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志書店》,我們
部落格版:https://moviemoney.pixnet.net/blog/post/405411915
《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志書店》是部相當有意思的紀錄片,導演瑞秋梅森以其父母所經營長達37年、在世界最知名的同志聖地西好萊塢佔有一頁歷史地位的同志書店「書本馬戲團(Circus of Books)」為紀錄對象,她既是親密的家人,亦是客觀的訪問者,她以剛剛好的距離訪問著母親凱倫梅森與父親貝瑞梅森、兩個兄弟喬許梅森與麥奇梅森、「書本馬戲團」的員工以及許多色情行業從業人員,從同志色情片導演、演員到著名色情雜誌創辦人,連曾協助父母解決官司的律師都是她的訪問對象。導演瑞秋梅森透過影像紀錄讓觀眾見到了屬於同志輝煌而又驕傲的80年代,在那個同志不被友善對待、連同性戀者都難以向他人啟齒自己的同志身分、還被政府反色情計畫打擊到失去許多自由的年代,凱倫與貝瑞如何開始經營起「書本馬戲團」並讓它成為日後的同志聖地,以及她的父母又是如何被與不被當時的環境、風氣與自身信仰、家庭影響看待他們正在做的事?
電影簡短的介紹了「書本馬戲團」的開始,這間位在聖塔莫尼卡大道上的書店過去曾是同志酒吧,後來1966年歷經了警察突襲當地多間同志酒吧與隔年針對此事進行的示威抗議後不久關閉,酒吧易主後變成了書店「書本馬戲(Books Circus)」,一直到了1982年經營者碰上財務危機,於是轉手賣給了當時正在當多本雜誌、包括由拉里弗林特發行的色情雜誌《好色客》(Hustler)在內的雜誌經銷商的凱倫與貝瑞,最後在由貝瑞重新替書店更名為「書本馬戲團(Circus of Books)」直到2019年因不敵網路市場而決定結束營業為止。在成為雜誌經銷商之前,凱倫是位護士,而貝瑞則是特效工程師,兩人在結婚、有了孩子後,為了家庭他們決定轉換跑道,本來只是誤打誤撞當起了雜誌經銷商,卻沒想到事業越做越大,於是他們買下了店面銷售更多雜誌,包括著名同志刊物《藍男孩》(
Blueboy)等,而在那個年代成人物品相當昂貴,幾乎只要賣出都能賺錢,所以他們看準了這個商機、賣起了不少與色情相關的商品,甚至與同志色情片導演合作拍電影,自製自銷同志電影,很快的「書本馬戲團」就成了西好萊塢最知名的同志聖地。
「有些事那時看起來真是驚悚,但我要到後來才懂。」
然而有趣的是,在許多同志眼中是「書本馬戲團」保護了他們、給了他們喘息的空間,舒服自在的做自己,但在凱倫與貝瑞心裡,經營「書本馬戲團」不過是門能讓他們賺錢的事業。透過導演瑞秋梅森的訪問,觀眾能夠知道凱倫是名虔誠的基督徒,她的信仰就與她在做的事有所衝突,再加上當時的環境相對保守,社會對於色情行業、同性戀者的接受度與容忍度沒那麼高,因此他們夫妻倆始終閉口不談「書本馬戲團」,不論是對三個孩子還是親朋好友,說法一律都是「我們家是開書店的」,然是開怎樣的書店從來沒人知道。在長大之後幾個孩子才知道父母親的事業,回過頭想他們過去似乎都在「掙扎維持正常家庭的外貌」,不論是基於什麼理由不談「書本馬戲團」,似乎都是凱倫與貝瑞想避免掉他們家、孩子們因為與同志、與色情友關係而被貼上標籤所做的決定,儘管後來他們夫妻後來還是遭到指控販售猥褻物品,險些因為時任總統雷根與其團隊的反色情計畫而受牢獄之災。
「你認為媽媽為什麼這麼熟同性戀世界,卻又不能接受?」
順著往下談,《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志書店》說的更多的,是關於凱倫梅森她對經營「書本馬戲團」這件事與對「同志」的想法轉變。如前面提到的,凱倫與貝瑞之所以經營起「書本馬戲團」是為了賺錢、因為這門生意能賺很多,僅此而已。尤其對凱倫來說因為信仰的緣故,她本身亦是沒有不喜歡但就是難以認同同性戀,更別說去與色情接觸,身為基督徒她多少是感到羞愧的,然而倘若將之當作是能讓她養家糊口的「事業」便能無所謂的去面對,或許她壓根沒想過要去認識、去了解進來店裡的客人與同志族群,她與他們之間僅僅是老闆與客人的關係罷了,照理說直到店關門了都該是這樣才是,直到兒子喬許在大學時向他們出櫃,一切才逐漸有了變化。
「身為同志是我們家族事業中不能被接受的那一部分。」
在很多以同志為題材的電影中,都會有他人最後學會接受與自己信仰不同的族群的橋段安排,在《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志書店》同樣也有,可比較起來,紀錄片的真實性與真誠度更高些且說服力道更強。凱倫的想法很大眾,她不排斥同性戀、沒有討厭同性戀,也可以和同性戀者共處,她根本不在乎別人怎樣,但「還沒做好準備自己小孩是同性戀」。也許在凱倫的心裡,她根本不認為自己的小孩中會有同性戀,然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喬許的坦白讓她陷入了矛盾,她不曉得該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去面對,即使她在喬許向他們出櫃完的隔天回學校、到了宿舍後沒有打電話跟他們報備時溫暖的向兒子喊話,這看似大方的舉動後盡是惴惴不安,凱倫不得不去想,這都是上帝為了懲罰她經營「書本馬戲團」才讓喬許變成同志。
人家總說,不管孩子變成怎樣都還是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說法在凱倫身上得到了體現,她最終接受了喬許的同志身分,在接受之餘,她開始主動去接觸同志、認識同志,她慢慢的讓「書本馬戲團」從單純經營的事業,到成為自己必須有所了解的未知世界的管道。為了兒子凱倫改變了對同志的看法,她到現在仍然還是基督徒,可同時她也和貝瑞積極參與當地的同志團體,以自身的經歷去分享、去發聲,她比很多人都明白,包含同性戀者在內的那些與社會普遍認為的「不同」,即使活得辛苦卻不喊苦、為了能驕傲自在的走在陽光底下不斷的努力奮鬥著,她也比誰都還清楚,這個世界缺少的其實就是一個認識而已。
凱倫與貝瑞於事業高峰時曾一次擁有三家「書本馬戲團」,雖然陸續因為各種原因結束營業,就連位在聖塔莫尼卡大道上的本店都擋不住網路時代的衝擊,再負荷不了營業額下降的連年虧損,於2019年正式走入歷史,這樣的結果是可惜,卻也是順應時代變遷的必然,凱倫與貝瑞不捨的是要解僱這些優秀的好員工,對於「書本馬戲團」向大眾說再見這件事,他們其實沒有太多難過,因為他們陪著它已經打過了數場戰役,如今只是完成任務、光榮退場,從60年代到80年代再到現在,他們與「書本馬戲團」是參與者也是旁觀者,親眼見證了許多歷史發生,亦陪著走過最艱難的一段路,同志不再需要躲躲藏藏,不再需要只有在特定場合才能做自己,不再需要「書本馬戲團」的保護,網路時代是終結許多傳統產業的殺手,同時更是自由的象徵。所以比起難過,凱倫與貝瑞更因自由的到來感到開心。
《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志書店》因「書本馬戲團」開始,也因「書本馬戲團」而結束。導演瑞秋梅森藉著訪問帶領著觀眾回到80年代的西好萊塢,凱倫與貝瑞還有其他受訪者,用他們的經歷與體悟,讓觀眾明白同性戀者在80年代承受著的,是政府打壓、社會排斥、自我認同等等所產生的不安。導演導演瑞秋梅森以父母經營的「書本馬戲團」為紀錄片主題本來就是很有趣的選擇,而她讓《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志書店》更值得一看的做法是,她談同志議題、聊同志處境,更分享父母如何「看」與「想」同性戀,讓觀眾不僅是想替同性戀者聲援或抱不平,而是會想跟著凱倫與貝瑞去認識、去了解,進而從根本上去改變對不同族群的想法。
《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志書店》並不會因為是紀錄片而和觀眾有距離,或讓人感到枯燥,相反的,它是一部很輕鬆、很貼近觀眾的作品。在Netflix有如海量般的電影堆中,它是知名網站爛番茄評選出來的前50名Netflix獨立電影中的其中一部,滿推薦給大家的。
--
http://moviemoney.pixnet.net/blog
因為很喜歡看電影,
或許不是寫得很好,
不是所謂的專業影評,
只是很單純的想把看完電影後的想法用文字述說出來。
--
27
[討論] 很久沒去逛書店 被書價嚇個半死如題 一陣子沒去逛書店了 最近去翻一下被嚇個半死 好像我穿越到新的世界 書的價格就像是有從小吃攤變餐廳似的 我看了一下三百多四百 厚度還不是那種300頁的 就差不多280正常頁數20
[好雷]<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原文>>> 說來有點弔詭,已經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台灣,近年來卻沒有聚焦在同志情侶上的商業 愛情電影,彷彿同志題材已經被侷限在文藝電影裡,或是只能當作擦邊球、宣傳噱頭上的 支線劇情。《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這個困境做出非常成功的突破,把同志愛情電影拍的 就像一般純愛片一樣甜美可口,打破同志電影和一般觀眾之間的一道牆,同時保留「特別3
[問卦] 同志現在是台灣社會地位最高的族群嗎?隨著同志友善的社會風氣增高 各方面都挺同志 讓同志的地位逐年攀升 達到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 大家都不敢得罪 地位比當今各行各業還高3
[有雷] 《書本馬戲團》美國傳奇同性戀書店圖文版請於連結: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歧視的年代,異性戀夫妻的同志性啟蒙書坊 電影原名:Circus of Books2
[好雷] 書本馬戲團 Circus of Books《書本馬戲團/Circus of Books》是Netflix在這週新上架的紀錄片,看完之後我只有兩 個字:必看。 希望我不會太常講必看講到大家都膩了哈哈,就真的很值得看啊。 這部的監製之一是大忙人Ryan Murphy。對,就是《美恐》、《美犯》、《大政治家》那 位,下週三還會上另一部紀錄片《不能見光的愛》,然後下週五有迷你影集《好萊塢》,1
[有雷] 《牧者》同志與信仰的矛盾圖文版請於連結: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神的子民和追愛世人,在刺骨道路上的牧羊者 電影英文名:The Shepherds1
[專題] 同婚兩週年回顧:台灣電影中的同志元素網頁圖文版: 臉書貼文版&文末有提及全部電影: ※【前言的前言】 本文經放映週報主編同意,全文轉載。 另外特別提醒,本文提及大量電影中的同志情節,會涉及暴雷,請介意者慎- 2019.2.9,位於洛杉磯銀湖近郊,西好萊塢的馬戲團書店,營業長達一甲子的生 意正式劃上句點,Netflix 出品的同名紀錄片側寫了這家書店的傳奇。 在家人親族之間,凱倫和貝禮.梅森接手經營的這間書店外表看來毫無異樣,殊 不知別有洞天的販售項目早已成為同志圈的聖地,也見證了洛杉磯同志運動的發 展史。
- 週末看了歐容新片《85年的夏天》那青春男子們手牽手探索人生的奔放與迷惘,突然很想回味另一部外表也很同志愛情片的德語片《我的觸男日記》,它和《85》這片一樣有個純情小處男、一樣有個比較會玩會撩的大男孩、也一樣有個夾在他倆之間偷偷掰彎的大女孩... 不過《我》片當年上映時大家都覺得「不太算同志愛情片」,因為同志愛情只是人生一部分,整部電影其實都是青春成長記事,愛情友情都只是其中一小塊,只是這位成長主角剛剛好是個男同志罷了,在德國連在這種郊區小鎮上都已是稀鬆平常。 台譯片名《我的觸男日記》既說「處男」又說「碰觸」有其切題:主角 Phil 的人生還活在童年安穩的小鎮家庭中,一切就行禮如儀地過上來,有什麼他該面對探索的都還藏在「心理房間」中,對各種人事與世界他都懵懵懂懂地缺乏認識與接觸。於是,這個暑假按表操課參加了一個法文夏令營回家後,赫然發現家鄉小鎮經歷了一場暴風雨、把小鎮平日整齊光鮮的景觀給吹了個東倒西歪,小鎮人們也宛如經歷了一場隱喻的風暴、許多人情世故雖仍壓抑中但已漸漸現形... 大家好像都成長翻新了一輪、只是看 Phil 回家仍用笑臉迎接他,但 Phil 要「接觸」他們做更深認識。 此片首先形式很青春,都圍繞著 Phil 這顆「處男」腦袋青春地想像。他對世界的認識顯然都來自書本,或是各種雜誌廣播網路上的流行事物,因此在面對小鎮裡各種人情世故時,懵懂的他總是引用外界事物來聯想比較,也就促成本片最青春的男主角旁白自況、以及旁白自況所搭配的文化意象拼貼剪接、整個就像在翻閱一本少年男孩的剪貼日記本!這個表現形式說正面是給本片怦然心動的年輕色彩、說負面則是他還真幼稚封閉:他一切真實事物都缺乏真正「碰觸」的第一手認識、反而都流於他自己小孩心性安穩生活的浪漫想像,真正是人生的「處男」需要大膽破一下。 本片多線,每線都有一兩個配角,每個配角都表現 Phil 一段人際關係、都映照他的青春懵懂、看出他不想長大裹足不前的心、慢慢鋪陳出全片最後「終於長大」出走翱翔的覺醒。多配角包含:(1) 他媽媽 Glass,一個波希米亞叛逆到中年的奔放女子;(2) 他姊姊Dianne,自小兩人攜手探索但某天開始變了個人;(3) 媽媽新男友 Michael,是媽媽一生這麼多男友中最有希望的新父親形象;(4) 同志阿姨情侶,是生活典範與心靈依靠常給他建議;(5) 他閨蜜 Kat,是他最珍惜的如膠似漆好姐妹友情;(6) 他夢中情人Nicholas,是體育型富家帥壞男,令他一眼看到就天旋地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