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金川用兵[上]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金川用兵[上]作者
Nomic
()
時間推噓10 推:10 噓:0 →:0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2/blog-post_23.html

--


金川用兵[上]


乾隆朝的大小金川之役給人最鮮明的意象或許莫過於「地險碉堅」。第一次金川之役首位綜理全局的張廣泗說道:


  「臣自入番境,經由各地,所見尺寸皆山,陡峻無比;隘口處所則設有碉樓,累石如小城,中峙一最高者,狀如浮圖,或八、九丈、十餘丈,甚至有十五六丈者,四圍高下,皆有小孔以資瞭望、以施鎗砲。險要尤甚之處,設碉倍加堅固,名曰戰碉,此凡屬番境皆然,而金川地勢尤險,碉樓更多。」


  李心衡則寫道「碉樓如小城,下大巔細,有高至三四十丈者。中有數十層,每層四面,各有方孔,可施鎗砲。家各有之,特高低不一耳」 。一丈約3公尺餘,也就是說碉樓高24公尺以上的尚屬平常,有超過50公尺的,據李氏所言甚至有高過百餘公尺的(應該是誇大了)。不過除了有利於遠眺瞭望,碉樓的主要作用是配合逼仄的山險,在有限的單位正面上堆疊火力十餘層。也就是說不僅僅佔據地利堵截要害,而且還將一夫當關倍增為十數夫。攻碉成為清軍無法繞開的主要課題。張廣泗接著寫道:


「至於攻碉之法,或穴地道以轟地雷,或穵牆孔以施火砲,或圍絕水道以坐困之。種種設法,本皆易於防範,可一用而不可再施。且上年進攻瞻對,已盡為番夷所悉,逆酋皆早為預備,或於碉外掘壕,或於碉內積水,或附碉加築護墻,地勢本居至險,防禦又極周密。營中向有子母、劈山等砲,僅可禦敵,不足攻碉。撫臣紀山製有九節、劈山大砲二十餘位,每位重三百餘觔,馬騾不能馱載,雇覔長夫擡運,以之攻碉,若擊中碉樓腰腹,仍屹立不動,惟擊中碉頂,則可去石數塊,或竟有擊穿者。賊雖頗懷震懼,然即甃補如故。」


張廣泗提出了三種辦法:砲轟、地雷、斷水。山地較不易接觸水源,斷汲道是正常操作,大小金川也不例外,雙方屢屢爭奪對手位於河畔或水泉附近的「水卡」、「水碉」
。不過,有鑑於大小金川就是因為大、小金川各自流經而得名,沿河不乏水源,而其天候又經常雨雪不定,少見晴霽,「九月中旬已連降大雪」 、「冬雪尚少,春雪每多,三、四月後方能融化」 ,「以雪煎水」 一段時間不成問題;乾隆三十八年(1773)木果木大敗之際,被困清軍「苦無水,接雨以為炊」 ,也靠著雨水苦苦撐持。換言之,切斷水源不能說沒作用,但在大小金川不乏補救方法。


至於地雷,在遠離地下水面、掘地道比較不怕地下水淹沒的山區不失為一策,清軍也不時使用 。好比說乾隆四十年七月清軍進攻噶咱普山腿,「二十五日黎明點放引線,噶咱普山腿下石碉一座、木城一座、石卡兩座立時轟塌,烟焰瀰漫,有數賊轟於半空,支解而下,其餘斃者甚多」 ,清軍乘勢攻取。不過開掘地道,誠如張廣泗所言,事先挖掘壕溝就能提前截斷對手地道,或者至少迫使敵人挖更深的地道;即便探得敵人已挖地道,守方另挖地道相抗衡也還來得及。如乾隆四十年八月清軍圍攻勒烏圍時,便曾連挖兩天,「兩道地穴挖進數丈有餘」,但到八月初三被守軍知覺,「官兵漸次挖進,不無稍有聲息,賊人知覺,亦從旁挖掘地穴相拒」 。


挖地道或斷汲道的花樣或能改進的技術上限都比較有限。相對來說,為了增強炮擊的威力與效率,清軍嘗試了各種辦法。最主要的矛盾在於,山區用兵,地形崎嶇,大型火炮難以扛運;但太小的火炮對石碉也起不了作用。清軍平時所用還不上百斤重的子母砲、劈山砲 不濟事,至少也得「大劈山砲,重三百餘觔,分發各路應用,頗為得濟,然尚嫌力微;而再議加重,又移動為難。臣(張廣泗)查以前兩廣督臣顎爾達曾令廣東巧匠鑄造九節銅砲運京,…此砲合之則可摧堅,分之又易擡運,用之於此一帶番酋之地,大有裨益」
。九節銅砲即《皇朝禮器圖式》卷十六當中的九節十成砲:


「本朝制九節十成礮,鑄銅為之,前後若一。前分九節,後加厎,各有螺旋,分負以涉險遠,用時合成之,重自七百九十觔至七百九十八觔,長自五尺一寸至六尺九寸,底環螭三,每節飾獸面三,分鐫重若干。受藥自一觔四兩至一觔八兩,鐵子二觔八兩,載以四輪車,通間軫平施輪處少濶,長六尺一寸,中加立木半規以承礮,立木左右為鐵柱,
夾礮右柱長倍,左曲向前,加立表,以為凖,板輪不施輻。」


九節砲的重量雖然抵得過兩座大劈山砲,但既然可分九節,分段運送反倒靈便,此後便成為金川之役的常客,以至於被叛亂的金川土司奪獲 。實際上清軍在金川所用的九節砲是仿效其意另行鑄造,更輕,砲重只三百斤,連砲架什物共重四百斤;還鑄造了更輕便的五節砲,砲重二百斤,連砲架三百斤 。


然而實戰證明三百斤重的火炮威力仍然不足,張廣泗很快便將斤兩加倍,要求改鑄五六百斤的火炮,即使如此還是覺得不夠看。「督臣(張廣泗)又稱,每碉一座,需五六百觔重砲,入五六觔重子,排列三十位一齊施打,方能傾倒;前擬造砲數尚不敷用,必得七八十位或一百位,庶足備用」 。於是沒多久張廣泗便說道「攻擊碉樓,(砲重)須在千觔內外,始克有濟」 ,用兵半年,火砲體量三級跳;到第一次金川之役結束時,清軍已動用重二千餘斤的銅砲 。


第二次金川之役清軍碰上了同樣的難題。一開戰清軍就用上了生鐵炮子重二十斤、砲身重三千斤的銅砲 。不過這等火砲顯然不是金川道路所能負荷,溫福、阿桂上奏道「若鑄造三四千觔大砲,山路崎嶇,斷難運送,且非二十日不能鑄成一位。故現在鑄用之砲,不過七八百觔,每攻一碉,必須用數百砲,俟將次殘破,然後官兵奮力擁上,賊人或逃或殺,始不能守」 。既然重砲難以搬運,現地鑄造起碼要等二十天,那麼就不得不乞靈於七八百斤重的火砲以量取勝,先打他個數百砲。實際上,儘管清軍繼續鑄造鐵砲子重20斤、22斤、砲身重達五千餘斤的火砲 ,實踐中則是大小火砲各司其職互相分工,各有其匹配的任務 :


「臣(阿爾泰)現在軍營鑄成三千觔重大銅砲一位,食藥十二觔,配用生鐵砲子,重二十觔。…臣前在約咱軍營,因見尋常砲位不甚得力,是以趕鑄大砲;近日鑄成,日逐轟打,以大砲之力,原能打透碉牆,第賊於碉內藏匿,砲勢一過,旋即在內填補。今復用靖遠、劈山等砲,遂同大砲一齊併發,使賊番不及補苴。」


在重砲破碉之後,為了防止對手重新補綴碉牆,還必須持續火力壓制,此時比較輕便的火砲便足以勝任,倒不必糾結非用重砲。再說將銅斤炭火等原料、匠役工具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急就章送到戰地鼓鑄,那鑄出來的火砲品質可想而知,不是「屢鑄不就」 ,便是「軍需局所運之銅,質地不淨,多有礦性,勉強融鑄,隨打隨裂」 、「鑄造不能堅固,…所鑄之砲,每易炸壞」 、「所稱大砲炸裂一節,…必趕鑄太急所致」 、「砲之炸裂,
究係火侯功夫不到,葢銅料必須鎔鍊淨純,不使稍存砂眼,方能勻整得用」 、「所鑄之砲,用之一二日,即易炸裂」 、「鑄成砲位輪流轟擊,各放十餘砲,忽俱炸裂,幸未傷人。但屢鑄屢炸,臣等實深焦急,查看炸裂之處,竟有一半黑似煤渣者,寔因銅質不淨,內多鉛沙,是以不能堅久」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現場鑄砲現場用,完事之後砲還是挪不動,「崇山峻嶺,運回亦覺艱難,不若鎔化銅斤載歸」 ,「但攻得一處,移營進剿,尚需將鑄成大礮鑿為碎銅,攜往另鑄」 ,「山路崎嶇險仄,且積雪凍凝,舊有大礮難以拉運,現在趕運礮料,上緊鑄造」 ,那自然更不重視品質了,反正鑄得再好,完事後也是要敲碎搬運另鑄的。


這就意味著大部分時候清軍依賴的火力主要不是在運送或鑄造中的銅砲,而是七八百斤以下的火砲。從清軍消耗的砲子數量上也可以看出;重砲使用的主要是鐵子,第二次金川之役清軍共用掉生鐵炮子536,546斤(以一發鐵子20斤計,約26,827發)。七八百斤以下的火砲主要用的是鉛子,而清軍在金川用掉的鉛子多達2,525,086斤,以每發鉛子6斤計,約42萬發。有鑑於清軍在第二次金川之役中攻克了戰碉兩千四百餘座、石卡五百餘座、木城二百餘座 ,平均下來每城每碉大約分到135發鉛彈,與前述「每攻一碉,必須用數百砲」的敘述大致吻合。這個數字其實還是低估了,因為金川土司用鉛子固然沒問題,但完全不曉得如何用生鐵鑄砲子。「臣(溫福)自進剿以來,大小礮俱用生鐵鎔鑄,成造較易,
從未用過熟鐵。至每次攻得地方,搜獲賊番拾存我兵礮子,俱堆貯不用,葢原番地素不產煤,又不知燒炭之法,不能鎔鐵,其礮俱係熟鐵,則其不能鑄用生鐵,已可概見,實不
致有反藉寇兵之弊」 。換言之,比起鉛子,清軍更偏好對手無法回收利用的生鐵砲子:

「豐昇額、舒常奏言:臣等連日察看,賊眾雖覺增添防守,倍加嚴密,而於來鎗砲子內,間有內裹石塊,外用鉛包者,其鉛丸缺乏可知。臣等即敕經營火器匠弁,所有大小鎗砲子,俱用生鐵鑄造,使其拾去,不能毀作。」


由此看來,除了鉛子,鐵子當中相當一部分應該也是歸七八百斤以下的火炮使用。到第二次金川之役結束時,清軍還餘下砲子308,950顆沒打完,而尚未鑄成砲子的生鐵還有56萬多斤,生鐵作為原料一點也不缺 。不過這也不代表清軍可以隨便浪費──鐵每斤價
值僅五分銀(即0.05兩),負責搬運的役伕負重以五十斤(50斤鐵值銀2.5兩)為限,在有設置台站的地方,口內每名役伕搬運過一站支工食銀五分,口外八分。從口外鑄砲的隨營砲局往前線運送砲子,要經過三五站、七八站甚至十餘站不等 ,也就是說光是前線較短距離的運送,運費就相當於原料價值的十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鐵價相較於運價如此低賤,戰爭結束後,乾隆便要求將剩餘鐵斤就地給發兵丁作農器鍋具,不必送回 。


既然運送鐵斤所費不貲,除了現地鑄造鐵砲子之外,清軍還回收戰地上遺落的鐵子,找到一顆砲子給工價銀二錢,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就撿回十斤重砲子1,822顆、六斤半砲子1,096顆 ,也就是說撿回了25,344斤鐵子,值銀1,267兩;但既然每顆砲子只給銀二錢,兩千多顆才花掉白銀584兩,這筆買賣不虧。隔年(1775)八月至十月間清軍撿回了數千顆砲子,總重甚至高達七萬餘斤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4.187 (臺灣)
PTT 網址

AaronWang02/23 10:07

viroid02/23 10:18

roseritter02/23 10:32國力夠厚才能這樣玩

ab4daa02/23 12:02

kingright02/23 12:24推推

wittmann421302/23 16:51

ja2307200802/23 19:14

※ 編輯: Nomic (150.116.194.187 臺灣), 02/23/2023 20:31:55

tony336621102/24 11:40納親是不是死的有點冤啊?

biglafu02/24 13:49看看現實職場生態 覺得不冤......

tony336621102/24 14:52話說這樣怎麼沒出現金川菜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