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Re: [討論] 那個亮子,你是吃到TVBS記者口水?

看板HatePolitics標題Re: [討論] 那個亮子,你是吃到TVBS記者口水?作者
derekhsu
(浪人47之華麗的天下無雙)
時間推噓12 推:12 噓:0 →:43

怎麼會有人覺得回到一天10000例,真有趣,雖然沒有像是柯文哲幻想回到1000例更好笑,但回到10000例這個也很好笑。

T大說過的事情我就不重複了,不過我要補充一點,現在是平均7000例附近沒錯,但是紐西蘭不是用什麼大量篩檢,紐西蘭在疫情大爆發約1個月內就放棄大量篩檢了,他們在疫情高峰的時候,篩檢量卻不斷降低,陽性率幾乎維持著8成而且不斷持續,沒有一個國家會在高度並存階段還在使用大量篩檢隔離的,完全沒有必要,台灣是最喜歡跟世界做對的國家,全世界都在清零封城階段普篩,共存階段不篩,台灣剛好幹相反的事。

幾乎所有國家都放棄再去抓出所有的確診者,只要保障需要醫療的人有資源就夠了,沒有需要醫療資源的確診者,不要求你篩檢,不要求你就醫,日子怎麼過就怎麼過。

這個病毒的RT值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的,R0只輸麻疹,現在全台灣戴口罩尚且如此,不戴口罩呢?

只要台灣還維持這種防疫規定加上台灣人的恐慌還在,每天確診上萬例一整年都不是不可能,其他國家確診少了不是確診真的少了,只是不驗了。不然一堆國家誇張的死亡率哪裡來的,英國上週確診4萬多人死掉400多個,1%死亡率這個你信?

※ 引述《Tosca ( )》之銘言:
: ※ 引述《TheoEpstein (Red Sox→Cubs→?)》之銘言:
: : : Tosca: 哪有太久 你要知道降到天天一萬之後可能會持續兩個月好嗎
: : 所以亮子你會講出一天一萬例這種字眼,我蠻意外的。
: 我很單純只是拿流感的數據來估
: https://i.imgur.com/Q1sOg8H.jpg

: 資料來源
: https://www.cdc.gov.tw/File/Get/RUhRCZJKnnLv5gOnzpWGoA
: 疫情前 台灣"一週"類流感就醫人次
: 大約在6-10萬人次之間
: 偶爾遇到一次大爆發 才會衝到12萬人次
: 這是 一週
: 而我們現在新冠肺炎 "一天"就能8萬人
: 所以其實omicron真正問題是 確診規模太大
: 遠高過流感規模
: 所以儘管99.5%確診都是輕症
: 幼兒更是99.9%輕症
: 但你還是會看到很多人住院
: 每天一百多人病死
: 因為 確診規模 實在 太大了
: 流感如果一天也有八萬人確診
: 我告訴你 也會一堆人住院
: 而且說真的 不用到一天八萬
: 以往一週12萬人次的時候
: 流感就已經住院一堆
: 然後很多縣市都有學校停課了
: 你如果好奇去google 流感 停課
: 就會發現很多新聞
: 所以以前流感嚴重的時候 也是有在停課的
: 一天一萬確診
: 相當於一週七萬
: 其實也差不多是 疫情前平常流感的規模而已=.=
: 而進入秋天後 流感旺季
: 一週會到10-12萬
: 那一天就是兩萬左右
: 所以其實在來九月進入秋天後
: 確診人數在往上也差不多是一天一兩萬
: 我是這樣預估的
: 話說omicron感冒化是真的超級有感
: 大概五月初的時候
: 我雙北的同學和學長學姊學弟們
: 都跟我們分享 它們那邊 只要發燒 幾乎都快篩陽性
: 然後到了五月底 終於換我們高雄這邊
: 只要發燒 幾乎都快篩陽了
: 那如果沒發燒呢? 大概一半快篩陽
: 我這兩週 天天都在通報
: 很多病人來看感冒 說有點發燒
: 我就跟他說 你大概已經確診
: 病人還不太相信
: 說我又沒接觸確診者 怎麼可能
: 好 不信是吧
: 我馬上幫你做快篩
: 還真的陽性XDDDD
: 通報一個 五百塊
: 我又賺到五百了
: PS+可以訂閱了~~~
: 所以我覺得大概是這樣啦
: 七八月後 一天一萬
: 之後九月入秋 開始一天兩三萬
: 到冬天 可能一天又三五萬
: 然後到明年春天 才又降下來
: 阿你說怎麼辦?
: 靠杯 這就感冒阿 不然是想怎麼辦???
: 想要像上海那樣 又去封兩個月嗎????
: 等九月後 你們再看看中國又封那些一線城市
: 你就不會再想討論清零還是共存了


-----
Sent from JPTT on my Realme RMX2144.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11.4 (臺灣)
PTT 網址

Fallenshit06/07 15:41你們這樣高來高去 小弟都不知道信誰

nnkj06/07 15:41從防疫看黃種人的科學信仰 新加坡>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北韓

hqu06/07 15:41坐我後面的得了 坐我後面的後面那個也得了 我還是一條線

AboveTheRim06/07 15:41國外就黑數更多 檢驗量能只要足夠 不會排擠醫療

AboveTheRim06/07 15:42台灣一直檢驗也無所謂啦 創造GDP

hqu06/07 15:42時中不是推估大約有1倍到2倍的黑數 就有200-400萬人中過了

AboveTheRim06/07 15:43中國72小時就核酸一次了 創造多少GDP阿

derekhsu06/07 15:43有一小部分的人是不會確診的天選之人,說不定你就是阿

hqu06/07 15:44而且不在估計質內的 我舅和舅媽沒保險沒症狀快篩陽也沒通報

derekhsu06/07 15:46這病毒的傳染力會讓流感像是幼稚園兒童

derekhsu06/07 15:47我們防疫防到台灣流感幾乎消失了

hydra317906/07 15:47台灣去年爆發後清零就有做廣篩吧?

hqu06/07 15:48就我表弟和他太太傳回去的 孫子和孫女也都得那4個就有作申報

hydra317906/07 15:49就是如果病毒不只跨過國門還變成社區大爆發的時候,清

hydra317906/07 15:49零就會靠往普篩或廣篩

TheoEpstein06/07 15:49去年廣篩是邁當牢,陳時中還是惜篩

derekhsu06/07 15:50廣篩個鬼啊 你去看看疫情前紐西蘭跟澳洲的篩檢量 那才叫

derekhsu06/07 15:50廣篩

TheoEpstein06/07 15:50你看去年爆發前後陳時中對快篩的態度跟作法就知道了

Atkins1306/07 15:50民主常常是妥協 就變成這樣

hqu06/07 15:50但是共存還在廣篩或普篩其實就是浪費資源 不如沒症狀就共存

Atkins1306/07 15:51去年台灣也沒搞廣篩

hydra317906/07 15:51我記得知道獅子王有隱瞞後,就聽黃立民說的跟台北開快

hydra317906/07 15:51篩站吧,可能那樣數量還是不算廣

YAKATA06/07 15:52T大講的是有通報的確診人數,D大講的是含黑數確診人數。

derekhsu06/07 15:52一天就千分之2到千分之5的人口,英國還篩到千分之20

TheoEpstein06/07 15:52看台灣的PCR篩檢量,從來沒有稱得上大規模篩檢過。

hydra317906/07 15:53去年應該以北北基桃來看就好?還是這數據只有看那邊

TheoEpstein06/07 15:53高雄那種篩法是建立在大量匡列,台灣沒其他地方做到

derekhsu06/07 15:53台灣在除了陳其邁的旗津跟後來的基隆以外從來就沒大規模

derekhsu06/07 15:53篩檢

hydra317906/07 15:53因為北北基桃外的疫情都只燒一下就沒了

TheoEpstein06/07 15:54邁當牢那個太猛了

TheoEpstein06/07 15:54你以為為什麼可以燒一下就沒?大量篩檢狂匡列啊。

derekhsu06/07 15:54人家紐西蘭澳洲沒疫情也大量篩

TheoEpstein06/07 15:55葉彥伯去年就講了,ALPHA時一個確診要框11個人。

derekhsu06/07 15:55陳其邁造冊篩檢只做了旗津,其實規模跟國外比較起來還是

TheoEpstein06/07 15:55人家是這樣子去控制疫情

derekhsu06/07 15:55非常少

derekhsu06/07 15:56台灣主要還是靠匡列不是篩檢在控制疫情

TheoEpstein06/07 15:56對,匡列為主

nnkj06/07 15:58台灣是靠戴口罩控制疫情 壓住在一天八萬確診

hydra317906/07 15:58大量匡列,彰化那個也算吧

derekhsu06/07 15:58但民主國家就是不可能用電子圍籬還調用通聯紀錄疫調這種

derekhsu06/07 15:58違反人權與隱私的方法防疫,所以就直接封城大家平等一起

derekhsu06/07 15:58

hqu06/07 16:00前年2019在彰化不是有作過篩10萬人的普篩嗎

hydra317906/07 16:01五月初彭博那個防疫韌性是怎評比的?因為紐西蘭比台灣

hydra317906/07 16:01還低感覺有點怪

derekhsu06/07 16:01那個是血清調查 不是PCR篩檢

hydra317906/07 16:02血清調查北榮也有做

hqu06/07 16:03要共存了 其實就不要再把這個病妖魔化了 有症狀再篩

hqu06/07 16:06高危險群就先作pcr確定 給藥權 讓病人自已決定要不要吃

hqu06/07 16:07中重症就讓醫生加強照顧 重症住院的小朋友 走比較少

nnkj06/07 16:09走向共存 確診者陽轉陰應該就不用戴口罩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