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心情] 另一半父母對於小孩的教育理念不同

看板marriage標題Re: [心情] 另一半父母對於小孩的教育理念不同作者
archie
(αf)
時間推噓57 推:57 噓:0 →:113

體罰跟身體虐待定義清楚可能比較好討論一些。
根據的是Corporal Punishment by Parents and Associated Child Behaviors and
Experiences: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在另外一個版簡單的部分摘要:

https://www.pttweb.cc/bbs/BabyMother/M.1568815603.A.9CC

「身體虐待和體罰最大的分別在於有沒有造成身體傷害。
像是巴掌、打屁股,這些是基於造成痛,而沒有身體傷害的就是體罰。
但像是毆打、踹、燒這些就會被當作身體虐待。」

所以推文很多人的可能都是體罰,或許還沒有到身體虐待。但是這條線其實比想像中的 還要微妙。不過這邊也不多討論體罰的負面效果了。我試著從發展跟生理的層面試著
說明連結這在婚姻中經常見到的衝突。

人類從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到所謂的成人其實經歷很多過程。一般生理上的成人
可能要到25歲,因為前額葉才會完全發展完成。理智跟決策也才會接近我們一般認知
中的大人。孩子其實很大一部份受到生理因素的影響,因此衝動控制一定不如成人。
越小的孩子衝動控制越差。

在還是嬰兒到兒童這個階段,人類花了很多時間理解一些現象跟測試現實世界,以
建立所謂的心理表徵。其中一部份就是瞭解別人在想什麼,別人為什麼會這樣做或是
這樣說。換言之就是瞭解別人的意圖。

其中一個實驗大致上是這樣進行的。三歲以下的孩子看到A這個人把他的東西放到了
X容器中,接著離開房間。另外一個人B把東西移動到了Y容器中。最後A回到了房間,
實驗者請兒童預測A會去哪一個容器找那個東西。三歲的孩子會說A會去Y容器找。
四到五歲的孩子才會慢慢的開始說A會去X容器找。

這種能力的發展需要到孩子四五歲才會慢慢知道,有這個能力才能比較正確的理解
他人的意圖。我舉這個例子是試著說明孩子的確會因為發展上的限制導致在理解
事情上會有所限制。因此很多被大人不喜歡或是不理解的行為的發生其實是基於
發展上的限制,而非所謂的「故意」或者是教導就可以學會的。

衝突這件事情經常發生在雙方對於彼此意圖理解上的落差。

以原PO的例子來說可能像是這樣子:

源自原PO的基模(各種因素產生的結果)

|
|
孩子有某行為(現象)---> 不好的行為 ---> 處理(e.g. 說理、體罰、懲罰)


---> 某種行為/不好的行為 --->處理(e.g. 愛的教育或什麼鬼)

|
|

女方家庭的人的基模(一樣各種因素產生的結果)

所以怎麼處理其實已經是後面的事情了,兩方對於一個行為的判斷其實很多時候才是
衝突的點。討論的可能要回到更前面,兩個人是怎麼看待自己孩子的行為的。

這是一個不好的行為嗎?這是一個孩子正常的現象嗎?孩子有什麼樣的需求?

這個地方需要兩種能力:判斷孩子的「意圖」;理解此現象與發展階段的關係。

而溝通同樣需要瞭解彼此的意圖。所謂愛的教育或是關懷要處理的跟體罰要處理的是
同一個行為嗎?

行為學派大師Skinner認為正/負增強才能夠比較容易導出我們想要的行為,處罰或是
體罰只是減少該行為的頻率,而且慢慢的該行為很容易再次出現。

體罰很容易讓孩子陷入一個困境:理解一個行為不能做,因為會被懲罰。但是很難理解 自己該做什麼。可能很多人會反駁說,說理的內容就會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了。
但是後面的行為因為懲罰的關係很難被增強,加上被懲罰的恐懼或是擔心多半是蓋過
理性(如前面所說的因前額葉發展未完全),所以懲罰效果不彰經常是基於此原因。
同樣的意圖上的理解也會出現缺失,因為沒有辦法完整的建立一個因果關係的理解。

簡單來說理想的狀況應該是:

負向行為發生 --> 照顧者理解孩子意圖跟限制 --> 同理孩子的狀況及理解需求
--> 教導/說明孩子的行為可能的後果 -- > 討論並交換想法 -->
孩子理解/被教導較適當的行為及方式處理自己的需求

懲罰比較容易變成:

負向行為發生 --> 照顧者告知孩子行為是不好的 -- > 體罰

--> 負向行為減少、照顧者要求的行為暫時頻率增加 or
--> 負向行為減少,但其它行為增加 or
--> 負向行為沒有改變頻率,但發展其它方式趨避體罰 等等可能

回到婚姻上,原po可以試著一起跟另外一半處理的是:
1. 究竟要處理孩子的是什麼?(是減少行為還是增加行為?)
2. 兩人在處理長輩的需求時是什麼樣的行為模式(這個比較複雜,因為需要很多討論
跟溝通,還要瞭解跟思考彼此的意圖跟價值觀。而自己的行為模式可以試著去諮商
或是做一些認識自己的功課來達成。理解彼此的行為模式心理的不舒服感通常
會下降,因為比較能夠理解發生什麼事情了,也比較有心理空間可以思考。)

希望這樣簡單的說明可以給原PO參考看看。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84.164 (臺灣)
PTT 網址

suction 01/03 00:27推 我一直覺得鼓勵(非讚美)就是一種告訴孩子如何

suction 01/03 00:27跟家長相處愉快的做法

archie 01/03 00:48非讚美的鼓勵其實滿困難的 照顧者自己要先準備一些

archie 01/03 00:48台詞 不然很容易脫口而出XD

sunnie5566 01/03 01:43老實說我覺得打巴掌很母湯,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耳聾的

sunnie5566 01/03 01:43QQ

petitchou 01/03 01:53寫得很好,謝謝

exceptmystar01/03 01:53推 謝謝你歸納分享,幾乎都是教養書內中的精華中的

其實我沒什麼看過教養書耶...,但可能最後都殊途同歸吧。 真的要看教養書我覺得看給媽媽的貼心書就很夠用了。

exceptmystar01/03 01:53精華了XD非常淺顯易懂

djboy 01/03 06:57專業,辛苦了

suction 01/03 07:49鼓勵的原則就是一開始要背起來 後來隨著小孩長大已

suction 01/03 07:49經熟稔到隨口就能說了XD

鼓勵熟悉後的確就可以隨口說了,但前面需要照顧者很多練習。

doS16 01/03 07:52打巴掌完全不行,除了有可能耳聾之外,這是非常羞辱

doS16 01/03 07:52性的行為,非要打人我只接受打手心

aracian 01/03 08:15巴掌的意義是什麼

norikko 01/03 08:26推,源頭是夫妻要釐清孩子的哪些行為是要糾正的,才

norikko 01/03 08:26有辦法討論下去。

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畢竟這有點複雜。還是嬰兒或幼兒的時候偏向生理或是基本 的心理需求,比較容易理解(e.g. 想睡覺可是睡不下去的哭泣、餓肚子要喝奶) 可是越長大可能表面行為跟心理層面不是這麼直覺,譬如說負向行為有可能是在 呼喊著被理會,也有可能是不知道怎麼表達因此有行為產生,而相對應的行為可能 有破壞性因此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 Winnicott在談到現代所謂的非行少年時,他認為很多時候都是青少年在找媽媽, 那些行為有時候並不是真的要傷害別人或是真的覺得這麼有趣。 這些行為的確需要停止,否則會觸犯法律或是傷害到別人跟自己。 但是行為背後是有一個需求,而且經常沒有被看見的。 所以糾正的行為背後,有個需求跟意圖還需要被理解。

hsiflow 01/03 08:35容器XY那邊是不是講反了XD

hsiflow 01/03 08:36推討論照顧者對行為、需求的看法,以及釐清價值觀

hsiflow 01/03 08:36

容器XY這邊我重新看了一下,實驗是這樣沒錯。不過這邊我寫得有點簡略, 這個實驗是在測試孩子對於錯誤信念的認識。三歲以下的孩子以自己認識到的 為主,覺得別人也會知道自己所認識到的。所以三歲以下的孩子內在現實跟 外在現實很模糊。而四五歲開始的孩子才會知道外在現實並非自己所想即是。

suction 01/03 08:50體罰派似乎不相信幼兒的「不聽話」是生理限制

suction 01/03 08:51所以會覺得孩子是「故意」、「挑釁」

suction 01/03 08:52我改口好了體罰派根本不是一種流派 而是一種信仰

suction 01/03 08:52 應該是叫體罰教

相信體罰的人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有些狀況下的確看起來很有用。 溝通跟理解其實很需要心理資源,缺乏的狀況下使用體罰可能也是不得不。

pochidoggy6601/03 09:09同情體罰教,他們也是被打大的,在這過程中,他們

pochidoggy6601/03 09:09失去了部分同理心,也忘了同理自己過去所受到的傷害

pochidoggy6601/03 09:09,他們用「我被打是因為我做得不好」來合理父母的「

pochidoggy6601/03 09:09打」,「父母打我是為我好」、「我能成為這樣好的人

pochidoggy6601/03 09:10是因為被愛(打)過」、「打不會造成什麼影響,因

pochidoggy6601/03 09:10為我不是也變成一個好人了嗎?」,如果有人否定他

pochidoggy6601/03 09:10們,他們就會感覺自己的父母和童年也被否定,其實這

pochidoggy6601/03 09:10是很悲傷的

whereislove 01/03 10:44推這篇,很多人覺得體罰比愛的教育有用是因為體罰

whereislove 01/03 10:44的成效快速,很快可以看到立即的效果,而且不用花

whereislove 01/03 10:44時間去和小孩說一堆道理。

whereislove 01/03 10:45反正小孩會乖就好了,管小孩什麼心理層面。

不過心理層面的需求也是人類慢慢的才開始注重的,需要一些時間吧。 還是可以看到整體社會觀念是進步中的。

panpanny 01/03 10:50推 正向教養是父母與孩子成長的重要學習歷程,體罰

panpanny 01/03 10:50只是讓孩子趨避父母發洩情緒,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lilmo 01/03 12:17推這篇

ncube 01/03 13:24

oliva 01/03 13:24實用推

solovehh 01/03 13:26認真推

ueyfn 01/03 14:24鼓勵要明確陳述孩子的行為,其實習慣這樣說話模式

ueyfn 01/03 14:24後不會很困難&不需要背

haggis 01/03 14:36

LoveSports 01/03 15:06推專業文 不過反對賞巴掌 https://reurl.cc/veDK6N

LoveSports 01/03 15:23http://imgur.com/a/9gFYyC2

fireflyana 01/03 15:47謝謝分享,請教兩三歲的小孩有負向行為時,如果不

fireflyana 01/03 15:47體罰也不懲罰,一般要如何進行下一步?這時候通常

fireflyana 01/03 15:48說理也無法,有時我會用交換條件的方式,但覺得這

fireflyana 01/03 15:48樣他知道這個行為不對嗎,苦惱

其實邏輯再簡化一點大概是長這樣子: 1. 判斷該年紀的發展到哪裡(譬如說兩三歲心理表徵能力還沒出現,說理效果差。 但是到心理表徵發展出來後,能夠理解更多別人的意圖,也就是可以判斷自己的行為 是會造成什麼結果的,說理才有效果。) 2. 確認危機性。若是有立即危險的行為需要馬上暫停或是停止。若沒有可以緩緩。 3. 處理情緒和確認需求,先試著描述孩子的行為跟表達理解,接著猜/討論 (小小孩一定要用猜的,內在資源充足的照顧者其實長時間照顧應該猜的不會太 離譜,只是要花點時間。大一點就可以用討論的。) 4. 教導行為及給予選項。 3跟4也可以換成另外一種三步驟: I. 同理孩子的情緒(你是生氣了嗎?好像要用丟東西的方式告訴我) II. 告知不能做的行為(可是xx不是拿來丟的/丟到別人會傷害到人/媽媽被打到會痛 ,媽媽不喜歡被東西打。) III. 告知可以做的行為(你可以拿xx丟/你可以丟這邊或牆壁) 當然更細緻的做也可以試著讓小孩理解大人的情緒,可是這個情緒是需要大人 先消化過的。這種來回的參照可以讓孩子更理解自己內在發生什麼事情, 接著理解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會讓別人有什麼樣的感受。

suction 01/03 15:59樓上 我在媽寶版有分享我的做法 可以參考看看

pochidoggy6601/03 16:02不是不能懲罰,但是這個懲罰要有邏輯性,兩三歲的

pochidoggy6601/03 16:02孩子還處於無法「自控」的階段,大人所謂的孩子犯

pochidoggy6601/03 16:02錯,其實都只是孩子無法自控,例如我兒前幾天玩滑步

pochidoggy6601/03 16:02車太興奮撞爸爸,我們會告訴他因為爸爸腳很痛,所以

pochidoggy6601/03 16:02要回家休息不能繼續玩了,而這個不能繼續玩的後果是

pochidoggy6601/03 16:02有邏輯性的,對孩子來說也能起到懲罰效果,兩三歲

pochidoggy6601/03 16:02的孩子已經可以建立邏輯,這些對日後的教養是有幫助

pochidoggy6601/03 16:02

suction 01/03 16:03關鍵字可以找 自然後果 邏輯後果

fireflyana 01/03 16:09感謝樓上版友們,我有點明白了。s大我剛又看了一次

fireflyana 01/03 16:09您的文章,好像找到自己卡住的點了。謝謝你們

pochidoggy6601/03 16:10孩子很聰明,他們會越來越有想法,如果家長能用自己

pochidoggy6601/03 16:10也站得住腳的理論來教養孩子,日後在孩子反駁你時,

pochidoggy6601/03 16:10你也不會無法說服他,無論如何,孩子就像一面明鏡,

pochidoggy6601/03 16:10當孩子做出某些行為或說出某些話語,做父母的都要審

pochidoggy6601/03 16:10視自己的形象,孩子其實就是我們的翻版

suction 01/03 16:11p版友說的邏輯後果 在教養書中通常不會被說是處罰

yyhy 01/03 16:12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家都是在努力讓小孩成為長大後

yyhy 01/03 16:12可以成為更好的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別人,不會

yyhy 01/03 16:12讓世界變得更好,這樣和吃素者說肉食者都在殺生有什

yyhy 01/03 16:12麼不同?有版友說得好,過度的體罰是虐待,過度的愛

yyhy 01/03 16:12的教育是溺愛,只是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不同罷了,不

yyhy 01/03 16:12用一直把支持適度體罰的家長說成邪教一樣。

suction 01/03 16:12處罰是 撞到爸爸 你給我去罰站反省 這樣 毫無連結

suction 01/03 16:12 或是 撞傷爸爸 把車子丟掉 這種不符合比例原則的

suction 01/03 16:12狀況

snowtoya 01/03 16:17我是沒有覺得一定不能體罰,但看到大部分支持體罰的

snowtoya 01/03 16:17理由在我看來都不是很有說服力,我也很期待能看到有

snowtoya 01/03 16:17更具體的支持體罰理由能夠分享

pochidoggy6601/03 17:11我沒看過教養書,但我對兒時每一次被父母師長體罰

pochidoggy6601/03 17:12羞辱的印象都很深刻,甚至連三四歲幼兒時期被打時

pochidoggy6601/03 17:12的委屈我都還記得,被打從來沒有讓我反省過什麼,因

pochidoggy6601/03 17:12為我只是個孩子,表現不符合期待是正常的,大人卻

pochidoggy6601/03 17:12忽視我需要同理或引導,可能因為在幼兒時期就挨打,

pochidoggy6601/03 17:12所以我從小就很壓抑,即使知道父母很愛我,對我付出

pochidoggy6601/03 17:12很多,但我在遭遇問題時仍無法跟他們訴說,我到現在

pochidoggy6601/03 17:12對年長的人仍有距離感,無法跟他們親密(有的人可以

pochidoggy6601/03 17:12很自然跟年長者對話或撒嬌,我就是有陰影),這些

pochidoggy6601/03 17:12都是負向教養帶來的影響,這些話如果跟我爸媽說,他

pochidoggy6601/03 17:12們一定會說「我們也是被打大的,怎麼沒你這麼多毛病

pochidoggy6601/03 17:12」,所以不要覺得你被打沒陰影,你的孩子也會沒有,

pochidoggy6601/03 17:12你們只是忘了自己當孩子時的感覺

pochidoggy6601/03 17:23那些會打孩子的,希望他們就不要出來提倡自己的教養

pochidoggy6601/03 17:23方式了,要打自己默默打就好,你的孩子被打沒事,

pochidoggy6601/03 17:23不代表別人打孩子會沒事,寶寶手冊都建議正向教養了

pochidoggy6601/03 17:23,乖乖照專家說法做不好嗎?當提倡正向教養為多數,

pochidoggy6601/03 17:23也許那個考慮要打的也不打了

tayajojo 01/03 17:33推學術討論

mousecat 01/03 17:39教院學生推推

MiLu307 01/03 18:27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有時都要唸經才能忍住

fake0617 01/03 19:42推Pochi,我也是一樣

RealWill 01/03 19:59適度體罰根本沒有標準,支持體罰者認為的「適度」只

RealWill 01/03 19:59是自己的想像而已。畢竟每個孩子個性不同,面對同樣

RealWill 01/03 19:59程度的體罰也不見得有同樣的反應。

canifly 01/03 20:34體罰不等於不處罰 一堆人都搞混了

canifly 01/03 20:35例如 不收玩具 就把玩具收走 剝奪他玩玩具的權利

canifly 01/03 20:35 行為之間要有連結 而且規則要先說好

cacaya 01/03 20:45被體罰對我來說最大的影響是無法好好對待自己身體

cacaya 01/03 20:45,之前因為情緒問題長期自殘,很多長輩勸我這樣不

cacaya 01/03 20:45好,但我沒辦法理解成人可以體罰我但我為什麼不能

cacaya 01/03 20:45因為情緒用自殘解決

mirrorhide 01/03 20:58學校就不體罰了啊!在家體罰的小孩裝乖,到學校放

mirrorhide 01/03 20:58飛自我的現在可不少,這種小孩反而家長看不清自己小

mirrorhide 01/03 20:58孩會護短,學校很頭痛

fake0617 01/03 21:22很多人忽視了小孩很小開始就有自尊心,羞辱式的體罰

fake0617 01/03 21:22例如巴掌或在外人面前的打,就算身體很快就不痛,心

fake0617 01/03 21:22裡也會留下疤痕

Horseman 01/03 22:05

yaxis 01/03 22:15

mamajustgo 01/03 22:43推分享

bu5566 01/04 00:33

※ 編輯: archie (36.230.84.164 臺灣), 01/04/2022 01:09:23

novagirl 01/04 01:40覺得這一系列的討論很有趣.這幾天想了一下,覺得還有

novagirl 01/04 01:41一個點挺有趣...就是親子繪本共讀.他讓我也開始思索

novagirl 01/04 01:41一件事情,從孩子的觀點去看大概是怎麼樣.確實也能

novagirl 01/04 01:41幫助我在處理小孩的問題時,想要多去了解他的想法

novagirl 01/04 01:41不過三歲多的表達非常有限,真的要用很多方式去問

novagirl 01/04 01:42有時候他們就是想要摸摸看 敲敲看 玩玩看 引導真的

novagirl 01/04 01:42還滿困難的.真的需要很多很多的耐心.

iwtlyla 01/04 09:11我也是被打大的小孩,甚至都還記得幼稚園被打的情

iwtlyla 01/04 09:11景,那個印象一直深植在我心裡,被爸爸搧巴掌也搧碎

iwtlyla 01/04 09:11的我們最後的親情,所以我跟我爸媽都很不親,大家一

iwtlyla 01/04 09:11直說小孩子這麼小才不會記得,可是身體和心理上的

iwtlyla 01/04 09:11傷痕會一直留著

edea6 01/04 12:29推您的分享,非常有幫助

babyfat7510501/04 15:01爸媽都說我是三個孩子中唯一的女生所以打很少或根

babyfat7510501/04 15:01本沒有,事實就是我也是被打大的,由此可見打罵教

babyfat7510501/04 15:01育都是當下的情緒發洩完了大人也就忘記了,但對孩

babyfat7510501/04 15:01子確實是一輩子的影響,結婚後這幾年才開始走上自

babyfat7510501/04 15:01我療傷之路,回想過去的叛逆、憤怒、焦慮與不安其

babyfat7510501/04 15:01實都其來有自,有了孩子後更希望能給他更多真實且

babyfat7510501/04 15:01自然的愛,而不是會自我懷疑且扭曲的愛。

lamabclamabc01/04 16:10有料

badshrimp 01/05 02:54體罰只是方便父母和父母自己情緒宣洩

badshrimp 01/05 02:56只是自私而已 那些說什麼小時被打現在長大覺得沒什

badshrimp 01/05 02:56麼的 也要看情境和本身人格特質好嗎

badshrimp 01/05 02:57華人教育本來就很自私 不然哪來那麼多情緒勒索又把

badshrimp 01/05 02:57小孩當防老工具的家長

badshrimp 01/05 02:59我身邊正向又樂觀的朋友 都有正確溫暖教養的父母

badshrimp 01/05 03:01受傷的孩子得用一生療癒童年 影響深遠

kimono1022 01/06 02:01體罰真的爛

puluS 01/06 11:16謝謝分享

norikko 01/06 16:32昨天跟先生提到原po文中的實驗,他就很高興的對2y8m

norikko 01/06 16:32的雙胞胎做了XD 我的觀察是孩子們可能還搞不清楚題

norikko 01/06 16:32目是什麼,非常熱心的跟A說東西在Y這裡!!!也許要

norikko 01/06 16:32到三歲之後才能有比較有效的觀察?

這樣你們家小朋友跟實驗的結果是一樣的啊XD 實驗換種說法大概長這樣子: 1. X Y A 「我把東西放在X裡面了」 \|/ /\ 2. A出去 3. B把東西移動到Y裡面 小朋友會看到東西跑到Y裡面了 4. A要回來之前,請小朋友預測A回來之後會去找哪裡找東西 --三歲左右:無法理解他人意圖,以自己看到的為準。所以以為A也知道東西移動到 Y了。 --四五歲:可以心理表徵,瞭解一部份他人意圖,也理解現實不是自己所想的就是 如此。所以知道A「不知道」東西被移動了,只有自己跟移動的人知道。 因此可以預測A會去原本的X裡面找。

※ 編輯: archie (36.226.26.181 臺灣), 01/07/2022 00:01:19

norikko 01/07 09:08對,我的意思是說雖然跟實驗結果一樣,但他們回答的

norikko 01/07 09:08是「東西在哪裡」的答案而不是「A會去哪裡找東西」

norikko 01/07 09:08的答案,只是剛好這兩個答案是一樣的而已。

norikko 01/07 09:11修正,應該是兩歲兒回答的是「東西在哪裡」的答案,

norikko 01/07 09:11三歲兒可能回答的是「A會去哪裡找東西」的答案,這

norikko 01/07 09:11兩個答案是一樣的,但不代表這兩個孩子對題目的理解

norikko 01/07 09:11是一樣的?

archie 01/07 09:11在理解題目上可能不一樣,不過呈現出來的心智狀態

archie 01/07 09:12是類似的。但等大一點再問一次可能會更精準XD

CSFV 01/08 15:12推好文!

norikko 01/10 22:01更新:先生不死心,後來至少又演示了三次XD 到第四

norikko 01/10 22:01次小孩已經可以明確說出「A剛才把東西放在X裡」了,

norikko 01/10 22:01但他們還是堅持等下A回來的時候會去找Y 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