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心得]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讀

看板book標題Re: [心得]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讀作者
arsl400
(dark hatter)
時間推噓 1 推:1 噓:0 →:5

※ 引述《Rex1992 (上善若水)》之銘言:
: 網誌圖文好讀版:
: https://reurl.cc/KkY62m
: 有緣能閱讀《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是因為上個
月?
: Give and Take這本書的作者叫做Adam Grant,他是華頓商學院最年輕、也是被評為最受?
: Adam Grant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將生活重心放在工作上,甚至醒著的時間有一大半都奉
: 這樣一個"職場心理學"的大哉問,相信很多步入職場的人都曾經想過,但最後多半會
: 但作者用本書推翻大眾的見解。究竟,工作要如何獲得成就感、滿意度與快樂?我也想
: 書中用了許多成功、失敗人士的真實案例作為故事,並輔以各式的心理學研究做理論基
: 一、「假給予、真索取」的冒牌索給予者
: 索取者或許能因為「吻上位」而崛起,卻也會因為「踹下位」而失勢。研究指出,通常

: 因此索取者得勢後,便不會那麼關心自己給同儕及下位者的觀感,他們會認為自己有權
: 二、「互利者」希望互惠的缺點
: 當得到的恩惠附帶著一些條件或暗示,人際間的往來也就沒那麼美好了,比較不像有意

: 三、給予者就像太陽
: 索取者就像黑洞一樣,吸走了身邊人的能量,而給予者則像太陽,能替身邊的人注入能

: 四、以給予的精神經營人脈
: 我們應該把人脈當成替所有人創造價值的管道,而不是獨善其身的工具。以這種給予精

: 五、責任認知偏誤
: 許多人都會高估自己對情感關係的貢獻,這就是責任認知偏誤(responsibility bias)
:?
: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資訊失調。因為我們深知自己給予了多少,卻不一定清
: 而這種偏誤往往是團隊合作失敗的主因。
: 六、人人都是潛力股
: 管理學學者Brian McNatt曾檢視17份研究,並分析不同企業中將近3000名員工,從銀行

: McNatt的結論是,這些干預「對員工表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他鼓勵在上位者:「第一?
: 索取者很少如此,因為他們通常不太信任別人的能力,往往低估同儕及下屬的潛力。索
: 給予者通常他人的意圖感到樂觀且信任,他們擔任領導者時經常能看見每個人的潛力。
: 七、柔軟溝通:謙遜的力量
: 研究指出,影響力有兩大來源,分別是權力與聲望。索取者擅長取得權力後,採取強硬

: 但這種影響他人的做法能持久嗎?
: 通常我們越想表現得高高在上,對方反而會越抗拒。這樣把權力攬在自己身上依然是"
零?
: 相較之下,聲望則不是零和的特質,我們可以分到的尊崇和景仰並沒有總額上限,這代
: 與索取者強硬溝通的相反做法稱為「柔軟溝通」。採取柔軟溝通的人,通常言語平實,
: 接著,作者Adam Grant舉了他在26歲時,向美軍資深將領授課的親身經驗,證明了"柔軟?
: 八、「影響力真空」:避免成為缺乏目標的給予者
: 這邊作者舉了一個實例。一名叫做康芮的教師,在原先任教的學校碰上職業倦怠的困境

: 然而面對這樣的低潮,康芮決定付出的更多。
: 她開始在非營利組織擔任志工,並在校外協助優秀的低收入學生進入大學。看似行程排

: 作者研究發現,如果工作者能察覺自身的影響力,就更能對抗壓力,避免倦怠,並維持
: 九、關係描述(relational account):堅定替他人爭取權益
: 這邊的實例,是一名叫做薩米爾的印度人向公司協商、談判,爭取加薪的故事。薩米爾

: 這種做法叫做關係描述,也就是在提出要求時,展現出自己是在維護他人利益,而非為
: 十、冷血無情王變得成熟了
: 這段我想特別紀錄,是因為筆者真的親身碰過書中的「冷血無情王」。
: 戴瑞克原先為一名職業選手,後來成為專業的談判人。然而他的談判作風被商學院同學

: 他說:「我極力索取,帶來短期的好處,但卻付出長期的代價,因為一個同事因此跟我交?
: 最終戴瑞克改走給予者的路線,冷血無情王才變得成熟了。
: --------------------------------------
: 洋洋灑灑列了十點,應該不會有人想一一把它讀完(笑);但是本書真得很精采,所以才

: 本書也剛好在我職務上,初任一名小主管這個時間點碰到,我認為書中諸如"經營人脈"
: 至少讓我了解到,我可以選擇當一名像是太陽一般,能夠創造機會的給予者,而非一名
: 再者,在"影響力真空"該段也提及了,我工作以來一直想瞭解與解釋的"職業倦怠"及"工?
: 結語,本書將中國古語「施比受更有福」更加擴張地去說明,為甚麼我們應該當一名給
: 推薦給樂於付出、給予,卻時常遭人利用或冷落的朋友。也許你"無私奉獻"的方式該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我個人認為,給予和成就互為因果
我曾經是學店生,那裏大部分是給予者
後來我轉到國立大學,那裏幾乎都是唯利是圖的索取者或互惠者,整天抱怨考不上台清交自暴自棄
相反地,頂尖大學大部分是給予者,可能是本身能力太強的關係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62.46 (臺灣)
PTT 網址

bill834507/01 00:40印象中這本書剛好有講到類似的概念,很多給予者會被利

bill834507/01 00:40用,所以在成就上處於低階層的,但最高層的不是互利者也

bill834507/01 00:40不是索取者,一樣是給予者,書中有舉出成功的給予者可

bill834507/01 00:40能是怎麼做到的,但我手邊沒書,可以稍微參考這篇網誌。

bill834507/01 00:41https://reurl.cc/GVyz5D

warrenchen09/08 22:292021, 感謝原PO與一樓分享,待細讀慢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