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問卦] 軍事法庭隸屬司法院還是行政院?

看板Gossiping標題Re: [問卦] 軍事法庭隸屬司法院還是行政院?作者
gary27
(小龜)
時間推噓 推:0 噓:0 →:0

※ 引述《epson5566 (ep)》之銘言:
: 各位啊
: 你們到底知不知道
: 軍事法庭隸屬司法院還是行政院啊
: 軍事法庭隸屬行政院
: 表示完全沒有監督機制
: 行政機關愛搞你就搞你
: 真的走回頭路耶
: 你們知不知道啊?
來 不懂就讓AI來教你

by chatGPT

問題:

"台灣總統開會結束之後,宣布恢復軍事審判處理現役軍人涉犯叛亂、利敵、洩密、廢弛職務、抗命等軍事犯罪刑事案件。另有立委建議有國安法庭更好,請問總統這麼做的目的是甚麼?立委為什麼這麼說?歷史上國際上有甚麼類似的組織嗎??"


回答:

1. 台灣總統恢復軍事審判的目的
台灣總統宣布恢復軍事審判,主要目的可能包括以下幾點:

加強軍紀與國防安全:現役軍人若涉及叛亂、利敵、洩密等罪行,可能影響國家安
全,軍事審判可以確保案件審理快速、專業,減少影響士氣與軍事機密外流的風險。

提升審判效率:一般司法程序可能較為冗長,而軍事審判具有更快的處理機制,可避免國防機密長時間暴露在公開審理程序中。

回應國際或國內安全威脅:若近期台海局勢緊張,政府可能希望透過軍事審判來強化軍紀,以避免潛在的內部叛亂或間諜活動影響國防安全。

威懾軍內潛在不穩定因素:軍事審判具有更強的震懾力,能夠對可能有違法行為的軍
人形成強烈的警告作用,讓軍隊更能服從命令、避免違法行為。

2. 為何立委建議設立國安法庭?立委建議成立國安法庭,

可能基於以下考量:

更符合民主法治:軍事審判通常由軍事法官與軍人組成的法庭審理,
可能缺乏司法獨立性。國安法庭則可由專業的法官與國安專家組成,
確保判決公正性。

適用範圍更廣:軍事審判只針對現役軍人,而國安法庭可擴及涉及國家安全的
文職官員、軍事承包商、間諜、恐怖分子等對象。

避免軍事司法影響一般司法系統:如果軍事審判機制過度強化,可能會造成與
普通司法體系的衝突,國安法庭則可以作為獨立的機構運作。

參考國際經驗:許多民主國家(如美國)對於涉及國家安全的案件,
會設立國安特別法庭(FISA Court、Military Commissions),而非完全依賴軍事法庭。

3. 國際與歷史上的類似機構

(1) 國際上的軍事審判或國安法庭
美國軍事法庭(Military Commissions):用於審理戰爭罪犯、恐怖分子(如關塔那摩
監獄的審判)。

外國情報監視法庭(FISA Court):專門處理國家安全相關案件,如情
報監控、間諜活動等。

以色列國家安全法院:針對涉及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案件進行非公開審判。

中國軍事法院:負責審理解放軍、武警內部軍紀違法案件,包括貪污、洩密
、叛國等。

(2) 歷史上的軍事審判案例紐倫堡大審(1945-1946):二戰後針對納粹戰
犯的軍事法庭審判,雖然是軍事審判,但帶有國際法庭性質。

東京審判(1946-1948):
二戰後審判日本戰犯的軍事法庭。
美國內戰時期:林肯總統曾在戰時授權軍事審判處理間諜與叛亂者。

4. 結論總統恢復軍事審判的核心目標應是強化軍紀、保護國防機密、
應對國家安全風險。而立委建議國安法庭則是考量民主法治、公正性、適用範圍等因素,希望建立更符合現代國際標準的國安審判制度。國際間如美國、以色列、中國等國家皆有類似機制,歷史上如紐倫堡與東京審判等案例則顯示軍事審判多用於戰時或重大國安案件。這顯示出台灣政府目前可能面臨內部軍事安全壓力或外部國安挑戰,因此才會推動此
類政策。

問題: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嗎?

恢復軍事審判或設立國安法庭雖然可以加強國防安全,但也伴隨著許多潛在風險,包括法治、人權、軍隊內部運作、國際影響等層面。以下是幾個可能的風險:

1. 法治與人權
風險違反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軍事法庭通常不如普通法院公開透明,若審判
過程缺乏嚴格的證據審查與上訴機制,可能導致誤判或濫權。國際上對於軍事審判的監
督較少,可能缺乏司法獨立性,造成政府可以更容易控制審判結果。軍事審判可能削弱
公民權利若軍事審判適用範圍過大,甚至涵蓋退役軍人或文職官員,可能違反憲法保障
的公平審判權。例如,美國曾在「古巴關塔那摩監獄案例」中因軍事審判程序問題而受
到人權組織批評。可能導致政治打壓或寒蟬效應若政府擴大軍事審判適用範圍,可能
會被用來對付異議者或政治對手,以「國安」之名壓制批評聲音。例如,中國軍事審判
不僅適用軍隊內部,還曾用來對付異見人士(如國安相關案件)。

2. 軍隊內部風險影響軍隊士氣軍事審判過於嚴苛,可能讓軍人擔心誤觸法律,不敢積極執行軍事任務,影響部隊作戰能力。例如,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戰爭中因軍紀嚴格導致
前線軍人逃亡,因為害怕被軍法處置。可能被軍隊高層濫用軍事審判若權限過大,可能
使高層軍官用來對付下屬,造成軍內派系鬥爭或清洗。例如,中國「徐才厚案」
(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就是以軍事審判為名進行政治清洗。軍事法庭的判決可能不夠專業軍事法庭的法官可能並非專業法官,而是軍職出身,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不如一般法庭。
這可能導致判決缺乏專業法律判斷,反而影響公正性。

3. 國際影響與外交風險可能影響國際形象若軍事審判過於強硬,可能引發國際批評,
尤其是國際人權組織或盟國(如美國、歐盟)。

例如,土耳其在政變後大規模軍事審判,導致歐美國家批評其威權化,影響外交關係。
可能影響與盟國的軍事合作若台灣軍事審判制度過於極端,美國、日本等盟國可能擔心
軍隊人權問題,影響軍事合作與武器援助。例如,美國過去曾以「人權問題」為由限制
對某些國家的軍事援助。

4. 政府濫權風險模糊「國安」與「普通案件」的界線若軍事審判或國安法庭的定義過於模糊,政府可能會擴大解釋「國安威脅」,甚至用來對付異議分子或記者。例如,中國
常以「國家機密罪」來逮捕異議人士,外界難以監督。政權更迭後可能被報復性使用如
果某屆政府建立了強勢的軍事審判機制,未來政權更迭時,新政府可能會利用相同機制
對付舊政權,造成惡性循環。例如,韓國在民主化過程中,新政府曾用軍事審判方式來
清算舊軍政府官員。

5. 社會影響民間可能產生反彈如果軍事審判變得不透明,社會可能會質疑軍方是否擁有過多權力,影響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例如,香港國安法實施後,許多國際企業與公民
擔心政府過度干預法律,導致移民潮。可能影響年輕人從軍意願若軍紀過於嚴格,
可能讓年輕人不願意從軍,影響國防兵源問題。

6. 可能的改進措施若政府決定推動軍事審判或國安法庭,應該考慮降低風險的措
施:確保司法獨立性:軍事法庭應設置一定的民間監督機制,如有文職法官參與審判。
限定適用範圍:軍事審判應只適用現役軍人,不應擴及一般公民或異議分子。公開審判
機制:國安法庭可以部分公開審理,確保社會信任。設立上訴機制:軍事案件應該可以
上訴到一般法院,避免軍方濫權。參考國際標準:參考美國FISA法庭,讓國安案件在普
通司法系統內部進行特殊審理,而不是全由軍方掌控。

結論恢復軍事審判可能能夠增強軍紀、強化國防安全,但若未妥善規劃,可能帶來人權
侵犯、軍隊內部問題、國際壓力、政府濫權等嚴重風險。
因此,政府若推動此政策,應該慎重考量如何在國安與法治之間取得平衡,
避免引發反效果。

大概是這樣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174.157 (臺灣)
PTT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