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重圍之中[下]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28.html
--
重圍之中[下]
除開《五邊典則》書中未載,以及因為語意過簡或不明晰、以及交戰規模過小的例子被筆者排除之外,以上略舉1470年至1570年百年間共20例;換言之,平均每五年就會發生明軍被北方蒙古人或其他異族兵包圍的事件,若單看嘉靖朝後半虜患深重的時期,1545年至1570年25年間便有10例,平均每隔兩三年就有明軍被包圍,且還不說這只是不完全的統計,而上述一些戰例中被包圍的明軍也不只一支,甚至有一軍被圍,救援諸軍在路上接踵被圍的窘況。不過,就本文的題旨而言,光是羅列被圍的戰例計算頻率是不夠的;上引文各段落篇幅也不少,但仍缺乏個別士兵會親身經歷到的細節。究竟被包圍的明軍會遭遇到甚麼戰況?幸虧仍有較詳實的史料留存下來得以探討:
「弘治十四年(1501年)間七月內,巡撫御史周季麟在於固原駐劄,聞知敵眾侵犯韋州地方,隨差陝西都司都指揮僉事楊琳率領官軍九百九十四員名前往黑水口,按伏截殺。本月二十四日,據夜不收黑馬兒走報,敵眾進至打狼川;本日至午時,敵眾萬餘已先攻圍鎮戎所。彼時楊琳以眾寡不敵,與隨征西安左衛指揮朱鼎等議,要仍駐黑水口以避其鋒;有朱鼎等回說『若不進兵,被周都堂打一百,也只是死。不如進戰,便死也有名』。楊琳當即發軍。
本日未時分,行至孔壩溝,率遇大勢敵眾約五、六萬騎,連山遍野滿川前來迎敵,占在四面高岡,將官軍圍在溝南,兩陣相離不上三十餘步。楊琳在中軍發放:『如今彼眾我寡,且又陷在死地,須是大家力戰求生』。當令指揮朱鼎、妙齡、武臣、許慶、千戶楊璽各分一面,當先對敵。因是兩鎮(陣)相近,矢無虛發。戰至戊時,官軍死者三百餘人,敵眾死者亦有百十餘人;官軍在前者奮力死戰,在內者擠扌匝不得展手,彼時心慌目亂,莫辨誰何。直至昏晚罷戰,敵眾俱在周圍劄營,又值夜雨,如注不息。
至天明,二十五日,軍火器具皆濕,又復交鋒;彼說『不要殺了,只與我馬罷』,官軍斥罵固拒,捨死力戰。至巳時,官軍死者又約三百餘人,敵死者亦有八、九十人,俱在溝中重疊枕藉。敵見朱鼎、妙齡、武臣、許慶、楊璽善戰,當先讎視,四面攢合,擁擠向前,將朱鼎等鈎攙下馬,俱支解訖。楊琳與見在重傷官軍三百餘員名各中鎗、箭,血流模糊,俱在死屍內掩藏。敵退,方纔走出回城。」(楊一清《井腔部n卷八〈一為應詔陳
言原情宥罪保全將官等事〉)
上引史料值得注意的是「在內者擠扌匝不得展手」、「(死者)俱在溝中重疊枕藉」、「(倖存官軍)俱在死屍內掩藏」;這三句導出一個現象,即當一群人遭到敵軍包圍時,出於本能反應,會向陣中退後不斷推擠,導致夾在中間的人被擠得手足無法施展,遑論作戰。除了被敵人殺傷之外,如此推搡往往造成陣中人失足跌倒自相蹂踐,傷者與死者重重堆疊,若運氣好沒有被窒息壓死,便會有倖存者從死屍堆中爬出來逃出生天的情況。換言之,與1415年阿金庫爾戰役的過程類似──遭到英軍半包圍的法軍往陣中推擠,困在裏頭的
人幾乎無法動彈、互相踩踏,以至於堆疊起的屍身竟有一人高。實際上,在中世紀的戰場上,遭到包圍或半包圍的軍隊在陣中堆屍的情形是很常見的 ,明軍士兵所遭遇到的包圍戰中怕也少不了類似的經驗。
這一方面很好地解釋了,何以北方明軍更偏好以戰車、拒馬、或者挖掘壕溝來列陣──有時兩者、三者並用──顯而易見,與不可靠的生物人不同,戰車、拒馬、壕溝並不具
備閃躲後退的本能,以之列陣自然不會有互相推擠以至於陣中士兵器械都不得施展的問題。其次,假如真的發生互相推擠踩踏的狀況呢?以明軍被包圍的情況發生得如此頻繁來看,有推擠甚至窒息經驗、僥倖活下來的士兵,日後上陣優先考慮的事項之一,恐怕是如何避免被陣中的同袍傷害。就此而言,喜好鈍器甚於刃器的現實意義是很明顯的──顯然在
人擠人的沙丁魚罐頭中多了幾把自己或鄰兵的鋒利兵刃在其中緩慢凌遲、名副其實地「絞肉」,是非常可怕的體驗。戚繼光指責邊軍手上用刀「頑鈍不敵」 、數落士兵所用線鎗「柄短刃禿、粗惡不堪」 ,多多少少是沒明白底層軍士故意放任鋒刃朽禿蝕鈍的奧妙,亦或者是心下了然,檯面上不能說破罷了。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太棒了
結論部分突然想到前年南韓梨泰院悲劇..
推
推 擠死人的事件其實一直都沒少過
43
[情報]俄烏戰爭目前戰況及推論戰場走向推特即時地圖 目前戰況: 1.基輔(第一大) 北面已被包圍有開人道走廊11
Re: [討論] 比較17世紀中西兩邊的攻城戰.... : 在大凌河,皇太極手上有30幾門紅夷火炮,他不想攻城,只想挖四道15公里長的壕溝,把 : 祖大壽團團圍住,如果范邦在皇太極陣營,會大呼可惜,空有8萬人,為何不攻城呢。 : 大凌河圍城戰,祖大壽手上有13000多人,全是精兵良將;「明人善射精兵盡在此城,他處 : 無更也」、「此城內精兵猶鎗之更鋒,鋒挫柄存,亦復何濟」這些話,都是形容大凌河裡9
Re: [心得] 帕維亞戰役[中]補充和討論幾個細節。 ※ 引述《Nomic ((Nomis))》之銘言: : 形勢膠著,但也不光只有壞消息。1524年12月,西班牙運載了18,000人由海道逼近熱 : 那亞;法蘭索瓦一世分兵6,000回救,一路被天候路況耽擱,所幸出生於熱那亞海軍提督 : 世家的安德列‧多利亞(Andrea Doria)乘西班牙人只有3,000人上岸的空檔率領艦隊急擊8
[心得] 晚明萬曆、天啟年間的歐洲兵書 [9]總結 引一篇論文來收尾: 這篇是歐陽泰的論文,主要是向西方學界介紹戚繼光的兵書曾描述過循環齊射的戰術以及 火繩槍操作的方式等。 我比較注意的反而是他在文中引述Geoffrey Parker的過往論點,指出有循環齊射的發想7
Re: [討論] 比較17世紀中西兩邊的攻城戰在helldog你發起的這串討論中,你有很明顯的框架問題。例如清軍在攻城戰 投入的火砲多寡,史實中,明清雙方在遼西運用西洋大砲的時間原本就比較晚。 明軍於1626年的寧遠之戰,將原先放在城外當作吉祥物的西洋大砲,臨機應變 拉到城樓上防禦,擊毀清軍盾車,西洋大砲自此才登上了明清雙方交戰的戰場。 清軍也很快加以仿傚,於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首度運用西洋大砲進攻明軍。1
Re: [問題] 中國常見的兩個觀點要到很後期的足輕可視為下士(下級武士) 豐臣或德川軍裡常常一個足輕大將也許可以帶100-150的兵 所以如果要比較明朝兵比較厲害或清朝兵比較厲害 應該比較單位已經不是『足輕』,而是足輕手下的兵,這些兵還是農民徵召來的 如果是脫產武士,那就該和明朝的家丁,或清兵一定階級以上可以脫產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