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不要再追求力竭了!力竭與疲勞的線性關係
https://imgur.com/XuAXHt4
許多人會對是否要訓練到力竭有不同的意見,當我們訓練越接近力竭時,會啟動到越多肌纖維產生力量,使得更多的肌纖維能參與收縮並承受機械張力,這對於訓練後產生的生理適應至關重要。
但同時,當訓練越接近力竭,訓練導致的神經肌肉系統疲勞也會越大,疲勞導致肌纖維收縮能力受限,造成當下及後續暫時的肌力下降,減低了能舉起的絕對重量,而相對應地,肌纖維承受的機械張力會下降,這會導致肌力及肌肥大成長效率減低。
這造成了編排課表時的兩難,一方面,訓練組距離力竭太遠會使得肌力及肌肥大效果較差,因為訓練要接近力竭才能讓絕大多數的肌纖維參與收縮,但另一方面,當訓練越接近力竭累積的疲勞會越大,會造成後續訓練的強度及訓練量快速下降並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
新的一篇研究(Refalo et al., 2023)分析調查了運用主觀的保留次數(RIR,
repetitions-in-reserve)去分析在同樣的訓練強度(75% 1RM)下,在保留次數3下、保留次數1下及訓練至力竭的訓練情況,急性及短期內身體的疲勞程度及恢復的狀況。
研究背景:研究使用主觀(Subjective)的保留次數,研究了在阻力訓練(RT,
resistance training)中,訓練接近力竭對神經肌肉系統產生的急性和短期疲勞與和身體恢復的影響。
*RIR, repetitions-in-reserve,意旨訓練者自行判斷目前次數距離力竭還有幾下,例如RIR 1/ 保留次數一下,代表訓練在力竭的前一下停止,RIR 3/保留次數3下代表在力竭前三下就停止訓練,因此RIR/保留次數越高,代表訓練組離力竭次數越遠,訓練相對較輕鬆。
研究方法:24名熟悉抗阻訓練的男性(n = 12)和女性(n = 12)按隨機順序完成了三次實驗試驗,每次試驗包括六組75% 1-RM 的卧推,分別進行到力竭(FAIL)、保留次數一下(1-RIR)或保留次數三下(3-RIR)。並在訓練前及訓練結束(4分鐘)及訓練後24和48小時測驗評估動作速度變化,透過動作速度幫助評斷急性及短期的神經肌肉疲勞,並幫助判斷相應的恢復時間,並透過分析第一組到最後六組的變化,分析在阻力訓練期間
和之後的多個時間點的身體狀況變化。
https://imgur.com/3OEWjce
實驗結果:運動後4分鐘動作速度的下降量,在FAIL組(-25%)比1-RIR(-13%)和
3-RIR(-8%)更大,男性(-29%)比女性(-21%)在力竭後速度下降更明顯。
總訓練量來看1-RIR > 3-RIR = FAIL 。
https://imgur.com/U53mkhN
至於運動後24小時,FAIL(-3%)和1-RIR(-3%)的動作速度下降量比3-RIR(+2%)更大,所有組的差異在運動後48小時消失。
https://imgur.com/QDpRkbS
訓練中第一組到最後一組的舉重速度下降量,FAIL(-22%)比1-RIR(-9%)和3-RIR(-6%)更大,男性(-15%)比女性(-9%)在第一組到最後一組的動作速度下降量更大。
https://imgur.com/PmFhFD8
此外隨著訓練越接近力竭,在訓練後產生的自覺肌肉酸痛感(DOMS)顯著地增加,受試者感覺更疲勞,恢復速度也較慢。
研究總結:這些發現支持阻力訓練接近力竭的程度和急性短期的神經肌肉疲勞以及負面知覺(肌肉痠痛)反應之間的線性關係。
https://imgur.com/uImp2ck
劉教練的想法:
這篇新的研究闡明了訓練的疲勞與接近力竭的程度的線性關係,當訓練越接近力竭需要更久的恢復時間,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訓練至力竭的FAIL組的總訓練量其實與每次訓練都在力竭前三下就停下的RIR-3組相同,反倒是RIR-1組的總訓練量最高,因此若是以肌肥大為目標,訓練在追求每次訓練都能獲得最大訓練量者,其實在力竭前1下停止不做到力竭反而能得到更大的訓練量,此外訓練至力竭FAIL組與RIR-3組,在實際總訓練量相同的情況下,訓練至力竭在訓練後也需要更多時間來讓身體恢復,恢復狀況較沒訓練至力竭組差了許多,而訓練後能更快從疲勞中恢復對於訓練頻率高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代表訓練後他們可以更快回到健身房或運動場上訓練,並大幅降低過度訓練的風險。
但要注意,研究中的訓練者都是已經有阻力訓練經驗者,因為對於距離還有幾下會到達力竭需要一定的訓練經驗才有辦法較準確的判斷,因此使用保留次數來決定訓練組中的動作次數較適合進階訓練者,如果是缺乏訓練經驗的初學者可能會較難準確地使用主觀的保留次數(RIR)做判斷,對於初學者使用% 1RM換算表去抓保留次數來安排訓練次數可能會是較理想的方法。
總之,根據目前證據及個人經驗來看,做到力竭其實對不管是肌肥大、肌力、爆發力成長來說,都沒有特別額外的好處,反倒是有不少風險或害處,例如:更高的受傷風險、更多的疲勞累積、需要更久的恢復時間、產生更嚴重的延遲性痠痛等,且研究證據也發現了不練到力竭反而可以在同一次訓練中做完更多的訓練量,因此,個人認為訓練到完全力竭實際上沒什麼必要性。
https://imgur.com/87luv4S
總結:
-訓練接近力竭的程度與疲勞的累積正相關,即使總訓練量相同,訓練到力竭和不練到力竭相比,訓練到力竭會帶來更多的疲勞,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即使在訓練量相同地情況下,訓練到力竭會產生更嚴重的延遲性痠痛(DOMS,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不練到力竭反而能讓你在訓練中累積更多訓練量,比起訓練到力竭,以肌力成長為目標的訓練建議可以採取保留次數1-3下、爆發力發展則建議2-4下,在動作速度降低時即可休息、肌肥大訓練則建議採取保留次數1-2下,這樣或許會是較佳的選擇
-若真的要訓練到力竭,建議在訓練的尾聲在採取訓練至力竭的訓練方式,以將對後續訓練的影響降到最低
-訓練頻率較高者不建議訓練至力竭
-若是習慣或有特殊原因要訓練至力竭,建議訓練與訓練之間至少要間隔48-72小時,以讓身體從疲勞中恢復
https://imgur.com/Lujkae7
References:
Davies, T., Orr, R., Halaki, M., & Hackett, D. (2016). Effect of training
leading to repetition failure on muscular streng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orts medicine, 46(4), 487-502.
Helms, E. R., Cronin, J., Storey, A., & Zourdos, M. C. (2016). Application ofthe repetitions in reserve-based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scale for
resistance training.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 38(4), 42.
Izquierdo, M., Iba鎑z, J., Gonz嫮ez-Badillo, J. J., H鄢kinen, K.,
Ratamess, N. A., Kraemer, W. J., ... & Gorostiaga, E. M. (2006). Differentialeffects of strength training leading to failure versus not to failure on
hormonal responses, strength, and muscle power gain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Willardson, J. M. (2007). The application of training to failure in
periodized multiple-set resistance exercise program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Conditioning Research, 21(2), 628.
Willardson, J. M., Norton, L., & Wilson, G. (2010). Training to failure and
beyond in mainstream resistance exercise programs.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32(3), 21-29.
Martorelli, S., Cadore, E. L., Izquierdo, M., Celes, R., Martorelli, A.,
Cleto, V. A., ... & Bottaro, M. (2017). Strength training with repetitions tofailure does not provide additional strength and muscle hypertrophy gains in
young women. Europe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yology, 27(2).
Mang, Z., Rasinski, K., & Kravitz, L. (2022). Resistance Training to Failure:A Science-to-Practice Guide for the Fitness Professional.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6(2), 14-19.
Pedrosa, G. F., Machado, S. C., Diniz, R. C. R., de Lacerda, L. T.,
Martins-Costa, H. C., de Andrade, A. G. P., ... & Lima, F. V. (2020). The
Effects of Altering the Concentric/Eccentric Phase Times on EMG Response,
Lactate Accumulation and Work Completed when Training to Failure. 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 73(1), 33-44.
Refalo, M. C., Helms, E. R., Hamilton, D. L., & Fyfe, J. J. (2023). Influenceof Resistance Training Proximity-to-Failure, Determined by
Repetitions-in-Reserve, on Neuromuscular Fatigue in Resistance-Trained Males
and Females. Sports Medicine-Open, 9(1), 10.
--
愛丁堡/台北 劉教練, Jeff Liu
https://imgur.com/ehMgRdc
https://www.instagram.com/jeff_liu_0801/
https://www.facebook.com/tpe.coachliu
--
認同,最近用的課表就是不要拼力竭,當天目標該做多少就
做多少,反而體態開始感覺明顯變化
真力竭,感覺一個動作3組,就可以回家了...XD
如果追求長期的訓練 力竭只會很快就要面對過度訓練
自由重量我都不太敢真的拚到力竭
感恩,看來該修改課表了
一定要力竭 不燃乾脆不出門練
很多是為了因為力竭而覺得達到足夠熱量消耗吧
不力竭就沒有猙獰的表情,那網紅怎麼辦?
要到真的力竭很難吧
大部分人臥推也就3~5組吧,拿6組去做研究是?
就算進階訓練者還是很容易 rir 抓錯,但力竭一定能感覺
到
一直保持練肩花2-2小時半 成效很好 絕對要力竭
邊緣人像我也不會做到力竭怕被壓死
我記得去年還今年有一篇SR說用速度下降程度去設計訓練
強度對肌肥大是較為有效的( ・ω・`)
不知道是不是最後一篇
感謝分享
力竭反而需要更長的組間休息時間,效率不佳
感謝整理!
推
保留次數
8993035631
507826387
83
[心得] 引體向上 和 背闊肌(滑輪)下拉科學大比較大家好久不見,我是解剖學專家兼舉重愛好者Barbend.Senpai 新年後大家好,最近我還是老樣子,除了訓練、休息、教課之外,就是在看書寫作, 為了研習寫了數篇動作教學論文,有夠累der,好加在訓練上還是有所突破! 希望新的一年大家都能健康成長!!! 最近突然想起,我在去年曾經說過要幫一位網友解析引體向上這個動作,63
[翻譯] 進階阻力訓練技術翻譯全文在此,請自己取用,以下節錄重點: 1. 傳統的肌肥大模型中強調了三個主要因素:機械張力,代謝壓力和肌肉損傷,影響肌 肥大具有明顯的劑量反應關係的是總訓練量 2. 低負荷訓練的參與者所執行的總訓練量大約是高負荷者總訓練量的三倍,當使用低負29
[心得] 重訓加有氧,如何效益最大化!前言: 阻力訓練是否可以跟有氧一起練,而且還能得到好的效果? 這個問題仍然持續在辯論當中。 一般來說我們會把阻力訓練合併有氧訓練的模式稱為 Concurrent Training, CT,併行訓 練,可以是指一節訓練中同時包含阻力訓練及有氧,或是一週的小週期內同時包含阻力訓19
Re: [問題] 新手觀念問題對健身新手來說, 一次一個肌肉部位總共只需要2-3組就足夠了, 不要懷疑, 總共就是只要2-3組。 目前中文訓練相關資訊普遍都還是以bro-split和PPL的課表為主,17
[問題] 訓練組數請益(背部)上次練胸的請教文後 許多前輩的意見都是累積過多垃圾的訓練量 訓練強度沒有提高而導致 目前已改善 想繼續請教有關背部的部分 seat cable row 57*4*10 plate machine row 70*4*1014
Re: [問題] 大家是怎樣逼自己力竭的其實推文都已經解答了,如果目標是增肌的話,刻意練到力竭並非必要 只是想再額外補充一點資訊 通常針對不同訓練目標8
[心得] 肌肥大: 訓練有效強度及組次數最近剛好入手了一本Dr. Mike Israetel出版的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hypertrophy tr aining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裡面提到的內容: 首先關於肌肥大,我們可以使用mathematical volume也就是:組數*次數*重量*距離。 但 距離會因為運動和身體比例的不同而改變,所以在比較訓練菜單的時候沒有幫助,而”組數 *次數*重量”則可以直接被省略成組數,因為次數和重量會互相影響,所以只用組數來計算5
Re: [閒聊] 受傷如何防止肌肉萎縮:交叉教育現象嗨! 或許可以考慮試試交叉教育效應(Cross-education effect)的訓練 這個現象最早在 1894 年被提出,主要是透過訓練單側肢可以影響到對側肢的動作單元(Mo tor Unit), 意即訓練一側的肌力、技能,可以把效果傳遞到另外一側4
[心得] 內部與外部訓練量的監測方式提到訓練,除了訓練的方式以外,最重要的另一個重點大概就是訓練量了 一般有在做阻力訓練的人可能都知道所謂的 Training volume 或 Training load 把組數(Sets) x 重複次數(Repitition) x 阻力(Resistance)所得到的這個值 當作你的訓練量,但你有想過如果今天不是在討論重量訓練 如果是在球類運動中要如何計算你的訓練量嗎?3
[問題] 關於遞減組相對於力竭的效果.??訓練到力竭與否,目前應該是一個很火熱的對抗當中. 當然又有新的一套說法就是,力竭的前三下是關鍵. 關鍵的說法又很多種. 一種是那幾下機械張力很強,另一種是會徵招到比較深層的肌群.一種是代謝壓力的作用. 但當然力竭的缺點也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