水,漸漸地,就演變為華麗的扛轎遊行。然這兒扛的並非我們既有印象的神轎,而是得由數十人合力的巨偉「山笠」,一種以人偶造景堆疊達數層樓高,被稱作「飾山笠」,祭典期間會有十四座,擺於「福岡」街頭要點,供遊客居民欣賞,另種為「舁山笠」,雖小了點,多半只有一個人像主題,卻以賽事令人血脈賁張。

這賽事被稱為「追山」,「博多車站」前特別塑立的小山錐,便有著生動描繪。當旗號一落,七流派各自的「舁山笠」,會依序被扛著推著瘋狂前奔,得在三十分內跑完五公里路,這之間夾雜轎上指揮手的吆喝、諸多抬轎者的換手、周邊灑水降溫,自然還有滿滿群眾的加油聲,極度熱鬧。

由於場面的特殊性,它也被收入名為「山・鉾・屋台行事」的無形文化遺產,那裏面最知名的應屬「京都祇園祭」的「山鉾行事」吧,山車上高擎的鉾刃相當惹眼,列表裡其餘別具風情的車轎屋台也很令人神往,可惜我能見識到的機緣微乎其微。

從社務所逆時針繞行,看過「大正天皇」待過的「行幸紀念殿」、成廊鳥居標誌的小巧「稻荷神社」、隱於本殿背處的末社,南端角落有個收置神轎的小屋,從玻璃窗窺望進去,能見其柱門金燦,以細膩工法打造的精緻鎖片掛垂滿滿,很是炫眼。不過就算把這兒加總鄰近形如髮梳的「櫛碑」、考驗臂力的「力石」,都不如旁邊的塔屋吸睛,因為那兒收藏著當年的「飾山笠」啊,每次祭典後都只有少數被保留下來,其中一座便在這兒了。

先望見的面向被標註為「見送」,所以是「山笠」的背側,但應是考量了於長街展示的觀者視線,豐富程度若稱其為正面,也不會有人懷疑。一座座立於牆垣的天守閣彷若疊巒,有浪花瀑流交襯,使用的色彩狂放繽紛,頂端宮牌如日芒綻射。散立的人物自是重點,很讓人聯想到布袋戲偶,每尊武將面相都有自我個性,袍甲層疊,盔飾張揚,衣飾綴滿了圖騰,毫無留白。

望向說明板,原來這作品名為「如水九州平定功」,講述與此地極有淵源的「黑田如水」事蹟。「黑田如水」這名字對台灣人可能比較陌生,因為是出家後的法號,若提及原名「黑田孝高」或稱號「黑田官兵衛」,可能知曉的人就多了,他以智計聞名,與「竹中半兵衛」並稱「豐臣秀吉」的參謀雙璧。然當「豐臣秀吉」去世,時局陷入東西軍相抗,他便也燃起對霸業的追求,藉著「德川」軍名義,向九州諸國展開進攻。怎料好不容易全境幾乎底定,「關原之戰」卻落實了「德川家康」的地位,迫得「黑田如水」認清自身運途,就此退隱,把一切交給成為初代「福岡」藩主的兒子「黑田長政」。

儘管解說文章洋洋灑灑,再望向作品仍對不太起來,那像是各佔山頭的諸將,有著統轄城池,每位都盔甲華麗,容形威武,所以...「黑田」是哪位呢?直覺是底部最顯明那尊,偏偏他戴著以雙蛇目裝飾的黑長帽頭盔,類似蓋「熊本城」的「加藤清正」裝扮。我把答案寄望於旅伴,結果他居然說:「字太多了,懶得看。」一付已將翻譯機反安裝的態勢,很值得給他白眼。既然如此,能憑藉的就只有文章提及的幾個姓氏跟作品武將旁的旗徽了,

當中能對應到的是十字為徽,以「薩摩」作根據地的「島津」一族,雙杏葉有兩尊,可能是都與「肥前國」有關的「龍造寺」及「鍋島」。其餘就查不出來了,本想著至少會有「黑田」家的,結果裏頭根本沒有渦卷般的藤花家徽,莫非這作品是以「黑田如水」為視角,望著一個個曾經的敵手,而裏頭有著大夥較熟知的「島津義弘」、「鍋島直茂」、「立花宗茂」?哪知,當想以此作結,從網路之海退出,又瞄到個「黑田如水」的形象,他戴著頗平凡的紅頭盔,類似被放在最頂那尊。我不禁有些傻眼,儘管現著睥睨之勢,其裝扮畢竟相對低調啊。

比起令人陷入思索的背側,正面就好懂多了,上半部一人飛身撲襲,就彷彿凝結了緊要那刻,主角是誰呼之欲出,再瞄向解說文案,上頭點明了標題「日本武尊征熊襲」。

「日本武尊」是「彌生時代」的人物,傳說其武力智計兼具,因此領了天皇之命去討伐「熊襲」的「川上梟帥」。為增加勝算,他先拉攏名氣極高的射手「弟彥公」,繼而穿了女裝混入酒席,打算來個擒賊先擒王。無從得知「武尊」是否長著秀氣臉容,就跟特務片一樣,還真讓他給「川上梟帥」看中並帶入寢房,於是酒酣耳熱、半推半就之際,便劍光一閃,出現了作品這幕。

我將視線拉回,亂岩城寨中,怒髮虯髯、形如野人的「川上梟帥」被扼喉壓伏在地,「武尊」則被塑得眉目文秀、白面粉妝,儘管如此,舉劍的力度與翻飛的袍巾卻散溢著壓迫感,彷彿能聽聞那刻的騷亂聲響。至於下半部的人物,邊側男性既持著弓,估計為隨後接應,和「武尊」大殺四方的「弟彥公」。而中處那位花冠巫女,很可能是姑姑「倭姬命」,她在後來「武尊」討伐東夷時,授予了名聞遐邇的「草薙劍」。

看過了「山笠」正背,將神社一圈繞畢,也算是將九州之旅畫了句點,心裡雖如此意會著,腳步卻無法挪移,當再次凝望堆疊線條中的細節,那些色塊便像有了自我生命,發散重組。於是山腳現顯了虹橋弧躍,引向「天滿宮」的殿簷飛挑,儘管梅已逝,卻有藤園接了棒,長長甬道化為幽谷曲徑,粉柔紫韻搭接著,織了滿空斑斕。而在藤廊的盡頭,是一隅仍眷戀春意的杜鵑花海,以朗朗船山為襯,縱使夜臨,亦低迴著屬於樂園的淺笑。

好想將時間再往回倒啊,我投身眼前的這片花塢,追著笑語鑽過遊龍般的連併鳥居,與滿坡的茶香薰合,在幾個彎轉後,化融於溫泉的蒸霧裊裊。煙緲裡池形各色各樣,或如獄淵嚇阻噴吐,或似天池舒心溫擁,若循哼歌溪川望去,會有瀑流飛墜,在擊響中奏著日神躲隱、眾神苦惱商議的遠古故事。

然懷古追憶總是令人悵惘,尤其當一道震隙隨步伐觸目躍現,崩石間似有著城垣高閣、墨門廣殿,殘跡刻著曾經的貪求與妄欲,以及我所面對的現實。這世界真的註定盛極而衰,緣聚緣散?我拾起一塊碎鏡,讓曾經的輝燦深深烙入掌心,然後舉步上攀,執拗地,一腳一印地,直至登頂。那兒視野有著無盡的靛藍海色,散落的一島一嶼皆是旅程點滴,無法忘懷。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