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評價

[心得] 晚明萬曆、天啟年間的歐洲兵書 [9]

看板Warfare標題[心得] 晚明萬曆、天啟年間的歐洲兵書 [9]作者
jimmy5680
(喜歡鯊鯊的企鵝)
時間推噓 8 推:8 噓:0 →:16

總結

引一篇論文來收尾:https://bit.ly/3pFe30T
這篇是歐陽泰的論文,主要是向西方學界介紹戚繼光的兵書曾描述過循環齊射的戰術以及火繩槍操作的方式等。

我比較注意的反而是他在文中引述Geoffrey Parker的過往論點,指出有循環齊射的發想和落實操練是兩個階段,所以文獻中要存在操練的細節才能確認部隊曾經運用相關戰術。該文末指稱戚氏操法與西歐相類,但也指出明軍內部編裝與戰術不統一,部分文獻顯示明軍並未廣泛使用鳥銃與循環齊射,詳情尚待考察[註]。在我來看,戚繼光的戰術描繪雖然和同屬1580年代的西班牙軍Eguiluz上尉在類似水準──已可算是極高的造詣──然則若
與歐陽泰用於對照的、年代稍晚於此的西歐兵學相較,畢竟仍失之粗陋簡要。

[註] 其實沒什麼好考察的,晚明北方邊軍積習已久,本來就不愛用鳥銃。雖然我不懂應該繼承徐光啟兵學的孫元化為什麼最後練出的成果一樣是炮兵為主。

綜觀先前所述,晚明和歐洲在十六世紀下半葉與十七世紀初的兵書作者,都是涵蓋軍人和官僚群體,且都是同時包含高層和中低階人員。較大的差別可能是晚明似無專門的建築工程師或幾何學理論,城防設計的概念仍是由行政官僚和軍官憑經驗主觀構思。

個人認為晚明兵書展現出來的不足之處主要還是圍繞在下列幾個點:
一,星型堡壘或類似的強化火炮城堡設計
二,1590年代以降的步騎兵圖解與口令操典

明軍雖然陸續增添重型火炮,卻始終沒有如奉教官員建議的改良城制。後金軍在遼東戰事晚期成功以大炮火力攻陷旅順、皮島、塔山、杏山、中後所、前屯衛等各地,顯見明軍除關、寧、錦之外的次要據點難以有效抵擋火力越來越強的後金(清)軍。

[註] 明末清初攻城時以大炮轟擊城垛為主,而城垛通常厚度不過二、三尺,是以崇禎十二年皇太極攻打松山時差點就成功摧毀城頭後以雲梯攻入,明軍只能趁夜搶修。按,同時期星型要塞設計,炮位的防護或在兩公尺(七尺)左右,而且牆身沒入城壕而較難以被瞄準,因而較能抵禦炮轟。

此外,因為欠缺更簡明的操典──戚繼光等人的著作已初具操典性質,但欠更清晰易懂的
細節──所以晚明的練兵可能仍稍顯不易,尤其是對於欠缺經驗的菜鳥軍官和新編部隊而
言。

在後金興兵伐明之後,熊廷弼和孫承宗陸續接手遼東殘局,他們提出的戰術無非是讓士兵在戰車後方維持靜態陣線,操作和施放銃炮火力,希冀能夠打退敵人。這基本上是迴避了較複雜的隊型操練和火繩槍操作方式,但也代表部隊的火力更偏重爆發力而非連續性,並且對武器性能與品質有比較高的仰賴。至於盧象昇雖然有循環齊射的操法,不過寫作未曾提及細節,兵書水準更類似1580年代的英國軍人。

總的來說,晚明兵書從嘉靖到崇禎年間,最大的進步還是在引進西方鑄炮之法和稜堡雛形,不過稜堡並未普及,因此火炮的鑄造與操作成為最明顯的變革。

至於戰陣操練之法,戚繼光等人於1580年代的兵書似能匹敵西歐,但是後繼無人進一步去發揚,所以終究不能從兵書中看出崇禎年間的明軍除了造炮之外有何進步之處,大概也反應了明廷雖然連年責令練兵,部隊素質卻難以提振的困境。

相對而言,西歐兵書則是展現了同時期愈發精細的操練手段或攻防技術,也預示了此後直到十八世紀線列步兵年代的發展方向。


--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really don't understand, or say they
don't, what is the great issue between the free world and the communist world.

~John F. Kennedy, 1963

--

※ PTT 留言評論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76.93.54.28 (美國)
PTT 網址

Wtaa01/02 21:19好看推

dennis9901/03 06:16個人觀點:中國軍事技術或戰術思想無法提升的原因,就在

dennis9901/03 06:18戚繼光紀效新書(我忘了是18卷本還是14卷本)的序提到的,

dennis9901/03 06:19古代高階的知識份子(無論文武官)都過度重視孫子兵法中

dennis9901/03 06:19上兵伐謀的思想傾向,而忽視底層基礎的軍事訓練及器物

dennis9901/03 06:20革新。以至於無法將那些戰場表現突出的將領所擁有豐富

dennis9901/03 06:21軍事經驗,歸納、體系化成可以普遍推廣及檢討的軍事技術

dennis9901/03 06:22。這正是中國明清兩朝無法從歐洲1500-1700軍事事務革命

dennis9901/03 06:22中獲益的關鍵。

您寫得很好!我覺得這和科舉考試內容太無用、胥吏地位太低也有相關。

overno01/03 07:52沒有兵書留傳下來,是否就真的沒有基層教範可用?

當然應該還是有基層戰鬥的方式,但是缺乏大規模的印刷傳閱,代表相關討論可能不足, 進步自然也比較有限。 比如說國軍新訓,大部分解的那張分解圖就類似這邊說的圖解兵書了。

※ 編輯: jimmy5680 (76.93.54.28 美國), 01/03/2022 08:10:52

articlebear01/03 08:27

dennis9901/03 08:44您過獎了,不過對我來說科舉考試是「果」不是「因」,

dennis9901/03 08:47胥吏問題也是一樣,我倒是比較會從宋以後的「儒學」發展

dennis9901/03 09:36去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儒學本身有過度重視先驗原則的問題

dennis9901/03 09:37這讓當時很多議題(不只是軍事)被知識分子討論時,都停留

dennis9901/03 09:39在「法先王還是法後王」的層次上,而忽略了現實經驗的

dennis9901/03 09:41歸納。這種現象甚至在明中葉以後以務「實」為目的的各種

dennis9901/03 09:47經世文編中都很明顯。我這個想法是受到美國漢學家墨子刻

dennis9901/03 09:49所提出儒學有「樂觀主義認識論」特徵的想法影響,儒學

dennis9901/03 09:50文化下的知識份子,會傾向相信只要掌握關鍵的原理原則,

dennis9901/03 09:52就能萬事順遂、水到渠成,因而對那些看似瑣碎的基層事務

dennis9901/03 09:52就不太在意也不太花心力深度討論了。

ja2307200801/03 16:36

articlebear01/04 01:26也推dennis99的分析