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左右決策的迷惑力~~我們為何做出非理

看板book標題[心得] 左右決策的迷惑力~~我們為何做出非理作者
d13579638
(睡醒了)
時間推噓 3 推:3 噓:0 →:3

歡迎參觀部落格~~
https://sdf000123000.pixnet.net/blog/post/577600384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決策無所不在,從選擇早餐吃什麼、購買哪一款手機,到投資理財、職業規劃等,幾乎每一步都伴隨著選擇。然而,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豐富經驗的人,仍然常常做出錯誤的決定,甚至陷入明顯的邏輯陷阱之中。這究竟是為什麼?《左右決策的迷惑力》(原文書名:《Sway: The Irresistible Pull of Irrational Behavior》)正是一本探討這個現象的書,試圖揭開人類非理性決策的心理機制。



本書由歐瑞·布萊夫曼(Ori Brafman)和朗姆·布萊夫曼(Rom Brafman)兩兄弟共同撰
寫,歐瑞是企業管理顧問,朗姆則是心理學家,兩人以自身的專業背景,融合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視角,分析人類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非理性選擇。本書不僅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案例,也試圖解釋人們為何會受情緒、社會壓力和潛在偏誤影響,進而做出看似「愚蠢」的決策。



一、非理性決策的心理機制



本書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我們的決策為何常常受情緒與無意識偏誤的影響?作者歸納了幾個關鍵的心理因素,這些因素導致我們做出錯誤決策。



損失規避與沉沒成本謬誤

這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現象,人們對於損失的恐懼往往大於對於獲得的渴望,因此即使明知繼續投入可能會造成更大損失,也難以放手。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美國航空公司曾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一款新型飛機,但當技術進展不如預期,且市場需求下降時,管理層仍然不願放棄,最終導致更大的財務損失。這就是典型的「沉沒成本謬誤」,人們難以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選擇繼續投入,期望能夠「扳回一城」,但往往適得其反。



公平偏誤與社會比較

人類天生具有強烈的「公平感」,當我們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即便理性上知道妥協是最好的選擇,也可能選擇對抗。

舉例來說,當兩個人參與「最後通牒遊戲」(Ultimatum Game)時,如果受試者發現自己拿到的報酬遠低於對方,即使這筆錢是「白拿的」,許多人仍然會選擇拒絕,寧願兩人都拿不到錢,也不願接受不公平的分配。這說明人在決策時,情緒往往比經濟理性更有影響力。



身份認同與從眾效應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我們在決策時不僅考慮自身利益,還會受到群體影響。有時候,人們甚至會選擇違背理性的行為,只為了維持某種「社會身份」或「群體歸屬感」。

例如,許多企業員工明知某些決策是錯誤的,但因為不想與主管或團隊意見不合,他們選擇沉默,這導致所謂的「群體迷思」(groupthink),即組織內部缺乏獨立思考,最終導致災難性的決策。

二、真實案例解析



為了讓這些概念更具體,書中舉了許多生動的案例,其中有幾個特別值得深入探討:



空難中的決策錯誤

作者引用了一起發生於1970年代的航空事故,當時一架客機在緊急狀況下,機組人員過度關注某個小問題(警示燈號故障),卻忽略了燃油即將耗盡的重大風險,最終導致墜機。

這反映了「注意力狹隘化」(attentional narrowing)的問題:當人們高度緊張或情緒激動時,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細節上,而忽略更關鍵的問題。



股市泡沫與群體行為

書中也提到了股市泡沫的形成機制,人們看到市場上其他投資者賺錢時,即便理性上知道泡沫終將破裂,仍然選擇跟進,最終造成市場崩盤。這種「羊群效應」反映了人類決策往往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不是純粹基於理性分析。

三、如何避免決策陷阱?



既然我們知道人類的決策容易受到這些心理偏誤影響,那麼該如何避免這些陷阱呢?作者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培養「自我覺察力」

人們往往在情緒激動時做出錯誤決策,因此學會「停下來思考」,避免衝動行動,是提升決策質量的關鍵。例如,在重大決策前,問自己:「我現在的決定是基於理性分析,還是因為害怕損失?」

建立反思與回饋機制

在組織決策中,應該鼓勵不同意見的討論,避免「群體迷思」。企業領導者應該定期檢視過去的決策,思考是否受到非理性因素影響。

學會適時放棄

沉沒成本謬誤是人類決策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停損」。當發現某項投資或計畫沒有前景時,應該勇敢放棄,而不是因為過去的投入而繼續堅持。



面對非理性,我們能做什麼?



《左右決策的迷惑力》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作品,幫助讀者理解人類為何會做出看似「愚蠢」的決策。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我們的決策往往受到心理偏誤、情緒影響和社會壓力的干擾,因此,提升「決策覺察力」是避免錯誤選擇的關鍵。



無論是在個人生活、職場管理,還是金融市場,這些心理因素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如果我們能夠學會辨識這些決策陷阱,並採取更理性的行動,那麼我們就能夠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做出更聰明、更明智的選擇。



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關於決策心理學的讀物,更是一面讓我們反思自己行為的鏡子。在未來的每一次選擇中,我們都應該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最理性的決定嗎?」



工作實際體會

當在一個產業或者工作職位上待的時間越久,越容易被過去成功的經驗給迷惑。而過往的經驗越成功,權力越大,越容易鑽牛角尖,或者多數人不敢違背你而產生自己很棒的錯覺,「群體迷思」(groupthink)現象影響就越大,而偏偏人類多數菁英或者成功人士最終都會變成只聽自己想聽之人,將提出問題或者反對自己想法的人給剔除。說真的,在工作上要不斷保持理智不是件易事,尤其公司越大趨炎附勢之人就越多,就更不容易察覺自己已經被迷惑而做出非理性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公司高層慢慢的就難以「接地氣」,而做出的決策也讓人難理解。

這書在讀書時期通識課上因教授推薦而拜讀,當時只覺得寫得很好,天真以為公司會走向破產或導致都是因為經營者自大。然而工作數年偶然機會下又再讀了一次,才發現整理歸咎原因很簡單,如何避免自己因權力而迷失自我有多難,尤其眾人都附和你時,耳朵便會自動屏蔽或下意識作掉提出問題之人,如何接受提出刺的人是一件能難可貴之事,往往公司的轉機或者事件轉折都是發生在一念之間。

除了捫心自問每次做的決策都理性嗎外,更需要保持一顆謙遜之心,要知道每一次的成功除了自身能力外,很部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運氣占了很大部分,唯有接納與自己所想不同意見,才可能將成功的機率拉高。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227.175 (臺灣)
PTT 網址

wei335073003/27 08:09推推

aka03/27 09:53推~

locka03/27 17:00推,感謝分享心得

darkMood03/27 18:18人類就不是電腦,當然只會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darkMood03/27 18:18口自以為是理性但其實還是非理性的行為。

darkMood03/27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