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知識] 肌少話談:肌少症簡介(上-辨別與預防)

看板FITNESS標題[知識] 肌少話談:肌少症簡介(上-辨別與預防)作者
Solidsoft
(軟硬兼施)
時間推噓14 推:14 噓:0 →:3

前言

https://i.imgur.com/oLkX2iJ.png


你知道對於與年紀增長有相關的疾病中,大家最在意的是哪一些嗎?

有研究人員以 Google Trend 調查一段時間內,

數個常見老年疾病在 Google 搜索引擎被搜尋的相對次數,

結果顯示大家最在意的病症其實是「失智症」,

其次則依序是骨質疏鬆、衰弱症、肌少症、多重用藥,

顯示肌少症收到的關注度仍然不足。

過三十歲後,沒有特別維持運動量的話,

每十年約會流失 3-8 % 的肌肉量,隨著年齡增長速度會愈來愈快,

到了七十歲時光是每年就可以流失掉 1.5 % 的肌肉量,

這也是為什麼肌少症被定義為與年齡增長相關的老化疾病。

但不僅僅是與年紀增長有關,其受生活習慣的影響也相當大,

若是年輕時的運動量極少,那麼肌肉量的存底可能就已經比平均值還少,

隨著時間推移,更容易提早「肌肉破產」。

https://i.imgur.com/oCQaT5i.png


https://i.imgur.com/QCXXmPN.png

肌少症常常與許多共病伴隨出現,

像是跌倒次數的增多並提高骨折機率(尤其是髖關節),

再到認知功能減損、心血管相關疾病等,

很大程度會影響到晚年時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及生活品質。

舉例來說肌少症的評估指標就有包含步行速度、從坐姿起身站立的難易度、

平衡能力,這些都是與完成日常生活任務有關的因素。

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外,調查顯示無論是否為年長者,

生病時的醫療花費有不小的機率會因為肌少症提高至兩倍以上

(共病、更難復原等因素)。

在台灣的一般社區住民,65 歲以上族群的肌少症盛行率為約 6.8 %(宜蘭員山),

隨著年齡增加盛行率也可能提高兩至三倍。

而一篇調查基隆市內全部日間照護中心住民們的研究顯示,

在日照中心內除了有極高的肌少症盛行率(50.9%)外,

其中失智症患者同時患有肌少症的機率也比其他人高。

除了與失智症有一定相關外,肌少症也常常與骨質疏鬆放在一起討論

甚至有人將這兩種疾病合而為一稱為骨質肌肉缺少症,

是一種出現低骨密度伴隨肌肉萎縮、功能下降的症候群,

兩者有著「唇亡齒寒」的關係。

雖然還不太能確認肌少症跟這些常見共病的因果關係為何,

但目前已知肌少症在高齡化社會是個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

因為這類病症造成的失能會提高照護需求,在各方面都能造成相當大的醫療負擔。

在這篇文章裡最主要想分享的是:如何辨別肌少症,如何自我評估,

以及可行的預防措施,甚至反轉。


包含更多細節的完整版連結:

https://medium.com/@vitaslime01/b5d74f7393ec


如何辨別肌少症

根據 2019 年亞洲及歐洲工作小組各自發布的肌少症指引,

兩者對於其定義略有不同。

在歐洲的指引當中,過往也將肌肉量流失當作主要的肌少症定義,

但在 2019 年新發布的版本中,

歐洲工作小組已把肌力下降的重要性提到第一位,

而亞洲則是維持把肌肉量過低作為最重要的診斷條件。

兩者的差別在於肌力低落這個指標比較具有預測後續健康危害的能力,

考慮到現行用來量測肌肉量的方式多樣且標準不一,

可能比較無法給出一致的測量標準。

再來則是若是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量流失,

如營養不良或賀爾蒙相關疾病,

只因肌肉量過少就判定為肌少症比較有可能產生錯誤的診斷及治療計畫。

但反過來說,亞洲工作小組發布的指引則是在診斷上比較不會有漏網之魚,

而且在分工合作的概念更加詳述,

先於社區採用簡易且快速的篩檢工具找出潛在肌少症患者,

再轉介至醫療院所做詳細的診斷,藉此達到妥善利用醫療資源的效果,

與歐洲指引相比之下思考方向略有不同。


肌少症一般的診斷評估流程如下:

https://i.imgur.com/xKQzq1W.png


https://i.imgur.com/maAegDt.png

在社區、照護中心使用易施作的檢測工具來找出潛在的肌少症患者,

像是簡單好用的 SARC-F 或 SARC-CalF 問卷,

小腿腿圍的量測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具有好操作及高敏感性的特性,

若沒有皮尺可以使用,利用指環法也可以做評估。

https://i.imgur.com/89A362v.png


下一步才是進到醫療院所執行更詳細的評估及診斷,

包含肌力、肌肉量量測及體能表現三大項,

藉此來診斷是否有肌少症,若肌力低落、肌肉量過低、

體能表現過低三者同時出現時,就有可能被診斷為嚴重的肌少症。

若發現自身近期摔倒頻率增加,常常覺得虛弱、走路速度變慢,

自椅子起身變得困難,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

這些都是常見肌少症的徵兆,建議可以積極尋求醫療幫助。

檢測項目中的肌肉量通常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測量,

端看施測的地點有何種易取得的器材,

一般社區適合使用 BIA 生物電阻抗分析法(如 InBody)這類易攜帶好操作的儀器,

醫療院所則可能有 DXA 雙能X光吸收儀此類準確度更高的設施,

研究中心也會選擇使用 MRI 核磁共振、CT 電腦斷層這種高階影像,

但一般是為了研究目的而太不具有經濟效益。


肌少症如何預防及逆轉

肌少症不是過了 65 歲才開始浮現、加速,

而是遠在青壯年時期的生活型態就開始影響未來走向,

年輕時就已過少的肌肉量會讓你在年老時更快進入失能,

失能狀態則會極大化肌肉流失的速度。

但肌少症也不是完全無法阻擋、治療,

研究證實只要改善營養攝取及提高運動量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緩肌肉量流失或達到逆轉。

一般來說我們可以把人生簡單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30 歲前)的肌肉量與肌力會在青壯年時期來到巔峰,

第二階段(30 到 65 歲)最主要的任務是維持,

最後階段(65歲後)則是在肌力、肌肉量都開始急速減少時嘗試減緩、

阻止,甚至反過來增加肌肉量。

最常見主要的幾個造成肌少症的風險因子如下:

年紀、性別、心臟疾病、高血脂、每日酒精攝取、低蛋白質攝取量。

前面提到調查基隆市日間照護中心的住民肌少症盛行狀況,

受測者總共731名,有近半數的住民都患有肌少症,

而且接近全部的人都達到潛在肌少症區間的標準,可以說是相當值得注意的數據,

雖然目前沒有太多縱向研究針對通常會因為哪些原因入住照護中心,

但日照中心的確必須引入適當的運動計畫介入來減緩住民們罹患肌少症的趨勢。

若是考慮到性別差異,

其實男性在年紀增長時得到肌少症的比率是相對女性還要來得高的,

雖然原因尚未明瞭,但推測與賀爾蒙的變化有一定關係。

有趣的是,出生時的體重似乎也會與成年後的肌力呈正相關,

頗有贏在起跑點的意味。

社會風氣也會影響到肌少症的發生機率,

有研究調查日本女子大學生的運動習慣、飲食習慣、身體意象與肌肉量的關係,

發現即使是骨骼肌量較高(強壯)的女大生們仍會覺得自己「肥胖」,

而想要嘗試減肥,而在學生時期活動量低下的族群中,

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人肌肉量已低於肌少症的切點,相當可怕,

相關的健康教育顯然仍然不足。


(續下篇)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9.172.108 (臺灣)
PTT 網址

s880st10/07 01:19專業優文

QQ741Q15910/07 02:27專業

alice7822610/07 09:10臺灣也很嚴重,網路行銷關鍵字的推播以及流行文化的影

alice7822610/07 09:10響很可怕,看到的都是已經很瘦又拼命要瘦,以前單純覺

alice7822610/07 09:10得這些女生沒腦,但現在覺得網路跟同儕的壓力真的很大

alice7822610/07 09:10

melomelomew10/07 09:36長知識推

ewrqaqaqar10/07 12:47優文推推

b1492144710/07 15:413樓 女生稍微胖一點就要被言語霸凌了

a112121010/07 16:39先推再慢慢看

Tribute10/08 10:03

Victory210/09 06:43

YunJuChuang10/09 12:17

popmanyoyo10/10 09:33優質文推

cuteir020110/12 13:45肌少症不是過了 65 歲才開始浮現、加速

Asleepgirl10/15 14:40實際上就是主流媒體影響很大

kiki079210/21 11:24骨骼肌量較高(強壯)的女大生們仍會覺得自己「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