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南北戰爭的陸軍與同時期的清軍 [2]
戰爭初期的越洋大採購
北美大陸在1859年廢奴主義者約翰布朗襲擊哈珀斯費里兵工廠後,已經是戰雲密布,布坎南政府的南方出身閣員秘密運輸軍火至南方封存,南方各州亦加緊編練民兵;戰爭正式爆發後,白宮與里奇蒙分別全力生產軍火,並派遣專員遠渡至大西洋的彼岸,自歐洲各國購買各式槍械。
內戰爆發時,美軍以國產的春田1855年制式步槍為步兵正規裝備,機械製造、銅帽擊發,前裝、線膛,發射米尼子彈,這是一款相當優異的武器,唯一的問題是戰前產量不足以裝備數十萬人。1861年式春田步槍更是根本才剛要進入量產。
美國各州封存的武器因此大部分是前幾代的裝備,如1842年式或更早期的滑膛步槍,其中一部分已經從燧發改造為銅帽,有些也刻上線膛,但很多都還維持原本的設計;其他庫存包含1841年式或更早的舊式線膛槍。若政府無力提供軍械,民團也能自行購買使用流通的民用槍枝。由於國營兵工廠產量不足,聯邦政府很快就決定提供訂單給民營公司,動員社會上的工業產能;邦聯也同樣企圖擴充自身的有限產量。
在短期應急的部分,則自歐洲大量收購武器。北軍判斷英造的恩菲爾德步槍與國產春田規格與品質相當,為優先購買的產品,南軍的意見相同;其他武器則以法、比、德、奧等地區為主。聯邦政府採購的武裝有一半左右與春田系列有大致同等的價位,為品質較佳的武器,另外一半則屬價位低廉、性能落伍,僅能充數的款式。
南軍人數與資金都較顯短缺,購買的歐洲軍械數量不比聯邦,但是其專員更是把錢花在刀口上,引進的落伍槍枝較少,大部分是用在英國的機械生產恩菲爾德。
九十日民兵與第一次牛奔河
美國的南方各州於1861年年初陸續宣布脫離聯邦,組成邦聯,邦聯總統傑佛森戴維斯旋於三月下令動員十萬兵,服役六個月至一年,四月時已有三萬餘人在營。隨著南軍於1861年四月上旬炮擊薩姆特堡,白宮也責成轄下各州動員民團戡亂,以七萬五千人為目標,服役為期三個月;包含哥倫比亞特區與肯塔基、西維吉尼亞支持聯邦的民兵後,此一梯次實際動員九萬一千餘人。
七月初,林肯下令動員三十萬人,役期以三年為限,部分較晚編成的原第一梯次民團被改入此梯次。然而此一動員令未於該月下旬的第一次牛奔河之戰產生決定性影響,北軍受挫潰退,遂使戰事遷延長久。
從日程可以發現,四月份動員的九十日役民團,於第一次牛奔河之戰時已屆返鄉,因此確實有少數民團拒絕作戰而臨陣脫隊。至於闖入槍林彈雨的北軍官兵,其中固然有組織與裝備較佳、仿效北非法軍的紐約民團等部隊,但更多的是幾無訓練可言、手持落伍槍枝、身著廉價制服而空有熱情的志願者。此役部署的三萬餘名北軍官兵之中,正規陸軍與陸戰隊僅各一營且部分亦為新兵,不足以宰制戰場。
值得一提的還有編制。第一次牛奔河之戰時,北軍是軍團下轄師,師下轄旅,各旅下轄步兵團和炮兵連;南軍缺少師層級,軍團直接下轄各旅。馬隊方面,北軍僅一營七連,隸屬於其中一個師,南軍馬隊各連則打散使用,都沒有明顯戰果。
線列戰術和米尼子彈的效益
一般認為米尼子彈對19世紀中葉的步槍火力有大幅提升,然而實際上並沒有如此簡單,這是因為米尼子彈的彈道較高曲,導致只要距離判斷有誤,就會難以命中目標。舉例而言,倘若射手判斷目標於三百碼外,但敵軍其實位於兩百五十碼處,則子彈必將飛越敵兵頭頂,1850年代的法軍輕步兵因而提倡低頭快步衝刺。
南北戰爭前期,雙方的民團都欠缺有效訓練,沒有能力遂行散兵狙擊,因此主要使用雙列的線式陣型,進行排槍齊射。無論裝備的步槍為滑膛或線膛,都是從數十碼外進行幾乎不瞄準的齊射,待推進至近距離後再以刺刀衝鋒,米尼子彈的戰術和火力優勢因而無從談起,步兵依然呈現拿破崙年代的特徵。
第一次牛奔河之戰的雙方步兵,訓練程度可能與清軍的新募勇營或團練相去不遠,少數剛入伍的官兵連裝彈和開槍都不熟稔。考慮到江南大營的「帶兵官與兵目勇頭皆有洋槍」,湘軍則是新兵都接受至少一個多月的扎實基本訓練,許多剛成軍的美軍民團素質恐怕還不如清軍的主力部隊,簡直與清廷的地方團練無異。
說到底,部隊編成團營之後,仍需勤加操練,方能成為勁旅。第一次牛奔河之戰雖然被視為南北戰爭的第一場重要的兵團級戰役,非但規模不能與爾後的歷次大戰相較,其參戰官兵也多是嚴重欠缺訓練的烏合之眾,是以石牆傑克森曾要麾下官兵「看見敵兵眼白才可開火」。
隨著時間拉長,雙方的部隊在組織與訓練上都日益精進,細節留待後面討論。
--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really don't understand, or say they
don't, what is the great issue between the free world and the communist world.
~John F. Kennedy, 1963
--
推
不過線膛槍的命中率還是提升不少了吧?
https://reurl.cc/x06QdE 補一篇南北戰爭時期步兵火器
彈道的比較文 下面有一張是春田1861線膛跟1842滑膛比較
精確度最好的是恩菲爾德1853 再來是春田1861 但是因為
春田1861彈道曲線的緣故 未經訓練確實不易掌握
47
Re: [新聞] 後備軍人注意! 首任全動署長白捷隆打裝編訓 先想要打什麼敵人,才決定要用什麼裝備 有了裝備才去決定編制,最後才是訓練 上面有些板友順序錯了,所以才會變成根本沒有答案 先說部長說的取消推翻後備部隊3大守備任務35
Re: [討論] 軍用步槍縮短的歷史潮流配發AR-15 甚至M249之後 除開精確射手步槍外 本來美軍各編制當中就還是有這兩款普遍編裝的槍械使用7.62x51mm彈 而且彈藥消耗量還蠻大的16
Re: [討論] 軍用步槍縮短的歷史潮流你搞錯了SVD的由來,把它歸類為精準射手步槍是倒果為因。 SVD取代的是蘇聯從二戰啟用的莫辛-納干狙擊步槍,配置在排以上。 蘇聯對於狙擊手的定義跟歐美不同,歐美認為狙擊手小組應該獨立於步兵班外行動, 蘇聯認為狙擊手不該離步兵班太遠,才能即時對步兵班提供遠距火力支援。 但蘇聯從沒有想過讓SVD射手跟著步兵一起衝鋒前進,雖然配置在步兵排,14
Re: [分享] 軍警衝鋒槍運用簡史PDW(Personal Defence Weapon)的概念是在1986年美國戰備協會舉辦的年會上提出, 之後美國本寧堡步兵學校在刊物上正式列舉PDW的需求: PDW的裝備對象是車輛駕駛兵、砲兵、電腦或其他裝備的操作兵、司令部/高參單位人員, 裝甲兵、工兵、無線電兵、飛行員、後勤人員或維保人員等,舉凡不拿步槍戰鬥的人員, 都適用於PDW的裝備範圍。13
Re: [閒聊] 美國南北戰爭為何死傷慘重?剛剛看南北戰爭版本的超人漫畫 裡面說南北戰爭死傷慘烈看不到盡頭 翻看資料發現南北戰爭8
Re: [分享] AK-103長時間射擊衝鋒槍的概念催生於一戰時代的壕溝戰,在短兵相接的壕溝裡, 長長一根的全威力單發步槍行動不方便、持續火力也太低,美國的解法是散彈槍, 歐洲的解法則是用小威力手槍子彈的連發武器,也就是衝鋒槍。 因此衝鋒槍一直是被當作近距離面對面戰鬥專用的武器,也就是「長距離的刺刀」。 二戰時代,衝鋒槍(短距離)、單發步槍(中距離)、機槍(長距離)的搭配概念基本成形,8
Re: [問卦] 國內步槍數量到底夠不夠阿?槍是絕對夠發放,至於軍服跟裝備應該是要靠 民間緊急製作,如果是民兵那就只要是S腰帶跟彈夾袋,背包一個,就可以上戰場了。 台灣軍隊有個習慣裝備更新,舊的裝備就是塗黃油封存,槍是陸軍中更換最快的,舊到30 步槍,M14,57式,M16,65步槍,65K1,K2,86式,當然子彈也是跟著槍一起封存。 台灣大大小小的軍憲警特,教育單位,都一堆步兵戰鬥武器。4
Re: [問題] 明清中國槍械製造與運用會比較落後我覺得與清朝同時代西方火器更先進這理論一直有缺陷 因為燧發槍跟火繩槍雖然擊發原理不同 火力沒有差太多 兩者都一樣是前膛裝填的滑膛槍 明清也學會了製造野戰砲 歐洲厲害的是航海事業造成的軍艦發展讓艦砲可以大量搭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