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這就是生物學》簡介&讀後感

看板book標題[心得] 《這就是生物學》簡介&讀後感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時間推噓 2 推:2 噓:0 →:0

書名: 這就是生物學
原著書名: This Is Biology: The Science of the Living World
作者: Ernst Mayr
譯者: 涂可欣
出版社: 天下文化
ISBN: 9789864792894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生物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聚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化學家忽然向生物學家打趣道:『你知道嗎?生物學在我來看,不過就是應用化學罷了!』一旁的物理學家聽到了,忍不住接著諷刺說:『化學對我而言,也只是應用物理學啊!』,聽到這段話的數學家冷笑了一聲,幽幽地說道:『是啊!但老實說,物理學也只是應用數學而已。』」

不論是會心一笑或是嗤之以鼻,如果這笑話能讓你有所反應,那你應該就是這本書的受眾(至少我是如此)。

雖然標題寫的是生物學,但作者並非只是單純地對其各分支做介紹而已,事實上,這本書的前半段幾乎都在討論和「科學」整體相關的議題,並時不時地說明生物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議題包含科學發展的歷史、科學所關心的事物、以及科學所追求的目標等等。具體來說,像是「物理學和化學等自然科學的成功,如何影響大眾(或甚至是早期的生物學家們自己)對生物學的預設觀點?」、「科學和神學、哲學和人文領域之間,彼此相異和相同之處是?」、「科學會持續進步嗎?如果會的話,又是以怎樣的步調在前進的?」等問題,一般人通常也會有些(不一定合理的)答案,對此作者都在書中給出了具洞見的看法。

在這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作者對部分人文學者的批評,他提到不少人常將科學與人文的失調,全部歸咎於科學家沒有重視「人」的要素,但他認為科學家不應承擔全部的過失,太多人會以「我不懂數學」為理由,規避一些在演化生物學、行為學、人類發育學或體質人類學裡,人文工作者也應具備的常識,儘管這些知識多半不需要數學能力就可理解。可想而知,當這些人文學家面對政治難題時,對生物學的無知自然容易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至於這本書的後半段,則利用六何法中的「What、Why、What、Where、Where」,加上系統分類學、發生學、演化學、生態學四個學門為主軸,談論裡頭一些對立觀念之間競爭的本質,並介紹其中較成熟的觀念架構,最後再以人類在自然史之中的角色,以及如何以演化的觀點看待「道德」做結。

值得注意的是,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這些學門,在這本書中並沒有被詳加探討,這並非因為它們不重要。相反地,作者不只一次提到,他認為這些學門更為舉足輕重,只是由於影響層面太廣,且對這些蓬勃發展中的學問來說,他個人並不具足夠的理解(作者生於1904,逝世於2005),因此只能偶爾將其小部份地穿插於某些章節裡。對這些學門尤其感興趣的人,大概沒辦法在這本書裡得到什麼新東西。

個人認為本書的前半部分,非常適合對「自然科學的本質」有興趣的人閱讀,基本上與其相關且較具一般性的問題,都能藉著利用這本書的目錄,找到作者回應的區塊;後半部分則較為專門、深入,至少需先具備高中等級的選修生物知識,閱讀起來才較有收穫,即便如此,讀起來大概還是會有些吃力,相當容易看到恍神。

不過總體而言,我覺得這本書還是相當值得一讀,對於生物學本身沒有太大興趣的人,可以考慮將前六章看完,後半則挑目錄中自己感興趣的部分看就好。至於對20世紀前(含)生物學的整體發展,感到有些興趣的人,我則十分建議將這本書看完,畢竟能以簡練而深刻的文筆,對已發展如此長久的學問做出歸納的書,除了這本之外恐怕也不多了。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70.20.117 (臺灣)
PTT 網址
※ 編輯: Alcatraz666 (219.70.20.117 臺灣), 02/06/2021 13:42:24

hwider02/06 15:36謝謝分享

warrenchen02/07 12:21感謝分享,有趣的架構與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