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遊記] 九州遊記【十六】熊本城-天守

看板Japan_Travel標題[遊記] 九州遊記【十六】熊本城-天守作者
polesirius
(ff)
時間推噓 推:0 噓:0 →:7

造訪日期:2019年四月(耽擱許久才寫完,請見諒)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90684560


2015年造訪京都時,順道去了「姬路城」,當時被那雪白又充滿層次的優雅形姿深深震懾,感動難息,回國後便深陷於網路,尋找還有哪些古城值得一去。目標不免在點滑中放到收集百大城池,但我沒住日本,也不可能三不五時就往那跑,畢竟假難請,世界又太大,就只能努力篩選,排出優先順序。

幾個被列入國寶的現存天守最先被我標進地圖,至於那些近代重建的,掃了幾許,便被名列設計前三的「熊本城」勾住目光,它有跟「姬路城」類似的龐大規模,卻顯著很不一樣的墨深外觀,外加同一區的「阿蘇神社」也滿是歷史古色,就想著若哪天去九州肯定要去拜訪。

哪知,人生就是充滿諸多料想不到的事,才在心裡把旅遊藍圖美好勾勒,2016年便看到「熊本大地震」的消息,盯著網路上各種傾危坍塌的畫面,我呆掉了,怎麼會這樣?「阿蘇神社」看來大半已毀,而「熊本城」天守雖還勉強屹立,城池各部都多有損傷,復原時日似乎遙遙無期。

所幸,日本人的堅毅與技術相當強大,身為首要修復目標的天守進程還滿快,看著偶爾從網頁迸出的報導照片,很讓我期待能在近處和它相望的時日。可是這期待或許太濃烈了,大神手一揮,就敲定了我的九州旅程,也讓要不要排入「熊本」成為為難的事。去,看見的只是殘缺,也無法深入了解。不去,人生如此無常,誰又知道會不會就此錯過?思考了許久,最後決定依從緣分,儘管不完美,仍是它的原本軀殼。

離開了「水前寺成趣園」,我們往「熊本城」駛去,由於前人的參訪建議在地震後都失了準度,來之前我很認真研究了官網,確定得把車停在「二之丸停車場」,再從那開始走,卻沒料想到外圍很多路都封了,依導航開去,不僅深陷壅塞車陣,還不斷被臨時指標、籬欄逼轉方向,都已經行程大推遲了,還碰到這種狀況,很讓人心揪跟緊張。「六點這裡要清空喔。」好不容易下了車,經過的工作人員出聲提醒。呃,剩一個小時,是要我用跑的嗎?看著手錶指針的我欲哭無淚。

順著指標向東走,停車場所在的「二之丸」於江戶時期是上級家臣的屋舍,現在看來只是個光禿禿的廣場,再過去,是城區的第一道防線「西出丸」,「西大手門」在此以樓閣扼守,也為整座城池規格最高的門戶。它於明治時期曾被拆除,好不容易復原,卻又被地震重創,我從封擋的路口望進,旁側的「元太鼓櫓」已崩塌得如同碎石坡,匿在轉彎處後的「西大手門」估計也是類似命運。

沿著「西出丸」城牆朝北,天守閣在牆後現出部分身影,雖然起重機的吊臂挺破壞畫面,相比前段時間滿滿的鷹架圍布,再想想它才經歷過的災厄,就覺得該感謝諸神庇佑。努力辨識被吊臂遮擋的大天守、尚有結構缺失的小天守,還正端詳著比較近的「宇土櫓」,旅伴已經飄遠了。欸,會不會太薄情了,是因為見識過盛顏風華,就對此時的毀容不屑一顧嗎?還是怕多看會觸景傷情?

我加速腳步,在瞥看中追到西北角,根據圖板,於此戍守的是「戌亥櫓」,一道斜坡盤轉落抵已被草皮佔領的護城河,讓我們能以略近的距離與城閣相望。由資料照片對照,旁牆原本也該有一列矮樓,現在看來是全數崩落了,幸好「戌亥櫓」身為主體,建造時應有特別用心,儘管一側基台已塌空,還憑著邊角的一線疊石維持平衡。疊石歪斜、崩穴凌亂,很讓人為其擔憂,盯了好一陣,我才把視線上移,研究它外展的牆板設計,欣賞其簷線的交互切劃。

待了片刻爬回原路,外圍的空地放了許多石塊,形狀各異卻排列有序,這些都是經過登記的牆石,雖崩散了,本來在哪,之後也會盡量砌回。若在台灣應該看不到類似的細心吧,古蹟能自焚就自焚,維修也極可能是把舊材全丟棄,似模似樣蓋座新的最省事。

而由這個城區邊角拐往東,便能看到號稱第三天守的「宇土櫓」,它有著外三重、內五層、地下又一階的結構,三角形的千鳥破風剛冷切劃,牆面與窗板顯著歲月浸潤後的斑駁,近衛老將般,滄桑卻不減其英武。所處的城牆是所謂的「武者返」,底部斜擴增加穩度,上部拉升為垂直,就算腳力極強的武者也無法不憑工具攀攻。據說城裡此等規模的高閣到明治時期還有四個,但拆的拆毀的毀,如今也只有它殘存下來,是有某種神靈在此駐留加持嗎?想到它又撐過這次的地震災厄,便覺不可思議。

穿過一旁的「加藤神社」鳥居,廣場邊是此階段能最接近大小天守的地方,形如終點般,招引了無數遊客聚擠拍照。「大天守」比「宇土櫓」高了一層,模樣相當近似,我比較了一下,前者的千鳥破風在斜劃之餘,又微微挑飛,頂閣還有個唐破風彎勾飾著,挺符合屬於領主的華貴。比「宇土櫓」矮一重的「小天守」就很難分析了,畢竟它還處於重傷再塑的階段,看起來已放棄了傳統木構,改用更能挺過地震火劫的鋼筋水泥,盯著有一半懸空的樓體,有種星艦浮遊的錯詭感。

資料上說閣裡的房間都以不同武器來命名,像是「御鐵砲御間」、「御具足之御間」、「御矢之御間」,很令人想起在「姬路城」天守內走探的回憶,當時我在幽暗廳裡一路望著滿牆的武器掛架,由各類大小孔隙揣摩射箭、丟石、倒油的畫面,而「熊本城」既結合了現代科技,想必之後也佈滿多媒體設施了,不曉得會否便失去那種懷古幽情。

話說回來,大小天守也真的是命運多舛,在明治維新期,便因「西南戰爭」陷於大火。當時新政府派別分裂,「大久保利通」重文官,主張全力發展內政,而「西鄉隆盛」則同情諸多失業的武士,想以討伐朝鮮半島來解套。這場政爭到最後演變成內戰,「西鄉隆盛」領兵攻打政府軍戍守的「熊本城」,儘管城池撐過了漫長的圍攻,大部分重要建築也付之一炬。怪的是,相傳大小天守在圍攻前便失火了,究竟是意外,抑或偷襲戰術使然,至今仍是個謎。

神社院落除了供人緬懷歷史、觀看天守的修復進度,也放了「仰清正公」的長幅旗幟,有身穿將軍盔甲的Q版娃娃在台座等人跟他合照。娃娃身分滿容易猜,結合神社名字,顯然是「加藤清正」的化形。此人對「熊本城」有著重要意義,雖說「細川忠利」為初代藩主,但沒有「加藤清正」就沒有眼前這座城池。他是「豐臣秀吉」自小培育的家臣,也是其頭號猛將,率軍統一九州,分得一半的「肥後國」後,便開始於「茶臼山」砌城拓展,初代天守閣便是他的手筆。據說他對建城頗有一套,「江戶」、「名古屋」都曾經手過,不能深入走訪,感覺其間造景的層次及防禦佈局的微妙,很令人遺憾啊。

除了建城才能,由於他曾於領地治水,又在攻打朝鮮立了武勳,再加上雖靠向德川,卻始終對原先的豐臣氏族忠誠,在日本人心中形象相當好,便逐漸成了信仰,有了相關神社。我往周邊望了望,兩側各是御守販售處及提供御朱印書寫的社務所,正面顯然是本殿,儘管沒有多重閣簷花俏砌築,只以一線淺弧簡樸作飾,兩側酒樽的堆疊,幾處書法的龍飛鳳舞,就莫名讓視覺豐沛起來,遮簾的圖案感覺也有名堂,查了一下,原來是結合桔梗與蛇眼的家徽。

避開中線的參拜人群,我從旁窗往內望,除了觀禮用的座席,牆邊都佈滿妝點,並非金炫的複雜雕工,而是不同繡紋的布簾披垂環圍,頂部有些黑白老照片,記印舊時的神社和天守閣,旁側還置了面相森然的墨深盔甲,不知是否為「加藤清正」之物。不免也認真盯瞧了心處的祭壇,可惜視角不對,又有內窗遮擋,難以知曉是否匿了精緻壇座。

看過「加藤神社」,基本上算完成了「熊本城」的朝聖之旅,畢竟城裡仍在施工,且還有停車場時限卡著,走回頭路其實比較保險,提早到就在鄰近的賣店區消磨掉。但好不容易來一趟,就這樣快速了結實在很違反我個性,猶豫幾秒,就決定賭一下腳力,「沿著城牆繞一圈,如何?」我望向旅伴。「啊?」隨之浮現的表情顯然是不願,幸好那句「不要」始終沒有成形,就這麼落定我們接續的方向。

繞出神社,隨坡下行,北東部分的城牆基本與馬路相切,近距離望著「武者返」弧狀拋升,感覺牆體又更加高聳。原以為這區受損不大,走了片刻便見碩大鋼架扶按著城壁,彷彿若少了這力道,就會瞬間倒塌。根據標示,頂頭那棟長樓名曰「平櫓」,與旁邊坡路上的「不開門」形成這區段的隘口。

「不開門」這名稱很令我好奇,細查後發現還真的平時都不會開,因為傳統上東北被日本視為不潔的鬼門,若由防禦面論,維持常閉也較好,畢竟它離天守閣相當近,有陡峭捷徑快速通抵。這樣的低調有其好處,讓它成為難得殘留的原始櫓門,然經過這一震,圖板上的它已成一堆殘骸,很令人望之唏噓。

再過去的路段也是類似命運,曾經有「北十八間櫓」與「東十八間櫓」轉折串連,在邊角處守望,現在已無任何屋房留存了,連牆體都大幅崩落。鄰近的「熊本大神宮」同樣災情慘重,牆下的一棟長殿直接被壓垮,亂石殘骸直逼本殿。即便現在清空了,揣想當時工作人員的驚恐、可能的傷亡,就不禁慢下腳步,望著空地發怔。

相對而言,南邊的「熊本稻荷」運氣就好多了,從路邊望進,旗幟昂揚、漆色喜氣,彷彿那場災厄其實沒發生過。但這自然是收拾重整後的成果,大鳥居、辰巳大明神、子安大明神在那一刻都受到損傷,入口側處那風格突兀的社務所,就是倒塌後的重建。廣場很奇妙地立了一個大環,把遠望的我勾去細看,字板稱其為「智慧之輪」,若依左、右、左的順序各繞一圈,便能在工作學問獲得加持,也不知這順序是怎麼推敲出來的。望著旅伴老實轉繞,不禁祈望他配備的翻譯功能可就此升級,不會三不五時怠工。

環後醒目的雙層建築並非本殿,得從一旁的階路再往上,可能是為了提振氣氛,階底放了一塊衣裝如神官的立板,讓人促狹假扮。拍過照後幾步登階,雙層建築的二樓是「神樂殿」,與其緊依的上丘路朱紅鳥居併疊,不免好奇著盤轉之後是否也有長龍般景致,可是時間殘酷緊咬,我只能往裡瞄個幾眼,便將這份好奇丟棄。儘管相關元素皆具,相比各地「稻荷」的人潮如織,這裡的本殿冷清許多,也及不上「加藤神社」的熱鬧,走探的這段時間裡,僅見一組遊客,感覺地震的重傷使不少人把「熊本」從旅遊規劃中刪去。

盯著本殿唐破風的弧浪流曲,再從不同型樣的繩穗間望進殿內,昏暗的光線凝塑了滯重氛圍,就彷彿神明已閉了眼,暫不想搭理世事。是地震令其元氣大傷嗎?還是在那之前,就已被噬嚙?都說神是自然的代言,更何況「稻荷」這與土地關係緊密之靈,我想著這些年氣候的反常巨變,想著人類對地球的需索無度和無盡破壞,或許地震也是種情緒宣洩,雜著警告與心頭血。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5.98.180 (臺灣)
PTT 網址

nodapuririn 01/09 12:15震災後去過3次 跟震災前比較

nodapuririn 01/09 12:15老實說 就是回不去了 封閉式路線

nodapuririn 01/09 12:15根本無法好好逗留欣賞完整面貌

nodapuririn 01/09 12:15講是講2038年 但崩落的石塊

nodapuririn 01/09 12:15比例上多於天守太多

nodapuririn 01/09 12:15要能如期完全開放 應該只是夢

wahaha2005 01/09 13:40比起因天災的熊本城,人禍的首里城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