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諸葛亮算不算談判的高手?
※ 引述《liuned (小道)》之銘言:
: 所以「司馬懿空頭都督論」的確是有可能成立的。
與其說空頭都督,不如說剛開始他是節制不了那些曹真舊部.
第四次北伐他已經先吃了被搶麥的虧,然後又不敢真打,
就被那些曹真舊部嗆公畏蜀如虎,
嗆完就算了,那些很嗆的去打也討不了果子吃又對司馬懿求救,
空降過來當上司被看不起又不能不負責,只好真打了一場,
結果就是諸葛亮+魏延+王平鐵三角有夠硬,啃不動.
然後就開始大眼瞪小眼,瞪到郭淮好不容易從羌人壓榨一些糧食輸血,
相對蜀漢這邊李嚴送糧不濟諸葛亮只好退兵,
司馬懿想說至少打一波交代一下,結果張老將軍膝蓋中了一箭...
第五次北伐就變成曹叡一開始完全支持司馬懿釘死諸葛亮的戰略,
先派秦朗率中軍2萬支援司馬懿,
所以這兩萬基本上是秦朗的中軍,角色就類似曹真身邊的張郃.
大眼瞪小眼到一半,曹叡又派了辛毗做為軍監,奉旨死守.(曹叡自己親征打孫權)
縱使這一戰同樣堅實用兵的郭淮角色上升,
有別於那堆血氣方剛的曹真舊部,但曹叡跟司馬懿所有的布局只有一個,
就是不准任何的雍涼軍跑去腦衝,畢竟這群人有腦衝前科在.
司馬懿省時省力,曹叡也是100%全力支持司馬懿龜好龜滿,政治戲碼也是給足了,
秦朗不是在場任何人都可以動用的,辛毗更是直接代表皇命來著的.
--
難怪《鎌倉殿13人》的天台宗慈圓僧正,
要找七色之音的名聲優山寺宏一出演...
https://i.imgur.com/aby0qMb.jpg
其快嘴連珠砲據報導不管是試鏡還是正式演出,就連一次NG都不存在。
--
推
司馬懿:你們都看到了吧 是皇上叫我龜的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X)這真的是沒出過社會的才這
樣講XD
司馬宣王有把前置作業搞定 才能安心當龜仙人
推
還不是那群人叫囂半天說諸葛亮廢物但是自己上也打不
贏
其實分析下來就是一步一步讓所以將士知道現在就是要龜著
你去打你打不贏 我去打也長那樣 張老將軍去打...
阿...你怎麼張老將軍! 你們看吧 這就是追擊的下場
就我的感覺是司馬懿其實也想打
不然不會自己一路尾行到祁山
當然要尾行找機會但就沒機會啊
我覺得尾行就是防範蜀軍有其他動作而已
跟著等看看是不是有機可戳,有的話當然要戳一下
沒有就當作預防萬一
沒機會硬打下去就是落實諸葛亮不能追
就是緊迫盯人戰術 不想你攻打或是跑到其他戰略目標
第五次又派大軍攻武功水東的孟琰
就蜀漢軍跑來搶陣地的可以打,但魏軍不准跨過渭水, 孟琰雖然沒被打跑,但也因為漲水的緣故拖到主力渡河時間, 孟琰也只能佔住那個陣地無法再進.
不能打 不能追 又被對方有別招 所以就尾行協防配堅守
正常來說怎麼可能看對方大搖大擺回家
以他的風格來說 他一定也想抓到破綻打一場啊 但就找不
到
一般跟著對手後面移動這是疲兵之計
但曹魏後面就真的是這樣,實在是很有力的反證孔明實力
如果只是要完全堅守,司馬懿自己可以不動派部下威力偵察
壓力應部分來自石城的kobe能 龜至少讓看風向的外族繼續觀望
Kobe能是第四次北伐的額外壓力源,第五次是孫權連動.
如果曹真不死那麼早 司馬懿可以更輕鬆點
曹真晚死 司馬家就不一定能竄位了
有能力的繼承人早死真的無解 司馬家也發生這個問題
想打跟能打是兩回事,問題不在想不想打,是能不能打
有能打的機會,司馬懿會讓給其他人嗎?一定自己先打了
司馬懿:聖旨到了 你們敢主動出戰就是抗旨
推
推
能打誰還龜啊 贏了可是第一大軍功耶 但大家都知道要龜到底
不過如果阿亮多活個15年 不知魏是不是也就跟著繼續龜
阿亮多活幾年,我看曹叡也就不會躺平開始大耗財造宮殿了. XD
大推
諸葛亮再多活幾年,魏國就更不得安寧,但司馬家也竄不了
五丈原那邊再怎麼大眼瞪小眼,魏國哪可能放蜀國在那種田
最後一定是魏國被逼出野戰的
能打為何不能龜? 打可能只有五成勝算,但龜可是穩贏的
雀食 馬謖就是不聽話
按照譚圖,武功水是在渭水以南
所以要不就是如晉書所說,前期司馬懿就在渭水以南背水
紮營,要不就是司馬懿跨渭水來攻擊孟琰
就五丈原在渭水南,武功水西,孟琰那支應該就迂迴搶陣作用. 畢竟當時是說武功水漲水導致後續援軍架橋慢了, 只能先主打遠距離射箭支援, 那應該就是渭北的魏軍要跑去打渭南武功水東的孟琰?
你不要面子,人家要面子,這麼簡單,另外司馬懿是面子裏
子都要,他之所以龜就是因為正面打不贏,能正面打贏,對
司馬懿來說五成也夠高了
只是諸葛亮敢在你家種田,表示不會給對面在正面衝突上有
超過三成以上的勝率,二成都算高了
嗆完司馬結果最後還是要他來救火其實蠻好笑的
第五次能龜的條件還有挪五千冀州農民來屯田,簡單說就是
曹叡批准司馬孚針對曹魏方(他老哥)吃鱉提出的檢討對策
,秦朗的中軍(預選步騎二萬)也是其中一部份。
其實就跟從前費邊對抗漢尼拔很像啊,費邊戰術就是靠
尾隨騷擾+鐵龜戰術打算耗死漢尼拔,結果費邊也被嘲
諷”畏漢尼拔如虎”,最後羅馬元老院換了兩個主戰
的將軍上去,然後就是名流千古的坎尼會戰
蜀非"勇",魏"諸軍無事" 猜魏-渭南 武功水東(蜀佔高
"水長"有助乘船討孟琰但需考慮逆流 前面渡渭 竊以為不好說
逆流烙跑方便 照魏苗頭不對就閃+其他想龜考量 渡渭也挺合理
5
首Po諸葛亮最有名的談判是他跑去孫權那邊 舌戰群儒 最後讓孫權和劉備結盟 去打赤壁之戰 另一個事蹟是跟孫吳盧洨到一個荊州 之後就把荊州佔著不走11
他就 擅長政治和算計,但打仗真的不太行 赤壁之戰 跟諸葛亮完全沒關係 是周瑜那時候太屌,幾個人就 差點打爆曹操 周瑜還活著的時候 合肥之圍 也逼退過曹軍 但周瑜死後 直接被張遼打爆35
如果亮子打仗不太行 就不會一堆人吹他吹到炸掉 司馬懿打公孫淵 孟達就是直接開扁 講求速通 對線到諸葛亮 就是各種縮 能不打野戰就盡量不打野戰 就靠一個拖字 把諸葛亮的糧食拖完他就會撤軍了 撤軍時你還要客客氣氣讓諸葛亮走 千萬不能追10
等等,本文有提到諸葛亮三氣周瑜、空城計 是演藝杜撰這點沒錯。 但你說諸葛亮跑去孫權那邊舌戰群儒?? 推文提到史實沒有舌戰群儒,這只訂正一半。 史實上確實有舌戰群儒,4
哇靠 這頂級的亮吹吧 魏國拿著全中原最富饒的大部份區域 司馬懿只能縮衣節食領兩萬兵馬縮在關隘消耗諸葛亮糧食 諸葛亮只有四川那個狗屎爛地7
諸葛亮真正北伐軍隊一直都沒有十萬 北伐軍真正主力可能其實和司馬懿的邊防軍 是差不多人數 然後他是在隴西的司馬懿眼皮底下 帶著少數人去割麥子然後離去的28
其實說這麼多,孔明的軍事水準,默認就是野戰方面大仲達一級(理論上西線雙方能用兵力 差不多,而仲達不願野戰,可見一斑) 故孔明軍事水準要放哪,就看仲達的程度在哪裡,但後者的評價其實很極端 仲達打孟達打公孫淵,戰術記載確實很漂亮,但如果看雙方實力,孟達只有新城一郡,仲達 說自己兵力四倍於孟達3
你誤會了,他的意思應該是司馬懿只是個空頭都督,完全管不住底下的將領。 畢竟下面的推文有寫: : → Seeker7: 那兩萬是曹叡派去增援的中央軍,雍涼軍區並不是放空給打 03/02 02:42 : ※ 編輯: ke0119 (119.243.172.187 日本), 03/02/2025 02:43:50 : → ke0119: 那就是給司馬懿直接調度的軍隊 03/02 02:444
全才型的人物,連人品都是,幾乎沒有缺點 其他的都不說,但確定要詬病孔明打仗不行? 司馬懿後期幾乎天下無敵 但壯年的他以倍數兵力資源對上劣勢的孔明 只是稍微露出頭一下,結果連張郃都賠掉
43
Re: [討論] 動漫司馬懿是不是被低估了?很強的動漫有?嚴格來說沒有, 曹真有跟孔明有軍事關係的就是孔明的前三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大家都知道馬謖失街亭,這場張郃的上司是曹真, 所以這邊看你要不要算是曹真贏孔明。 曹真覺得孔明下次過來一定會去打陳倉,於是叫郝昭重點防備陳倉,28
Re: [討論] 諸葛亮帶兵謀略不如韓信吧?剛好看到文大郎的影片,可以直接拉到後面看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評比 司馬懿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全才 曹操把司馬懿當謀士張良用 曹丕把司馬懿當後勤蕭何用28
Re: [火鳳] 火鳳這個曹真的數據太強了吧曹真vs諸葛亮 命令張郃攻馬謖 導致諸葛亮揮淚斬馬超 然後推測諸葛亮會打陳倉 所以下令固守陳倉 逼退諸葛亮 後來的多路進攻蜀漢 則是被天氣阻擾 曹真過往戰績其實算不錯 例如幫忙善後夏侯淵兵敗身死19
[問卦] 為什麼說司馬懿故意不殺諸葛亮?空城計大家都聽過吧 有人腦補司馬懿故意不殺諸葛亮 因為滅了蜀漢 司馬懿就會被奪兵權 司馬懿當時抵禦蜀漢的時候 在魏國雖然算大咖 但根本沒權傾朝野11
[問卦] 說真的沒司馬懿,諸葛亮可以收復中原吧?說真的,如果司馬懿在與曹叡的爭鬥中 任何一個環節掛了的話 曹魏應該沒一個能跟諸葛亮抗衡的吧? 眼下剩曹休曹真 夏侯家剩夏侯楙13
Re: [閒聊] 諸葛亮五次北伐不同意,在敵我兩邊力量差異巨大 且對方的指揮官又是不犯大錯的A級名將張郃、S級名將司馬懿的情況下 諸葛亮的戰績已經十分驚人了 第一次北伐馬謖不要搞笑基本上已經斷隴成功 第二次北伐雖然名義上失敗但殺了王雙9
[問卦] 軍師聯盟曹叡贏得了新三國司馬懿嗎??軍師聯盟的曹叡 膽子大到在司馬懿眼皮下殺了郭太后 還讓司馬懿恨得牙癢癢一個字都不敢說什麼 氣勢、謀略、對策、君臣都強壓司馬懿 反觀新三國曹叡7
Re: [實況] 蜀漢之莊稼漢貢獻一張目前諸葛亮北伐的成果圖: 現在的情況,就是完美達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標: 切斷涼州,虎視關中。 涼州目前已經被打殘了,只要有時間,蜀漢早晚可以打下來。5
Re: [閒聊] 三國志裡孔明沒很屌吧我想簡單聊幾點 1.陳壽與《三國志·諸葛亮傳》 陳壽是蜀人,約30歲蜀漢亡國之後至敵對陣營司馬氏的晉任官。 《諸葛亮傳》是《三國志》篇幅最多的傳記,文中極盡稱讚諸葛亮, 但要注意畢竟是敏感的政治議題,陳壽費了很多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